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影声音塑造出的真实与意境
——以电影《小森林》为例

2022-12-18程圆宁

西部广播电视 2022年15期
关键词:意境森林

程圆宁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日本系列电影《小森林》以日本东北山村为背景,讲述了女主人公市子从城市回到乡村,在耕田煮食的过程中回忆往昔、思考未来,接受自己并享受田野生活的治愈系清新故事。影片中没有冲突性的故事情节,整部电影是轻描淡写式的,而正是这种朴素、日常又充满积极性的呈现方式,为观众打造了一个难以企及的乌托邦,但同时又让观众感受到了一种得以亲近的真实与美好。那么,这种可以接近的真实和难以企及的美好意境是如何被共同营造的呢?除了视觉上所能感受到的人物动作和自然美景,这种亲近感和真实感更多地是由电影声音搭建起来的,而那种难以触及的想象则是由声音本身的模糊感、抽象性、情感性和仪式性以及观众的自我理解共同建构的。因而,对于声音的具体分析,不仅要关注电影本身是如何呈现的,也要关注受众的特征与主观理解。

声音的加入不仅为电影增加了一个构成元素,为电影的视听空间带来了新的表现手段,同时也改变了电影的美学形态,极大地影响着一部影片的审美价值[1]。在《小森林》中,声音的随身性、场景化和打造沉浸感的现实特征,以及声音对美好想象的建构,都值得对其进行着重分析。因此,基于真实与想象并存的特征,本文旨在通过两方面分析《小森林》这一视听作品的声音特征。一是真实细节的突显,即从声音再现现实事物的角度,分析《小森林》在把握线性时间和塑造临场化空间方面的声音特征;二是意境的形成,即从声音本身的抽象功能与观众主动理解的角度出发,分析声音的抽象特征。通过对这两方面的分析,阐释听觉元素在视听作品中的重要性。

1 《小森林》的真实之声

对于声音真实性的分析,往往会基于电影声音的三元素展开,即环境音、人声和音乐。但是,这种分析方式是独立且互相割裂的,三种声音元素对电影真实和意境的构建是共同起作用的,只是表现程度不同。

1.1 声音的伴随性与真实构建

声音的伴随性是与纪实性是并存的。电影对四个季节和食物制作过程声音的完整收录与还原,能极大程度上增强小森林周围环境与日常劳作生活的真实感。聚焦对四季的表达,《小森林》中的听觉语言极具代表性,如《小森林》的夏之声是由烈日下的鸟鸣蝉鸣和夜晚的昆虫声混合编织的,强烈的蝉鸣配合闪耀的阳光,画面配合主人公市子干农活挂满汗水的脸颊,将观看者瞬间拉回炎炎夏日并体会到了那种聒噪烦闷的感觉。与环境聒噪声形成对比的是瞬间静谧下来的水流声、风声以及树叶互相拍打的声音、水稻田波动的声音,这些同期声的瞬时放大,让人感受到了小森林夏天的美好与静谧。《小森林》的秋之声是丰收之声,市子在树林中找通草果、摘果子和尝果子的声音,脚踩落叶的声音、松鼠啃食核桃的声音,都在告诉观众秋天已至。在这一丰收的季节,市子收割水稻、利落捆绑的声音,还有制作饭团的声音,也使得观众对劳动与丰收有了深刻的体会。《小森林》的冬之声有萧瑟寒冷,也有平淡温暖。最让人记忆深刻的,是邻居们围坐在炉桌前与市子一起聊家常和烤土豆吃的声音,以及市子回忆小时候妈妈为她烤圣诞节蛋糕部分的欢笑声,这些都让人感受到了冬日平淡的幸福。《小森林》的春之声更多的是有互动的日常生活之声,是在女主人公的回忆与当下现实生活的交错中呈现的。该部分的人声变得多了起来,这主要是因为市子的朋友与小森林周围居民参与了进来。也正是在这段时间里,市子下定决心不再逃避,她清楚地知道小森林的美好,也不愿破坏这份美好。因而可以说,春季的声音更多地让观众看到了女主人公勇敢的一面,让观众清晰地认识到了人物的性格。

