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六韬》的政治军事思想:文韬武略、全胜不战〔*〕

2022-12-17祁志祥

学术界 2022年2期
关键词:姜太公太公骑兵

祁志祥

(上海交通大学 人文艺术研究院, 上海 200240)

姜太公,名尚,字子牙,商末周初人,因曾被封于吕地,故又称吕尚,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曾隐居于渭河之滨,被周文王发现,拜为“太师”“大司马”,尊称“太公望”,后来又被周武王尊为“师尚父”。作为文武之师,姜太公的仁政、义兵思想不仅对文王、武王有过极为重要的影响,而且据说他还辅佐过成王、康王,对周初仁政德治大政方针的制定产生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周代子书中留下两部与姜太公有关的书,一部叫《太公六韬》,一部叫《司马法》,传说都是姜太公论述政治军事思想的著作。尽管它们句式整饬,语言晓畅,不似周初作品,带有明显的后人整理的痕迹,但一再托名“姜太公曰”,不妨视为姜太公思想的记录。关于《司马法》的思想主张,笔者已著文论析。〔1〕这里专论《太公六韬》的政治军事思想。

《太公六韬》又称《六韬》《太公兵法》,是姜太公回答周王文、周武王关于政治与军事问题的对话记录。《汉书·艺文志》道家类曾著录:“《太公》237篇,其中《谋》81篇,《言》71篇,《兵》85篇。”班固注:“吕望为周师尚父,本有道者。”清沈钦韩说:“《谋》者即太公之《阴谋》,《言》者即太公之《金匮》,《兵》者即《太公兵法》。”《隋书·经籍志》是《六韬》一书目前所见的最早著录者,称有《太公六韬》五卷,为“周文王师姜望撰”。宋神宗元丰三年,《六韬》被列为《武学七书》之一。 现存《六韬》近两万字,分《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六卷,每韬下分若干篇,共六十篇。结构完整,逻辑严密,文风明晰,与《尚书·周书》的佶屈聱牙判然有别,明显不似周初作品。因此,自南宋至清代,不断有人对它的真实性提出质疑。有人怀疑此书是秦汉间人所为,〔2〕有人怀疑是魏晋以后的作品。〔3〕然而,1972年、1973年出土的两批竹简,使得伪书之说不攻自破。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大批竹简,其中有《太公》五十多枚,部分内容与今本《六韬》基本一致,简文提及“文王”和“太公望”,被认为就是《六韬》。1973年河北定县八角廊40号西汉墓出土竹简中,也发现许多有“文王、武王问,太公曰”字样,内容与今本《六韬》相同或近似。《文物》2001年第5期公布了这批简的释文。银雀山简《六韬》文字不避汉高祖刘邦、汉文帝刘恒之名讳,定州简《六韬》也不避汉文帝刘恒的名讳,证明《六韬》是一部成书在西汉之前、古已有之的信书。

那么,《六韬》是不是成书于周初的姜太公的原著呢?显然也不是。当今研究者中有人根据先秦古籍中记载骑兵最早出现的时间是公元前636年,〔4〕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改革的时间是公元前307年,〔5〕推断到战国时期各国才组建骑兵部队,而《六韬》用了很多篇幅论及骑兵的选拔标准、作战特点及其与步兵、车兵的配合协同,因而只能是骑兵大规模用于战争,即公元前307年之后的产物。陈曦《六韬》译注前言指出:“《六韬》的成书时间应在公元前307年到公元前202年之间。”〔6〕吴如嵩在《〈六韬浅说〉序》中断定:“《六韬》是一部托名姜太公撰、实为战国末期无名氏的作品。”〔7〕这就是说,《六韬》中有关骑兵的论述都是战国中后期好事者托名姜太公的杜撰。这种说法其实仍然属于“伪书”说,只不过把作伪的时间提前到了战国中后期。不过,这种推断未免失之武断,难以让人信服。

首先,虽然先秦典籍中记载秦穆公送精骑兵二千给晋公子重耳的时间是公元前636年的东周,但早在殷商废墟中,就有一人一马和随身武器装备的骑士坑,还有大量的殉葬马坑,可见,早在商代,华族就有骑兵。那种认为春秋以前的西周不存在骑兵的观点是不准确的。按“司马”这种官职在殷商甲骨文卜辞或铭刻中均不见,《尚书·周书》的《牧誓》《梓材》等篇及《周礼·夏官》提到了它,据此可知,“司马”为周代特有的官职。《周礼·夏官司马第四》应劭注云:“司马,主武也,诸武官亦以为号。”“司马”为什么“主武”,与军事有联系呢?它既可能与驾马的车战有关,也可能与骑兵作战有关,是整个周代存在骑兵的另一佐证。

其次,姜太公是周初辅佐过四王的政治家、军事家,周文王、武王虚心向姜太公咨询、请教治国治军之道,姜太公每每释疑解惑。《六韬》作为太公答问的真实记录,其真实性是完全可能存在的。姜太公(约公元前1128—约公元前1015)不仅辅佐周文王建立霸业,而且作为军事统帅辅佐武王灭纣立周。封为齐侯后,成为齐国的缔造者和齐文化的创始人,奠定了齐人论兵的传统。后来齐人司马穰苴阐述《司马兵法》、孙武发明《孙子兵法》、孙膑阐发《孙膑兵法》,都与先祖姜太公开辟的论兵传统有关。周武王死后,太公辅佐周公旦平定内乱,开疆扩土,建立了“刑错四十余年不用”的“成康之治”,直到周康王六年逝世。由于《六韬》阐述的政治、军事思想都出自姜太公之口,所以又称为《太公六韬》。《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均将该书作者视为姜太公。先秦另一部兵书《司马兵法》(又称《司马法》)最初的作者也被后人视为姜太公。所以,历代皇帝和文史典籍均将姜太公尊为“武圣”“兵家鼻祖”。〔8〕

