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日古诗里的季节感

2022-12-14刘继萍

青年文学家 2022年29期
关键词:黄莺日文杜鹃

刘继萍

日文里不仅有大量汉字,还有古体诗歌—和歌。中日两国文字有许多相同点,古诗里季节感描写也有很多相似之处。我国古诗里描写四季的名句便是宋代释绍昙的“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与之相对应的日本的道元也有一首十分相近的诗:“春有花开,夏有布谷叫;秋有明月,冬有雪料峭,四季多分明。”(笔者译,下文皆同)这两首诗里的春、秋、冬三季对应的春花、秋月、冬雪都是相同的,不同的是中文古诗中的“夏”用了“凉风”,而日文古诗中的“夏”用了“布谷叫”。凉风是感觉,布谷叫是听觉,都是酷热之中的一丝美好。那么,中日两国古诗里的季节感又有怎样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呢?下文按照四季顺序来进行分析。

一、春季

(一)中日古诗都用莺啼声表达春天的到来

诗文创作中,作者常用鸟鸣声来描写春天的到来,中日古诗中也有此共性,常用的都是莺啼。

中文古诗里的莺啼声多带有喜悦之意。白居易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写早春时节天气微寒,黄莺叽叽喳喳地争着温暖之处;杜甫的“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恰恰啼”是悦耳的声音;杜牧的“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五彩斑斓的画面里有黄莺在歌唱。这些莺啼声宣告了春天到来的生动场景。

日文古诗里也用莺啼来表示春天的到来。辻友子的“季节更替春已至,门前黄莺柳梢啼”,写柳芽已生,黄莺已鸣,相互交映,与杜牧的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黄莺代替人类歌唱春天的到来。但下面一首比较独特,惟明亲王的“黄莺居旧巢,结冰泪珠渐融化,便知春天到”,这里用了莺的泪珠融化感知春天的来到,黄莺和人类一样期盼温暖春天早日到来,在寒冷的冬天只能待在旧巢啼叫、泪已结冰。泪珠融化是用感觉宣告了春天的温暖气息。

(二)中日古诗用不同的花开表达春天的季节感

鲜花和鸟鸣一样都是春天代表性的风景,也是中日古诗里最常歌咏的。但我国古诗里早春用得最多的是桃花,而日本是用梅花和樱花来表达春天到来的气息。

贾至的“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从草色发绿到柳芽嫩黄,再到桃花开、李花香,都是春天扑面而来的感觉;王维的“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桃红柳绿总是相伴而来,也是春天最美的景致;杜甫的“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桃花追逐柳花飘落,黄鸟、白鸟齐飞的景象,这是一幅动态的春天图。以上三例既有视觉桃红柳绿,也有嗅觉的花香,还有花飘落、鸟飞翔的动态,这些诗句描写出了一个多彩的春天。

日本当今的“花”多指樱花,但和歌中的“花”多指梅花。尤其是早春梅花仍然绽放,其后樱花次第开放,那是眼睛可见的美景,花香宜人,也是嗅觉的满足。素性法师的“欲折梅花落一地,浓香沾袖浸满衣,且当回家礼”,写春天散步被梅花香味吸引,欲折梅花来嗅,结果洒落一地,其香沾在衣袖上,帶回家当作礼物,春天的气息吹进了寻常人家。素性法师的“举目远眺,柳绿樱红相间,都城春天似锦缎”中,“似锦缎”用来描写春天的美景,柳树的嫩绿与樱花的粉红相互交映,眼前出现了西阵织和服的意象。

花红柳绿都是中日古诗中的多彩春天的共同景象,诗歌赋予花和鸟以生命力,于是春天变成了有醉人的香味、艳丽的色彩、动听的声音、温暖的感觉的美好季节。

二、夏季

(一)中日古诗都用杜鹃啼描写夏季

中日古诗描写夏季时常用到蝉声,中文古诗也常用到蛙鸣,但表示季节转换、春去夏来比较有共性的是杜鹃啼。

中文古诗里的杜鹃大多表达哀伤的情感,因为中文里“杜鹃啼血”成了一个固定的意象,所以古诗里的杜鹃都是哀婉的形象。例如,杜甫的“杜鹃暮春至,哀哀叫其间”,李中的“春残杜宇愁,越客思悠悠”,温庭筠的“何处杜鹃啼不歇,艳红开尽如血”,这些诗都是写在春天已过去、夏天即将到来之时,既表示了季节的更替,又兼有哀伤之意。中文古诗里的杜鹃既是鸟也是动物,所以古诗里杜鹃啼常与杜鹃花开一并使用,红色的杜鹃花联想为杜鹃不停啼叫滴下的血,更是增加了愁思。

