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谈艾略特《传统与个人才能》中的诗学观点

2022-12-14裴福慧

青年文学家 2022年29期
关键词:历史感艾略特诗人

裴福慧

传统和作家个人的才能这一对创作因素在文学创作中地位的高低一直是个争论不休的话题,自从文艺复兴之后到浪漫主义的兴起,作家的个人创作才能不断得到重视,并在浪漫主义的高潮中发展到顶峰。雪莱等浪漫主义的代表诗人把个人的才能推崇到了无以复加的地位,个性主义和个人主义逐渐走向了极端的地步,传统与个人相互对立,遭到了排斥,西方的文学传统逐渐失落。为了拯救这种传统,同时摒弃浪漫主义的泛滥带来的无节制个人主义与浮夸倾向,身为诗人的艾略特发表了《传统与个人才能》,向忽视传统的文学批评提出了质疑,并指出了唯有传统才使得诗人有意义,诗人的价值只有在传统中才能得到发挥。

艾略特的《传统与个人才能》在文学批评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在这篇文章中,艾略特一反浪漫主义风潮带来的极端个人主义,强调传统的重要性,并且将传统重新“复活”,不再成为僵死的过去,强调诗人应摒弃自己的个性,在传统中获取养料并在传统中生长,其意义也由传统来进行赋予,诗人唯有在历史感中,才能创造出伟大的作品。艾略特的这种思想是看到了浪漫主义过度强调个性的弊端,并且在传统的讨论上并非复古守旧,而是开启了新的文学批评流派。

一、对传统的重视

艾略特从一开始就谈论了当时的文学状况,当时的人们很少谈到传统,指出了当时的人们对传统的轻蔑:在进行文学批评的时候,批评家也只有在饱含责备意义的评论中才使用“传统”这个词语,即使作为称赞,也只是模糊的夸奖,难以使人开心。当时的人们,在批评文学时,通常只从作品与前辈的不同之处来显示其独特的部分,认为优秀的作品一定是与前人不同的。艾略特则认为,这种认识其实只是一种偏见,观察一个诗人成熟期的作品就会发现其最独特的地方其实是继承了传统的部分。在进行文学作品的批评的时候,批评家容易过分注重文学中标新立异的部分,并且认为这部分是与传统不同才显示出它的与众不同,将其全部归为是诗人的个人才华而与传统对立,其实这种看法忽略了传统对人的滋养的作用。

针对这些轻视传统的观点,艾略特认为,只有在传统的基础上,一代代诗人的努力之下,诗人得以把握到诗的精神的时候,把握到诗最珍贵的地方的时候,诗才有存在的独特价值。传统并不会使人随波逐流,反而是使诗歌更好地表现诗歌自身得以保留的独一无二的部分。年轻时候的诗人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心性不坚定,虽然其自身的个性并不缺少,但是诗歌缺少积淀,还缺乏艺术魅力。新的潮流只是一时的,而传统的东西具有长久性。

但是对于传统,不能以盲目地抱着传统的方式来接受传统,因为传统是无法直接继承的,作家需要认真而严肃地努力才能有历史感,即能够感受到过去的历史与现在同在。历史感对于把握传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这种历史感是说,在作家写作时,不仅是要想到自己的时代,还要想到那些更深远的东西,例如整个的自荷马以来的欧洲文学。同时至关重要的是,艾略特强调了整个文学史中包含的对本国的并存的秩序,这种秩序其实是对文学和文学解读的一种约束。历史感为作家提供了一个广大的空间,其中包含了传统与历史的脉络,在其中作家可以汲取传统的养分,回归到文学史中来。

艾略特的历史感其实是说明了,诗人必须感受到历史和现代的连接性,历史不仅仅是过去了的,更是同时存在的,这是一种不断的流。诗人不应该把过去看作是一个一成不变的整体,或随意凭借喜好来定一两个崇拜的作家来做道路,诗人应该意识到在历史中的主要潮流,并且将其视作变化的。在评论诗人的时候,应把他置于历史中,只有在历史的观照中,在与过去的比较中,他才能够获得意义;另一方面,批评体系处于动态的平衡中,每当有新作品产生的时候就应调整批评体系,使其与作品适应。诗人也必须意识到主要的潮流,不断地消除自我的个性,才能够创作有价值的东西。同时,艾略特对传统历史感的要求,也要求着诗人要见多识广,要拥有广博的学识与对过去的认知,但是这些知识不应该局限在各种对人所夸耀的地方,如演讲会上,而应该去文学作品中获得更多、更生动的知识,并且诗人应该终身学习这些知识。

