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赴一场教师的心灵成长之旅

2022-12-17王梓霖

教育家 2022年45期
关键词:应试青年教师文本

文 | 王梓霖

从一位文学青年到一名优秀教师,刘祥走了近20年。1986年,他从师范学校毕业,如愿进入教师队伍。作为一名教育理想主义者,刘祥几乎将全部智慧倾注在语文教学中,收获了一系列荣誉。即便如此,他还是不可避免地遭遇过挫败、陷入过倦怠,直至40岁,偶然闯入“教育在线”论坛后,他的教育人生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极力弥补理论的匮乏,经历知识重构的痛楚,一次次“专业阅读—专业反思—专业实践”的循环中,他走向了“老练”。

“20<15”,刘祥在《做一名老练的青年教师》一书中写道。自我觉醒后的十几年中,他的收获远甚于前,他将这些年里蹚出的心灵成长之路写进书中,将青年教师容易出现的错误概括为急于求成的焦躁、无计可施的迷茫、冷热不均的情感、主次难分的课堂等8类,以个人成长为例,激励更多教师产生对自身生命的价值认同、实现自我觉醒。

畸变的评价阻碍教师健康成长

《教育家》:在您看来,什么样的青年教师可以称得上是“老练”的?

刘祥:我所说的“老练”,既不是“世事洞明”“人情练达”的综合素养,也不是熟悉教材内容、熟悉考纲考点,能够带领学生取得较高的考试分数,甚至能够连续几年执教毕业班的教学能力。而更多指向教育情怀、教育理性和教育智慧,指向学生和教师自身的生命成长。一位青年教师,如果能够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弥补自身的学养缺陷,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智慧,能够将教育视作一份既关乎他人的终身发展需要、又服务于自身终身成长需要的事业,能够立足于课程特点、学科特点、学生特点而不懈追求教育教学的艺术,并将这样的追求视为一种幸福,则这样的青年教师必然称得上“老练”。

《教育家》:当前的教育环境下,有哪些现实因素影响了青年教师的成长?

刘祥:从内因上看,主要有三点。其一,体现为这一代的青年教师几乎都经历过长时间的考试的挤压。做学生时,对此种以应试为主要目的的学习方式深恶痛绝。做了教师后,或许曾想过改变,但很快就不自觉甚至自觉地走上应试教学的路径,并慢慢地视其为教学的正道。其二,体现为缺乏一个高远的目标定位,不少教育新人缺乏一种使命感和担当品质,仅将教师视作一个可以随时跳槽的职业。其三,体现为个体学养的匮乏,很多教师自身的“童子功”不够扎实,读、写、说三方面能力都不够。

从外因上看,畸变的评价体制是阻碍青年教师健康成长的最重要病原。无论多么优秀的青年教师,走进一所学校后,如果不允许他带领学生开展课改实验,不允许他组织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不以包容的态度接纳他的各种探索,而是用一次次考试的平均分约束他、绑架他,甚至批判他,很快就会将其塑造成单纯应试框架里中规中矩的教书匠。

另一条很重要的外因,是成长环境。人皆生活于群体之中,如果同办公室的几位教师人人奋发向上、朝气蓬勃,则置身其间的青年教师耳濡目染中也就养成了积极进取的好品格。反之,如果朝夕相处的同事绝大多数在工作中持有一种得过且过的态度,则生活于其中的青年教师很快也会被这样的潮流裹挟。对青年教师而言,他们从业之初,可能将“合群”看得十分重要。

《教育家》:《做一名老练的青年教师》中提到40岁是您教育生涯的分水岭,开始思考真正的教育。青年教师需要做好哪些准备,才有可能促成这种转变?

刘祥:40岁时,因为偶然的机遇,我结识了朱永新先生的“新教育实验”团队,进入了“教育在线”网络论坛,得以和一群相对纯粹的教育理想主义者共读、共研,共同探究教育教学问题,由此激活了我全部的上进心。

中国有众多优秀教师,其各具特色的成长路径,均值得青年教师们学习。首先为自己在远方预设一个目标,然后收拾行囊上路。至于是完全徒步跋涉,还是骑一辆自行车,或者是搭一段顺风车,则需要看机缘,看自身心愿。若是希望投机取巧,全程搭他人的顺风车,则即使最终到达了目的地,也依旧虚空。毕竟,没有经历过脚踏实地的奋斗便获得的,不是真幸福。

观照自身,我提炼出的经验有三点——主动寻找,积极融入,大胆表达。如果不是找到“新教育实验”团队,发现了教育的“明亮那方”,我或许永远只是应试轨道上无比勤勉的知识搬运工之一。但我幸运地找到了这个团队,并积极投身其中,寻找教育教学的本质规律,探究合乎身心成长需要的路径与技法,也就逐步远离了单纯应试思维的泥淖,步入了通往教育理性的快乐之途。

当下,类似的“专业成长共同体”并不鲜见。相当数量的名师工作室都敞开了大门,静候着有理想有追求的青年教师进入其中。任意一位青年教师,只要你拥有一份高洁的教育理想,对教育持有一份真挚的情感,就一定能够在高度信息化的时代为自己找寻到一群相同“尺码”的教育理想主义者。此种经过高度“提纯”后的专业成长共同体,剥离了各种功利,形成了特定的专业成长环境。青年教师能因这样的场域,焕发出最大的光和热。

阅读是专业成长的第一要义

《教育家》:您数次强调专业阅读、专业反思、专业实践对教师突破瓶颈的作用。您认为其中尤为重要的是什么?

