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背景下小学劳动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

2022-12-17占莉莉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31期
关键词:劳动小学生评价

占莉莉

(南昌师范学院,江西 南昌 330032)

1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背景下小学劳动教育实施现状

1.1 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对象选择了江西省南昌市的一所公办小学,其办学水平在全市前列,全校师生人数共计四千人左右;其师生数量、办学条件、生源、师资等各个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南昌市小学的整体办学水平,具有较好的代表性。为了确保真实性,本次学生问卷采用现场发放并回收的方式,考虑到一、二年级孩子年龄较小,独立完成问卷的操作性不强,因此本次问卷只涉及小学三至六年级的学生,共计600人,学生问卷样本的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与此同时,采用问卷星的形式向本校100名教师发放了调查问卷。

表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分布表

1.2 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次调查问卷旨在了解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背景下小学劳动教育开展的实际情况,结合文献研究,问卷题目设计主要从师生对劳动教育内涵和价值的认知情况、劳动教育内容和形式等方面的实施现状进行设计,以期了解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背景下小学劳动教育实施的实际情况。

1.2.1 小学劳动教育认知情况

如图1所示,71.7%的小学生认为劳动包括扫地、拖地、洗碗等家务活,55.2%认为劳动包括种植花草树木等园艺活,40%认为劳动包括养猪养鸭、种地等农活,55.1%认为劳动包括服务社区、敬老院等公益活动。而对于依托互联网、机器设备开展的具有一定思维含量的活动,只有少数学生认为其属于劳动的范畴,仅20%的学生认为劳动包括科学小发明、小实验等手工活,27.85%的学生认为生产毛巾、肥皂等机器生产线活动属于劳动,10.1%的学生认为劳动包括用电脑、手机等智能设备做PPT、画图等,7%的学生认为劳动包括开发游戏、导航等软件。由此可见,大部分小学生倾向于将劳动内容窄化为体力层面,对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背景下劳动教育内容认识不全面。

图1 小学生对新时代劳动内容的认识(学生卷)

而对教师的调查中我们发现:85%的教师习惯选择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独立完成劳动任务,仅15%的教师选择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劳动任务;78%的教师在日常劳动教育中侧重于体力劳动的内容,仅22%的教师会注重具有思维含量的创造性劳动;15%的教师表示在劳动教育过程中会经常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75%的教师表示偶尔培养;15%的教师会经常挖掘劳动教育中的综合育人功能,50%的教师表示偶尔会挖掘,35%的教师则表示从未重视过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功能;值得关注的是有31%的教师甚至把劳动教育作为一种惩罚手段施加给学生。由此可见,大部分小学教师对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背景下劳动教育内容理解存在窄化,没有将劳动精神、创造性劳动、劳动的综合育人功能体现在劳动教育内容中,存在忽视、挖掘不足的情况,甚至存在理解的偏差,错把劳动教育误解为是一种惩罚手段。

1.2.2 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情况

调查数据显示:67%的教师表示没有使用过“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平台”等线上资源进行授课,33%教师表示偶尔会使用,而没有教师表示会经常使用。15%的学生表示学校会经常进行家政、烹饪等校内课程,62%学生表示学校经常组织校内看护植物、清洁卫生等活动,12%学生表示会经常参加校外场所的生产类社会实践,18%学生表示会经常去社区、敬老院等校外场所进行公益活动,93%学生表示经常参加班级大扫除、值日生劳动,65%学生表示经常进行手工制作,11%学生表示学校会经常组织去农场等校外场所体验农业活动,如图2所示。可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背景下教师对于劳动教育线上资源的利用并不充分,学校经常组织的劳动也多集中于班级大扫除、值日生劳动;校内劳动教育内容挖掘不充分,校外劳动教育资源较为缺乏,劳动教育内容单一。

图2 小学生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学生卷)

