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措并举,助力小学美术“融课堂”的生成

2022-12-16张安芹

今天 2022年20期
关键词:美术课堂教育

张安芹

(南通市如东县马塘镇马丰小学 江苏 如东 226400)

课改进程的加快,让教师意识到传统教育结构中的不足之处,即教师过度将教育的精力放在了学科知识的渗透上,割断了学科知识与其他教育内容之间的关联性,导致整个课堂的教育价值大打折扣,学生也难以在课堂上获得绝佳的学习体验。而“融课堂”教育理念的提出,无疑为教师进行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考。在实际带领学生学习美术知识时,教师也应当主动地基于“融课堂”的特点,融入德育理念、以生为本理念等,打造全新的美术教学样态,促使学生在学习美术知识之余,形成高尚的人格素养,凸显自身在教育中的本位性。

1.融德于情,放大教育价值

美术作品能够带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而视觉是诱发情感的重要渠道。随着“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在教育中的深度渗透,在指导学生建构美术知识时,教师更加关注学生品德素养的发展水平,期望学生在建构美术知识的同时,也可以形成美好的品格。对此,在美术学科的教学中打造“融课堂”时,教师应当意识到情感教学与德育教学之间的关联性,主动地将德育指导与情感教学进行“融合”,以便在诱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中,增强学生对德育内容的感知效果,让美好的品质驻扎在学生的心田[1]。

例如,在《元宵节里挂彩灯》这一课中,教师便可以引导学生感受元宵节热闹的气氛,促使学生在增强对传统节日的喜爱之情中,形成强烈的民族认同感,主动地传承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在课堂上,教师先为学生展示多种多样的花灯,让学生基于这些花灯回忆过元宵节的场景。紧接着,教师为学生设计“你知道元宵节的来历吗?”“你对元宵节的传说有什么了解吗?”的问题,请学生说说自己对元宵节的认识,增强学生对节日文化的感知。之后,教师再请学生欣赏各种花灯,并引导学生基于特定的节日情境,对花灯的造型、特点等进行分析,促使学生主动地探索设计、制作彩灯的方法。当学生完成彩灯的欣赏和制作后,教师再创建“元宵游园”的活动,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节日体验,以便学生基于强烈的情感感知效果,深化对祖国文化的认同感,积极地传承和发扬节日文化。

教材是学生探索知识的主要来源,在教材中不仅包含基础的美术知识,也隐含德育的元素。案例中,教师透过彩灯的表象,为学生引入传统文化的内容,能够促进“融课堂”的生成,促使学生基于对传统佳节的喜爱之情,转变到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在强化民族认同感中主动地弘扬传统文化。

2.融学于境,彰显学生本位

传统形式下,教师多采用“师讲生听”的方式,指导学生学习美术知识,在这样的学习形式下,学生始终处于课堂上的被动位置,难以真正地融入到学习情境之中,深度建构美术知识。而“融课堂”的教育样态,强调让学习真正发生,如果学生难以融入课堂情境,那么融课堂也就不复存在。对此,在带领学生步入美术世界时,教师不妨创建合作学习、实践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真正地基于自主探讨、自主实践的方式,推动“融课堂”的生成,以便学生在“深陷”教育情境中高品质地学习美术知识[2]。

比如,在带领学生学习《会游的玩具》这一课时,教师便可以借助合作活动、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参与性,让学生真正地融入学习情境。在课堂上,教师先为学生展示鸭子、帆船等物品,让学生对“物体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产生好奇心。之后,教师为学生呈现一些制作玩具的材料,并提出“如何进行会游玩具的制作呢?”的问题,明确合作学习的方向。随后,教师再基于对学生的了解,做好小组成员的分配,促使学生更好地在组内进行讨论,交流彼此的意见。在学生讨论完毕后,教师再发挥自身的价值,对学生商讨的制作方法进行纠正,为学生后续进行实践操作奠定良好基础。紧接着,学生再依靠小组的力量,共同完成会游玩具的制作,进一步强化实操能力,加深对制作方法的印象。

在“融课堂”的教育样态下,教师不再是课堂上的“主导者”,而是学生的“辅助者”。在美术学科的教学中打造融课堂时,教师主动地为学生创建合作学习小组,鼓励学生展开自主实践的学习形式,能够真正地让学生与教育情境进行融合,促进学生美术素养的全面提升。

3.融思于问,活化学生思维

教师引导学生建构美术知识的目的,并不是单纯地让学生掌握教师灌输的美术知识,而是期望学生能够对美术知识形成自己的思考,避免陷入“死读书”“读死书”的尴尬境地。而问题能够很好地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思考。所以,在美术教学中,为了打造“融课堂”,教师也应当主动地将“思考”融入问题之中,以问题为廊桥唤醒学生思维的活性。但是,在进行问题的设计时,教师也要考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特点,主动地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提出问题[3]。

