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听秋

2022-12-14杨钦飚

青年文学家 2022年29期
关键词:郑氏浦江文化底蕴

杨钦飚

白露节气后,夏的溽热终于渐次退场,秋风渐凉,早桂清香,熏风煮汗的日子终于过去,精神也倍觉清爽。虽这时的秋色还不浓,窗外依旧一片绿色,抱着淡淡秋光,但人已能静下心来,翻阅书卷,伫立门前,听听这秋声。

风吹木叶,飒飒作响;寒蛩吟唱,声声入耳;豆雨声来,疏疏入梦,秋的凛冽肃杀,在初秋是全找不见影子的,这时有的只是如同中年人心境一般的云淡风轻,温和爽飒。时节近中秋,随着秋一丝一缕地凉,月色也一日一夜变得皎洁,月色横秋,清辉遍野,照着人间,此中幽意,并不逊色于春夏季节的风和日丽。

想起文人们笔下,总是更爱写北方的秋,南方的秋仿佛过于淡雅温软,颜色不浓,回味不永,滋味不够。就算写江南的秋,也多是着墨于钱塘江的秋潮、周庄的乌篷、廿四桥的明月、山寺中的桂子等胜景。在这秋意与月色中,我却想起了家乡浦江,心中平添几缕乡愁,那里的风光同样极好,也许是人生已走过大半,酸甜苦辣皆尝遍,便知“月是故乡明”的道理。

头顶明月高悬,清夜无尘,月色如银,这轮明月照耀着如今二十一世纪的现代社会,也照耀着万年前的上山。那里是中华民族的根脉,奔流不息的长江流域哺育着这块富饶之地,我们的先祖在上山耕种栖居,播下世界上的第一株水稻,让中华文明传承万年,生生不息。春种夏长,秋收冬藏,此时正是稻谷收获的季节。风来时,稻香阵阵,一串串金色的稻穗,让上山与浦江产生了深刻的连接,古与今,旧与新,都融会在这丰收的希望中。

自上山文明而始,播下的不仅是稻米的种子,更是“人杰地灵”的种子,让浦江不仅成为一片鱼米乡,还是风景独好的地方。“江南第一仙山”仙华山便坐落于此,这里陡峭中有开阔之景,秀丽中蕴含雄奇之姿,数座山峰,形态各异。欲识浦江真面目,需攀仙华最高峰,观景台位于山巅,蹑芒履、策瘦藤,极目远眺,一顾百里。山峰逶迤起伏,绿浪翻滚奔腾,诉说着生生不息的传奇,讲述着山水其间的乐趣。山外有山,岭外有嶺,奇峰怪石,听风入松,脚下铺开的是山水画卷,心中激荡的是万丈豪情。

山脚下,便是层层叠叠的梯田和清澈蜿蜒的水流,再往东走,便是“江南第一家”郑氏牌坊群与宗祠所在地。飞檐白墙黛瓦,一座高大的牌坊上书“江南第一家”几个墨色大字。郑氏家族延绵几个朝代,十五世同堂,迈步其间,古树荫荫,风骨犹存,明初文臣之首宋濂手植的古柏,枝繁叶茂。郑氏家族以“孝义”治家,后代一百七十三人为官,无一人贪渎,清廉家风,德行远播。这里的古建筑群与丰富的家风文化,共同形成了一种深刻的文化内涵,香远益清,展现着浦江深厚的文化底蕴。

这种文化底蕴,还体现在浦江的书画文化上。浦江浸润的不仅是上山的稻香、仙华山的灵气、“江南第一家”的家风,还有翰墨之中的书香。浦江往外西北二里处,有一眼奇特的“月泉”,这里水位的变化与月亮的盈缺一致,此消彼长。这一处神奇的月泉,清流汩汩,不仅是一汪清泉,还是一处文脉。宋代朱熹等曾在月泉讲学,“月泉春颂”之景也被收录进“浦江十景”中。月泉书院,琅琅书声,风一吹便抖搂出哗哗的纸张声;月泉吟社,片片诗情,透过历史的烟尘,读来意境依旧。

书画诗情两相宜,《浦江县志》记载“本县工书法、善绘画者颇多”。浦江秀丽的自然景色与文化底蕴,孕育出众多能诗善画的才学之士,形成了浦江独特的书画文化,浦江也被誉为“书画之乡”。叶子点点青痕,山色飘逸朦胧,作于浦江的画作,多以山水、花鸟等为题材,风格或清新淡雅如水墨,或绚丽多彩如油画。书画之乡,名不虚传,已经成为每个浦江人的精神符号。

月华似水,与家乡遥遥远望,秋色已经快铺满这座诗情画意的小城了吧?层林尽染,天光云影,麦穗金黄,绿竹清华,硕果盈枝。一脉温柔的水,从万年上山流淌而过,穿过山林,汇入浦江。听人间一抹秋,也是人生一抹秋,中秋月圆,时节正好,可缓缓归。

猜你喜欢

郑氏浦江文化底蕴
浦江游览
Efficacy observation of acupuncture for dry eye syndrome of lung-yin deficiency pattern
Therapeutic observation of ‘warming-unblocking needling technique’ for knee osteoarthritis due to deficiency of liver and kidney
“一壶春秋”壶的创意设计和文化底蕴
植文化底蕴 办特色学校
连长帮我卖牛肉
雒三桂:文化底蕴下的优雅
郑氏富贵黄金屋
流翔高钙功能性果品 深受浦江桃农欢迎
恐龙科普秀——郑氏晓廷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