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入推进学校课程改革,打造课改新样态

2022-12-17策划曹春梅王立欣于杏林

教育家 2022年45期
关键词:跨学科教研课程

策划 | 曹春梅 王立欣 辑 | 于杏林

新时代、新形势对育人工作提出了新要求,课程改革是顺应时代变化、适应教育教学功能转变的必由之路。持续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探索学校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打造新时代课程改革的新模式、新样板,是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如何推动教师理念“新转向”?如何打造融合课程?如何持续深入推进课程改革?本期《教育家》线上圆桌论坛,我们邀请一线中小学校长,基于各自的观察与思考以及各校的探索和实践,共同探讨如何深化课程改革,提升学校办学水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议题一:如何激发教师推行课程改革的积极性?

胡雪滢:2020年秋季学期,长沙市天心区湘府英才小学形成了“光合课程”体系,其核心理念是为成长持续赋能。其中,就着重强调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持续赋能。

设计课程,智慧众筹。推动学校课程改革,首先需要教师转变观念。所以,从光合课程的顶层设计开始,我们就尽可能让更多教师参与进来,汇聚教师们的集体智慧。光合课程是三层级登山型的课程体系,其中的拓展课程部分源于汇聚众多教师智慧的几十门童趣课程。

建立机制,同研共长。一是构建学习型组织,正向激励教师发展。2020年秋季学期,全校教师完成信息化2.0培训;2021年暑假,全体教师共读一本书,同项目组教师共研一单元课程、共设计一学期作业、共做一个微课题研究,搭建教师成长平台。

二是提供一块“试验田”,释放教师对教育的热爱。在课程试验与实践期,教师们没有太多可借鉴的经验,他们在探索中寻找课改的快乐,渐渐开发出扎染、蓝晒、植物拓印、植物浮雕等校本课程。因为热爱,课程变成越来越美的模样。

三是形成价值共识,评价点亮慧育人生。要让教师评价产生力量,学校一定要建设一个全体教师心底里认可的价值共识,这样大家才能从这个共识出发去判断一件事情。我们选择了善与智这两个要点,用三条标准评价教师:是否以课程滋养学生的童年,是否为学生的成长付出善良与智慧,是否将读书作为自己的生活与学习方式。

打造平台,钻研展示。2021年,我校成功申报区课程基地校;2022年,我们积极申报省级课程基地校和湖南第一师范国培基地校。基地校的建设为教师们搭建起一个与更多教育同行研究探讨课改方向和展示自己研究成果的平台。

经过近两年的探索和实践,光合课程模式逐渐走向纵深。在此过程中,我们实现了全员参与课程共创、全学科进入区现场教学比赛决赛、全项目获得“市卓越教师”荣誉,培养了一大批优质师资,取得了众多教学创新成果。

我们以课程创新的方式,让所有人共创一所好学校,让教师从课程建设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变革者、积极开发者,实现了教师获得感、参与感、认同感的全面提升,全体教师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形成统一的脉动,相互赋能,同生共长。

冯加渔(主持人)

胡雪滢

李明菊

议题二:如何打造融合课程?

李明菊:随着“双减”政策的纵深推进,一系列课程改革举措指引学校走上内生型高质量发展之路,指引教师走上综合素养提升的自主生长之路,指引课程走上开放整合的特色创新之路。基于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教授潘海燕的“四化”校本教研范式,武汉市光谷第六小学主动探索提升教师综合素养的“四段式”自主生长跨学科校本教研模式,使单一学科内的校本教研逐渐走向跨学科融合教研,从而使学校教育真正触摸到相融共生的真融合教育本质。

跨学科融合,四段式校本教研的出发点。“四化”校本教研范式即外化已有经验—催化团队经验—优化个体经验—物化研究成果。基于此,我校探索出包含多师型课堂、跨学科教研、创意式作业、综合性评价四个方面的“四段式”自主生长校本教研模式。其以多师型课堂为支点,以跨学科教研为途径,以创意式作业为原则,以综合性评价为机制,聚焦教师创意设计、创意思维、创造能力,探索提升教师核心素养的校本教研新形式。

外化已有经验——多师型课堂的基准点。多师型课堂中,三位及以上教师要以基础学科教师为原点,对前期教学设计开展教学研讨活动,不断调整教学方案,从而找到多师型课堂教学的融合点。以《暮江吟》多师型课堂为例,第一次研讨中,语文教师详细说明本课的教学目标,美术教师现场指导学生创作,音乐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听音乐、唱古诗感受歌曲意境,体育教师创编律动手势舞。第二次研讨的前二十分钟由语文教师集中授课,带领学生学古诗、品意境;后二十分钟由学生选择喜欢的学科进行体验与感悟,最后呈现出创意作品。

