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乡村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探究

2022-12-17许秋霜

广东蚕业 2022年10期
关键词:数字农业农村

葛 峰 许秋霜

数字乡村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探究

葛峰1许秋霜2

(1.镇江港务集团有限公司江苏镇江212000;2.江苏乐意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江苏南京210000)

“十四五”是实施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的关键时期,将数字技术与乡村发展相结合既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乡村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时代回应。在乡村推进数字化建设的进程中,因现代农业发展滞后、数字人才匮乏等原因,数字乡村建设的诸多问题也暴露出来,亟须因地制宜、精准发力破解数字乡村建设中的难题,以高效的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数字技术;数字乡村;乡村发展;乡村振兴;优化路径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到,“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和政府工作报告要求,描绘好战略蓝图,强化规划引领,科学有序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1]。2022年1月,《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发布,要求“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充分发挥信息化对乡村振兴的驱动引领作用,整体带动和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2]。由此可以看出,数字乡村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发展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要想高质量推进乡村的数字化,必须以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紧紧围绕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五个方面下功夫,找到结合点,把握关键点,抓准着力点,积极探索构建数字乡村的新领域、新模式、新业态,全面促进乡村振兴。

1 数字乡村与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

在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进程中,数字乡村被赋予了重要使命,科学把握乡村振兴与数字乡村的内在联系,有利于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1.1 数字乡村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

1.1.1 乡村振兴需要数字技术作为新动能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3]。就“三农”领域而言,乡村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严重限制着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三农”工作一直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深入推进乡村振兴,补齐发展短板,以现代化手段进一步解放发展农村生产力,彻底解决“三农”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要想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必须依靠现代化的载体牵引,将农业农村各要素插上现代化的翅膀,催生乡村发展的新动能。建设数字乡村,在农村地区加快布局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设施,实现数字技术与农业的深度融合,推进智慧水利、智慧农业、智慧物流建设,进一步挖掘新业态、新模式的潜力,迎合了乡村发展的需求、顺应了乡村振兴的大势,是促进乡村振兴的新动能、新引擎。

1.1.2 数字乡村为乡村振兴提供新契机

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农村网民规模达2.93亿,占全国网民整体的27.9%,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58.8%[4]。由此可知,互联网与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日益紧密,改变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而“互联网+党建”“互联网+电商”“智慧农场”等新业态在乡村市场的出现,足以表明,以“数字技术+乡村”为引领的数字乡村建设在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方面都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新动能,顺应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

1.2 数字乡村赋能乡村振兴

1.2.1 数字技术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举措

党的基层组织作为党的肌体的“神经末梢”,在党的组织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是党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要提升新时代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号召力,应以“互联网+党建”为抓手,将信息技术融入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全过程,推动基层党建工作与信息技术深入融合,以智慧化管理、智能化服务等举措促使党的建设多维度全覆盖、党建措施智慧生成的实现,以数字技术赋能基层党组织,切实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和治理能力。通过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充分发挥村民委员会、群防群治力量在基层自治方面的作用,借助数字技术实现基层治理网格化、信息化、高效化,促进了基层治理的公开、透明,进一步提高群众的自治力,利于推进乡村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发展。

1.2.2 数字技术是农民发挥主体地位的有效途径

“为了谁”是数字乡村建设的落脚点,必须坚持“以民为本”“为民服务”的理念,突出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切实激发农民群众参与基层治理、实现共建共治的积极性。数字乡村以“互联网+村务”为依托,实现了村务和财务等信息的公开化、透明化,实现了小微权力监管动态化、实时化,有效保证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进一步夯实基层民主建设阵地。此外,乡村依托数字技术,构建数字乡村人才市场,为返乡大学生、村民提供就业指导,强化新农人培养,促进信息技术与种植业、畜牧业等乡村产业深度融合,进一步提高农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1.2.3 数字技术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关键抓手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既要增强农民群众的环保意识,还要通过数字化手段加强对环境的监测。可以利用卫星遥感技术、无人机、高清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对农村生态系统脆弱区和敏感区实施重点监测,强化农村饮用水水源水质监测与保护,实现对农村污染物、污染源全时全程监测,利用数字技术推送相关环保图文,倡导绿色生活方式[5]。美丽乡村不仅美在村容村貌上,更要美在风土人情上。实现风土人情美,就要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可以结合当地风土人情,加强乡村文化阵地建设,推进乡村优秀文化资源数字化。鼓励村民通过拍摄“三农”题材的文艺作品,并在短视频平台、直播平台播放,宣传乡村特色,让更多的人了解农村、关注农村,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1.2.4 数字技术是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必然选择