1.2 声音的现场感与真实构建

从空间塑造的角度来看,电影的生活真实感主要体现在声音对现场的再现上。声音不仅仅是画面的附属,其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在塑造现实空间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小森林》中的现场感主要是通过大量环境音响和人声对白的运用来展现的。具体来说,《小森林》中最突出的就是对环境音的收录,电影从夏秋篇一开场就突显了这种环境音响的优势。随着夏季雨声的开场、女主人公对小森林的介绍、骑自行车下坡的链条运作声、森林中的鸟鸣声,以及为了配合女主人公而应用的延伸的长镜头,让观众瞬间有了临场的感觉。另外,对环境音响的刻意放大也让观众如临其境,比较明显的有夏季窗外聒噪的蝉鸣、林中松鼠啃食松果的声音、冬季市子踩雪的声音,甚至是风吹水稻叶子的声音都格外清晰。声音的独特设计,使画面变得立体起来,在环境塑造中增添了许多空间感。另外,这种现场感还来自日常生活性的人声对白。根据声音出现的场合、声音的可辨识度、主客观程度和审美元素等,可以把声音划分为日常生活声音、表演性的声音和仪式性的声音,对真实的呈现主要源自日常生活声音。《小森林》中的人声对白在引入更多角色之后慢慢增多,电影中的人声对白是一种对日常生活的记录,尤其是当市子回忆和妈妈在一起相处的时光时,年轻市子的娇憨可爱与生动活泼都通过声音形象展现出来。市子和村民、朋友谈论食物时的声音,体现了对土地和食物满满的敬畏感,这些都给观看者一种温馨真实的感觉。这种日常生活的声音并不矫揉造作,让观众意识到对白出现的场景是可以真实地发生在身边的,拉近了与观众之间的距离。与此同时,人声对白还能交代故事背景,为平淡的画面增添故事性和情感性,且不会使得画面过于沉闷。清晰的环境音所塑造的空间感、距离感,以及日常性对话声音的可接近性,共同打造了属于小森林的独特场景空间,让观众能凭借声音形象有所想象。

2 《小森林》中的意境之声

实际上,电影中的小森林是一个选择性的呈现,甚至可以说是一个虚构的地方,观看者所体会到的平淡与美好是根据电影画面和声音想象出来的,是难以抵达的乌托邦。声音不是单纯地忠实“真实”,而是努力地向剧情需要靠拢,向观众欣赏靠拢,为整部影片服务[2]。那么,声音在意境的塑造方面是如何作用的呢?这需要从电影声音本身和观众对声音的主观解读方面进行分析。

2.1 声音的抽象性与意境塑造

《小森林》在呈现声音对真实性的塑造时涉及日常生活的声音,而另外的表演性声音和仪式性声音恰恰是声音抽象功能与意境形成的重要内容。《小森林》中主人公的内心独白也是一种表演性声音,内心独白是人物超越叙事时空的内心声音,它的最大作用就是挖掘人的心理层面。“内心独白作为人物内心视像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必须传达的不是外部世界所能看得见和听得到的东西,而是人物对外部世界的一种心理体验。”[3]在《小森林》中,主人公市子的独白声总是那么低沉温柔,让人听起来就心生喜爱,这种经过巧妙设计的表演性声音,让人不由得产生一种心向往之的感觉。

在对同期声的收录方面,《小森林》也做了特别处理。在电影中,市子做饭所产生的声音都是干净柔和且清晰的,给人一种平淡又神圣的感觉,仿佛整个世界都安静了下来。市子轻柔的画外讲解音配合做饭的画面,十分赏心悦目。电影对女主人公吃东西的声音、各种虫子的声音、秋天微风吹拂白云的声音,甚至是西红柿发芽长大的破土声都进行了精妙的处理,这些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难以触及且又让人羡慕的生活和景色。于是,观众会根据这些细节化的声音呈现,在自己的脑中构造一个没有城市烦恼、只有劳作和纯粹享受食物的小森林。

《小森林》对背景音乐的巧妙运用,是其有意境、有态度的另一原因。一切艺术在本质上都是接近音乐的,音乐所表达的内容不是直接、具体的,但它在激起人的情感和情绪反应上是最准确、最细腻的。这种能力是其他任何艺术形式所不具备的,音乐表达情感的强度和直接性也超过了其他艺术形式[4]。背景音乐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它与情感的紧密联系,它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与画面互相配合,产生独具魅力的情感意义。《小森林》夏秋篇就是以一长段悠扬的纯音乐引入,钢琴、吉他、鼓点依次响起,从宁静缓和的曲调变成颇有趣味的节奏,画面上呈现的场景是女孩市子快速蹬着自行车穿梭在清澈明媚森林间的弯曲小路上,绿树、田埂、溪流逐渐展现,水雾弥漫,阳光也缓缓地洒了下来,清新的音乐伴随着周围的鸟鸣声和自行车链条摩擦的清脆声音,从一开始就将观众拉入了电影画面之中。可以说,音乐情感化的表达给了观众视觉和听觉上的双重丰富体验,意境化表达也更深刻。