艾略特对传统的不断发展、补充,并在其中维护其主要潮流,这种对传统的重新阐释,赋予传统一种新的价值和内涵,让传统变得不再抱残守缺、压迫个性的创造性,而是具有了动态的生成的内涵,反过来成了个性生成的基础。同时,历史感则说明了传统是组成历史的一部分,传统不是孤立的,需要不断加入后人的血液来使其“复活”,这样传统就与我们同在,天才的诗人也无法脱离传统,个人无法只凭借自己的才能创造。这种历史感需要用心力去培养,表明了要理解传统,就必须努力超越个人的局限性。诗人是与传统相连的,他的成就只能放在历史中去比较,卓越的诗人只是传统之流中的一分子,传统是开放的流,个人的创新被纳入到时代之中。艾略特通过提供这样一个宏大的历史视野来构建每个人在传统中的位置,诗人在传统中生长,同时以自身构成着传统。

二、诗人是一种媒介物

艾略特指出,成熟的詩人比起不成熟的诗人来说,其最重要的不是更有趣、更个性、更有话可说,而是指他更好地做了情感缔结的媒介物。将诗人比喻为一种触媒剂的想法更形象地表示了艾略特眼里的传统与个人的关系。在写诗的过程中,这种起媒介作用的经验与非艺术的经验不同,诗人的作用类似于一个贮藏器,能够把情感、形象等储藏起来等待一个契机的到来,从而将各种不同的感情组合为诗歌。在这种媒介中,诗人的个性所产生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在评价诗歌的时候,公正的评价是关注诗歌本身的评判而非由于诗人而评价,所以对诗人才华的过度重视会影响诗歌评价的公正性。而在诗歌的产生中,一个人的诗与另一些诗人所写的诗是存在着渊源的,诗本身便是所有出现过的诗歌的有机整体,一个优秀的诗人是文学史上的一部分,是它们的发展与延续。

艾略特认为,用崇高来形容诗歌是不恰当的,因为诗歌的艺术高度不在于情绪的强度,而是在写诗的媒介反应中情感反应的强度,情绪与情感反应的高度并不一定相匹配。诗人作为一种媒介物,自身的情感与诗歌中的情感并不相匹配。诗人的情绪与诗中的情绪并不相同,诗人在诗歌中所要表达的不应该是个体的、新的情绪,而是人类的普遍情感,并非在实际中存在,不是通过回忆,而是通过情感的被动集合。越是完善的诗人也就越能把现实中的自己和写诗的自己分别开。诗不表达个性,只有那些真正有个性的、会写诗的人才懂去规避表达个性。

艾略特的以上内容,其实是与浪漫派针锋相对的,他认为诗人的感情可以单纯或粗疏,但是其诗歌中的情感是复杂的。由此,诗人的个性是无足轻重的,诗人只是作为媒介而起作用,将情感与形象等“反应”而作成诗,且诗的情感强度不一定与收集到的情感强度相等。这种将诗人比作一种媒介,其实是更深刻地对诗人个性的压制,这种压制的目的是呼应人类的共同感情,让诗歌具有更强的历史使命感与现实精神,将文学解释从困于诗人个性的桎梏之中解放出来,与对传统的召唤结合起来,使文学拥有自己的精神与内在规律,也使得文学更加客观。

三、艺术的情绪是非个人的

在最后,艾略特引用了亚里士多德的话语,再次表达了对诗歌的非个人性的观念,他认为,对于诗人来说成熟的心智是最重要的,诗人需要将他自身完全交给诗歌,达到非个人的境地,否则他就不一定会知道该怎样处于非个人的境地,就不知道该如何去写诗,除非他是同时生活于过去的现时和现在之中,除非他能意识到传统不但是过去的,而且是现在还活着的。只有当诗歌的情绪不是个人的,才能被读者所欣赏,这时候诗人已经通过其媒介作用而使得诗歌的这种情绪融入传统中。在诗歌创作中,诗人不该无节制地在作品中表达自己的感情,主体性的过分强烈将湮灭诗歌本身的价值与创造力。批评诗歌的时候,批评家更应该看重诗歌本身才是公正的,只有摒弃对诗人本身的个人因素的琢磨,才能领略诗歌本身的情感,诗歌的情感不是在诗人身上,而是在诗歌本身的历史中。

