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决澜社90 年后,依旧锋芒

2022-12-19撰文佳兰

艺术品鉴 2022年31期
关键词:美术上海艺术

撰文=佳兰

“今日中国艺术精神之颓圮,与中国文化之日趋堕落,辄深自痛心,但自知识浅单力薄,倾一己之力,不足以稍挽颓风,乃思集合数同志,互相研究,以力求自我之进步,集数人之力或能有所贡献于世人,此组织‘决澜社’之原由也。”

——1932 年《“决澜社”小史》

|革|命|

20 世纪初,中国正处于中西文化冲撞交融的激荡年代。作为社会、政治、文化革命的一个重要映射点的中国画,首当其冲地成为了当时教育、文学、艺术领域改革、激辩的命题。

“五四”新文化运动带来美术革命思潮给予中国画以历史性的震荡,其自我封闭的价值体系被冲破,重建或是发展民族审美的呼唤连同悖理一同被推上了时代的舞台。

中西相融、新旧交替的新美术运动大致分三条线路向着现代推进。

其一

在美术领域,日渐衰微的中国传统绘画,因西画观念的冲击而有了转机。陈独秀断言“改良中国画,断不能不采用洋画写实精神。”呼吁用西画的写实精神“革王画的命”。

1918 年,徐悲鸿在北大画法研究会作《中国画改良之方法》演讲,说“中国画学之颓败,至今日已极矣。”同年出版的《新青年》第六卷所发陈独秀和吕澂往还的信件,标题都是“美术革命”。“美术革命”突出了两条鲜明纲领:一、革王画的命;二、输入写实主义。不难看到,这一观点与康有为一脉相承。

在南中国还形成了折衷中西的“岭南画派”,他们主张国画“要根据历史的遗传,集合古今、中外画学之大成,加以科学的意识,共冶一炉,真美合一,成为自己的画。更要改进成为一种中华民族现代的新国画。”

这些中国画革新的主张和派别,强烈地冲击着保守的“国粹派”势力,足见当时西方的写实艺术,在中国知识分子中的影响。借西方艺术改造传统中国画,已是一种共识。

其二

新学替代旧学,效法西方教学体制的新型的美术学校正在各地兴起,替代着千年来师徒授艺临画的旧式的学艺方法,他们在中国画教学领域表现出巨大的差异,突出表现为两方在中国画教学过程中对临摹与写生问题所持的观点不同:"新学"强调写生,而"旧学"则坚持走临摹路线。

以刘海粟为校长的私立上海美专,以林风眠为校长的国立杭州艺专,以徐悲鸿为校长的国立北平艺专,以颜文梁为校长的苏州美专,都采取了强化写生,弱化临摹的路线。

一个是以科学的如实写生为范本,强调面对现实景物的写生,一个强调对艺术史上的经典名作进行临摹;一个是从生活中找出根据,一个是从艺术史学习艺术。

决澜社成员简介

庞薰琹笔名鼓轩,江苏常熟人。我国著名画家,工艺美术家,工艺美术教育家。著有《中国历代装饰画研究》、《工艺美术设计》、《图案问题的研究》和《庞薰琹画辑》等。曾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其三

从西方或东邻日本留学归来的画家各自带回来了西方近现代形形式式的艺术思潮,则使新旧之争的冲突更为激烈。

20 世纪30 年代的中国画坛,西方油画方兴未艾。当时的艺坛画派包括:重视传统和基本功的学院派、追求“现实主义”的写实派、追求光与色的“客观主义”印象派、以塞尚、梵高、高更为代表的强调自我感受的“主观主义”后印象派、西方二十世纪初发展起来正流行的现代派,包括野兽派、立体派、未来派、达达派、表现派等。

中国艺术界对西方艺术的整体认识依然模糊混乱。很多画家对塞尚之后的现代派并无清晰认识,学院派一家独大,有些作品虽写实但少深意。另一方面,在现代派倾向艺术创作仅有的沿海城市,如上海、杭州、广州,其中产阶级虽然物质生活已经西化,但并未领略过真正高质量的西方绘画,迎合其口味的月份牌画依旧充斥市场。

1931 年,以庞薰琹为首的中国美术家们开启了中国美术史的全新篇章。

|革|命|者|

“今日中国艺术精神之颓圮,与中国文化之日趋堕落,辄深自痛心,但自知识浅单力薄,倾一己之力,不足以稍挽颓风,乃思集合数同志,互相研究,以力求自我之进步,集数人之力或能有所贡献于世人,此组织‘决澜社’之原由也”(见1932 年《“决澜社”小史》)。

