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教研论文的写作误区与投稿建议

2022-12-15刘亮岐

中小学班主任 2022年22期

[摘要] 很多一线教师在撰写教研论文时存在一些共同的问题,且在期刊投稿过程中存在不规范行为。基于学术期刊编辑的工作经历,探讨中小学教研论文写作时的常见问题,包括篇名太长、太大、指向不清,摘要失准、自述、篇幅不当,正文突兀、平淡、缺乏逻辑,署名缺失、不当、信息不全等,并提出准确确定目标期刊、完整准备投稿文件、坚决杜绝一稿多投等投稿建议,旨在为一线教师提供教研论文写作及投稿的参考。

[关键词] 教研论文;写作误区;投稿建议

教研论文以教育教学为研究对象,呈现的是作者的教研成果,其对于作者专业成长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作为一名学术期刊的编辑,笔者每天最多的工作就是审理和编校稿件,而接触最多的人便是中学一线教师作者。在与作者的沟通交流中,笔者发现很多一线教师都有着强烈的教研论文写作欲望和需求,但是,他们却迷茫于“写什么”“怎么写”“如何投”,苦恼于理论基础不足、语言表述肤浅。之前很多论坛与讲座都分享过“教研论文的选题类型”“教研论文撰写的方法”,应该能够解决“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但是,面对很多来稿中反映出的一些共性问题,以及很多作者投稿时的不规范操作,笔者认为有必要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一、教研论文中的常见问题

一篇完整的教研論文应该包括篇名、作者信息、摘要、关键词、正文和参考文献等要素。其中,正文中还可能会因为论述的需要而使用图片和表格。对于一线教师作者来说,往往更重视文章正文的撰写,而忽视其他一些要素,如作者信息不完整、摘要撰写不规范、图表设计不合理、参考文献不合适等。在很多期刊来稿中,此类通病并不少见,甚至会直接导致稿件被拒。所谓细节决定成败,作者在投稿前一定要对文章进行反复地打磨、修改,避免出现类似的问题,从而让自己的文章在审稿中更具竞争力。

1.篇名太长、太大、指向不清

篇名就是文章的题目,反映的是文章的中心论点、核心内容及根本立意,是审稿老师和读者对于文章的“第一眼缘”,除了要注意新颖性和醒目性以外,还应该避免太长、太大和指向不清。“太长”是指篇名的字符数过多,大多期刊都会对来稿篇名的字符数有所要求,一般来说以不超过20字为宜。如果篇名确实无法细化精简,可采用添加副标题的形式来补充说明,但这也并非上策之选。作者应该对文章篇名进行反复推敲,删去不必要的语句成分和修饰词语,使得主题更加突出。“太大”是指篇名的内涵过于庞大、不够精准。很多作者会直接将课题名称作为一篇文章的篇名,这样做是很不合适的。一般来说,课题研究内容较为丰富,甚至包括数个子项目,其中,每一个子项目的研究成果都有可能转化成一篇或者多篇文章,而其中的一篇文章根本无法展现整个课题研究的成果。所以,篇名一般都会落到具体研究的某个方向或细节上。例如,某课题名称为“提升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实践研究”,倘若直接以此作为一篇文章的篇名,就显得不妥。这是因为,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和策略有很多,如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形式的变化等。这些都可能是课题研究的内容,仅通过一篇文章显然无法穷尽。篇名太大会直接导致指向不清,但后者还有更广泛的内涵,如篇名中包含过多的主题词,篇名与正文内容不够匹配,使用非约定俗成的简称等。指向不清不仅会使读者失去阅读的兴趣,还使得审稿老师难以初步评判文章的价值,这样的稿件在审核的道路上恐怕无法顺利抵达刊发的终点。

2.摘要失准、自述、篇幅不当

摘要是以提供文摘内容梗概为目的,不加评论和补充解释,简明、确切地记述文献重要内容的短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文摘编写规则:GB 6447-86》对文章的摘要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如篇幅、内容、撰写注意事项等。从期刊的来稿可以看出,一线教师作者对于摘要的撰写存在认知误区,一些通病表现得尤为明显。首先,内容失准。摘要的内容应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及其他有价值的重要信息,反映的是文章的主要内容,而非研究背景或者研究价值判断。所以,将摘要写成文章的引言、前言或其他类似的形式是非常不合适的。遗憾的是,很多稿件的摘要就犯了这样的忌讳。其次,自述式写法。国标在写作注意事项中明确要求,摘要应当使用第三人称的写法,不必使用“我”这样的第一人称作为主语。反观来稿,这样的问题比比皆是。笔者曾多次在不同场合的编读交流中强调“摘要不是自己写的”,以此提醒大家在撰写摘要时应注意站在客观的第三人称角度。最后,篇幅不当。一般来说,200字左右已经足够说明问题,过长或者过短都是不合适的。此外,摘要还应该具有客观性、自明性、完整性等特点,要能够展现出文章的亮点、特点和价值。笔者认为,摘要是一篇文章的“第二眼缘”,对于展现文章质量、吸引阅读兴趣、协助文章过审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3.正文突兀、平淡、缺乏逻辑