日文古诗里的杜鹃鸟与杜鹃花是完全不同的词汇,所以杜鹃啼单纯是季节感的化身。“不知五月业已到,山上杜鹃啼相告。”(《古今和歌集》)不知不觉间已到了五月,山上的杜鹃声声啼叫,宣告了夏天已到,用听觉感受季节的变化。“夏夜刚睡沉,杜鹃一声天已明。”(《古今和歌集》)这里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夏天昼长夜短,黎明前鸟儿婉转鸣叫是其习性,但刚睡下后杜鹃的一声鸣叫与天亮相关联,鲜明描写了夏夜之短促,这一声的听觉,具有诗意,让夏天夜短的特点跃然纸上。

(二)中日古诗用不同的绿色表达夏天的季节感

夏天的季节感最明显的当属满眼的绿色,中文古诗里描写夏天的典型意象就是荷叶。而荷花传到日本比较晚,日文古诗里用荷叶表达季节感的比较少,常用青草来表示夏天的景象。

中文古诗里常用碧绿的荷叶表示夏天的繁茂,而用枯荷表示秋冬的萧瑟。杨万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描绘了初夏的景象 ;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陈璨的“六月荷花香满湖,红衣绿扇映清波”都描绘了盛夏的美景;王昌龄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描绘了夏末采莲的生动画面。

日文中的夏天常用绿草来表示。能因的“门前树梢夏叶茂,生驹山影渐次消”,写树叶日渐茂盛挡住了对面的山影,由此来体会夏天的到来。冬天树叶落尽,远山清晰可见,春天树叶长芽,依稀可见,而到了夏天树叶长满树梢,山影看不见了,由此视觉上感到夏天确实已到来。壬生忠岑的“大荒木之林下草,繁茂便知夏天到”,写森林里冬天林下草已枯黄,入春草木重现生命力,到了夏天雨量充沛、日照变强,森林大树下的草木也繁茂起来,那是夏天的景色。

三、秋季

(一)中日古诗都用明月描写秋季

秋天的明月在中日两国古诗里都是最常用到的,尽管四季皆有月可赏,但在秋天描写赏月的最多,秋高气爽、月朗星稀时的赏月是最美好的事情。

李白的“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风清月明、落叶与寒鸦都是秋天的景色,但依旧是那一轮明月最为典型;刘禹锡的“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写出了天上明月与平静如镜的湖面倒映出的月色相和的美景;张耒的“庭户无人秋月明,夜霜欲落气先清”,写无人的庭院只有秋月明朗,夜霜都有清朗的气息。这些诗都会让人眼前出现一轮明月高悬的景致。

日文古诗里也是用明月来描写秋天。“秋夜长空遥望,澄澈无异色,唯有皎月光。”(《新勅撰和歌集》)炎热的夏季已过去,已略感秋凉,空气透明,月光皎洁。在这如水的夜晚,只是一轮明月高悬,那种安静更是突出了视觉上的秋月之美。“秋风吹云连绵长,月隐月现影也亮。”(《新古今和歌集》)秋风起,云随风动,其间隙里时隐时现的月光,依旧澄澈。秋风吹是动感的,云也是随风飘动的,月亮在云间捉迷藏一般露出脸庞,将月光洒向大地,具有流动感和特别情趣。

(二)中日古诗用不同的动物叫声表达秋凉

中日古诗里在描写秋天的季节感时,对动物叫声的使用是有区别的,中文古诗里多用雁叫声,日文古诗里多用鹿鸣。中日古诗相同之处在于不论是雁叫声还是声声鹿鸣,描写的往往都是秋天寂寥、悲凉的感觉。雁叫声是离乡的愁绪,鹿鸣是思念之呼唤。

王士祯的“晚趁寒潮渡江去,满林黄叶雁声多”,写夜晚江水已有寒意,树叶已凋零,雁叫声声更添秋浓的意味;刘彻的“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描写了秋风吹落黄叶,大雁南归的景象;李白的“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此诗是一首饯别诗,“送秋雁”与“酣高楼”相呼应,有了离愁别绪;杜牧的“雨暗残灯棋散后,酒醒孤枕雁来初”,写残灯暗淡的雨夜,下棋的友人已经散去,酒醒后孤枕难眠,看到北雁南飞,这是秋天的孤独与寂寥。