本页 决澜社成员照片前左起:庞薰琹、张弦、阳太阳后左起:周多、杨秋人、段平佑、倪贻德1932 年 上海

对页 王济远 《风景(三帧)》纸本水彩7.5×12.5cm ×3约1960-1970 年代作广州华艺2019 秋季拍卖会

决澜社成员简介

王济远(1893-1975),原籍安徽,生于江苏武进。1912年毕业于江苏第二高等师范学校。1920年于上海参加西洋画社团“天马会”,后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教授、教务长。1926年赴欧洲旅行,考察西洋美术,1927年创办“艺苑绘画研究所”,数次赴日考察。1932年加入中国第一个现代主义艺术团体“决澜社”。作为潘玉良的恩师、常玉的友朋、张大千信赖的挚友,王济远堪称美术界的社交名流,1975年1月病逝于纽约。

决澜社成员简介

倪贻德(1901-1970),笔名尼特,出生于浙江杭州,自幼爱好绘画艺术,1922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留校任教。代表作有《艺术漫谈》《近代艺术》等。

同一时期,辞去武昌艺专教职的倪贻德也在上海美专绘画研究所任教员。他是浙江杭州人,时年29 岁。1922 年毕业于上海美专西画系,1926 年曾留学日本川端绘画学校。在武昌任教期间,由他主编的《艺术旬刊》致力于介绍西方现代美术运动,成为此后“决澜社”的同名机关刊物的先声。倪贻德算是“决澜社”中第二位重要的创始人,他译著了大量美术技法和理论著作,后来由他撰写的《决澜社宣言》充满了激情和豪气。

庞薰琴在《决澜社小史》中记载了关于决澜社确切的成立经过。1931 年9 月23 日,决澜社召开第一次会议,参会者共5 人,组成了决澜社基本的人员构成框架:陈澄波、周多、曾志良、倪贻德和庞薰琴。此次会议还决定了两项事务,第一是定名,即正式确定决澜社的名字;第二是筹备展览,即决定于1932 年1 月1 日在上海举办决澜社成立的第一次画展。

本页 上图:倪贻德 《自画像》布面油画 30.5×20.5 cm

下图:王济远 《穿白衬衣的自画像》 油画(2010年佳士得25 万港元成交)

决澜社成员简介

陈澄波(1895年-1947年),中国早期、台湾地区最具代表性的画家,是台湾地区历史文化变迁中极具重要性与代表性的油画艺术家,他的风景油画贴近生活,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极强的个人艺术风格。曾任新华艺专西画系教授兼系主任、昌明艺专艺教科教授兼西画科主任。在上海期间,陈澄波对中国画有更多的接触与认识,尤其喜欢倪云林和八大山人的作品。

本页 陈澄波《风景》布面油画 27×21cm 1934 年

“决澜”的名字是其生动的形象写照,顾名思义,是他们怀有挽狂澜于既倒的决心,给颓败的现代中国艺术一个强大的波涛。

陈澄波是台湾嘉义人,也是首位以西画入选日本“帝展”的台湾人,1929 年从日本东京美术学校毕业后,受王济元的鼓动来到上海在上海新华艺专西画科担任教授及科主任,也因王济元加入决澜社。这一时期他画中出现东方意趣与南方热带的开朗明快结合,形成怪异朴拙的画风。

梁白波是上海新华艺专的女生,广东香山人、时年仅18 岁,颇有艺术才华,也是1930 年代少有的女漫画家;阳太阳是广西桂林人,时年22 岁,刚刚毕业于上海美专;杨秋人是广西桂林人,时年25 岁,也在上海美专绘画研究所深造;段平右、周麋、邓云梯都是绘画研究所的学员。

作为决澜社的重要成员,杨秋人的名字紧密联系着1930 年代初期的中国现代美术运动,他的青春时代,是一名富于时代激情和个人魅力的现代艺术先锋,作品多为富于华丽气息的都市摩登人像,仿效着基里科、特郎到毕加索的时尚风格;其后半生,则变身为兢兢业业、谨言笃行的美术教育工作者,一心奉公,这种担当和挣扎,难以为外人所领会。

