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模式实践路径

2022-12-16郭运宏唐华瑞

人才资源开发 2022年19期
关键词:高铁岗位育人

□郭运宏 唐华瑞

本文以国内高职院校轨道类专业为研究对象,以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为抓手,通过以岗定课、教学创生、评价赋能等措施,构建“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模式,以期培养一批高铁轨道产业急需的具有工匠精神、精湛技艺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一、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模式在轨道类高职院校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是新时代高职教育的责任担当,也是高职院校实现高质量转型、高水平发展的必然选择。轨道类专业“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模式顺应了轨道产业转型升级对技术技能人才的现实需求,展现了高职院校类型教育建设的特征需要,提升了学生高质量就业的能力和可持续性发展的需求。目前,具有代表性的经验有深圳的“课证融通”模式、金华的“赛教融合”模式、山东的“赛证课相通”模式和佛山的“区域支柱产业主导”的实践模式等。这些研究一方面缺乏高速铁道工程技术专业“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模式,另一方面对高速铁道工程技术专业“岗课赛证”融合育人的实践路径研究也不够深入。

作者对国内多家高职院校轨道类专业进行走访,就融合育人的认知、岗位链的现状、实践教学的拓展和教学评价的维度等方面展开调研,基本上存在的共性问题是:一是对“岗课赛证”融合育人的主体和内容的认识存在偏差,普遍存在对课程按照岗位技能要求的重构不足,特别是在考虑竞赛和证书后的再次重构缺乏研究;二是岗位链没有厘清,以岗位链为主线,学校、企业以及产业学院等共同参与引导课程开发目前研究多、实践少;三是实践教学难度逐步加大,基于安全考虑,零距离接触真实实践环境,突破教学重难点相对单一;四是随着教学评价在教学比赛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如何引入多维度的教学评价来提高学生培养社会认可度研究不足。

二、解决思路与实践路径

(一)提高“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模式内涵的认识

高职院校“岗课赛证”间的融合不仅仅是产业、教育、竞赛、证书间“主体”的融合,更是标准、内容、过程、评价等育人要素及人、财、物、环境、文化等资源的融合。在各要素融合过程中仍然面临融合逻辑不明确、融合过程缺乏组织合力、融合结果难以评估等问题,给人才培养带来一定的挑战。作者认为,“岗课赛证”以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供需为抓手,联结产业、教育、竞赛、1+X 证书推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活动实现四个育人要素的融合。

(二)综合岗课赛证融通的现状,创建特色育人体系

近年来,高职院校轨道类专业群主动厘清岗位链,引领课程开发;扩展实践教学形式,实现“赛证促学”;落实“岗课赛证”多维度评价体系,实现“以评促改”,推动构建“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模式。形成集人才培养、技术应用研发、创新孵化、标准研制、社会服务于一体的高水平“555”特色校企协同育人体系,培养了一批高铁产业急需的具有工匠精神、精湛技艺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三)以岗定课,厘清岗位链,引领课程开发

根据“高速”“智能”“安全”等铁路前沿技术对岗位的需求,厘清岗位链,将行业标准和岗位要求融入教学标准,引领高铁课程开发,升级课程内涵。目前,作者单位部分实现校企共同开发教材、工作页,共同设计和开发实训项目,主持、参与制定铁道机车等多个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和行业标准,参与制定《列车牵引计算规程》《条码技术》等国家标准。针对当前高铁管理体制改革,率先启动“工电供”专业群课程一体化改革。鉴于高铁运维生产计划性强、时效性强的运输组织特点,实施“外学内引”,“外学”,到现场去,在铁路企业共建“专业分校”,实施忙闲交错、工学交替、半工半读等灵活的学习方式;“内引”,引现场来,应用IPV6 等信息技术将生产现场实时同步到校内智慧教室,推行面向铁路生产现场的任务式、模块化培养模式,将高铁技术升级带来工艺革新和作业标准融入课堂教学环节,实现课堂内容与现场技术同频同步。

(四)教学创生,扩展实践教学形式,实现“赛证促学”

从铁路专业投入高、涉及工种多、生产一线安全隐患大、上岗门槛高的实际出发,为满足校企“共建共享”的内在需求,与中铁某局集团公司共建国家级覆盖铁路全工种的“专、仿、实、真”一体化实践基地,校企共同成立管委会负责基地运营,形成“共建、共管、共用”的长效合作机制。以网络技术、VR 技术等信息化手段促进软硬件互联互通和跨专业融合,大力推行现场化、情境化、案例化、项目化教学,实施“课堂讲授→虚拟仿真→真实环境→一线岗位”教学模式,实现各岗位技能培养“联操联控”。采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完善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第一课堂进行基础课程教学;第二课堂针对于专业技能竞赛以及1+X 技能等级证书考试任务,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实施等形式,围绕竞赛项目和考证内容进行第二课堂教学。

(五)评价赋能,落实“岗课赛证”多维度评价体系,实现“以评促改”

一方面,诊改反馈提质量。学校动态监控育人质量,从课程实施前、实施过程中和实施后三个方面加强评价。课程实施前评价主要包含课程结构评价、课程方案评价和课程标准评价;实施中评价包含教学组织和教学效果评价;课程实施后评价包含结课形式评价和课程评价反馈。教学院(部、系)每学期提交评价诊改报告,实施学校-院部两级质量管控。同时,依据修订的《教学质量评价办法》开展网络评教、教师评学和同行评议,动态监控课堂教学开展情况、教师工作状态、学生学习状态,将评价结果、听课评价等级与职称评审相挂钩。引入麦可思等行业评价和企业第三方评价,跟踪与分析毕业生质量。全面落实“岗课赛证”多维度评价体系,实现“以评促改”。另一方面,信息技术助力诊改。制订《“岗课赛证”工作实施方案》,实施教学诊改。高度重视数据平台建设,全面构建围绕“岗课赛证”提升教学质量的诊改大数据中心,充分利用诊改平台质量监控系统,不断提升教学管理和服务质量,及时有效地为教学质量提供决策依据。

三、相关思考

综上所述,通过一系列的重构,基本实现了《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要求,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在重构下基本实现“零距离”,部分解决了“岗课赛证”的生成逻辑不一致、融合难度高的问题。下一步,将重点解决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训练,进一步打造面向高铁专业群智能化实践教学基地,对接1+X 证书制度,明晰技能培养规格,采集技能培养过程数据,生成技能培养效果评价,对学生技能水平精准“画像”,引导学生进行精准化技能训练。

另外,要成立学分管理中心,健全学分认定、积累和转换机制。高校和企业共同开发学分管理系统,构建学校、行业企业互认的学分认定、积累和转换标准,对接国家“学分银行”,为在校生的技能竞赛、在线学习等多类型学习成果进行认定和学分转换,为行业企业和社会人员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社会化培训等学习成果进行认定和学分转换。这将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提升学习效率,形成自主、个性化和泛在的学习模式,快速适应高铁产业管理体制、技术规章、生产布局、劳动组织、人员素质、应急处置等岗位新变化,通过“岗课赛证”深度融合,重构高铁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一批坚守高铁安全红线、掌握高铁关键技术的创新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打造支撑中国高铁持续领跑世界的人才培养高地。

猜你喜欢

高铁岗位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青春,在为国奋斗的岗位上闪光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中秋节:62万人坐着高铁游云南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高铁会飞吗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