日文古诗中最常用的动物叫声就是悠悠鹿鸣。“傍晚小仓山,鸣鹿今夜或已眠,未闻其呼唤。”(《万叶集》)鹿鸣声悲、闻者会思念故乡和恋人,但也是一种安慰。可是今夜未闻其声,更觉寂寞。“红叶落山间,秋雨正傍晚,一鹿淋湿叫声寒。”(《新古今和歌集》)山间傍晚,秋雨落、红叶飘,一头鹿独自悲鸣、呼唤爱人。已是秋凉,而独自悲鸣的鹿更是增添了人们对爱人的思念之情。

赏月是夜间活动,总有一种寂静氛围,而大雁南飞和悠悠鹿鸣都传达了寂寞之感,一静一动,表达了秋夜的安静之美和秋凉的寂寥感觉。

四、冬季

(一)中日古诗都用白雪描写冬季

毫无疑问,白雪是冬天最典型的风景,中日古诗里都有大量用白雪描写冬天的诗句。祖咏的“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写出了终南北山的秀丽,皑皑白雪若浮云间,林梢之间闪烁着夕阳余晖,城内又添了几分寒意,这是冬天傍晚的景色和感觉;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是典型的冬天景色,一幅中国画跃然纸上,江雪也不再只有寒冷,还有了诗意和期待;白居易的“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中的雪是寒冷冬天里的暖意和情调。

日文古诗也最常用白雪表达冬天的季节感 。“寒冬天空飘花瓣,春天早已至云端。”(《古今和歌集》)冬天天空飘着花瓣,当然是雪花,写出了一种喜悦之情和幽默之感,把雪花的飘飘洒洒想象成云端的花朵,是对春天的美好期待。“新年伊始初春到,今日降雪祥瑞兆。”(《万叶集》)新年与初雪相遇,契合“瑞雪兆丰年”的美好祝愿。这是一首纯粹的新年祝词,从下雪的自然现象写出了作者喜悦的心情和对来年的期待。

(二)中日古诗用不同的植物描写冬天

中文古诗里常用梅花来写冬天,尤其蜡梅,其预示着春天的到来,而日文古诗里的梅花多用来写春天,这点稍有不同。日文古诗里多用落叶来写冬天,而中文古诗里的落叶描写秋天更多一些。

王安石的“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写冬天的蜡梅凌寒而开,且芳香四溢;陆游的“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用雪堆来形容梅花开满山坡,既是梅花又可能是雪花,是冬天里的两个意象的结合;“北风猎猎吹人倒,千卉千葩尽枯槁。谁分清气到寒梅,独放银花照晴昊”描绘了北风猎猎、千卉枯槁的寒冬景象,只有寒梅独具清香,独自开花。

冬天的情景除了天空飘雪还有满地落叶。伊藤佐千夫的“今朝寒冷令人惊,冷露静静落,柿叶几许深”,惊叹于今朝降在庭院的寒气,在落满露珠的柿葉上行走,脚深埋其中。柿叶落尽,寒气逼人,这是初冬的景象。“冬天森林枯朽叶,结霜兼落月,其影寒冽。”(《新古今和歌集》)枯叶、其上的霜花、落下的月影,三者重叠,勾勒出冬天的清冽之感。枯叶是寒意,霜花更加重一层寒意,而月影也让人有了寒意,传达了沁入肌肤的严寒,也是感叹歌人自己的心寒之感。冬天的落叶和飘雪在传递残酷严寒的同时,预示了春天的即将到来,是绝望中希望的萌芽。

以上可见,中日古诗里的季节感描写有许多相同之处,也有各自不同的独到之处。人们通过诗歌载体,记录了自己所见、所闻、所感知的四季变化,用细腻的感觉敏锐地捕捉到四季各时的微妙变化,春花的盛开、夏草的繁盛、秋月的澄澈、冬雪中的希望,这些四季风景与人的内心融为一体便产生了诗歌。人们敏锐的季节感与诗歌互相成就,留下了无数美妙的作品,使读者通过诗歌一次次体会四季的轮回。

猜你喜欢

黄莺日文杜鹃
春韵
杜鹃红
热情好客的小苇鹣
杜鹃
百里杜鹃百里歌
百里杜鹃
最初的愿望小曲
作为证据的足跡(mör)与它的证明力一以卫拉特法为中心(日文)
有关蒙古国西部卫拉特系集团的农耕与自我认同的预备考察(日文)
黄莺与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