再次,如果说《六韬》出自战国时人的伪造假托而与姜太公无关,那么产生的问题是,战国时期是子书辈出的时代,伪造者为什么不自署其名,而要托名于姜太公?战国离周初不远,古代事迹口口相传者很多,如果周初没有骑兵,战国的作者怎么会假托太公之口煞有介事地大讲骑兵战法?联系宋代迄今不少自作聪明、自以为是的各种伪书说被传统文献所粉碎,〔9〕笔者更倾向于认为,《六韬》的最初作者就是姜太公,但现存《六韬》经过战国时人的整理、改造。

要之,骑兵早在商代就已存在,姜太公论骑兵作战完全是可能的,未必是出于战国时人的假托。现存《六韬》大抵是战国时期人们整理、改造过的姜太公与周文王、周武王关于政治军事问题的对话记录。其中记载的“太公曰”可视为姜太公的思想加以研究。

一、从政治到军事:“仁之所在,天下归之”与“兵为凶器,不得已而用”

《六韬》是一部军事著作,但它首先谈的不是军事,而是政治;不是武略,而是文韬。《六韬》的这个设计体现了这样一种深刻思想:军事与政治是联系在一起的,是政治的延伸与保障。在政治奏效时,军事按兵不动,隐然不见;只有在政治手段解决不了问题时,才会借助军事手段。因此,《六韬》提出了一个重要命题:“兵为凶器,不得已而用之。”〔10〕什么叫“兵为凶器”?指战争是一种会造成大面积人员死伤的凶险的不祥的事情。所以《六韬》即便是讨论战争规律的著作,但并不钟爱战争、热心战争,更不意味着主张穷兵黩武。战争只有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会展开。那么,在“不得已”的非常情况没有出现的时候,应当致力于什么呢?

周代是一个“敬鬼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的时代。这种重人轻神的思想特征,也鲜明体现在《六韬》中。《文韬·上贤》明确指出:“伪方异技,巫蛊左道,不祥之言,幻惑良民,王者必止之。”《文韬·盈虚》强调:国家祸福治乱的根本,在君主的贤与不肖。 文王问太公曰:“天下熙熙,一盈一虚,一治一乱,所以然者,何也?其君贤不肖不等乎?其天时变化自然乎?”太公曰:“君不肖,则国危而民乱,君贤圣,则国安而民治,祸福在君不在天时。”《武韬·发启》指出:“行其道,道可致也;从其门,门可入也;立其礼,礼可成也;争其强,强可胜也。”只要尽人力,事成总可图。当然,《六韬》在否定神灵、天命作用的同时,也没有把天时地利的作用全部否定掉。不仅战争必须善于利用天时地利,经邦济世、治理天下也必须遵循天地四时的规律。“天生四时,地生万物,天下有民,仁圣牧之。故春道生,万物荣;夏道长,万物成;秋道敛,万物盈;冬道藏,万物寻。盈则藏,藏则复起,莫知所终,莫知所始,圣人配之,以为天地经纪。”〔11〕在天下一盈一虚、一治一乱的更替中,仁君圣王随之隐现。“天下治,仁圣藏;天下乱,仁圣昌;至道其然也。”〔12〕那么,在天下大乱、仁圣治世时,他应当做些什么呢?一句话,就是要实行“爱民”“利民”的“仁义”之政。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顺应人性,赢得民心。人性、民心是什么呢?就是好生恶死、好利恶害。“凡人恶死而乐生,好德而归利。”〔13〕“取天下者,若逐野兽,而天下皆有分肉之心。”〔14〕“民如牛马,数喂食之,从而爱之。”〔15〕顺应人性,赢得民心之道是什么呢?就是“惠施于民,必无爱财。”〔16〕“能生利者,道也。道之所在,天下归之。”“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17〕“若同舟而济,济则皆同其利,败则皆同其害。”〔18〕能给人民带来利益、令天下归之的“道”是什么呢?就是“仁”“德”“义”。“天有时,地有财,能与人共之者,仁也。”“免人之死,解人之难,救人之患,济人之急者,德也。”“与人同忧、同乐、同好、同恶者,义也。”〔19〕文王曾问太公“国之大务”,太公回答:“爱民而已。”如何“爱民”呢?“利而勿害,成而不败,生而勿杀,与而勿夺,乐而勿苦,喜而勿怒。”“民不失务,则利之;农不失时,则成之;省刑罚,则生之;薄赋敛,则与之;俭宫室台榭,则乐之;吏清不苛扰,则喜之。”“故善为国者,驭民如父母之爱子,如兄之爱弟。见其饥寒则为之忧,见其劳苦则为之悲;赏罚如加于身,赋敛如取己物。此爱民之道也。”〔20〕毫无疑问,“爱民”之“仁德”包括“利民”。“人君从事于富。不富无以为仁,不施无以合亲。”〔21〕“大农、大工、大商谓之三宝。农一其乡,则谷足;工一其乡,则器足;商一其乡,则货足。三宝各安其处,民乃不虑。……三宝完,则国安。”〔22〕