决澜社成员简介

杨秋人(1907-1983)广西人。1928年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1930年转学上海艺术专科学校,1931年毕业于上海艺专研究科。1929年在上海参加组织“艺社”,1932年加入决澜社。1939年“八·一三”沪战爆发后南返广西,从事抗日救亡文化活动 。四十年代曾先后任桂林美术专科学校、广东省艺术专科学校、广州市艺术专科学校教授。五十年代起至八十年代,历任华南文艺学院教务主任、美术部教授,中南美术专科学校副校长、教授,广州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

对页 庞薰琹一家

“究竟因什么目的要组织决澜社,这个问题到现在我也说不清楚,我想大体上有几个原因:一,这些人都是对现实不满的,这从宣言上也看得出来;二,谁都想在艺术上闯出一条路来,个人去闯,力量终究太单薄,所以需要有团体;三,这些人都不想去依附于某种势力。在艺术思想方面,一开始就明显,个人有个人的看法,不过有一点基本上是相同的,比较喜爱从西欧印象派以来的一些绘画作风”。

|展|览|

1932 年10 月9 日,“决澜社”第一届画展在上海“中华学艺社”举行,地点位于法租界的爱麦虞限路45 号,距离上海美专、上海新华艺专都很近。

10 月11 日,《艺术旬刊》第 1 卷第 5 期刊登了《决澜社宣言》。宣言虽然简短,但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反传统的(中国绘画传统旧习和西方写实传统)艺术立场和明确的向西方现代绘画的学习、革新意向。

三是精心组织“三定”规定编制。厅党组高度重视“三定”规定编制,多次专题研究,并成立起草专班,要求紧扣“两统一、六方面”的职责,贯彻“统筹、底线、保障、创新”的要求,高质量开展“三定”规定编制工作。在深入学习省机构改革工作相关要求,对比分析自然资源部“三定”规定,综合梳理各部门工作职责的基础上,明确“上下对应、统筹重构、减少交叉、整体效能、问题导向”五大原则,突出“改革主题、统筹导向、要素保障、职责理顺”四大重点,研究提出“传统综合、综合业务、专业业务”三类部门设置建议。11 月 12 日,厅“三定”规定送审稿已按期上报。

《艺术旬刊》作为决澜社的主要理论阵地,不仅发表了《决澜社宣言》,同时还有一系列与决澜社相关的随笔、游记、文学理论等,如庞薰的随笔《薰随笔》、刘海粟的游记《欧洲游记》、傅雷的文学理论《文学对于外界现实的追求》等。同时,《艺术旬刊》作为西方艺术及其理论的宣传刊物,还刊登了大量的西方绘画作品,如梵高的《风景》、马蒂斯的《人物》、波提切利的《春》等。

除《艺术旬刊》之外,《申报》《良友画报》等也对决澜社的展览及其艺术思想进行了报道。如发表于《申报》的《决澜社第一次美术展览会》《决澜社画展今日开幕》《决澜社画展最后一天》,发表于《良友画报》的《决澜社画展》等,都为决澜社画展的传播提供了宣传平台。

本页 左图:决澜社第一次展览会特载,刊于《艺术旬刊》第一卷第五期,1932 年

右图:决澜社画会第三届画展的媒体报道

“(此次展览作品)质量之精,为国内艺坛所创见,会场展出作品量虽然不多,惟精妙绝伦,充满新鲜空气,为国内艺坛所仅见。”

——《申报》对决澜社第一次展览的评价

负了新兴艺术的使命,在风雨凄凉的慕道上,在深夜崎岖的山路中,奔走着!狂呼着!!不避艰辛,不问凶吉,更不计成败,向前进,向前勇猛的进,向前不息的勇猛的进,这是艺术革命的战士应有的常态,决澜社同人就在这种常态中奋斗着。首先起义的是庞薰琹,薰琹由欧洲归国后,不断地在家乡制作,因为太孤零了。偶然遇着几位同志创立画会,旋因某种关系,不久即解散了。薰琹就在上海与倪贻德、周多、段平右几位同志创决澜社,当时我由欧洲归国与几位同志赔了许多钱支持艺苑的残局,同时也与薰琴一样会被亲友们误解是一个无业游民,我们这一对游民就合组了一个画室,薰琹就邀我加入决澜社做社员。我们觉得,画就是我们的生命,我们相依为命的就是画,我们应该发掘自己祖先墓中的宝藏,同时我们应当开辟大地新鲜的宝光。尽你所有的微力去发掘,凭你所有的精诚去开辟……(1932.9.24 于画室)