正文是一篇文章的主体部分,是作者对于自身研究成果详细、深入的呈现。一般来说,作者都非常重视正文的写作,详细表达自己的研究目的、方法、过程、结果及结论,但在文章结构及具体写作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地方。笔者认为,文章的正文还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开篇、小标题、具体内容、图表及结尾几个部分。当然,其中一些部分并不是所有文章所必需的。比如,设计和添加图表是简化文字说明、增强表现力、提升可读性的一种写作方法,倘若仅仅为了使用而生拉硬套的话,则失去了图表应有的功能。下面就开篇、小标题、图表和参考文献中的常见问题进行逐一探讨。

缺失开篇,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文章的开篇一般会介绍相关研究的背景、理论基础、目的、大概内容及价值判断。很多文章太过于开门见山,直接进入研究过程的论述,这样的直奔主题无法让读者建立宏观的感受,导致看到的只是支离破碎的内容。尤其是很多教学设计类文章,开篇便是“1.教材分析”。而对于该教学设计的亮点,如方法选用、活动设计、情境创设等却只字不提。如此,读者如何产生阅读兴趣?审稿老师又如何形成初步的价值判断?笔者认为,适当篇幅的开篇是有益的,这就犹如课堂教学的巧妙引入,能够为整篇文章的质量奠定基础。

草拟标题,只见内容不见结论。小标题展现的是文章的结构基础,相互之间存在并列、递进、包容等关系,而其自身也应该能够统领一部分具体内容,并呈现研究的结论。很多作者常常忽视小标题的重要性,草草拟定,只陈列了自己的研究内容,而未涉及相关研究结论。例如,一篇研究中学教材变化的文章中,用“章首页的变化”“栏目的变化”“插图的变化”“课后习题的变化”等作为小标题,空有内容而无观点。若修改为“章首页更具情境性”“栏目设置问题化”“插图追求色彩与版式”“课后习题设计层次化”等,则能够清晰展现个人的观点,突出标题的引领性。此外,若同级标题之间还能做到相互呼应、工整对仗,则更能为文章增光添彩。

信手图表,只讲使用不讲设计。在使用图表时,或排在文字中间配合说明内容(图),或显示数据、事物分类等,便于直观呈现、快速比较和引用分析(表)。国家新闻出版署对于学术出版物中的插图和表格提出了明确的规范要求,包括构成、内容和编排等。虽然一线教师在文章撰写时未必需要透彻了解出版行业的相关规范,但设计和使用图表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期刊文章中的图表应当标注名称并连续编号,格式全文统一;(2)图表设计应具有自明性、简明性、科学性、艺术性和规范性;(3)图表应随文编排,排在第一次提及该图表的正文之后;(4)使用图片应考虑纸张印刷效果,忌色彩过于丰富、浓重;(5)表格设计应合理,表头和注释应规范,忌仅以一张大表呈现教学设计过程。

滥用文献,只讲陈列不讲质量。对于一般作者而言,撰写文章时参考他人的文献是必不可少的,可作为理论来源的依据、佐证观点的证据及方法使用的根据。选择参考文献时,除根据文章的需要以外,还应关注文献的作者、来源、出版单位等。高质量的参考文献应当具有证明力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文章的质量。撰写文章时,不仅应该在文中以连续序号上角标的形式标注参考文献的具体位置,而且应该在文末以规范的格式集中著录,这也是有国标要求的。来稿中关于参考文献的问题集中在文中未标注和文后著录格式不规范,值得广大作者注意。其实,很多文献数据库都有参考文献的导出功能,自动生成的著录格式基本能够符合国标的要求。

4.署名缺失、不当、信息不全

文章署名似乎是不值一提的事情,但是依然有一些问题需要重视,否则可能会引起不必要的学术不端争议。首先,署名代表对于文章拥有著作权,窃取他人的观点、数据、图像、研究方法、文字表述等并以自己名义发表的行为属于剽窃,是严重的学术不端行为。其次,篇名后、摘要前应明确署名,包括作者姓名、单位和邮编,其中单位应使用规范全称,同时多作者共同署名时应注意按照对于论文实际贡献进行排序,一般来说第一作者的贡献程度最大。另外,在不知情文章内容和相关研究情况下,切勿因为人情关系等原因随意署名。最后,作者应在文末附录详细的个人信息,如出生年、性别、学历、职称、地址及电子邮箱等,尤其是准确且可及的联系方式。笔者曾因为无法联系到作者,而舍弃了一篇理论扎实、案例丰富,很具有刊发价值但需要联系作者略作修改的文章。