那么,帝王、君主为什么要推行“仁德”,“爱民”“利民”呢?《六韬》从两方面加以论证。一、从“天下”的本义强调“天下”必须与天下人共享。《六韬》一再重申:“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23〕作为掌管天下的“天子”、君主必须深明这个道理,他没有权利把天下、国家占为己有,只有义务与天下人共享天下、国家,而这才是拥有天下之道。“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唯有道者处之。”〔24〕天子“聚国而为天下”,必须“分封贤人以为万国”,与国君共利;国君“聚家而为国”,〔25〕必须分利于各家。应当说,《六韬》对“天下”的界定及其派生的对君主的要求极富现代民主意义,十分可贵。二、从取和与的相反相成的角度,论证爱民才能“主尊人安”,〔26〕只有实行仁义道德,才能获得天下人归附,所谓“仁之所在,天下归之”,“德之所在,天下归之”,“义之所在,天下赴之”。〔27〕《六韬》分析其中的道理:由于“无取民者,民利之;无取国者,国利之;无取天下者,天下利之”,所以,“无取于民者,取民者也;无取于国者,取国者也;无取于天下者,取天下者也。”〔28〕“仁盖天下,然后能怀天下;恩盖天下,然后能保天下”,“故利天下者,天下启之,害天下者,天下闭之;生天下者,天下德之,杀天下者,天下贼之;彻天下者,天下通之,穷天下者,天下仇之;安天下者,天下恃之,危天下者,天下灾之。”〔29〕由于“利天下者,天下启之,害天下者,天下闭之”,所以,“大智不智,大谋不谋,大勇不勇,大利不利”。〔30〕由于“上劳则刑繁,刑繁则民忧,民忧则流亡”,所以,“圣人务静之”,决不以自己的私利和多欲去扰民。“天有常形,民有常生,与天下共其生而天静矣。太上因之,其次化之。夫民化而从政,是以天无为而成事,民无与而自富,此圣人之德也。”〔31〕于是,作为天子、国君,就有一个克制私欲的个人道德修养的要求。“见善而怠,时至而疑,知非而处,此三者,道之所止也。柔而静,恭而敬,强而弱,忍而刚,此四者,道之所起也。故义胜欲则昌,欲胜义则亡,敬胜怠则吉,怠胜敬则灭。”〔32〕文王问太公:“主明如何?”太公回答:“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辐凑并进,则明不蔽矣。”〔33〕君主要达到高度的明智,必须虚心听取不同意见。君主如何听取大臣意见呢?“勿妄而许,勿逆而拒。”应虚静应对,虚心纳谏:“神明之德,正静其极。”〔34〕“惟仁人能受至谏,不恶至情。”〔35〕尧帝就是这种具有伟大仁德的“贤君”的典范。“昔者帝尧之王天下,上世所谓贤君也。”“帝尧王天下之时,金银珠玉不饰,锦绣文绮不衣,奇怪珍异不视,玩好之器不宝,淫佚之乐不听,宫垣屋室不垩,甍、桷、橼、楹不斫,茅茨偏庭不剪。鹿裘御寒,布衣掩形,粝粮之饭,藜藿之羹。不以役作之故,害民耕织之时。削心约志,从事乎无为。吏忠正奉法者,尊其位;廉洁爱人者,厚其禄。民有孝慈者,爱敬之;尽力农桑者,慰勉之。旌别淑慝,表其门闾。平心正节,以法度禁邪伪。所憎者,有功必赏;所爱者,有罪必罚。存养天下鳏寡孤独,振赡祸亡之家。其自奉也甚薄,共赋役也甚寡。故万民富乐而无饥寒之色,百姓戴其君如日月,亲其君如父母。”〔36〕

二、战略地位:“兵者,国之大事”与“上战无与战”

《六韬》前两部分主要讨论“文韬”,后四部分主要讨论“武略”。“武略”是应对“不得已”的情况出现必须考虑的问题。这些问题首先包括对军事的战略考量。什么是“不得已”的情况?“可杀而不杀,大贼乃发。兵势不行,敌国乃强。”〔37〕在如此非常的情况下,杀贼灭敌的战争就成为不以贤君圣王的意志为转移的严峻使命。“故兵者,国之大事。”〔38〕

战争这样的大事,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存亡,所以必须树立“必胜”“全胜”的目标和信念。“事莫大于必克。”〔39〕“全胜不斗,大兵无创。”〔40〕“善战者,不待张军;善除患者,理于未生;善胜敌者,胜于无形;上战无与战。”〔41〕

取胜的关键是什么呢?就是“上知天道,下知地理,中知人事”,〔42〕进而上顺天道,下合地利,中合人心。“圣人征于天地之动,孰(熟)知其纪。循阴阳之道而从其候;当天地盈缩因以为常……未见形而战,虽众必败。”〔43〕“与人同病相救,同情相成,同恶相助,同好相趋,故无甲兵而胜,无冲机而攻,无沟堑而守。”〔44〕顺天应人则胜,反之则败。“天道无殃,不可先倡;人道无灾,不可先谋。必见天殃,又见人灾,乃可以谋。”〔45〕所以出兵打仗必须善于明察“胜负之征”。“凡三军说怿,士卒畏法,敬其将命,相喜以破敌,相陈以勇猛,相贤以威武,此强征也;三军数惊,士卒不齐,相恐以敌强,相语以不利,耳目相属,妖言不止,众口相惑,不畏法令,不重其将,此弱征也;三军齐整,阵势已固,深沟高垒,又有大风甚雨之利,三军无故,旌旗前指,金铎之声扬以清,鼙鼓之声扬以清,鼙鼓之声宛以鸣,此得神明之助,大胜之征也;行陈不固,旌旗乱而相绕,逆大风甚雨之利,士卒恐惧,气绝而不属,戎马惊奔,兵车折轴,金铎之声下以浊,鼙鼓之声湿以沐,此大败之征也。”〔46〕商末纣王暴虐,天怨人怒,尽显亡国之征,正是征讨的好时机:“今彼殷商,众口相惑,纷纷渺渺,好色无极,此亡国之征也。吾观其野,草营胜谷;吾观其众,邪曲胜直;吾观其吏,暴虐残贼,败法乱刑,上下不觉。此亡国之时也。”周武王听从了太公的建议,果然“大明发而万物皆照,大义发而万物皆利,大兵发而万物皆服”。〔47〕