——王济远《决澜(STORM)短喝》

对页 庞薰琹《地之子(初稿)》纸本水彩画 45×37.2 cm 1934 年庞薰琹美术馆藏

TIPS

《地之子》

《地之子》是庞薰琹有感于当年江南大旱、民不聊生而花了几个月时间创作的一幅作品,这本是一幅油画,曾于1934 年在上海举行的首次个人展览及第三次决澜社作品展览中展出,是他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他采用简化和拉长的形体描绘,大面积平涂,以平面、装饰的风格来表现朴实和力量,吸收外来形式,却加入了中国人的情感、神韵,包括造型和线条的运用。此幅作品正是他“中国学术现代化,外国学术中国化”主张的具体体现。

TIPS

“环绕我们的空气太沉寂了,平凡与庸俗包围了我们的四周,无数低能者的蠢动,无数浅薄者的叫嚣。我们往古创造的天才到哪里去了?我们往古光荣的历史到哪里去了!我们现在整个的艺术界只是衰颓和病弱。

“我们再不能安于这样妥协的环境中。我们再也不能任其奄奄一息以待毙。让我们起来吧!用狂飙一般的激情,铁一般的理智来创造我们色、线、形交错的世界吧!我们承认绘画决不是自然的模仿,也不是死板形骸的反复,我们要用生命来赤裸裸的表现我们泼辣的精神。我们以为艺术决不是广告主的奴隶,也不是文学的说明,我们要自由地、综合地构成纯造型和色彩的世界。我们厌恶一切旧的形式,旧的色彩,厌恶一切平凡低级的技巧,我们要用新的技法来表现新时代的精神。

二十世纪以来,欧洲的艺坛实现新兴的气象:野兽群的叫喊,立体派的变形,Dadaism 的猛烈,超现实主义的憧憬……二十世纪的中国艺坛,也应当现出一种新兴的气象了。让我们起来吧!用了狂飙一般的激情,铁一般的理智,来创造我们色、线、形交错的世界吧!”

1933 年10 月,“决澜社”第二届展览正式举办,赴日留学后任上海美专西画研究员的女画家丘堤以作品《花》参展,在当时被许多画报重点关注,也引起艺术圈对这件红叶绿花的作品“错误”与“装饰”的争议。丘堤凭借该作品最终获得决澜社史上唯一的“决澜社奖”并被正式吸收为会员。这幅绿花红叶、乍一看不符常理的作品,在当时无疑是大胆和前卫的。而这次的奖项,也是当时颇为小众的现代主义绘画对女性先锋的重要肯定。1934 年10 月举办的决澜社第三届展览会上,庞薰最为突出的作品是《地之子》,其着眼点已转向更为广阔的中国乡村。

当时颇具影响力的两本杂志《良友》《时代》也对决澜社第二次、第三次画展进行报道。

1935年10月,决澜社第四届展览会在上海“中华学艺社”大厦举行,这是该社的最后一次展览。展览的现状表明:

“参观人数有限,大致是当地的文化人士和美术学生。其观赏者范围,显然不能和当时木刻版画展展览相比拟。”

——朱伯雄、陈瑞林《中国西画五十年(1898-1949)》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 年12 月

决澜社第四届展览会,处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带有某些悲剧性的色彩和气氛。庞薰琴曾经回忆道:

第四次决澜社画展是与第一次画展一样,是在中华学艺社举行。最后两天,参观的人很少,又是阴天。决澜社就是在这样暗淡的情况下结束了它的历史。

——庞薰琹《就是这样走过来的》,第143 页,三联书店2005 年7 月出版

“第四次决澜社画展之后,因社员大多长期失业,靠卖画无法维持生活,又因有人威胁:‘庞薰琹必须离开上海。’同仁中又因艺术见解不同,各有所求,经过研讨,开了一次会,发表了声明,决澜社被迫解散了!”