1.2.3 小学生受劳动教育的时间情况

调查显示:30%的学生表示学校对学生每天课外、校外劳动时间有作出相关规定,45%的学生表示学校没有作规定,25%的学生则表示不清楚;同时,32%的学生表示学校劳动教育课程会经常被占用,43%的学生表示劳动教育课程偶尔会被占用,仅有25%学生表示劳动教育课程没有被占用,如图3所示。《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规定“中小学劳动教育课每周不少于1课时,学校要对学生每天课外校外劳动时间作出规定”“大中小学每学年设立劳动周”。由此可见,学校并未按照文件有关规定开设劳动周,中高年级劳动课程存在占课现象,学校对学生课外、校外劳动时间未作出明确的、常态化的规定,学生在校劳动时间不充足,学生劳动时间没有保障,不利于劳动习惯的养成。

图3 学校劳动课程被占用的情况(学生卷)

2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背景下小学劳动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

基于对小学劳动教育的认知、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和小学生受劳动教育的时间进行分析,从小学劳动教育开发、实施、效果和保障四个环节构建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背景下小学劳动教育的评价体系。

2.1 劳动教育开发要全面细致

劳动教育开发的核心在于要做到全面细致,根据小学劳动教育实施现状,各种因素交织影响了劳动教育的实施,在进行评价的时候,我们必须将各种不确定因素都纳入评价体系当中,进行充分的考虑。劳动教育的开发包括劳动教育课程的定位和课程目标的确定,具体表现为:(1)劳动教育课程的定位强调是否对劳动教育进行正确的界定,明确劳动教育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必须开足开齐,同时也要注意到劳动教育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引导教师在其他学科中渗透劳动教育;(2)劳动教育的课程目标强调目标是否合理、清晰与全面。任何课程的教学要围绕目标来展开,确定好教学目标尤为重要,因此我们在构建评价体系时要细致分析目标是否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2.2 劳动教育实施要协同开展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背景下,各种教育活动都产生了新的教育形态,学校教育正走向开放式的格局,家庭、社会都要求充分参与进行协同育人。在这一大背景下,劳动教育同样也需要整合多方资源,基于此,在对劳动教育实施进行评价时,首先,应强调劳动教育开展的多样性,强调劳动教育课程安排与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体现的多元化的特点。其次,需要评价各科教师是否在日常教学中能够切实落实好劳动教育的任务,在学科中渗透劳动教育。最后,需要评价学校是否充分利用家庭、社会等多方资源协同开展劳动实践活动,形成家校社协同推进的良好态势。

2.3 劳动教育效果评价要多元化

教育效果,是教育者在开展活动时所产生的活动结果与其主观预期的教育目标之间的达成度。学生和教师作为劳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因此对劳动教育效果的评价应侧重于双方的获得感;学生方面需要评价学生在劳动素养方面的程度,包括劳动的价值观、劳动知识与技能、劳动观念、劳动情感等;教师方面需要从其对劳动教育认识的改变、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方法的多样化等角度进行评价,最终落实到劳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如何,在此意义上,劳动教育效果的评价才能实现多元化。另外,我们还需要评价教师在劳动教育活动开展的过程是否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劳动教育观念,是否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劳动教育活动的热情与积极性等。

2.4 劳动教育保障要落到实处

劳动教育保障强调开展劳动教育要保障的各种必备资源,劳动教育教师队伍是否配备齐全,劳动教育活动场所是否充足,劳动教育开展专业化的支持与保障以及评价激励机制是否完善等。首先,劳动教育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在开展劳动教育时要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在真实的活动场地进行体验,学校方面要尽可能多地利用校内外资源为学生开辟实践场所,积极探索开展劳动教育的多种教育教学模式,努力塑造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的良好氛围,不断提升教师劳动教育的质量。其次,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学校可以建立对小学生的信息化劳动评价成长档案,就可以较好地实现对小学生劳动教育方面成长发展的跟踪记录,便于与小学生后续阶段学习在劳动教育方面实现信息的衔接,也有利于对小学生劳动教育实现接续性的培养。

猜你喜欢

劳动小学生评价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热爱劳动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