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视问政节目的三条生命线

2022-12-18

西部广播电视 2022年15期
关键词:问政栏目

马 强

(作者单位:临沂市广播电视台)

电视问政节目自诞生之日起就承载着舆论监督的光荣使命,该类节目通过公开曝光典型问题、现场直播问政的方式,倒逼部门单位重视问题、解决问题,帮助党员干部调整工作作风、狠抓责任落实,进而推动各项重点工作顺利推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动力源。电视问政节目之所以有强大的生命力在于栏目有着精准的角色定位。《焦点关注》从开办之日起就将目标定位于“为民督办”,该节目由市委、市政府主办,市纪委、市监委、市委宣传部、市广播电视台承办,是临沂市舆论监督工作的重大创新。截至目前,《焦点关注》累计曝光并推动解决了589个问题,备受当地党委政府、社会各界关注。笔者通过分析《焦点关注》节目后发现,要想持续增强电视问政栏目的生命力离不开三条生命线。以下是对这三条生命线的分析:

1 客观真实是电视问政节目的生命之源

新闻报道的首要原则就是客观真实,电视问政节目在普遍采用新闻报道的方式曝光问题的过程中,之所以要强调客观真实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1.1 看到的未必是真相

从理论上讲,一切表象都是人们内心深处的虚设,而真相是现实的、客观的,即事物的本质。调查报道的任务就是基于表象深入思考,进而接近真相、发现本质,实现主观和客观相统一,最终将客观真实的报道呈现给受众。从实际上讲,新闻调查大多采取“不见面”式的暗访,其采访形式、提问方式有别于日常的主题报道,具有隐蔽性、复杂性,甚至带有一定的危险性,这就给记者寻找事实真相带来了无形的障碍。记者如果调查不认真、不细致,势必发现不了事件真相,造成证据链缺失,进而引发难以逆转的负面舆情。因此,调查报道的首要任务就是从表象发现真相,揭露事件本质[1]。

1.2 发现真相未必叙述客观

客观性和真实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两者相通但有所不同。新闻的客观性强调的是表达真实,要求记者竭力按照事物本来的面目进行报道,避免在新闻报道中直接、公开地表达自身的观点和倾向。新闻的真实性强调的是内容准确,要求记者在报道事件时,充分还原事实,做到对事件的起因、过程、结果的准确报道。就舆论监督而言,真实性是客观性的前提和基础,客观性是真实性的目标和要求。

在厘清客观性和真实性关系的前提下,结合新闻调查特殊的采访形式,笔者认为要想客观真实地报道新闻事件有以下三条路径可循:

1.2.1 多一些疑问

不听一方之声、不轻信一面之词,这是报道记者应具备的一项基本功。比如,有些群众在反映问题时往往会带着主观情绪,线索来源往往是道听途说,而其所说的是否是真实的就要求记者多方调查,避免“被牵着鼻子走”,要用证据说话,拿事实印证。

1.2.2 多一些案头工作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调查采访更是如此。记者在采访前如果准备不足,不仅会贻误时机、降低工作效率,还会引起暗访对象的警觉,从而暴露自己的身份,采访陷入被动。要想在不暴露身份的情况下顺利调查取证,记者在采访前就要做足案头工作,进而对线索有一个充足的预判和整体的把握,这是一项基本功,也是一门必修课。具体来说,首先要做法律法规的明白人。例如,深圳某企业曾向本栏目反映,某政府部门没有履行合同约定,致使企业利益受损,维权两年始终未果,企业进退两难。记者调查后发现,该企业经营的是公交站牌广告类项目,落地时与政府部门签订了排他性协议,顺着这条线索记者查阅《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发现,法律对“大型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关系社会公共利益、公众安全的项目必须进行招标”有着明确规定,从而该问题瞬间上升为记者暗访的主题主线。在问政节目现场,主持人、法律专家围绕“依法行政”“诚信型政府”等关键词接续发问,整期节目起到了警示和普法的双重效果。后来,相关部门本着让企业利益不受损的原则,尊重企业合理诉求,妥善化解了矛盾[2]。其次,要做政府部门权责的内行人。比如,散装汽油购销安全监管方面,临沂市涉及公安、商务、应急、市场监管四个部门,公安部门管实名登记、查处违法犯罪活动,商务部门管市场准入,应急部门管加油站安全,市场监管部门管油品质量、经营秩序。如果权责搞不清,势必导致调查采访“南辕北辙”,甚至本末倒置、弄出笑话、惹来麻烦。

