APP下载

岸本美绪:我的治学之路
——《风俗与历史观》序

2022-12-19撰文岸本美绪翻译梁敏玲

艺术品鉴 2022年31期
关键词:中国史研究者时代

撰文=岸本美绪 翻译=梁敏玲

编者按:

岸本美绪的学术地位很高,她被认为是“日本中国史、明清史研究的正统继承者,同时也是有建设性的批评者”,也有人称其为“日本研究明清史的四大家之一”。

《风俗与历史观》是岸本美绪关于明清时代的一部论文集。在这部涵盖了她基本研究方向与旨趣的作品中,体现了岸本美绪一以贯之的问题意识:

第一,作为历史研究者,如何滤去后天的现代知识所赋予的“先见之明”,进入历史中人的生活世界?

第二,在世界史的比较视野中,反思古典与现代这组概念的二元对立,超越线性史观的思维方式,以另一种想象去理解不同文明之间近代化之路的异同。

在梁敏玲、毛亦可两位优秀的年轻学者的帮助之下,我的论文集得以用中文出版,与中国的读者们相见,对此我感到万分高兴,亦深感荣幸。谨此向两位学者、理想国的诸位、应允将中译稿收录其中的译者们、文章写作过程中的相关学会同人、最初刊载拙作的期刊与出版社,以及在本书的翻译出版上给予帮助的各方人士,表达由衷的谢意。

书中所收论文,大部分是这十年间出版的四册《明清史论集》中收录的文章。其中多数由梁敏玲、毛亦可在此次翻译而成,但也有一些文章此前已有中译发表,此次亦将译作收入。此外,还有第二、第三章等原本用中文发表,并未收入《明清史论集》的文章。在将文章收录进本书时,我没有进行内容上的改动,但出于研究状况的进展与文章的清晰化表达等需要,我在少数地方进行了最低限度的修改,还望谅解。

品鉴书房本期推荐:

《风俗与历史观——明清时代的中国与世界》

作者:岸本美绪【日】

译者:梁敏玲、毛亦可等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理想国

出版年:2022-6 页数: 336

书号:978-7-5598-5024-9

定价:78.00元

本书收录的文章分为几个部分。第一部与“时代划分论”有关;第二部选取了日常的“风俗”;第三部以明末清初剧烈的变动期为中心,讨论国家意识与秩序问题;第四部是与所有权和审判相关的法制史论文;第五部则是以日本的中国史研究为中心的方法论文章。这些文章看似分散,但从我的学问生活来看,它们就如同一个树干上生长出的枝叶,其中流淌着同根的问题关心。此外,虽然这些内容分为不同的部分,但不同的部分中又散见共通的视角与论点——可谓枝头与枝头之间也彼此关联——这一点或许也能在阅读中感受到。

本页 清 孙温《红楼梦》册 绢本工笔彩绘

虽说这些文章有着同根的问题关心,但由于我走过的研究道路并非一条直线,这样的问题关心是在我的研究生涯中逐渐生长而成的。尽管已过去半个世纪,但我的研究是从清代的经济史,特别是从物价问题开始的。这是因为,在思考清代的经济发展时,我并非套用以欧洲历史为基础抽取出来的宏大理论,而是希望依据当时人的想法,具体地厘清他们如何因应变动的经济状况来选择自身的行动。说是“依据当时人的想法”,但要了解数百年前的人们在想什么,这对于外国的研究者来说并不容易。然而,一些在中国人看来理所当然、不值得特别留意的事情,却又正是在外国人的眼里,才会显得饶有趣味。

在那之后,我的关注点分作了几个方向。其中之一是地域社会的日常生活问题。或者可以说,我的关注点从“经济史”转向了“社会史”,但是,当时的人们并不会对经济和社会进行区分。无论是买卖商品和土地,还是与周遭的人们构筑起人际关系,这些行为均是为了过上更好、更安定的生活,它们是浑然一体的。普通人在想什么,他们的目标是什么,试图以此为视角来分析人们的社会性行动,这一方向与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日本的明清史研究中“地域社会论”这一潮流的关注点相重合。“地域社会论”以狭小的基层社会中细枝末节的问题为研究对象,对国家的问题毫不关心,虽然这样的批判屡屡可见,但窃以为,了解当时的人们如何看待地方官、如何想象国家,是思考明清时代的国家统治时一个重要的视角,“地域社会论”的辐射范围绝不狭窄。