催化团队经验——跨学科教研的生长点。跨学科教研的第一环节是授课教师本人进行教坛三人行说课,观测者借助观察量表对课堂运行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首席专家和备课组成员以“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对多师型课堂教学展开正反双方辩论。同样以《暮江吟》为例,语文和美术、音乐、体育等学科有效使用了画、唱、跳等形式,观课教师代表强调其把握了“跨—融—创”三个核心要素,随后,所有备课组成员就这节课展开讨论。

优化个体经验——创意式作业的生命线。经过多师型课堂、跨学科教研,教师不断反思、验证与确认,形成自己的教学主张,并在创意式作业设计中得到体现。《暮江吟》跨学科教研中,每位教师会根据学科优势和自己的教学思想编排作业,如手势舞、油画棒绘画、书法、舞蹈等,增强了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

物化研究成果——跨学科教研的闪光点。团队成员根据“四化”课例研究指导手册逐步开展跨学科案例研究,不仅形成物化成果,还促使教师在跨学科课例教学方面进行深度研究。

匡拥军:教育赋予孩子的幸福包括他们成长中每一天的幸福,这个“幸福”不是抽象的,应该通过具体的课程来实现。我校从三个方面开展“幸福生长”融合课程的实践——

一是课程价值的引领。成长过程中的幸福有四种境界。第一个层次是容易获得的小幸福;第二个层次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获得的幸福;第三个层次是自己努力成就别人,帮助他人获得幸福,这也是师生应该达到的幸福境界;第四个层次是大爱、大格局的幸福,是为人类的幸福而幸福着,这一层次很少有人达到。我们以这四种境界为价值引领,形成“让每一个学生幸福生长”的价值取向,与家长同向而行。

二是融合课程的建构与实施。我们用一棵“幸福树”寓意学生像树一样幸福生长,它包括德育、生涯规划、语文“悦读”、强基拓展和艺体五个方面的内容,着力做到立德、省身、润心、启智、健美。

德育特色课程由“麦田播种”和“悦动校园”两大课程组成,整合了校内外德育资源,旨在增强学生的理想信念,厚植学生的爱国情怀。生涯规划课程包括生涯规划基础课程、研学课程、学科融合课程,旨在引导学生认识自己,了解职业种类与所需条件,从而树立目标。语文“悦读”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十二部名著阅读,以提高学生读写素养,涵养幸福底蕴。强基拓展课程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融合科学创新课程和人文底蕴课程,为不同学生的发展提供合适的课程支撑,最大限度满足优势学科潜能生的需求。艺体社团课程融合了体育、美术、音乐学科,发挥专业特长教练的专业影响力,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培养高雅的生活者。

三是幸福课程的实施评价。课程评价包括学生学业表现评价、教师课程领导力评价、课程质量评价三个维度,每个维度包含若干个评价指标,各个指标相互关联、互为补充,共同指向课程开发与实施效果。

课程影响着学生的精神气质,这种气质存在于鞠躬问好的言行中,也蕴含在求知若渴的眼神里。让每个孩子在丰富的课程中体验幸福、呈现幸福、创造幸福,像树一样幸福生长,这是“幸福生长”拓展型课程体系的不懈追求。

议题三:新时期,课程改革如何持续、深入推进,提供新样板、新模式?

赵立中:思想政治课是对高中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一门关键课程。但长期以来,无论学校层面还是教师层面,都把政治课等同于一般的文化知识课,而没有深入思考课程思政的措施与路径。基于此,我校思政课教研组结合学校地处乡村的现实和现有教学条件,提出打造“行走的思政课”的教学目标。

观看《新闻联播》,掌握新闻大事。我校把每天观看《新闻联播》作为思政课的线上课程,并以课堂纪律规范观看过程。同时,要求每个学生准备专门的“时事政治记录本”,把节目中的重大事件记录下来,由政治课代表每天检查,并记入思政课的平时成绩。