以《主体与背景》的教学为例,教师便可以将问题与思维活动进行融合,让学生的学习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在课堂上,教师先为学生展示动画片的图片,并向学生提出“你喜欢动画片吗?你都看过哪些动画片呢?”等问题,促使学生基于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主动地陷入思考之中,并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作答。紧接着,教师再请学生将目光聚焦在图片上“这个动画图片中主要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情节呢?主要表现得是什么内容呢?次要表现得又是什么内容呢?”从而透过对图片的观察,逐步体会“主体”“背景”的概念。紧接着,教师继续为学生呈现一些范画,并提出“图片上出现了哪些事物呢?背景是什么?主次关系是怎样的呢?”的问题,请学生关注图画上的主体事物和背景。伴随学生的回答,教师顺势为学生引入“主体”“背景”的概念,逐步增强学生的理解。最后,教师再提出“如果让你来进行创作,你会怎么做呢?”的问题,进一步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完成自主创作的活动。

问题是教师展开教育活动的重要“帮手”。在“融课堂”下开展美术学科的教育活动时,教师应当主动地将思维活动与问题进行融合,用问题搭建探究情境,能够迅速地调动学生思维的活力,以便学生在不断探索问题中完成思维活动,深入美术的世界。

4.融网于教,弱化教育难度

小学阶段的学生习惯于调动形象思维对知识进行探索和建构,但是,在以往的美术教学中,许多教师单纯地采用口述的方式,为学生解读精彩的美术世界,难以真切地让学生体会美术学科的魅力。而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开发,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应用多媒体技术等,改良以往知识的呈现方式,促使学生在刺激视觉、听觉中,增强对知识的理解。所以,在美术教学中,教师也应当主动地融入“互联网”技术,促进“融课堂”的生成,为学生呈现形象化的学习内容,弱化教育的难度[4]。

例如,在《对称的美》这一课中,如果教师直接用口述的方式,为学生介绍生活中的对称现象,难以迅速增强学生的理解。对此,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先为学生呈现视频,让学生基于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画面,初步感受“对称”的概念。随后,教师再用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示《御门》等作品,并提出“基于对作品的分析,解读这几幅作品是如何运用对称图形的,带给你怎样的感受”的要求,促使学生基于直观的观察,指出作品中对称图形的运用情况,并初步感受对称图形产生的平衡、协调美。在指导学生学习“对称图形的生成过程”时,教师也可以使用微课为学生呈现剪纸的步骤,以便学生在形象化的教育形式下,增强对剪纸步骤的认识。这样,学生也可以轻松地模仿视频中的步骤,自主剪裁出对称的图形。

现代科技的发展,让教育变得越来越简便、越来越轻松。在指导学生学习美术知识时,教师主动地融入现代科技元素,使用形象化的教育手段,为学生呈现美术知识,能够推动“融课堂”的生成,让学生真正地直面美术世界的魅力。

5.融教于评,促生持续成长

评价是美术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将教育与评价活动进行融合,能够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进步和不足,以便学生进行精准补足,从而建立完整的知识框架。在“融课堂”理念下开展美术学科的评价活动时,教师也应当发挥美术学科的优势,主动地为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并请学生介绍自己的美术作品,以便学生在获得他人的赞赏和指导中,认可自己的创作能力,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这样,学生也可以“扬长避短”,促进自身的二次成长,从而充分彰显“融教于评”的教育优势。

比如,在带领学生学习《设计文化衫》这一课时,教师便可以基于“融课堂”的教育理念,创建“融教于评”的教育方式。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先带领学生欣赏漂亮的文化衫,让学生发现文化衫的艺术魅力。随后,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设计和制作文化衫的方法,并鼓励学生自主进行文化衫的创作。当学生完成创作后,教师再搭建平台,请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文化衫,并鼓励学生介绍自己的创作理念,以便学生在相互欣赏中发表自己的看法。之后,教师再立足专业角度,为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让学生直面自己的不足和进步,从而获得二次成长。

在搭建“融课堂”样态中,教师主动地将评价环节与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为学生搭建展示美术作品的平台,并对学生的创作成果进行点评,能够最大化释放评价环节的价值,让学生基于教师和同伴的点评,客观地认识到自己的学习水平,从而在精准补足中健全知识体系。

总而言之,在未来组织学生学习美术知识中,教师应当继续深入学习“融课堂”的教育理念,并做好“融德”“融学”“融教”等,以便美术课堂的教育价值得到充分彰显,让学习真正发生。

猜你喜欢

美术课堂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甜蜜的烘焙课堂
题解教育『三问』
美在课堂花开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美术篇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