本页 清 孙温《红楼梦》册 绢本工笔彩绘

此外,与法制史的专家一起,我借由契约文书史料的整理、民事审判相关的共同研究等机会,对明清时代的契约与所有权,进而对围绕土地与人口买卖的审判等问题,总结了自身的思考。只不过,我的关注点与其说是法律与审判制度本身,毋宁说是希望探寻当时的人们——买卖与诉讼的当事人,以及相关的官僚们——想法背后的逻辑。

另一方面,随着海洋史与全球史等不限于一国范围的宏大视角的研究成为学界热点,我也需要在约稿中对这一视角下的研究进行概述。我原本的课题是物价史,它与世界性的白银流通和贸易有着深刻联系,因而我本来就有兴趣在广域性的历史变动中把握中国史的走向。当然,日本史、东南亚史、欧美的历史等,这些专业领域外的学习非常困难,我也并未取得足够的成果,但在这一过程中,我对广域性时代划分的见解逐渐成型。关于书中也在使用的“近世”这一时代划分的用语,虽然在日本的中国史研究中见解多样,并未形成统一的看法,但我认为,通过用“近世”(early modern)这一视角来把握 16 到 18 世纪的世界,各地域的变动的共时性以及各自社会特质的差异性也会变得明晰,故而在若干论文中对“近世”论展开了讨论。我希望在年轻时自明的前提,即唯物论的时代划分论的方法之外,摸索出新的时代划分方式。

在上述不断试错的探索过程中,我也有了更多的机会思考日本过往的历史研究方法。不仅是与我相伴走来的 20 世纪 80 年代以降的学术潮流,还有我的恩师们在战败后数十年间开展的研究,以及 20 世纪前半叶多种多样的研究等,不同时代的研究各具特色。这样的研究史并非单纯的知识积累,相关研究的开展也显示出与时代课题相应的勃勃生机。其中,虽然很多研究在今日看来已成为批判的对象,但我以为,不是只作否定判断,而是理解过去研究者的问题关心,通过此种做法,我们也能有丰硕的收获。如若不想跟着时代变迁随波逐流,而是形成自身的想法,那么此种与过去研究的对话不可或缺。这样一些“方法论”相关的文章,是在我研究经历的后期写作而成的。不同的研究者各有差别,有的研究者会先决定方法论,然后再开展研究,但我的情况则是在具体研究的过程中,才逐渐对自身的方法有所自觉。

如果要总结上面这种一边分出枝叶一边生长过来的问题关心,那应该就是:依据当时人的思考理路去理解明清时代的社会现象,以及将这些社会现象的变化放在广域性的视野下,用比较史的眼光进行把握吧。本书的书名《风俗与历史观——明清时代的中国与世界》,就是希望用简短的文字来表达此种关怀。虽然书中内容反映出我多年以来问题关心的各个侧面,但收录的文章并非晦涩难读的专业论文,而是希望面向更广泛的读者群体,将我自己认为有趣的内容用平易而直率的方式表达出来的作品。

回顾过往接近半个世纪的研究生活,我也觉察到自己过多地涉及了超过自身能力的许多问题。如果在一个领域持续集中用力,或许能够写出更为深刻而充实的著作。但是,包含着这样的反省,我也感到,能够随着自身兴趣一路开展研究,这本就十分幸运,而在这一过程中,我不仅与日本,还得以与中国,乃至东亚,甚至世界的历史研究者们切磋交流,获得学习的机会,这更是让我深怀感激。而且,这些研究能够让以梁敏玲、毛亦可为首的中国史领域的年轻学者们产生兴趣,我亦倍感喜悦。

书中文章多有不成熟之处,望读者批评指正。

对页 上图:《风俗与历史观:明清时代的中国与世界》

下图:明 周臣《夏畦时泽图》页 绢本设色 31.3×26.4cm 故宫博物院藏

猜你喜欢

中国史研究者时代
楚汉之争(六)
楚 汉 之 争(八)
《半小时漫画中国史4》
用水痘病毒开发新型HIV疫苗
研究者称,经CRISPR技术编辑过的双胞胎已出生。科学将如何回应?
一座钓鱼台,半部中国史
研究者调查数据统计
e时代
e时代
年轻瘦人糖尿病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