因此,《六韬》主张,战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上察天,下察地,征已见,乃伐之”。〔48〕在天、地、人三方面的战备中,人事的谋划更复杂,也更重要。它们包括十二方面,如“因其(敌)所喜,以顺其志,彼将生骄,必有好事。”“亲其所爱,以分其威,一人两心,其中必衰。”“阴赂左右,得情甚深,身内情外,国将生害。”“辅其淫乐,以广其志,厚赂珠玉,娱以美人。”“收其内,间其外,才臣外相,敌国内侵。”如此等等,“十二节备,乃成武事”。〔49〕

在进行战备时,要懂得放低姿态,保持谦虚低调,切忌示强轻敌、狂妄自大。“太强必折,太张必缺。”〔50〕“鸷鸟将击,卑飞敛翼;猛兽将搏,弭耳俯伏;圣人将动,必有愚色。”〔51〕“夫先胜者,先见弱于敌而后战者也,故事半而功倍焉。”〔52〕在我方保持低调、充分准备的同时,可设法让敌方盲目逞强、掉以轻心:“夫攻强,必养之使强,益之使张。”“凡攻之道,必先塞其明,而后攻其强,毁其大,除民之害。”〔53〕

战事瞬息万变,将帅必须拥有不受制于君主、统一号令的决定权、指挥权。“军中之事,不闻君命,皆由将出。”〔54〕“凡兵之道莫过乎一,一者能独往独来。”〔55〕“忽而往,忽而来,能独专而不制(受制)者,兵也。”〔56〕建立在充分备战和必胜信念的基础上,指挥官的果敢是作战取胜的另一关键因素。“用兵之害,犹豫最大;三军之灾,莫过狐疑。”“善战者……见胜则起,不胜则止……见利不失,遇时不疑……是以疾雷不及掩耳,迅电不及瞑目,赴之若惊,用之若狂,当之者破,近之者亡,孰能御之?”〔57〕这种果敢与必胜的自信是密切相关的,表现为不动声色的玄默和沉稳:“用莫大于玄默。”〔58〕“故道在不可见,事在不可闻,胜在不可知。”〔59〕“至事不语,用兵不言。且事之至者,其言不足听也;兵之用者,其状不足见也。”“夫将有所不言而守者,神也;有所不见而视者,明也。故知神明之道者,野无衡敌,对无立国。”〔60〕

将帅制定的作战决策,贵在出其不意,出神入化,出奇制胜。武王问太公:“攻伐之道奈何?”太公答:“资因敌家之动,变生于两阵之间,奇正发于无穷之源。”“动莫神于不意,谋莫善于不识。”〔61〕“不知战攻之策,不可以语敌;不能分移,不可以语奇;不能治乱,不可以为语变。”“夫两阵之间,出甲阵兵,纵卒乱行者,所以为变也;深草蓊翳者,所以逃遁也;溪谷险阻者,所以止车御骑也;隘塞山林者,所以少击众也;坳泽窈冥者,所以匿其形也;清明无隐者,所以战勇力也……”在千变万化的战术中,声东击西、攻其不备是主要战术:“兵胜之术,密察敌人之机而速乘其利,复疾击其不意。”“外乱而内整,示饥而实饱,内精而外钝……阴其谋,密其机,高其垒,伏其锐。士寂若无声,敌不知我所备。欲其西,袭其东。”〔62〕