组织比赛,提高学习与运用的能力和积极性。学校一个月举办一次“重大时政知识竞赛”“重大时政分析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的思政知识,对当前国际、国内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重大事件进行分析,评出“优秀时政评论员”或“时政达人”,激发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关心社会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水平。目前,我校已经开展了几期“时政分析会”,讨论了“国际国内经济大循环的发展前景分析”“疫情防控如何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相促进?”等话题,学生们不再局限于背课文、记原理、找答案。

调查实践,唤醒自觉。我校政治教研组专门设置了洱海生态文明教育课,要求新生步行前往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过的古生村,参观洱海边的古老村落,观察洱海的水资源保护状况,并邀请有关专家跟学生们讲“如何保护青山绿水”“大理市保护洱海有哪些措施”等问题。学校还召开“生态文明建设与苍山洱海保护”专题讨论会,请专家、教师、学生发言,使生态文明教育走出课堂、书本,落实到行动上。

匡拥军

赵立中

曹国清

参观红色场馆,弘扬革命精神。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我们带领高二年级全体学生徒步去周保中将军纪念馆。通过参观,让每位学生了解周保中将军是一个怎样的人,我们今天向周保中将军学习什么。然后,回到学校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如何向周保中将军学习。最后,要求每个学生写一份《向周保中将军学习的行动计划》,并把自己的行动计划在全校学生大会上宣读,掀起全校学习热潮,将周保中将军等革命先辈的献身精神和奋斗精神传承下去,让这种光荣的革命传统一代一代保留下来,发扬光大。

曹国清:陕西省灞桥区东城第一小学从2013年开始课改,探索出了“以学定导,多元互动”的“灵动课堂”教学模式。对于课程改革如何持续深入地推进,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重点着力。

完善课程结构,充实教育内容。我校从课程着手,利用课后服务时间,推动活动式、体验式学习,形成了“N+”综合素质提升课程群,包括“意识+”“能力+”“体验+”“红色+”“体能+”“劳动+”等,打造“没有围墙的学校”。其中,“意识+”课程设置“少年仲裁庭”,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法律,增强法律意识;“素养+”课程组织水晶舞台秀,为学生们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

优化课堂教学,构建“灵动课堂”新样态。我校坚持“以学定导,多元互动”,构建了“灵动课堂”模式,该模式的发展分为十步——

顶层设计。其以教学观念的转变为目标,着力通过行政人员、教师与学生三个层面的宣传,获得家长的支持。

海量培训。我校依托名师工作坊、班主任提升工程和青年教师梦想工程,以“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对教师进行通识、学科、师德等方面的培训,让教师在专家引领、同伴互助、个体反思与实践中实现专业发展。

突出重点。其包括小组建设、导学案的编写两大重点。我校制定了《东城一小小组学习评价表》,以便真实反馈学习情况;定期开展研究,不断尝试、修改,让导学案日臻完美。

狠抓流程。我校设置预习课、展示课、训练课三个基本课型,制定《东城一小“以学定导,多元互动”教学模式流程图》对课堂环节进行规范和细化。同时,专门制定《东城一小“灵动课堂”考核办法》,对教师进行多元评价。

课题研究。我校着力通过小课题研究提高课改的深度。十年来先后承担2项国家课题、2项省级规划课题、8项市级规划课题,推进课改向纵深发展。

学科渗透。我校将“灵动课堂”教学模式从语数英学科逐步推广至音体美等学科,并以科任学科植入课为抓手,促进该模式的丰富与发展。

广泛交流。“灵动课堂”已成为全省甚至全国课改的一个典范,我们多次受邀在全国基础教育创新论坛、校长发展论坛等学术交流平台上进行经验交流与分享。

辐射引领。近年来,我校接待全国各地来校参观的教育同仁1270余人次,并先后选派课改名师团队100余人到全国各地送教送培。此外,我校与黄龙行知小学、洛川老庙中心小学等学校结对,通过跟岗学习、教师培训等举措帮扶各校提高教育水平。

迭代升级。我校成立了“灵动课堂”专家团,并举办一系列讲座,让教师们更好地熟悉相关理念并将其运用于实践。同时,将新入职教师过关课、青年教师研讨课与骨干教师创新课相结合,提高“灵动课堂”的学科性、分层性、统一性。

信息化融合。近年来,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我们探索并形成了“灵动课堂PLUS”线上教学模式,实现了个人多元全面发展、建立家长学生学习共同体、小组作用最大化三方面的突破。

猜你喜欢

跨学科教研课程
当活动走向课程 少年已走向未来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我校成功承办“生命科学与老龄化社会”跨学科论坛
跨学科前沿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