——袁韵宜《庞薰琹》,第80 页,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5 年6 月出版

“当然,决澜社的解散,除了艺术旨趣与社会时局不合,艺术家之间意见有别以外,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那就是经济方面的拮据。展览期间的工作费用和广告费用,基本上是一方面依赖于借债贷款;另一方面是通过他们中间的部分画家从事广告设计的所得报酬维持。”

——庞薰琹《就是这样走过来的》,第129 至144页,三联书店1988 年6 月出版

决澜社的出现,具有浓厚的文化批判和审视特质,是近现代中国画坛第一次对绘画本体的触及,同时也扩展了西画运动的文化效应。虽然只存在了四年,但它掀开了中国美术运动新的一页,推动了中国现代美术运动的进程。

|解|散|

决澜社最终没有达到《宣言》所向往的目标。1935 年,在第四回展览之后,决澜社自行解散。

“四次展览,像投进了一块又一块小石子到池塘中去,当时虽然可以听到一声轻微的落水声,和水面上激起一些小小的水花,可是这石子很快的沉到池塘地污泥中去了,水面又恢复了原样。”

决澜社的解散,外部原因大致有三:

一是日本侵略中国,外患日益迫紧。

二是缺少安定、安全的文化环境。

三是缺少相当的经济力量支持。

决澜社成员简介

杨秋人(1907-1983)广西人。1928年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1930年转学上海艺术专科学校,1931年毕业于上海艺专研究科。1929年在上海参加组织“艺社”,1932年加入决澜社。1939年“八·一三”沪战爆发后南返广西,从事抗日救亡文化活动 。四十年代曾先后任桂林美术专科学校、广东省艺术专科学校、广州市艺术专科学校教授。五十年代起至八十年代,历任华南文艺学院教务主任、美术部教授,中南美术专科学校副校长、教授,广州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

决澜社成员简介

丘堤(1906-1958)1928年上海美专第二届西画系毕业,随后赴日本东京考察学习,受后期印象主义之影响。1931年为上海美专研究员,1932年参加“决澜社”,成为唯一获“决澜社”奖的画家,是中国第一代女油画家。业余爱好是建筑设计与服装设计等。1932年与庞薰琹结为伉俪。社会的动荡,人们渴望和平,建立新的政权和新的社会。决澜社虽然宣传以新美术改造旧美术,使艺术成为改造社会的工具,但面对着强烈的社会矛盾的现实下,人们无暇关注艺术本身,人们更希望新的艺术能对抗战有用,西方现代艺术在当时的中国并没有生存的土壤,它没有促使社会更迭的能力。

本页 倪贻德 《海滨》木板油画 53×40cm 1962 年 中国嘉德2019 年春季拍卖会 成交价:RMB 55.2 万

对页 庞薰琹《百花齐放》布面油画 55×45 cm 1978 年中国嘉德2022 年 春季拍卖会成交价:RMB 23,000,000

对页 左上:庞薰琹 《自画像》46×38cm 布面油画庞薰琹美术馆藏

右上:王济远 《读书少女》101.5×75.7cm 中国嘉德2015 春季拍卖会成交价:RMB 805,000

左下:丘堤《幽色在野》布面油画 49×39cm 中国嘉德2013秋拍“二十世纪中国早期油画家”专场 成交价:534.75 万

右下:倪贻德 《建设工地》布面油画 73×60cm 1960 年代初作

本页 庞薰琹《红屋顶》33×33.5cm 1977 年作中国嘉德香港2020 年秋拍

内部原因上,决澜社成员间的艺术追求并不一致,他们对野兽派、印象派、立体主义等西方绘画流派的学习过于形式和表面,停留在技巧实践层面和革新意识的萌动,缺乏进一步研究实践,学术倾向不是十分明显和成熟,也没有真正结合中国传统艺术和文化语境。

决澜社成员简介

阳太阳(1909年12月6日—2009年8月25日)广西桂林人,又名阳雪坞;晚号芦笛山翁,80岁后称画童。美术家、艺术教育家,擅长中西绘画、书法和诗文。1931年毕业于上海艺专,在上海与庞薰琴、倪贻德等人创办“决澜社”,提倡新绘画。1949年与王琦、黄永玉、温少曼、关山月、张正宇等人,在香港创办“人间画会”。

总之,决澜社成员作品更多的是选择某种西方新艺术语言或形式,似乎缺少自我的深层思考,也未能转化为中国本土的现代艺术语言。尽管在宣言中他们强烈反对模仿,但作品中却总有模仿的痕迹。所以,他们推行的现代绘画观念因缺乏深度没有深入人心,也没有形成统一的学术立场和明确的学术方向,因此也就没有在国内形成深远影响。如此来看,决澜社的解散,似乎也是时代使然。

猜你喜欢

美术上海艺术
上海电力大学
上海之巅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美术篇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上海──思い出の匂い
爆笑街头艺术
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