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单元学习任务群的古诗教学
——四上第三单元《古诗三首》任务解读与实施

2022-12-16吴诗清

小学教学设计(语文) 2022年10期
关键词:诗三首景物生动

文|吴诗清

【任务解读】

四上第三单元《古诗三首》收录了《暮江吟》《题西林壁》《雪梅》三首诗。当我们把这三首诗置于单元整体观照下就会发现,首先,这三首诗都写到了自然景物。诗人白居易欣赏了长江边的暮江晚景与新月夜景,苏轼流连于庐山的横岭侧峰中,而卢钺则管起了雪与梅的“闲事”,搁笔费评章,三者均与本单元人文主题“处处留心皆学问”有或深或浅的关联。更重要的是,虽则作者在创作这三首诗时未必是有心体现,但是其文字表达皆可谓“准确生动”,其观察均是“连续细致”,而这正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之一。

由上表我们可以发现,“准确生动的表达”与“连续细致的观察”是联结三首诗的关键点,将看似关联不大的三首诗歌统整到单元整体架构中。

2022 年版课标指出:“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学习任务群。”第三单元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学习任务群,具备学习任务群的相关要素。由此出发,我们将阅读内容与习作关联,设置大单元学习任务:做一名自然观察员,完成一份自然笔记。本任务基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发展型学习任务群,涵盖了语文学习的四个维度:在学习语言材料的过程中,识记并正确书写生字,在了解字义的同时体会作者表达的准确性,指向“识字与写字”;通过学习语言材料体会被观察对象特点,进一步体会作者表达的准确生动,掌握观察方法,明确观察要求,学习用恰当的方式记录观察内容,学习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述观察对象,指向“阅读与鉴赏”;鼓励学生开展实地观察,运用观察方法开展观察活动并记录,通过不同的方式与他人交流观察所得并及时调整观察过程,指向“梳理与探究”;以图、表等形式呈现学习过程,多形式展示学习成果,指向“表达与交流”。

围绕大单元任务,《古诗三首》所要承担的子任务是帮助学生在发现被观察对象特点时,感受作者表达的准确、生动,了解观察方法与观察要求,激发开展自主观察并记录的兴趣。

上表概括地呈现了在大单元任务框架的统领下,《古诗三首》一课教学中所要承担的三个小任务,分别指向单元语文要素中的“准确生动的表达”“连续细致的观察”“学写观察日记”的要求。

【任务实施】

与以往单篇教学不同,基于单元学习任务群框架下的学习材料是一个有机整体,每一部分的学习材料都需为实现大单元任务服务。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三首诗歌自身的特点,包括形象的丰富、语言的凝练、情感的丰厚与哲思的深刻等。这些特点在教学时需有机地统整到单元学习任务框架中,使之既服务于大单元教学,同时又体现出诗歌的特质。

根据《古诗三首》一课教学的具体任务,接下来我们深入探究实现任务的具体路径。

任务一:自然观察员养成记之“火眼金睛”——发现景物特点

《古诗三首》中所描写的自然景物,如残阳、露珠、庐山、梅花、白雪等,单从选景上来看,并无十分新奇之处。但是这三首诗的广为流传,却也与作者所写之景相关。《暮江吟》一诗中,诗人白居易选取了从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及至寒露渐凝这一段时间里的景物进行描写,创造出一个和谐宁静的诗境,表现出诗人内心的闲静与愉悦。而苏轼之所以能获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深刻哲思,也是缘于作者对庐山之景的细致观察。梅雪争春的景色引起了作者的关注,在仔细地辨析后,作者最终判定梅香雪白,事物各有长短的哲思就蕴含在诗人的判词中。作为读者,首先感知到的是诗歌中所描写的景物;从观察的角度来说,观察对象引起了观察者的注意,进而开展持续细致观察;从学习的进程来看,先发现景物及其特点,进而探究诗人是如何发现并描写景物特点的。因此,我们将“火眼金睛”——发现诗歌中所描写的景物及其特点,作为培养自然观察员的第一步。

在具体实施时可以引导学生自读发现诗中所描写的景物,同伴交流互相补充。接下来,全班共同学习《暮江吟》一诗,通过以诗入画的形式,促使学生主动探究、发现景物的特点,并将探究结果可视化。

当学生完成绘画初稿后,以创作访谈的形式呈现思维过程,回溯发现景物特点的路径。

创作访谈:邀请优秀创作团队代表上台接受采访,在交流中进一步研读诗歌。重点关注诗歌中诗人准确生动的表达:

1.“铺”:为什么诗人说残阳是铺在水中的?“铺”字可否换成“射”“照”等?(交流中教师随机出示太阳直射和斜射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从这一个“铺”字,你体会到了什么?