其实从以上所述就可以发现,艾略特重视人类普遍的情感体验大于诗人的个体经验,并且诗人的个人体验只有在融入诗歌史的过程中才能获得意义,如果诗人的诗无法引起其他人的共鸣与体悟,无法显示出人类共通的感情,是无法在文学史上取得意义的,而获得这种文学中的共通感的办法是在传统中发掘。艺术的情绪始终是非个人的,即使在批评的时候也要尽量忽视诗人的作用,批评家要将目光由诗人转向到文本。

四、艾略特诗学观点的评价

艾略特的思想其实同时为读者和诗人打开了一个新的视野,传统不再是独立于诗人之外的事物,而是深刻影响着诗人的,同时,诗人唯有在“历史感”中才能够发挥出自己的个性。但是,诗人的个性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诗人能够将人类的普遍情感表达出来。从艾略特对传统和个性的理论来看,我们不难发现其中所含的现代性因素,既是对浪漫主义思潮的反思,又是启发了现代性的文学批评的方式,直接受影响的就是英美的新批评学,《传统与个人才能》也构成了新批评的理论基石。新批评的文本中心主义、细读式的文本分析,正是在艾略特的基石之上兴起的。

艾略特对传统的辩护是能让现代人在丢失传统的精神家园的时候,能够回顾历史找到诗歌自身的价值和光芒,让人能不像失去归宿的无根浮萍一样。同时,艾略特对传统的回顾,其实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诗歌的独特价值,因为当你把所有传统都抛弃的时候,其实就意味着现在的诗歌也会被抛弃,这样诗歌就找不到使它自身恒久的价值所在了。所谓风尚都是一时的,唯有经典得以长存,艾略特的思想同样也能在现代社会中启迪我们多去思考那些恒久不变的东西,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通过对传统的重新阐释与解读,艾略特发掘出了诗歌该坚守的不变的地方,正是这些传统,构成了文学的过去、现在与将来,轻易抛弃传统的人必然是无家可归的。通过传统,我们找到自己在其中的位置,是对文学的有机整体的延续与发展,将文学凝聚为自身历史的事物而非一盘散沙。

艾略特強调诗人应该抑制自己的个性,是因为诗人自己的个性是微不足道的,其实结合艾略特对传统的论述便可以知道,诗人本人的个性是易变的、不成熟的,况且在诗歌应该表达的整个人类的情感面前,个性是不足为道的,诗人应避免自己的情绪。艾略特的诗学思想与非个人性的主张极大降低了诗歌阐释的任意性与偏离主题性,是努力建立文学标准的客观性与唯一性的一种方式。通过削弱诗人本身的影响,文本自身的力量得以提升,使得文本能够有自己的独立性而非诗人生平与情感的附庸,让人们对诗歌文学解读更趋于客观理性。文学固然不需要统一的标准,但是追求客观理性,是防止了在解读中的相对主义所造成的对诗歌的误读。

但是,艾略特对传统和个性的反思中,也有其缺陷,便是在诗歌的创作中过分忽略了诗人的主体性的能动作用,将诗人比作一个通过历史和传统积淀且反映人类经验的触媒剂,这种情况其实也有些过分理想,在实际的创作中,诗人是不可能不受本人个性和情绪的影响的。同时,即使是一个严格遵守传统的诗人,心智不一定就是完美无缺的,也会带入自己的一些认知偏差。有些天才的诗人,即使纯粹描写自己的情绪,也会有天才的独特的一面展现,并非全是依据于传统。对传统的过分强调,也会导致因循守旧的诗歌的产生,从而僵化死板,失去了其内在的生命力。对诗人个性的忽视,也可能导致诗歌的创作中,传统的继承大于对人本身的揭示,反倒失去文学根基。

艾略特的诗学思想是在对浪漫主义弊端针砭之后的产物,其中可能会包含一定的局限性与偏颇性,但是其对传统与个人的解读,对非个人性与传统的追求,是文学在尝试自身构建历史与解读规范下的产物。正如艾略特所指的历史构成现在,现在融入历史,艾略特本身的诗歌也成为历史的一部分,并且启迪了英美新批评的产生,在不断延续着的传统中,艾略特的诗论找到了其位置。

猜你喜欢

历史感艾略特诗人
英语世界的托·斯·艾略特反犹主义研究
长春花蓝+中国红
“爱到永远”
———摄影大师艾略特·厄维特拍的一组情侣照片
晒娃还要看诗人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从《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中特定意象的含混意义谈艾略特“创作前意识”
早期《三国》插图:熊清波本《三国全传》的插图问题
高中历史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感
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感的培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