三、军队建设:将士建设、组织建设、装备建设

如何完成出奇制胜、必胜全胜的战略任务呢?军队建设至关重要。《六韬》从将士建设、组织建设、装备建设三方面对军队建设作了系统、全面的论述。

关于军队的队伍建设,太公提出“上贤”的原则:“王人者,上贤,下不肖。”〔63〕而且主张不以世俗之毁誉为判断贤、不肖的标准,“按名督实,选才考能”,使“实当其名,名当其实”,将“举贤之道”落到实处,获得“用贤之实”。〔64〕在军队人员中,“贤”首先指将领。“存亡之道,命在于将。将者,国之辅,先王之所重也。”〔65〕“将者,人之司命,三军与之俱治,与之俱乱。得贤将者,兵强国昌;不得贤将者,兵弱国亡。”〔66〕论将之道,必须确立“五材”的标准。“五材”即“勇、智、仁、信、忠”。“勇则不可犯,智则不可乱,仁则爱人,信则不欺,忠则无二心。”〔67〕太公还补充说:“将不仁,则三军不亲;将不勇,则三军不锐;将不智,则三军大疑;将不明,则三军大倾;将不精微,则三军失其机;将不常戒,则三军失其备;将不强力,则三军失其职。”〔68〕选将最值得防范的是“十过”。“所谓十过者:有勇而轻死者,有急而心速者,有贪而好利者,有仁而不忍人者,有智而心怯者,有信而喜信人者,有廉洁而不爱人者,有智而心缓者,有刚毅而自用者,有懦而喜任人者。”〔69〕有十过之一者,决不能任用为将。另外,士兵中外表与实际不吻合、甚至背离的情况有很多,太公列举了十五种:“有严而不肖者,有温良而为盗者,有貌恭敬而心慢者,有外廉谨而内无至诚者,有精精而无情者,有湛湛而无诚者,有好谋而无决者,有果敢而不能者,有悾悾而不信者,有恍恍惚惚而反忠实者,有诡激而有功效者,有外勇而内怯者,有肃肃而反易人者,有嚆嚆而反静悫者,有势虚形劣而外出无所不至、无所不遂者。”〔70〕从士兵中选拔将官,一定要具有“大明”的智慧,将“外貌不与中情相应者”剔除出去。同时,要从八方面考察士兵中的贤才充当军官:“一曰问之以言以观其辞,二曰穷之以辞以观其变,三曰与之间谋以观其诚,四曰明白显问以观其德,五曰使之以财以观其廉,六曰试之以色以观其贞,七曰告之以难以观其勇,八曰醉之以酒以观其态。八征皆备,则贤,不肖别矣。”〔71〕将领带军,不仅应注意“勿以三军为众而轻敌,勿以受命为重而必死,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这些大问题,而且应当注意一些细节,诸如“士未坐勿坐,士未食勿食”,〔72〕“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张盖”,“出隘塞,犯泥涂,将必先下步”,“军皆定次,将乃就舍;炊者皆熟,将乃就食;军不举火,将亦不举”,〔73〕与士卒同甘苦、共患难,激励“智者为之谋,勇者为之斗”,“士众必尽死力”。〔74〕此外,将领还必须善用奖惩,恩外树威:“凡用赏者贵信,用罚者贵必。”〔75〕“将以诛大为威,以赏小为明,以罚审为禁止而令行。故杀一人而三军震者,杀之;赏一人而万人说者,赏之。杀贵大,赏贵小。杀及当路贵重之臣,是刑上极也;赏及牛竖、马洗、厩养之徒,是赏下通也。刑上极,赏下通,是将威之所行也。”〔76〕

在军队人员中,士兵各有特点,有高下之分。治军举兵,须知士之高下及特点,选拔英雄充当精锐,根据特点安排合适的使命。“军中有大勇、敢死、乐伤者,聚为一卒,名曰冒刃之士;有锐气、壮勇、强暴者,聚为一卒,名曰陷阵之士;有奇表长剑、接武齐列者,聚为一卒,名曰勇锐之士;有披距伸钩、强梁多力、溃破金鼓,绝灭旌旗者,聚为一卒,名曰勇力之士;有逾高绝远,轻足善走者,聚为一卒,名曰寇兵之士;有王臣失势,欲复见功者,聚为一卒,名曰死斗之士;有死将之人子弟,欲与其将报仇者,聚为一卒,名曰敢死之士;有赘婿人虏,欲掩迹扬名者,聚为一卒,名曰励钝之士;有贫穷愤怒,欲快其志者,聚为一卒,名曰必死之士;有胥靡免罪之人,欲逃其耻者,聚为一卒,名曰幸用之士;有材技兼人能负重致远者,聚为一卒,名曰待命之士。”〔77〕周代战争以车战为主,到春秋战国时代增加了骑兵作战方式。如何选拔车兵、骑兵?太公说:“选车士之法:取年四十以下,长七尺五寸以上,走能逐奔马,及驰而乘之,前后左右、上下周旋、能束缚旌旗,力能彀八石弩,射前后左右,皆便习者,名曰武车之士。”〔78〕“选骑士之法:取年四十以下,长七尺五寸以上,壮健捷疾,超绝伦等,能驰骑彀射,前后左右,周旋进退,越沟堑,登丘陵,冒险阻,绝大泽,驰强敌,乱大众者,名曰武骑之士。”〔79〕

将帅管理三军,如何组织队伍?《六韬·王翼》详细说明了三军的组织架构。太公指出:将帅应根据士兵的“殊能异技”,选出七十二人作为自己的“股肱羽翼”以应天道、以备万事。具体名目及分工是:“腹心一人”,“总揽计谋”。“谋士五人,主图安危。”“天文三人,主司星历。”“地利三人,主三军行止形势。”“兵法九人,主讲论异同,行事成败。”“通粮四人,主度饮食。”“奋威四人,主择才力。”“伏旗鼓三人,主伏旗鼓。”“股肱四人,主任重持难,修沟堑,治壁垒,以备守御。”“通材三人,主拾遗补过。”“权士三人,主行奇谲设殊异”,“行无穷之变”。“耳目七人”,窥探“四方之事、军中之情”。“爪牙五人,主扬威武,激励三军。”“羽翼四人,主扬名誉……以弱敌心。”“游士八人……观敌之意,以为间谍。”“术士二人”,负责使用诡诈,假托鬼神,迷惑士众,稳定军心。“方士二人,主百药,以治金疮,以痊万病。”“法算二人,主计会三军……财用出入。”此外,太公还向武王论及君主授予主将秘密指令的八种兵符,〔80〕以及国君与主将秘密通信的阴书方式。〔81〕