二、教研论文的投稿建议

在很多一线教师眼里,学术期刊高不可攀,期刊编辑部神秘莫测,期刊编辑不可捉摸,认为期刊上刊发的文章都来源于特殊渠道,编辑部对自然投稿大多熟视无睹。其实不然,期刊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广大读者和作者的喜爱,这份喜爱不仅体现在订阅上,更体现在积极的投稿上。但是,一本学术期刊涉及的研究领域是相对有限的,稿件内容若有所偏离,遭到拒稿就在所难免了。所以,选择合适的目标期刊、准备完整的投稿文件、通过正确的渠道完成稿件投递,也是作者的必经之路。

1.准确确定目标期刊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如果目标期刊定位失准,那么过审刊发就只能是水中之月了。一般来说,目标期刊来源于两方面。一是常读期刊。一线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之余,总会订阅一些教育类期刊,或者会通过学校图书馆阅览一些学术期刊。这些期刊不仅可以作为学习资料,也可以成为写作灵感来源,更可以作为投稿的目标期刊。在日常阅读中,一线教师不仅要关注期刊中文章的内容,学习理论知识、参考教学方法、借鉴实践经验,更应该了解期刊的规范投稿渠道、稿件内容要求、稿件格式标准等,为投稿做好准备。二是参考文献。在文章撰写的过程中,作者一般都会进行大量的文献搜集和阅读,并将其中一些作为自己文章的参考,而这些参考文献的来源也可成为潜在的投稿目标期刊。

2.完整准备投稿文件

在确定目标之后,投递稿件之前,作者还应查找期刊对于稿件的规范要求,然后针对性地修改自己的文章、准备完整的投稿文件,以此保证自己的稿件能够顺利进入期刊的审核程序。要知道,很多稿件被拒的原因可能并不是文章质量本身不够优秀,而是稿件不符合期刊的要求。这里的“要求”可能是规范的文章格式,也可能是齐全的文章要素,还可能是完整的投稿文件。大多数期刊编辑部会通过纸质期刊,或官方网站、微博、公众号等渠道,公开类似“征稿细则”“投稿须知”的文件,这当中就包括清晰的“要求”,如稿件应为word文档格式,打包相关图片一并投稿,文章字体、字号、行距及层级序号,投稿文件的文件名等。值得强调的是,期刊的地址来源应是纸质期刊或数据库,而非一般的网页搜索引擎,否则可能会碰到山寨的期刊、无良的中介和冒牌的编辑。

3.坚决杜绝一稿多投

稿件投递,说简单就是点击“发送”或者“提交”按钮,说复杂其中也还是有一些门道可言的。其中,最值得注意的就是“一稿多投”的问题,这是一种很严重但是又很常见的学术不端行为,甚至有可能造成“一稿多发”的严重后果,给作者自己和相关期刊都带来不利的影响。一般来说,投稿后3个月若没有收到任何消息,作者即可将稿件另投他刊,但事实上,很多期刊编辑部的审稿周期远远超过了3个月,有些甚至达到半年或者更久。过长的审稿周期使得想尽快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公布于众的作者,相继投稿于两家甚至多家刊物,以期能在最短时间内得到论文录用与否的通知。所以,“一稿多投”的过错虽然在于作者,但个别编辑部审稿流程不清晰、审稿结果不透明、审稿周期不确定也是助长“一稿多投”的原因之一。作为作者,必须要杜绝这一行为,可以在投稿前了解目标期刊的审稿情况,并在另投他刊前主动与编辑部联系,以确认稿件状态。

4.教研论文写作和投稿的其他建议

过审刊发是近乎所有作者对于自己文章的最终诉求。但是,期刊版面数量是有限且不能随意变更的,所以,稿件被拒对于写作经验不够丰富的一线教师来说是一种常态。面对拒稿信的失落之情可以理解,但灰心丧气大可不必。我们可以再次审视自己的文章,也可以邀请教研共同体中的同事提出宝贵意见。如果有可能,还可以咨询期刊编辑的建议,然后通过增、删、理、换对文章进行深入的修改。总之,我们应该做的是多閱读、多练笔、多反思、多投稿。没有哪位作者天生就精通写作,也没有谁的文章每篇都能顺利过审并刊发,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参考文献]

[1]王荐.特级教师成长特征及启示:以江苏省生物学特级教师为例[J].中学生物教学,2017(11):53-56.

[2]丁奕然.坚壁清野与生命关怀:实践育人表述的建议——记与

《中小学班主任》同成长的故事[J].中小学班主任,2022(3):20-22.

[3]刘亮岐.中学生物学教研论文的选题类型及撰写方法[J].中学生物学,2019,35(11):68-70.

[4]胡曼辉.规范科技论文写作 提高投稿的命中率[J].中南林学院学报,2001(4):92-95.

[5]国家标准局.文摘编写规则:GB6447—86[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86.

[6]杨巍纳.缩短学术论文审稿周期的思考[J].科技与出版,2005

(5):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