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养羊与羊病防治》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标准对接研究

2022-12-18刘妍妍鲍玉林

养殖与饲料 2022年10期
关键词:养羊课程标准岗位

刘妍妍,鲍玉林

青海农牧科技职业学院,青海 湟源 82100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模式的转型和改革,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模式也越来越受到高职院校的认可和认同。为提高高职人才培养的质量,需要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标准,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坚持课程在职业素养、理论知识、实践技能等方面与职业岗位进行有效的对接。而工学结合课程标准的制订是以生产环节为导向,基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工作过程构建课程体系,以职业岗位为主线,参照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改革和优化课程内容,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课程标准作为课程的质量标准,为教学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是课堂实施、课堂教学和学业成就评价的依据[1]。

1 课程标准的内涵及功能

课程标准是课程组织与实施的指导性文件,也是确定课程水平及课程结构的纲领性文件,其建设对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非常重要作用[2]。课程标准不仅规范了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任务、理论知识、实践技能的范围,而且对课程具有规范、指导、评价和组织的作用,也是构建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实施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重要基础。

2 依据职业岗位能力编制《养羊与羊病防治》课程标准

《养羊与羊病防治》课程引领学生按国家标准掌握饲养管理技术,通过选址建场、识别羊品种、饲料配制,实操羊不同生理阶段的饲养管理技术,以规范从事羊生产、管理及疾病防治。编制《养羊与羊病防治》工学结合课程标准过程中,引入职业技能标准、职业资格证书、1+X 证书,不断更新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与课程评价体系。

2.1 课程性质和作用

《养羊与羊病防治》是畜牧兽医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也是学生的必修课,是解决养羊企业生产技术与疾病防治的一门综合性课程,也是紧密围绕羊生产又直接为养羊业服务的一门应用学科。该课程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岗位技能为主线、高技能人才培养为目标,引入国家职业标准(家畜繁殖工、动物疫病防治员)、1+X 家庭农场畜禽养殖,促进学生应职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包括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合作精神、职业素质等)。主要为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及西部欠发达地区养羊企业培养既有生产经营能力,又懂疫病防治技术的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3]。

2.2 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1)课程设计理念。以畜牧行业、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职业岗位对养羊生产环节的知识与技能需求为目标,突出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与行业、企业紧密合作,以项目为载体、典型工作任务为驱动、生产环节为主线进行课程开发与设计,让学生学习有目的,技能训练有针对性,体现生产环节和教学规律的一致性,将养羊生产的相关知识完全融入到实践技能中,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采用现场教学法,组织学生到养殖场进行现场教学,使教学环节与生产环节相对应,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思政教育平台、创新创业教育平台为基础,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中心,以常规技能为基础,关键技术为重点,先进技术为导向,建设体现职业性、可操作性、实践性的课程体系。

2)课程设计思路。课程设计项目化,针对项目工作典型任务的技能关键点,采取“课堂—养殖场”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体现课堂与实训环境一体化,最终达到项目任务的实现。根据工作典型任务过程设计课程项目内容,这些项目内容覆盖了养羊生产的重要岗位技能,体现了现代养羊生产与疫病防治的新技术和新特点;结合家畜繁殖工、1+X 证书家庭农场畜禽养殖、动物疫病防治员的关键技能,专业教师和兼职教师共同对工作典型任务进行仔细分析,对每个任务的技能关键点设计若干个技能小项,将若干个典型工作任务中的技能小项进行技能项目化教学;按照不同的技能模块的任务要求,以“课堂—虚拟养殖场”的方式,通过虚拟仿真技术展现生产实际情景,教学过程突出实践性教学,加大生产性实践比例,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养羊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和遇到的难题,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综合技能和创新能力[4]。

2.3 课程培养目标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适应畜牧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人文素养、职业能力、创新意识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本课程以养羊企业真实的生产过程为依据,在春秋防疫、配种(人工授精)、接羔育幼、剪毛(梳绒)4 个主要的生产环节,通过实施“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分时段在养羊企业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完成主要的教学任务,强化技能训练,锻造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具备羊饲养管理、选种繁殖、日粮配合和羊主要疾病的预防及诊疗能力,使其技能水平、工作思路基本达到企业任职要求和职业资格要求,成为具备从事羊的日粮配合、饲料加工、圈舍环境调控、繁殖改良、饲养管理、疾病防治等工作的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2.4 确立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要以养羊场生产岗位所需要的技能标准为基础,以春秋防疫、人工授精、接羔育幼、剪毛(梳绒)4 个主要生产环节为主线,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完成主要生产环节的典型工作任务,掌握主要生产环节的方法步骤,会处理工作过程中的各种关系,具备反思的意识和能力。