在装备建设方面,《虎韬·军用》详细阐述了军队的攻守武器的种类和数量标准。统率甲士万人,所需战车装备的标准是:名为“武冲大扶胥”的战车三十六辆,车轮高度为八尺,每车用二十四人推行,以勇猛的武士使用强弩、矛、戟在两旁护卫。名为“武翼大橹矛戟扶胥”的战车七十二辆,车轮高五尺,附设用绞车发射的连弩。名为“提翼小橹扶胥”的战车一百四十辆,装有独轮,可射连弩。名为“大黄参连弯大扶胥”的战车三十六辆。武士使用强弩、矛、戟在两旁护卫,附设两种旗帜。白天用长六尺、宽六寸的红旗,夜间用长六尺、宽六寸的白旗。名为“大扶胥冲车”的战车三十六辆,车上载乘武士,用来纵横冲击。名为“辎车寇骑”的战车,可发动闪电突击电车。敌人乘黑夜来突袭,可用名为“矛戟扶胥轻车”的战车一百六十辆,每车上配备武士三人,打击敌人的步骑。

攻击武器的配备标准是:重十二斤、柄长五尺以上的铁棒,刃长八寸、重八斤、柄长五尺以上的长柄斧置一千二百把,重八斤、柄长五尺以上的铁锤各置一千二百把,用来打击敌人的步骑。长八寸、钩尖长四寸、柄长六尺以上的飞钩一千二百枚,用来投掷打击敌人。

防守武器的配备标准是:行马一百二十具,每具宽两丈,放在平坦开阔的地形上,用来阻碍敌方车骑的行动。木蒺藜一百二十具,设置时要高于地面二尺五寸,可以用来阻碍敌步骑方行动。铁蒺藜共一千二百具,刺长四寸、宽八寸,每具长六尺以上,布于隘路、小道上。地罗一万二千具,每具芒尖相距二寸,防备敌人黑夜来袭。为“方胸铤矛”的障碍物共一千二百具,布在旷野深草地区,布设的方法是使它高出地面一尺五寸。名为铁械锁参连的障碍物共一百二十具,布设在隘路、小道和低洼的地形上。名为“天罗虎落锁连”的障碍物共一百二十具,每具宽一丈五尺,高八尺。守卫营门,用矛、戟、小橹十二具,并附设绞车连弩。

万人军队,还需要装备强弩六千张,戟和大盾两千套,矛和盾两千套,以及修理作战器具和制造兵器的能工巧匠共三百人。如此等等,不一一列述。

《六韬》还指出,农具与战具是可以相互转换的。发生战争时,农具可为战具。“战攻守御之具尽在于人事。耒耜者,其行马蒺藜也;马牛车舆者,其营垒蔽橹也;锄耰之具,其矛戟也;蓑薛簦笠者,其甲胄干盾也;镢、锸、斧、锯、杵、臼,其攻城器也;牛马所以转输,粮用也;鸡犬,其伺候也;妇人织纴,其旌旗也;丈夫平壤,其攻城也;春钹草棘,其战车骑也;夏耨田畴,其战步兵也;秋刈禾薪,其粮食储备也;冬实仓廪,其坚守也。”不仅农具与武器可以相互转换,“田里相伍,其约束符信也;里有吏,官有长,其将帅也;里有周垣,不得相过,其队分也;输粟收刍,其廪库也;春秋治城郭,修沟渠,其堑垒也。”可见,“用兵之具,尽在于人事也”。“善为国者,取于人事”,“是富国强兵之道也”。〔82〕

四、战术思想:“三阵”“十四变”“十胜九败”

《六韬》还论及许多具体的战术原则。

用兵布阵,应结合天、地、人的条件和情况,此称“三阵”。“日月、星辰、斗杓,一左一右,一向一背,此谓天陈;丘陵水泉,亦有前后左右之利,此谓地陈;用车用马,用文用武,此谓人陈。”〔83〕根据日月、星辰、北斗星在我方前后左右的具体位置来布阵,是天阵;利用丘陵水泽等地形条件来布阵,是地阵;根据所使用的战车、骑兵等兵种和政治诱降或武力攻取等不同战法布阵,是人阵。

当时的战争是车兵、骑兵、步兵各兵种协同配合的战争。车、骑、步兵在平坦地形上作战的法则是:一辆战车可以抵挡步兵八十人,八十名步兵可以抵挡一辆战车;一名骑兵可以抵挡步兵八人,八名步兵可以抵挡一名骑兵;一辆战车可以抵挡骑兵十人,十名骑兵可以抵挡一辆战车。在险阻地形上作战的法则是:一辆战车可以抵挡步兵四十人,四十名步兵可以抵挡一辆战车;一名骑兵可以抵挡步兵四人,四名步兵可以抵挡骑兵一人;一辆战车可以抵挡骑兵六人,六名骑兵可以抵挡战车一辆。战车和骑兵,是军队中最具有威力的战斗力量,十辆战车可以击败敌人千名,百辆战车可以击败敌人万名。十名骑兵可以击败敌人百名,百名骑兵可以击败敌人千名。

战车应配备的军官数量是,五辆战车设一长,十辆战车设一吏,五十辆战车设一率,百辆战车设一将。战车在平坦地形上作战的方法是:五辆战车为一列,每列前后相距四十步,每辆左右间隔为十步,每队的前后距离和左右间隔各六十步。在险阻地形上车战的方法是,战车必须沿着道路前进,十辆战车为一聚,二十辆战车为一屯。车与车前后距离二十步,左右间隔六步。队间的前后距离和左右间隔各三十六步。

