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产出”为导向的地方院校音乐学师范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以丽水学院为例

2022-12-13

丽水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音乐学丽水师范

程 远

(丽水学院民族学院,浙江 丽水 323000)

2017年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将师范类专业认证作为确保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措施,至此全国高校师范类专业认证正式启动。此次专业认证的核心理念“产出导向”,在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就有教育专家提出,简称OBE理念①Outcomes-based Education,缩写为OBE,指把学生学到了什么和能否适应社会需求作为培养学生的导向。。这一理念很好地契合了新时代对于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从现下来看,唯有发挥OBE理念的优势,从成果和社会需求导向出发反向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将音乐学师范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根据日新月异的市场需求变化适时调整培养目标,才能不断推动我国音乐教育人才质量更上一层楼。

丽水学院是一所综合性应用型大学,音乐学师范专业从2007年开始招本科生,承担着为丽水及周边地区中小学培养优秀师资力量的重任。国家的师范专业认证归根结底是考查高校人才培养成果是否达成了培养目标所述的基本规格。在此目的驱动下,就必须关注音乐学师范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培养效果的达成度、专业定位与社会需求的适应度、教师及教学资源对人才培养的支撑度、学院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有效度、学生和以中小学为主体的用人单位的满意度等这五个核心内涵[1]。针对这五个度,丽水学院音乐学师范专业施行了以下举措,取得了比较好的人才培养成效。

一、根据区域社会人才需求确立音乐学师范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中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目标对卓越教师的要求,音乐学师范专业按照“师德修养高、专业功底厚、学科知识宽、教学技能强、地方特色鲜”的理念,培养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师德高尚,师艺优秀,教学技能过硬,综合素质突出,具有中学音乐学科教学技能和综合素质突出的音乐教师[2]。

通过对用人单位、行业专家、高校同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专业教师和毕业生等的充分调研,相关专业负责人对音乐学师范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合理的调整和修订,由原来的“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音乐教育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一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3]的“一专多能、德艺并重”的“高素质山区应用型音乐教育工作者”调整为“适应国家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要求,立足丽水、面向浙江、辐射全国,具有高尚师德与教育情怀,具备基本的人文素养、扎实的音乐学科知识、突出的教育教学能力和一定的区域民族民间音乐专长,能够在中学及其他教育机构从事音乐教学与研究的专业人才”。调整后的培养目标对毕业生的教育情怀、学科素养、教育教学能力以及区域民族音乐专长等方面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全面提升了人才培养的规格。该目标紧跟学校“十四五”规划人才培养的总目标和定位。

专业培养目标能清晰反映音乐学师范专业学生毕业后五年左右在社会和专业领域的发展预期,精准对位学校人才培养大方向。第三方权威数据机构麦可思公司调查数据显示,用人单位认为音乐学师范专业师范生培养目标的合理性为100%。

二、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特色课程体系

丽水学院音乐学师范专业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树立“产出导向”的人才培养观,在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及课程体系间做到六个对接。对接基础教育音乐师资需求设计培养目标,对接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岗位需求设计毕业要求,对接毕业要求设计音乐学师范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环节,对接课程目标“产出”应知应会,对接毕业要求“产出”学习成果,对接培养目标“产出”基础教育音乐教师合格人才。

师范专业认证要求专业按照“反向设计,正向施工”的基本工作思路开展。所谓“反向设计,正向施工”,是指遵循国家规定的师范专业毕业要求“一践行,三学会”的共性要求,即一级指标,把毕业五年预期目标纳入毕业要求,制定符合音乐学师范专业特色的分指标点,音乐系开设的各门课程都必须围绕着毕业要求的指标点确立教学目标。而正向施工则是要求教师在具体的课堂实践过程中,紧紧围绕毕业要求指标点确定的教学目标来实施教学。尤其是音乐学科专业课程,课程目标实现与否,直接决定了毕业要求的达成度,以毕业要求为准绳,综合评价人才培养目标是否达成,以此形成一个逻辑严密的闭环。

音乐学师范专业遵循师范专业认证的路径,把专业课程体系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做了详细的矩阵图,对照24个分指标点支撑的毕业要求,专业任课老师对自己所授课程的课程目标有了明确的指向,课程的教学目标、达成途径以及评价标准有了制定的依据,从而督促任课教师对课程进行深度反思。依据中小学音乐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需求,根据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的现状,音乐学师范专业着力构建了具有自身专业特色的“4+6+X”课程体系,见图1。

图1 丽水学院音乐学师范专业“4+6+X”课程体系

该课程体系有力支撑教师专业标准的四个平台①四个平台:即通识课程平台、教师教育课程平台、音乐专业课程平台和实践实训课程平台。,分别重点支撑毕业要求的“师德高尚、技能过硬、体格强健、素养全面、特色鲜明”,既有音乐学科素养课程模块支撑,又有教师教育课程支撑。还构建了通识类、教育实践类、艺术实践类、音乐学科专业类、专业特色类、教师教育类等六大类课程群。其中专业特色类课程群,设置了如畲族舞蹈鉴赏与编排、浙西南民间音乐、浙西南红色歌曲等课程,用丰富多彩、独具魅力的区域民族艺术资源提高学生的民族艺术素养。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中,将学生艺术采风活动、艺术表演活动、社团活动、学科竞赛活动等内容纳入课程体系,成为支撑毕业要求的重要载体。“X”既体现专业素养的全面性,又体现学生个体的选择性。课程体系中选修课程类别众多,学分比重大,供学生选择的机会多,突出个性化发展。该课程体系做到了“四个平台整体性设计,六个课程群全面性支撑,X类课程选择性实施”,充分体现了“整体性、全面性、选择性”原则。