刘祥:“读”永远是成长中第一重要的元素。阅读产生思想,思想制约行动。能称之为专业实践的行动包括科学教育指导观下的有益探究,以及专业反思后的写作。40岁后我养成了每天至少阅读1万字、撰写教育随笔1000字的习惯,从中受益良多。某次讲座后,有教师说:“我们也在写,每周写一篇教育反思。三年下来突然发现写来写去就那么点事儿,没有感到长进。”我的想法是,得先通过阅读看到自己认知以外的广阔世界,知道什么是教学中好的样态,反观自己存在的问题,而后动笔写作会更有意义。

不少教师提到难以在繁重的工作中保证每天阅读1万字,其实这并不困难。比如我读得快时每分钟1000字,10分钟就能读完。如果读得慢一点,20~30分钟也足够了。所以无论多忙,教师们尽可以从每天用于交谈、刷短视频的时间中匀出一部分来阅读。

《教育家》:请您以“三度语文”教育理念的形成为例,说明您是如何进行阅读、反思与实践的。

刘祥:2004年之前,我从未系统思考过语文学科教学和教师专业成长的问题。前面说过,进入“教育在线”网络论坛为我打开了一扇认知学科教学乃至于整个教育的全新窗口,我在其中阅读到了当时最新的教育教学思想,也看到了外地同行们进行的最新课改实验。于是开始在自己的课堂上探索新的教学主张,开始追求语文学习内容的深度拓展,致力于用语文课“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引导他们跳出单纯应试的小圈子,思考“人”的价值与意义。这期间,比较有代表性的成果,就是执教了数节具有较强“人文性”特征的家常课,在权威期刊发表了多篇课堂实录。

2007年前后,我先后阅读了小威廉姆·E·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和王荣生教授的《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书中有关“课程”的认知又一次触动了我,迫使我不得不反思此前的语文教学,开始探索如何立足“课程”来“丈量文本的宽度”。在此种反思下,我一边依照自己的思考而修正课堂教学的路径和方法,一边撰写了十余篇教学论文,系统性探究“课程意识”统辖下的语文教学技法。至此,也就初步形成了“丈量文本的宽度,营造课堂的温度,拓展思维的深度”的“三度语文”教学理念,搭建起“走进文本,走进作者,走进生活,走进文化,走进心灵”的“五走进”教学模式,确立起“知识在场,技能在场,生命在场”的“三在场”教学价值诉求。

2017年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全面推进之后,“三度语文”教学主张面临巨大挑战。为了跟上课改的发展步伐,我又一次投入对教育教学新理论的探索中,先后购买并研读了数十部国内外教育教学著作,对“学科大概念”“项目式学习”等有了一定的认知。我发现,新课改依旧需要“三度”的支撑,只不过,新课改的“丈量文本的宽度”,其“文本”拓展至“大单元”和“任务群”,而其“丈量”的方法,亦不过是由以前的单篇文本的学习任务拓展至“单元大概念”和“单元学习任务”。“营造课堂的温度”,是变以往碎片化的活动,为“情境”统辖下的驱动性任务的完成。“拓展思维的深度”,则是由单篇文本的思维拓展,升华至特定主题下诸多文本的内涵深度探究。至此,我对“三度语文”理念重拾信心,继续坚持自己的这项课改实验。

刘祥,江苏省仪征中学教科室主任。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教学名师,江苏省教育科研优秀教师,“长三角”教育科研优秀个人,“三度语文”首倡者和践行者。著有《语文教师的八节必修课》《追寻语文的“三度”》《中学语文经典文本解读》等。

仰望星空,主动前行

《教育家》:部分青年教师反映,应试教育的氛围限制了他们的教学自由,他们似乎很难将既往习得的理论应用于教育现实。您认为青年教师如何才能改变这样的状态?

刘祥:我写《做一名老练的青年教师》这本书,就是要让青年教师(其实是所有教师)知道,不要总是从外部寻找不能成长为卓越教师的原因,而是要向内审视自己能做什么、实际做了什么。

日常生活中,总有一些人会叮嘱青年教师,说什么既然不能改变环境,就接受环境的改变。持有此种观点的人要么是差环境的受益者,要么是“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患者。所有的青年教师都应该知道,教育环境是由人构成的,生长于环境中的每一个教师,都是这个环境的一部分。眼下的教育大环境日趋好转,但并不排除部分地区依旧秉持传统的应试思维,一味强调死守蛮干。青年教师要想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中获取自主成长的空间,最根本的方法只有两点——不改初心,不推波助澜。前者要求青年教师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么,并能够在可以利用的时间和空间中积极实践;后者要求青年教师即使不得不完成一些有违教育本真的事,也绝不要自我加压,为这类事添砖加瓦。

现实的教育生活中会有这样的班主任:一方面抱怨学校过分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一方面又不断提早自己班级的到校时间,并将这样的提早视作是勤学的标志。现实的课堂教学中会有这样的教师:一方面抱怨应试教育的氛围限制了自己的教学自由,另一方面又在课堂上一味灌输考纲考点,非考不教,非考不研。这样的班主任、这样的教师,本身就是差环境的制造者,自然无法改变环境。

王尔德说,人皆生活于阴沟之中,却总有人抬起头来,仰望星辰。如果你是那个乐意于抬起头来仰望星空,并为了这满天繁星而感动的人,那么无论将你置于什么样的环境里,你最终都能成为其中最美好、最温暖的一个部分。从这一点而言,改变教育环境的根本力量从来不能寄幻想于身外,而来自每一位教师的内在情感诉求的迸发,来自每一位教育者付出的扎扎实实的行动。

猜你喜欢

应试青年教师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2021年高考《选修3—4》考点预测及应试策略
如何指导青年教师上好一节数学达标课
论当代高校青年教师团队凝聚力的提升
初中群文阅读的文本选择及组织
体育课“大翻身”须警惕陷入“应试”误区
用人文关怀激励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分析磁场应试中的四个易错点
错别字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