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产业振兴要求一二三产业必须融合发展,拓展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拓宽融合乡村产业功能,而数字技术就为乡村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了新业态、新模式。数字乡村的一体设计、同步实施、协同并进、融合创新促进了城乡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有利于加快形成共建共享、互联互通、各具特色、交相辉映的数字城乡融合发展格局。利用数字技术可以建立农业农产品产前(培训、学习)、产中(在线解答、专家指导、监控生产状况、实时数据分析等)、产后(粮仓管控、农产品溯源等)全产业链服务体系,优化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建设一批新农民新技术创业创新中心,试点发展“互联网+”特色主导产业,打造感知体验、智慧应用、要素集聚、融合创新的“互联网+”产业生态圈,辐射和带动乡村创业创新,促进城乡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

2 数字乡村赋能乡村振兴存在的问题

2.1 现代农业发展滞后,生产水平参差不齐

智慧农业是现代农业的主要业态之一,而智慧农业需要相应的农业科技作支撑。目前,不少农村地区仍延续着小农经济的生产模式,没有实行土地流转的规模化农业,农业生产规模小且分散,农作物种植品种单一,大部分仍为个体农户,各自为主、各自为战的状态,这严重制衡了农业的规模化生产,使农产品的竞争力不强、特色不明显。据相关权威机构测算,由于缺乏基础性和原创性研究,我国智慧农业技术整体上与发达国家差距在10年以上。在信息技术革命的浪潮中,我国的农业智能化水平相对较低,科技兴农的有效手段还不够多,信息技术富农的成效还不明显,智慧农业的普及度还不够高,生产经营网络化水平也较低。特别是在农业传感器、农业人工智能、农业机器人等方面,我国与农业技术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大。就国内而言,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自然地理条件均存在差异,导致农业作业水平也参差不齐。以上种种问题,严重阻碍着数字乡村建设进程。

2.2 城乡数字鸿沟大,数字人才匮乏

城乡的数字鸿沟不仅体现在基础设施建设的差异上,还体现在市民与农民对数字技术应用程度的差异上。与城市相比,农村地区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规模小,在广大山区仍未实现网络的全覆盖,有网络的农村地区的网络信号质量也欠佳。就数字乡村的受众而言,农民群众是数字乡村的直接参与者,他们参与度的高低决定着乡村数字化的推进质量[6]。而当前农村空心化现象严重,老人、妇女和儿童成了留守乡村的主要力量,他们对数字技术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不强,而能熟练应用互联网技术的中青年劳动力又多到城市务工,乡村就陷入了数字人才匮乏的困境。农村数字基础设施落后,数字人才匮乏,制约着数字乡村的建设。

2.3 资金缺口较大,社会融资困难

数字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诸多方面形成合力、齐头并进,这既需要人力、物力的支持,更需要资金的保障。广大农村地区的设施建设本来就呈现“基础差、底子薄、资金缺”的状况,要实现数字乡村,必须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政策倾斜,千方百计、多方渠道吸引资金涌入农村[7]。就目前而言,数字乡村的资金需求相对较大,而各地政府财政花销项目多,可用于数字乡村建设的资金严重短缺。引入社会资本是推进数字乡村建设的一种有效方式。就现实而言,数字乡村的资金缺口大,且需要持续投入,资本的回报率低,因而出现数字乡村建设对社会资本的吸引力不够的情况。