骑兵应配备的军官数量是,五名骑兵设一长,十名骑兵设一吏,百名骑兵设一率,二百名骑兵设一将。在平坦地形上骑兵作战的方法是,五骑为一列,每列前后相距二十步,每骑左右间隔四步,队与队之间的前后距离和左右间隔为五十步。在险阻地形上骑兵作战的方法是:每列前后相距十步,左右间隔二步,队间距离和左右间隔各二十五步。三十名骑兵为一屯,六十名骑兵为一辈,每十名骑兵设一吏,活动范围前后左右各百步。〔84〕

骑兵的战法有“十胜九败”之说。“十胜”指:敌人刚到,行列阵势还未稳定,前后不相衔结,我军可立即用骑兵击破敌先头骑兵部队,夹击其两翼;敌人行列阵势整齐坚固,士兵斗志高昂,我方骑兵可缠住敌人两翼不放,时而奔驰过去,时而奔驰回来,从白天战至黄昏,不断更换旗帜,改变服装,使敌人惊恐疑惑;敌人行阵不坚固,士卒没有斗志,可用骑兵进逼敌人的正面和后方,袭击其左右,夹击其两翼;敌人日暮回营,军心恐惧,可用骑兵夹击其两翼,袭击其后尾,逼近其营垒的入口,阻止其进入营垒;敌人没有险阻地形可以固守,我骑兵可长驱深入,切断敌人粮道,使敌人陷入饥饿;敌人处于平坦地形,四面都易遭受攻击,我方骑兵可协同战车攻击它;敌人败逃,士卒散乱,我方骑兵可从两翼夹击,或从前后袭击;敌人日暮返回营垒,部队众多,队形混乱,可令我方骑兵十人为一队,百人为一屯,战车五辆为一聚,十辆为一群,多插旗帜,配备强弩,扫击其两翼,或断绝其前后。以上是骑兵作战十种取胜的战机。“九败”指:凡是我方骑兵攻击敌人而不能攻破敌阵,敌人假装逃跑而用战车和骑兵攻我后方,这是骑兵作战上的“败地”;追击败逃之敌,越过险阻,长驱深入而不停止,敌人埋伏在我左右两旁,断绝我的后路,这是骑兵作战上的“围地”;前进后不能退回,进入后不能出来,这叫做陷入天井之内,困于地穴之中,这是骑兵作战上的“死地”;前进的道路狭隘,退归的道路迂远,敌人可以弱击强,以少击多,这是骑兵的“没地”;大涧深谷,林木茂盛,活动困难,这就是骑兵作战上的“竭地”;左右两边有水,前面有大山,后面有高岭,我军在两水之间同敌作战,敌人内守山险,外居水要,这是骑兵作战上的“艰地”;敌人断我后方粮道,我军只能前进而没有退路,这是骑兵作战上的“困地”;低洼泥泞,沼泽遍布,进退困难,这是骑兵作战上的“患地”;左有深沟,右有坑坎,高低不平,看似平地,进退都会招致敌人袭击,这就是骑兵作战上的“陷地”。上述九种情况,都是骑兵作战应当竭力注意回避的。〔85〕

步兵与战车、骑兵作战的方法是怎样?步兵与战车、骑兵作战,必须依托丘陵、险阻的地形列阵,把长兵器和强弩配置在前面,把短兵器和弱弩配置在后面,轮流战斗,更番休整。敌人战车和骑兵大量到达时,我即坚守阵地,顽强战斗,并派猛士强弩戒备后方。〔86〕

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对敌军发起攻击呢?当十四种不利于敌人的情况出现时,就可以发起攻击,取得胜利。此称“十四变”:“夫欲击者,当审察敌人十四变,变见则击之,敌人必败。”这十四种情况是:敌军刚集结而立足未稳;敌军人马没有进食,处于饥饿状态;天候季节对敌人不利;地形对敌人不利;敌人仓促奔走、行军赶路;敌人缺乏戒备;敌人疲劳倦怠;敌军将领离开士卒,军中失去指挥;敌人长途跋涉后;敌军渡河过程中;敌军忙乱不堪时;敌军通过险阻隘路时;敌人行列散乱不整时;敌人军心恐惧不安时。〔87〕

如何以少击众、以弱击强?太公说:“以少击众者,必以日之暮,伏于深草,要之隘路;以弱击强者,必得大国而与,邻国之助。”〔88〕

如何在险要的地方与敌人作战?太公回答:在险要地带作战的一般方法是,把武冲战车配置在前,以大盾牌为防护,用材士强弩保障我军左右两翼。每三千人为一屯,编成进攻性阵形,配置在便于作战的地形上。作战时,左军用于左翼,右军用于右翼,中军用于中央,三军并肩攻击,向前推进。已战的部队回到原屯驻之处休整,未战的依次投入战斗,轮番作战,轮番休息,直到取得胜利为止。〔89〕

当遇到“敌人围我,断我前后,绝我粮道”的情况时怎么办?太公说:“暴用之则胜,徐用之则败。如此者,为四武冲陈,以武车骁骑,惊乱其军,而疾击之,可以横行。”〔90〕“必出之道,器械为宝,勇斗为首。”〔91〕如果我军已成功突出重围,还想乘势击败敌军,又该怎么办?太公回答:以我左军迅速向敌左翼发起攻击,以我右军迅速向敌右翼发起攻击,不要和敌人争夺道路以免分散兵力,同时以我中军向敌轮番突击,或击其前,或抄其后。〔92〕