1.2.3 抓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

舆论监督曝光片呈现的往往是复杂的新闻事件,事件本身夹杂着各种复杂矛盾,内含着种种利益冲突,而化解这些矛盾冲突,需要多个部门单位协同配合和多个层级政府合力解决。曝光片要做到高质量,务必要逻辑清晰、论证严密;务必要善于发现主要矛盾,在主要矛盾中找寻矛盾的主要方面,唯有这样才能深刻暴露问题。例如,2021年《焦点关注》聚焦物业领域突出问题,曝光了某小区管理不到位的问题。记者初到小区调查时,就被诸多群众围住,吐槽物业公司卫生不清理、只收费不服务、门禁失灵、汽车进出小区不便。记者如果单纯围绕这些矛盾点就事论事,就很容易被带跑,抓不住矛盾症结。记者经深入了解发现,群众抱怨背后有一个的普遍诉求,那就是更换物业公司,结果却换不了。按照程序,更换物业公司需要召开业主大会,然而记者发现多年来业主大会迟迟开不了,原因竟是业主委员会的公章被街道收走。直播现场,主持人聚焦“公章被收”这个主要矛盾,揭开了物业管理领域的深层次矛盾,事后有力推动了问题的解决。

2 模式焕新是电视问政节目的活力之本

作为电视问政节目,解决问题是节目的主题主线,但也要注重对节目形态、节目流程进行优化调整,通过重塑流程破解收视率低的困局,使节目不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对此,《焦点关注》栏目摸索出了以下三条成功经验。

2.1 开设专题式的问政栏目

《焦点关注》自创办之初,采用的都是部门轮流接受问政的模式,运行一段时间后,出现了两个问题:一是模式固化。随着节目的举办,部门也开始从话题设置、提问方式、节目流程等方面熟悉并研究节目模式,进而形成“底稿”,固定回答套路,以便应对即将到来的直播问政。此外,固化的提问模式和回答方式容易引发观众的收视疲劳,使节目失去生机。二是不利于解决复杂问题。部门轮流上线决定了选题时要参照部门职责。而针对一些重点工作、热点问题,往往需要多个部门形成联动,合力推进解决。为了解决以上两个问题,2021年《焦点关注》及时优化调整了栏目模式,采用专题式问政方式[3]。例如,2020年在省对营商环境评价排名中,临沂排名靠后。为了迅速扭转这个被动局面,栏目连续举办了两期“优化营商环境”专题节目,打破每期邀请一个市直部门参加节目的常规,每期邀请了五个及以上有关市直部门的主要领导参与节目。形成联动效应,解决营商环境的“中梗阻”问题。通过对一系列专题节目的策划和筹备,栏目赢得了良好的群众口碑,多项收视数据翻番。“爱临沂”客户端网上满意度调查版块数据显示,专题式的栏目单期手机在线观看人数屡创新高,最高达到49万人次;单期投票量多次突破10万,最高投票量达25万人次。

2.2 评论员的专业点评

评论员在一档问政节目中担当着重要角色,其专业的点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节目的质量和效果。《焦点关注》自创办之初,就与临沂大学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筹备每期节目时,临沂大学都会针对当期节目的话题选派不同院系的专家教授做客节目现场。做客节目的专家教授政治站位高、业务水平精、应变能力强,对栏目创新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3 纪检监察机关的督办问责

《焦点关注》栏目的重要属性是对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问题、侵害群众利益的问题一追到底。通过创新改版,栏目的督办机制不断释放出更为强劲的作用,成为全市督办栏目的“重武器”。在每期栏目直播时,市级分管领导都会莅临节目现场指导,市纪委、监委会派驻纪检监察组有关负责同志现场参与节目;直播结束后,市广播电视台会派出骨干记者跟踪报道部门对问题的整改情况,并第一时间在《焦点追踪》专栏发布整改承诺和最新整改结果,将节目曝光的问题线索及时报送市纪委、监委党风政风监督室督办[4]。纪检监察部门的参与,使诸多疑难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许多当事人通过电话、感谢信、锦旗向栏目组表示感谢,节目影响力跃升到了新台阶。

3 正确的舆论引导是电视问政节目的健康之基

电视问政节目的职责和使命就是通过“问”来直面问题,回应关切。也就是说,该类节目是用来解决问题的。基于这样的属性,问政节目就要动真碰硬、敢于较真。如果问政节目不温不火,问完之后一切照旧,这样的节目无异于一场真人秀,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所以,通过追问使问政直播紧张激烈,让接受问政的官员深切看到工作的短板,明确努力的方向,是一档成功的问政节目所要不断追求的。这其中离不开的一条工作主线就是在“问”的环节中做好舆论引导,具体来说就是要处理好“提问”和“解难”、“红脸”和“长效”、“曝光”和“疏导”三个方面的关系。