3 数字乡村赋能乡村振兴的优化路径

3.1 注重顶层设计,实现以点带面的示范引领

规范化是任何项目建设的基础,又事关全局。就数字乡村而言,既要以国家、省内现有标准规范体系为基础,又要结合地方特色,以“共性+个性”“固定套餐+自选套餐”的模式有效推进,通过不断扩充完善,形成可落地、有案例、宜推广的数字乡村建设标准规范体系。第一,加强顶层设计的科学性。建立“数字乡村”建设发展统筹协调机制,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参与建设,可由“政务专家+技术专家”组成工作组,选取典型地区分类别、分地域开展实地调研,完成顶层设计,明确实施路径;依托顶层设计,分类分级分重点选择试点项目、示范单位,实质性推进项目实施。第二,突出信息支撑的重要性。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既要依托成熟稳定的信息技术提供团队,还要通过完善组织领导体系来引领更多村民掌握应用数字技术。通过“党组织号召、党员示范、村民参与”形成数字技术推广应用体系,充分发挥第一书记、返乡大学生、新农人等重要群体作用,培养信息化意识,培训数字技能,鼓励结合生产生活开展数字化应用实践。第三,强化评价体系的有效性。考核评价是检验数字乡村建设成效的有效途径。要强化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专业企业的沟通合作,科学构建数字乡村的评价指标。可以将评价指标细化为基础设施建设、数字乡村资金投入、村民互联网使用人数、数字产业发展情况、智慧党建建设情况、智慧政府发展情况、村民满意度等方面,将实际效果与预期目标进行对比,并根据实际情况有效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评价体系。与此同时,制定并出台相应的奖惩机制。

3.2 夯实基础平台,实现全方位的数据画像

基础设施建设是数字乡村建设的基石,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前提条件,必须夯实筑牢这项基础工程。在数字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要基于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专题开展网络规划设计,推进城乡网络一体化建设,将通信基站、管道、杆线、机房等建设全面纳入乡村建设规划,整合各行业可用资源,初步实现资源共享,率先统一城乡网络规划、建设、服务等标准。同时,加快农村地区接入网扩容,有序推进5G网络建设应用和基于IPv6的下一代互联网规模部署,加快推动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推进智慧政务、智慧水利、智慧交通、智能电网、智慧农业、智慧物流等建设,扩大农村数字技术的应用范围。在数据中心建设方面,要构建基础数据资源体系,通过获取第一手数据,建设农业自然资源大数据、农村集体资产大数据、农村宅基地大数据等数据集市,将数据作为新的生产要素,将资源视同资产管理,打造“乡村数据大脑”,构建全景地图,多方位、多角度、多维度展示经济地图、产业地图、生态地图、服务地图、党员画像等信息。同时,要优化数据平台设计,设立政策目录分类,方便村民查阅“三农”政策,实现信息全面共享、流程全面贯通、管控全面展示,为企业发展“导航”,为人民群众“指路”,切实做到以数据技术引领公共服务创新发展。

3.3 坚持以民为本,实现一体化的村级服务共享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宗旨简言之就是为民惠民,就是要不断提升农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数字乡村建设也必须坚持“为民”导向,与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需求密切结合,全面推动数字乡村惠民工程落地生根。第一,建立智慧办公系统。当前,基层仍存在材料报表多而繁、重复出现的现象,需要借助数字技术将基层干部从繁重的汇报中解脱出来,以便更好地为村民服务。要梳理盘点市县、乡镇、村级应用系统,整合各口径的管理要求和数据需求,坚持“数据源唯一、数据只录一次”的原则,强化一体化设计,推进涉农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开放、有效整合,推进乡村党建、支部数字化建设的优化提升。第二,建立智慧党建服务平台。要依托数字技术构建党员服务、流动党员管理、支部活动管理等一站式服务系统,通过开通网上党课、党史学习等教育板块,促进党员学习、教育活动质量提升,使基层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学习更为便捷,以数字化的党建成效促进农村发展。第三,建立农村一体化服务平台。有针对性地开设村民响应中心(精准帮扶)、村民议事、村民热线、农技推广、农资服务、政策解读等板块,及时发布惠农政策,实现村务公开透明,及时、准确、全面公开群众普遍关心的信息,便于群众监督。同时,落实“少跑路”的便民惠民政策,加快推广“不见面审批”等改革模式。第四,建立农业产业信息平台。农民群众最关心的是钱袋子,富民的关键在产业,必须依托数字技术围绕“富民工程”建立产业信息平台。要设立智慧农业、农产品销售、技能培训等板块,引导农民推动农业装备智能化,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装备制造业结合、农机作业服务和农机管理融合应用;建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网络服务体系,通过打造多元化服务供给通道,缩短服务流程,形成农业技术在线交易市场、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第五,建立综合监管平台。融入乡村产业地图,夯实数字农业基础,实现村社生态环境监测、产业动态监测,完善土壤治理和土地资源管理体系;严格乡村安全管控,充分利用监控设备,保障村民及游客安全,遇到紧急情况及时触发报警系统;强化政治生态监测,优化专项整治、信访管理流程,促进各项任务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管控。