2.2 观看者与声音的距离感

电影具有记录的特性,但电影不是对客观世界1∶1的记录,电影所营造的真实感应当是建立在观众的“心理真实”基础之上的。无论是真实的小森林,还是虚构的小森林,电影所呈现的与观众所解读的是大不一样的,观众总会代入自己的主观情绪和需求去进行解读[5]。从观众与电影声音的互动角度而言,这种主观解读主要有两方面。从地理上看,身处日本的观众,以及那些与日本具有地理和文化接近性的观众,与远离日本和山村生活的观众所感知到的声音意义是不同的。对于日本观众来说,他们与电影《小森林》中的主人公是共享同一文化的,对于一些传统性的食物料理和日常的生活都是十分熟悉的。在听到电影中做料理的声音、山村中的虫声、鸟声、风声和水声等声音时,他们并不会觉得这是一个陌生的声音,因为这是日常可以感受到的。而国外观众会认为小森林这个地方是极其美好的地方,很多影迷认为《小森林》呈现的是平淡的美好,是无尽的想象,正因为那么多人都心生向往,所以这部电影才会被翻拍重映。

从心理上看,有生活经验和缺乏生活经验的观众也有着不同的感受。比如,女主人公做饭时的声音和种水稻、收水稻、干农活的声音等,在那些有同样生活经历的人听来可能有所失真,偏离了对日常声音的表达。但对于那些没有相似经历的观众来说,小森林的美妙景色和山林中的各种自然声音,以及市子劳作和做饭的声音,都如同原汁原味的声音体验让人身临其境,产生丰富的联想。由此可见,电影意境的塑造离不开观众对声音的主观化解读。

3 旨归何处:声音建构的情感世界

作为一个系列电影,《小森林》对故事的强调并不及它对视听元素的凸显。电影对食物、田园劳作和大自然风光的呈现是主要的,意图在纯粹的视听呈现中为观众带来一种极致的享受和沉浸感。这种沉浸感需要各种声音元素的交织,也需要与画面的密切配合。环境音用来扩展视频画面,增强观众对真实环境的感知,同时能带给人无穷想象,充分刺激并调动人的视觉、嗅觉、味觉等。人声独白与对白的引入为画面增加了故事性,同时也丰富了电影的情感,塑造了真实的人物形象。《小森林》对背景音乐的运用也十分巧妙,音乐独特的表意功能带给了观众无尽的想象,无疑为小森林这个山村添加了许多鲜活的情感元素。可以说,《小森林》中种种声音元素的有机融合,不仅在声音塑造方面具有较强的艺术性,而且在观念塑造方面也有更加深刻的思想内涵。对于不少观众来说,这部电影是极为治愈和美好的,它告诉人们可以慢下来享受生活,但也要积极付出劳动,勇敢面对生活,这种情感是十分珍贵的。各种声音元素之间的协调往往比突出某一种声音更加重要,在电影中,声音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视,有时甚至能超越画面意象,产生独立的声音形象和意义。同时,因为观众的感官经验是一体的,并不是割裂存在的,因此声音需要与画面紧密配合,以此使观众在听觉、视觉和感觉等方面都能被调动,共同构建美好意境的想象空间。另外,因为声音本身也具有情绪性和主观性,只有各种声音元素巧妙配合,才能形成一种有意义的声音环境,从而烘托一种特定的情绪氛围。

《小森林》冬春篇最后以日本传统歌舞表演“神舞”为结尾,是回归也是重启。主人公市子勇敢地面对自己的内心,带着自己的爱情回归小森林,这次的回归不是逃避,而是面对,是迎接新生活的坚定。电影最后出现的声音是一种典型的仪式性声音,其中出现的乐器声、人声和跳舞的声音都代表着日本山村的传统性和文化性。随着镜头拉远,片尾曲也逐渐响起,画面上是小森林美丽的样貌和别有风味的人物风景,音乐配合画面充分调动起观众对小森林的向往。而以春为结尾,这种表达会带给观众充满希望的感觉,使故事内涵得到了升华。

4 结语

在视听作品中,声音作为一种艺术的存在,与视觉画面共同构筑了无限广阔的视听空间,塑造了丰富多彩的视听形象。声音的合理运用使得视听作品能够自由处理真实与虚拟的关系,从而突出作品内涵,丰富感情。《小森林》对声音细腻之处的把握和对情感联系的重视正是其成功之处,丰富的声音元素配合电影独特的色彩与构图,为观众呈现了极其舒适的意境。

猜你喜欢

意境森林
情融意境韵含美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中國畫的意境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哈Q森林
哈Q森林
迷失在森林
哈Q森林
哈Q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