3.1 “提问”和“解难”的关系

电视问政,“问”字当先,其目的就是解决难题。而现实中不少问政节目的主持人存在很多问题,如对基层工作不熟悉、不了解基层实际情况、问政现场不懂得倾听对方说话、片面追求激烈畅快的质问,只是一味地让官员“红脸”“出汗”,而忽略了对有什么办法解决、什么时候能解决、如何防止问题反弹的询问,导致舆论引导力度偏弱、节目效果不优。

电视问政类节目作为以“回应诉求,服务发展”为目的的节目形态,更应具备严谨的问政方式。纵观国内颇具影响力的电视问政类节目,其问政方式有4点共性:首先,以真实案例为基础来发问是绝大多数电视问政节目普遍采用的方式。栏目组记者通过前期实际调查、深入走访获取一手材料,并将其制作成曝光短片,到问政现场后由主持人依据曝光的主要问题向相应部门领导提问。这种方式既可以充分暴露问题,又能在问政中加深人民群众对政府职能部门履职情况、工作情况的了解。其次,适度理性追问。针对问题“问其由”属于表层次的提问,而想获得更为深层的答案,则需要“追其根”。再次,通过追问进而问责。电视问政节目作为化解社会矛盾的“缓冲区”,具有监督政府部门和工作人员行为的权力,因此更应通过问政督促其重视问题,加快对问题的整改。优秀的电视问政节目主持人往往善于在“和风细雨”中“抽丝剥茧”式地揭露问题,从提问语气上给予相关部分“不改不行”“改慢了不行”的压迫感。最后,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力量。过程请群众全程参与、结果请群众评判监督是电视问政节目最坚实的基础,也是不竭的发展动力。

3.2 “红脸”和“长效”的关系

问政直播,正是由于直播才真实。衡量一档问政节目好与不好,要看通过每期问政节目是否能真正找准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痛点”“难点”问题;是否有利于推动政府部门拿出硬招实招真正解决问题;是否能够站在群众视角,通过积极的、建设性的对话,搭建为民办事的高效平台;节目结束后,相关部门能否拿出切实可行的举措,积极落实整改,是否真正能够做到举一反三,防微杜渐。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处理好场上“红脸”与场下“长效”的关系。说到底,问政节目的最终目标不是让政府官员出丑,而是通过此类节目形式凝聚合力,打通经济社会发展的梗阻,消除久拖不决的矛盾,这才是一档金牌问政节目的导向。

3.3 “曝光”和“疏导”的关系

电视问政节目的职责就是通过曝光这种形式,让隐藏的矛盾问题见光,在这个过程中要注重对观众情绪的疏导。随着电视问政类节目的创办经验逐渐成熟,各级党委政府开始高度重视电视问政节目曝光的问题,整改力度也在不断加大,整体上推动了政风、行风的持续好转。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受众喜爱问政类栏目的原因是其能有效解决百姓生活中的难题,也有部分受众喜爱主持人激烈的逼问,但节目更重要的作用在于疏导百姓情绪、化解社会矛盾,使能解决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要解释到位。电视问政类节目是舆论监督的有效载体,也是一个区域舆论宣传的阵地,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不断深化党和政府“为人民服务”的执政理念,从而成为党和政府联系、服务群众,推进政风、行风优化的桥梁。在疏导受众情绪方面,职能部门的态度要真诚。具体来说,首先,职能部门应该敢于直面人民群众所反映的问题,及时晾晒承诺,解决问题,而非敷衍搪塞,导致观众产生负面情绪,甚至激化矛盾;其次,职能部门领导和工作人员应多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及时吸纳合理化建议,进而提高办事效率;再次,解释工作在解决问题中也有重要的作用,对于有些因政策或现实客观原因而无法立即解决的问题,相关部分应说明原因、解释到位,缓和百姓情绪,尽量化解矛盾[5]。

总之,要想做好一档电视问政节目,就要守牢三条生命线,唯有这样新闻媒体才能真正发挥好舆论监督的作用,真正践行人民至上理念,进而为社会发展服务。

猜你喜欢

问政栏目
“视察+问政”双击民生实事项目
电视问政报道与传播的特色创新——以衢州电视问政节目《请人民阅卷》为例
栏目约稿
栏目主持人语
“大师问答”栏目问答精选
“大师问答Ask the Guru!”栏目问答精选(二)
网络问政节目应为公众所期盼
栏目稿约
栏目制,为什么这样红
『广场问政』应『去戏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