3.4 强化人才支撑,实现农民数字技能提升

农民是农业农村发展的实践主体,是数字乡村的直接参与者,其参与的广泛度关系着数字乡村的推进程度。从宏观上来看,提升农民群体的数字技能,可以有效推进乡村的信息化转型,可以进一步激发乡村发展的内生动能,这也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从个体上来看,农民个体素养的提升,有利于快速融入信息化社会,是其个人就业创业的必备技能。第一,要建立农民数字技能培训体系。依据农民的实情,本着实用的原则,建立健全农民数字技术培训体系。要有所侧重、选好培育人群,把返乡大学生、第一书记、退伍军人、新农人、市场经营意识强的人群作为重点培训对象,结合农村生产实际,派遣数字专业技能强的技术人员下乡指导,提升农民群众对数字技术认知,以农产品数字化提升农民增收致富,激发他们自主学习数字技术的内生动力。第二,优化数字技术课程教学体系。课程体系设置要因人而异、因类施教,根据农民生产生活实际,先从农业生产经营领域下手,吸引更多的农民参加学习。对于基础较为薄弱的人群,着重传授数字技术入门技能;对于有一定基础的人群,要适当增加课程难度。在教学过程中,培训语言要接地气,要让农民听得懂、用得上。第三,培养造就数字人才队伍。每村可选派有一定文化基础的青年人到农业高职院校学习,借鉴“定制村官”模式,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乡村人才队伍。倡导社会不同领域人群常态化开展数字人才下乡活动,引导更多的青年群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到乡村建功立业。健全完善乡村的保障机制,营造良好的干事创业环境,千方百计使那些想留在农村发展的人群有舞台、有成就。

4 结语

数字乡村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发展方向,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内容,需要从根本上认识数字乡村赋能乡村振兴的障碍及原因,以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紧紧围绕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五个方面下功夫,找到结合点,把握关键点,抓准着力点,积极探索构建数字乡村的新领域、新模式、新业态,全面促进乡村振兴。

[1]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N].人民日报,2018-09-27(1).

[2]中国网信网.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EB/OL].(2022-01-26)[2022-02-28].http://www.cac.gov.cn/2022-01/25/c_1644713315749608.htm.

[3]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

[4]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50次《中国互联网网络发展状况报告》[EB/OL].(2022-08-31)[2022-09-26].http://www.cnnic.net.cn/NMediaFile/2022/0926/MAIN1664183425619U2MS433V3V.pdf.

[5]陈红.乡村振兴背景下数字乡村建设探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32(2):250-251.

[6]卢东媛.数字乡村建设的阻滞因素与突破路径[J].黑龙江粮食,2022(6):123-125.

[7]杨志萍.数字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内在逻辑与现实选择[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19(3):32-36.

Research on the Path of Digital Countryside Empower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Ge Feng1Xu Qiushuang2

(1.Zhenjiang Port Affairs Group Co., Ltd, Zhenjiang, Jiangsu, 212000; 2.Jiangsu Happy Digital Technology Co., LTD, Nanjing, Jiangsu, 210000)

The "Fourteenth Five Year Plan" is a critical period for implementing the digital rural development strategy. Combining digital technology with rural development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implement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but also a response of the village to the times of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process of rural digital construction, due to the lagging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 the shortage of digital talents and other reasons, many problems in digital rural construction have also been exposed. It is urgent to make efforts to solve the problems in digital rural construction accurately according to local conditions, so as to enable the rural comprehensive revitalization with efficient digital technology.

Digital Technology; Digital Rural; Rural Development; Rural Revitalization; Optimization Path

10.3969/j.issn.2095-1205.2022.10.44

F323

A

2095-1205(2022)10-146-04

葛峰(1977- ),男,汉族,江苏溧阳人,硕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政府治理,农村发展,数字治理,交通运输,生态环境。

猜你喜欢

数字农业农村
国内农业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答数字
数字看G20
新农村 新一辈
成双成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