2.5 确立课程要求与实施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针对课程培养目标的要求,紧密联系羊场工作岗位各个生产环节的技能,使学生必须具备完成岗位所需的技能。专业教师授课时要对接企业要求,将企业所需的技能和企业文化引入课堂。比如:模拟人工授精工作环境、接羔育幼工作过程、不同生理阶段羊的饲养管理工作过程等,采用任务驱动、现场演示、分组探究等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自主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及创新能力,实现实践教学与岗位技能对接。

3 《养羊与羊病防治》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标准的对接点

3.1 教学目标与职业资格标准的对接

课程教学目标的制定,满足人才培养对课程的整体要求,将根据繁殖改良、饲养管理、饲料生产、饲料检验化验、疫病防治等职业岗位(群)能力要求,确定课程知识、能力、素质等具体目标。

3.2 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的对接

了解职业岗位(群)的岗位职责、职业素养和技能素养要求、典型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环境等情况,了解羊生产的主要工作岗位包括饲养、繁殖、疫病防治、饲草料加工与检测等,根据羊的生产要求,通过对饲料加工调制、繁育、饲养管理、兽药、疫病防治等生产环节进行有效控制,使其正常繁殖后代和生产优质的羊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及时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本课程内容由羊的品种选择与利用、繁育、剪毛(梳绒)、饲草料加工与调制、饲养管理、疫病防治等组成[5]。

3.3 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对接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突出模块化设置,将课程中的主要4 个生产环节,按照学习情境划分,教学过程紧紧与养殖生产实践相结合,便于学生学习和掌握。课程教学实行“课堂—养殖场”“工学交替”的情景式教学模式,体现课堂与实训环境一体化。基于课程分析设计,将生产环节项目化,项目内容任务化,任务实施以实训室和养殖场为教学载体,根据实际生产的不同岗位能力目标要求,按“三对应”的职业技能项目组织教学。即一对应饲养员岗位,进行养殖场基本操作技能训练;二对应技术员岗位,进行生产性技术操作技能,主要包括校内单项技能实训和校外生产环节技术操作技能训练;三对应管理岗位,进行综合能力技能,包括综合能力、综合技术的训练[6]。

3.4 课程评价与企业评价对接

为突现学生的技能实践,强化学生的职业素养,在评价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考核,在学习中有创新的学生应予以鼓励,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程评价采用全过程、多方位的考核模式,考核评价是覆盖课前、课中、课后3 个学习时段以及线上、线下学习2 种学习方式的全方位、多维度、无缝式的立体化评价,是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全方位、多维度的评价。过程性评价,主要采用学生评价、教师评价、企业评价和增值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效果进行检测和评价。根据学生在生产过程中的工作态度和具体工作表现,结合实习效果由专业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进行多元化考核评价。课程结束时,再结合“家畜繁殖工”“动物疫病防治员”“1+X 证书家庭农场畜禽养殖”等相关职业工种内容进行评价,把职业工种考核内容引入课程考核中。

4 结 语

职业教育具有职业性、实践性等特点,而课程改革是高职院校进行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构建与职业岗位标准对接的工学结合课程标准。在《养羊与羊病防治》课程标准设计上,以学生为主体,以羊主要生产环节技术培养为核心,培养符合羊生产技术岗位需求,并具有综合能力的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所制定的工学结合的课程标准,要完全符合岗位的真实要求,能够达到国家职业标准和职业资格考核的要求,培养的学生可以完全胜任畜牧生产一线的工作,能解决养羊企业生产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且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总之,高职院校将《养羊与羊病防治》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标准进行有效对接,更利于培养出养羊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猜你喜欢

养羊课程标准岗位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权威出版
青春,在为国奋斗的岗位上闪光
早春养羊需防六大病害
冬季养羊 做好这四点
夏季养羊八注意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早春养羊需防六大病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