领兵深入敌国境内,突然遭遇强敌,我军纷纷逃跑,怎么办?太公说:“如此者,谓之‘败兵’。善者以胜,不善者以亡。”取胜的办法是:埋伏材士强弩,把战车和骑兵配置在左右两翼,伏击地点一般放在距离我主力前后约三里的地方。敌人如果前来追击,就出动我的战车和骑兵,攻击敌人的左右两侧,这样,敌军就会陷于混乱,我逃跑的士卒就会停止逃跑。敌我双方的战车和骑兵相遇,敌众我寡,敌强我弱。敌人前来进攻,阵势整齐,士卒精锐。我方与敌人对阵,难以抵挡敌军进攻,应该怎么办?太公回答:在这种情况下,应挑选我军的材士强弩,埋伏在左右两侧,并把战车和骑兵布成坚固的阵势进行防守。当敌人通过我埋伏的地方时,就用密集的强弩射击敌人的左右两翼,并出动战车和骑兵以及勇锐部队猛烈地攻击敌军,或攻击敌人的正面,或攻击敌人的侧后。这样,敌人虽然众多,也必定会被我打败。〔93〕如此等等,论述详细,兹不详列。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出自太公、经战国时人润色的《太公六韬》从政治论述到军事,从战略论述到战术,从军队的队伍建设、人员建设论述到组织建设、装备建设,全面、丰富、深刻,堪称一部“军事百科全书”。〔94〕不仅在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史上具有开创意义,而且对于周代仁政德治方针的制定具有关键的促进作用。而后一点或许比前一点更为重要。

注释:

〔1〕祁志祥:《〈司马法〉:德治为本,战争为权》,《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21年第6期。

〔2〕〔宋〕罗泌:《路史·发挥·论太公》、〔清〕崔述:《丰镐考信录》。

〔3〕〔明〕胡应麟:《四部正讹》。

〔4〕《韩非子·十过》:“公(秦穆公)因起卒(发兵),革车五百乘,畴骑二千,步卒五万,辅重耳入之于晋,立为晋君。”公元前636年,秦穆公送晋公子重耳返国,送以“畴骑二千”。“畴骑”,即精骑。

〔5〕《战国策·赵策二》《史记·赵世家》。

〔6〕陈曦:《〈六韬〉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8年;另见徐勇主编:《先秦兵书通解》,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

〔7〕孔德麒:《六韬浅说》,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

〔8〕唐肃宗时期追封为武成王,设立武庙祭祀,宋真宗时期追谥昭烈。

〔9〕祁志祥:《先秦古籍“伪书”说清算、正名及反思》,《人文杂志》2021年第3期。

〔10〕《六韬·文韬·兵道》,陈曦:《〈六韬〉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8年,第72页。

〔11〕〔12〕《六韬·文韬·守国》。

〔13〕〔17〕〔19〕〔27〕〔35〕《六韬·文韬·文师》。

〔14〕〔18〕〔25〕〔30〕〔31〕《六韬·武韬·文启》。

〔15〕〔16〕〔50〕〔53〕《六韬·武韬·三疑》。

〔20〕〔26〕《六韬·文韬·国务》。

〔21〕《六韬·文韬·守土》。

〔22〕《六韬·文韬·六守》。

〔23〕《六韬·文韬·文师》。另见《武韬·文启》:“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

〔24〕〔29〕《六韬·武韬·顺启》。

〔28〕〔40〕〔42〕〔44〕〔45〕〔47〕〔51〕〔59〕《六韬·武韬·发启》。

〔32〕《六韬·文韬·明传》。

〔33〕〔34〕《六韬·文韬·大礼》。

〔36〕《六韬·文韬·盈虚》。

〔37〕〔63〕《六韬·文韬·上贤》。

〔38〕《六韬·龙韬·论将》。

〔39〕〔41〕〔43〕〔52〕〔56〕〔57〕〔58〕〔60〕〔61〕《六韬·龙韬·军势》。

〔46〕《六韬·龙韬·兵征》。

〔48〕〔49〕《六韬·武韬·文伐》。

〔54〕〔72〕〔74〕《六韬·龙韬·立将》。

〔55〕《六韬·文韬·兵道》。

〔62〕《六韬·龙韬·奇兵》。

〔64〕《六韬·文韬·举贤》。

〔65〕〔67〕〔69〕《六韬·龙韬·论将》。

〔66〕〔68〕《六韬·龙韬·奇兵》。

〔70〕〔71〕《六韬·龙韬·选将》。

〔73〕《六韬·龙韬·励军》。

〔75〕《六韬·文韬·赏罚》。

〔76〕《六韬·龙韬·将威》。

〔77〕《六韬·龙韬·练士》。

〔78〕〔79〕《六韬·犬韬·武车士》。

〔80〕《六韬·龙韬·阴符》。

〔81〕《六韬·龙韬·阴书》。

〔82〕《六韬·龙韬·农器》。

〔83〕《六韬·虎韬·三阵》。

〔84〕以上据《六韬·犬韬·均兵》。

〔85〕《六韬·犬韬·战骑》。

〔86〕《六韬·犬韬·战步》。

〔87〕《六韬·犬韬·武锋》。

〔88〕《六韬·豹韬·少众》。

〔89〕《六韬·豹韬·分险》。

〔90〕〔92〕《六韬·虎韬·疾战》。

〔91〕《六韬·虎韬·必出》。

〔93〕《六韬·豹韬·敌武》。

〔94〕〔美〕凯德·史密斯:《如何读〈六韬〉》,陈曦:《〈六韬〉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8年,第1页。

猜你喜欢

姜太公太公骑兵
The California Gold RushBy Robert McNamara
背影
背影
骑兵之败
覆水难收
骑兵与绿手(大家拍世界)
姜太公钓鱼
姜太公钓鱼新传
我的太公
太公钓鱼,愿者上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