2.“半江瑟瑟半江红”:认读“瑟”字,理解“瑟瑟”的意思。为什么会“半江瑟瑟半江红”?从这句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月似弓”:为什么是“月似弓”,而不是“白玉盘”“瑶台镜”等?出示月相图和弯弓图,关注“初三夜”。

4.“真珠”:“真珠”和露珠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

美景共赏:你喜欢诗人用文字绘制的哪幅图?为什么?

学生在交流中进一步明确,抓住能够表现景物特点的词句,就找到了理解诗歌的关键。这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了表达秘妙:光见物还不够,还要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将所见之物的特点清晰地传递给他人,使他人也获得审美体验。

第二和第三首诗中的发现景物、体会特点环节可以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汇报的形式,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适当点拨即可。由此,自然观察员养成的第一个小任务“火眼金睛”初步完成。

任务二:自然观察员养成记之“眼观六路”——学习观察事物

通过“任务一”的学习,学生已充分体会到景物的特点以及诗人准确生动的表达所带来的审美体验,在此基础上开展“任务二”的学习,将“诗人是如何做到准确发现景物特点的”作为核心问题,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任选一首诗进行探究,完成“诗人的自然笔记”学习单。在学生开展探究之前,教师需结合学习单帮助学生了解填写的要求及注意事项,即根据诗歌的实际内容进行填写,部分内容可空缺。

“诗人的自然笔记”学习单将还原诗人观察过程与指导开展观察并记录相结合,为单元习作做好方法与材料的铺垫,指向大单元任务的完成。学习单中“观察内容”是三年级单元习作观察植物的延伸,旨在引导学生从不同的维度开展细致观察并记录;“观察角度”除指向细致观察外,也指向连续观察;“观察感受”既关注了写景诗借景所抒之情、哲理诗由景所悟之理,同时也是提示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可随时记录自己的观察想法、心情等内在体验,丰富习作内容。

当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完成学习单的填写后,可以请填写相同内容的小组进行组间交流,达成共识,最后请三个小组的代表分别汇报对三首诗的探究结果。教师适时地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成果进行点拨,如提出“上弦月是上半夜出现的,而露珠是凌晨时分才出现的,从诗人的描写中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同一座庐山在同一个人的眼里会呈现不同的样子?”“诗人做出梅香雪白判断的支撑是什么?”等问题,引发学生的深度思维,从而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到正是因为诗人开展了持续、细致的观察,才会发现景物独有的特点。

任务三:自然观察员养成记之“耳闻目睹”——开展自主观察

上述两个任务的落实,帮助学生明确了观察内容、观察角度以及记录方式与表达要求,接下来就要引导学生尝试迁移运用所学方法,在具体的观察活动中巩固学习所得,将“尝试完成一份自然笔记”作为任务要求,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自然笔记的记录对象可以是自然界中的一种植物,其形式可以参考“诗人的自然笔记”学习单,选择自己的观察角度对学习单的内容进行再设计;也可以参考《爬山虎的脚》课后资料袋中提供的“图文结合”“做表格”两种观察记录方法;还可以根据观察需要自主设计。

自主观察的任务留作学生课后独立或小组合作开展,观察记录将作为《爬山虎的脚》一课学习的自主性材料,在教学中与作者对爬山虎的叶与脚的观察、描写进行比较,在阅读中体会作者表达的准确生动,感受作者观察的连续细致,进而反思、修改观察记录,并且带着新的方法与目标继续观察。借力于单元学习材料,实现学生观察与表达能力的螺旋上升,最终达成做一名自然观察员、完成一份自然笔记的单元学习任务。

猜你喜欢

诗三首景物生动
四时景物皆成趣
写写冬天的景物
生动“演”绎,“讲”出精彩
生动的冬天
如何让文章更加生动
诗三首
诗三首
诗三首
诗三首
如何使表情更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