通过与中小学的合作与互动,建设一批教师教育类、音乐技能类、音乐理论类、文化素养类、教育实践类等多种类型的“课程团队”,聘请浙江省音乐特级教师和名师为客座教授,丽水市基础教育的名师、名校长为校外兼职教师,所有兼职教师都为中学一线名师,熟悉基础音乐教育的最新动态,有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以此不断夯实“校地共育”的基础。

麦可思公司调查数据显示:音乐学师范专业2019—2020学年学生对课程内容各方面的评价均较高(93%~100%);其中对课程在“注重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重视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具有引导人生价值观作用”“融入思政教育和师德养成”方面的评价最高(均为100%)。

三、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特色实践教学体系

丽水学院从OBE教学成果导向入手,结合高校师范认证目标,为音乐专业学生提供实践平台,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应用水平,满足社会对音乐人才的需求[4]。以职业需求为导向,将中小学音乐教师所应具备的教育技能融入实践课当中,如在即兴伴奏、自弹自唱课中,结合中小学音乐教材,把里面的教唱曲目作为教学范本,让学生提前接触,为考教师资格证做准备。在乐队组织与排练的课程中,教学生使用接地气的竖笛、口风琴等课堂小乐器,更加注重实用性。通过“教学-科研-创作-竞赛-表演”一体化人才培养实践体系,解决了音乐学师范专业学生学科专业能力培养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脱节问题。

同时,作为师范专业,音乐学师范专业高度重视教育实践培养体系的总体设计,构建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把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相结合、专业实践和教育实践相结合、内容与形式相结合,教育见习、实习、研习有序展开,构建了“3456”实践体系,见图2。

图2 丽水学院音乐学师范专业“3456”实践体系

“3456”实践体系从师范生角度出发,突出了音乐学师范专业教育实践的三个重要环节,四项教师基本任务,五项专业基本技能和六项课堂必备能力,该体系体现课内课外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专业技能与教育教学相结合,在教学实践、班级管理和教研实践中重视师德体验,为培养合格优秀的中小学音乐教师设立了标准。通过该体系的实践,实习学校和用人单位反馈学生的学科素养高,教师基本功扎实,讲台上能“站得稳”;在每年的浙江省教师基本功大赛中,学生都有不俗的表现。

四、“民族+”在音乐学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融入

丽水学院音乐学师范专业针对本校少数民族师生比例高、地方院校办学资源不足、人才培养教学与实践融合不充分等现实问题,在学校“特色办学、创新兴校”总指引下,咬定“特色发展”战略,充分利用地处华东唯一民族自治县——景宁畲族自治县的资源,发挥华东地区唯一的民族学院和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的优势,通过“民族+”引领人才培养,将地方民族文化资源和音乐素材成功转化为教学资源和研究素材,把“民族特色,地方情怀”纳入毕业五年预期目标里面,利用区域民族艺术资源,解决了音乐专业教育中民族艺术资源相对不足的问题。具体举措如下:

(一)课程中民族元素的渗入

通过合理设置民族艺术类课程,创建“教学-科研-创作-竞赛-表演”一体化人才培养实践体系,进行考核机制改革,科研和教学紧紧围绕民族特色开展。通过积极开发第二课堂,如民族合唱团、民族舞蹈队、民乐团、中国经典民歌演唱协会等载体实现对民族音乐元素的活学活用,校外融入民族风情浓郁的各项畲族音乐活动,如“新桥竹柳”三月三畲族歌会、景宁畲族自治县举办的中国民歌演唱大赛等活动;每年确保有一周时间让学生到民族地区采风、调研,实地考察和研究民族地区的音乐艺术,并定期举办民族音乐舞蹈技能大赛,有效有力推动学生将获知的民间音乐因子物态化。

学生除了具备音乐学师范专业扎实的学科和专业知识外,更兼具民族音乐特长,近五年,在各类学科竞赛中,民族特色作品共获得5个国家级一等奖,60多个省级一、二等奖,在浙江省高校名列第一。学生毕业后不断为单位争得各类荣誉,社会声誉评价较好,深受用人单位欢迎,浙江省教育评估院调查数据显示,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的总体满意度达到98%以上。

(二)教学科研中民族元素的延展

丽水学院地处有着丰富民族民间艺术资源的丽水市,音乐学师范专业充分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区域优势和民族优势,利用民族学院这一浙江省唯一的少数民族文化基地,挖掘、开发和利用区域民间音乐资源,以学科建设和教学团队建设为抓手,建设了一支教学水平高、科研与舞台实践能力强、具有区域民族特色的师资队伍,开设了一批区域民间音乐课程,编写高水平地方音乐教材。教师90%有区域民族音乐各级各类研究项目,不少教师已经将最新科研成果融入课程教学,使学生了解相关学科前沿知识,提升了学生的学科素养,提高了学习兴趣。这种科研反哺教学的做法,得到同行专家、用人单位、家长和学生的高度认可,成为丽水学院特色办学的典范。

相关的教学成果《畲族舞蹈融入地方高校艺术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和《以传承区域民族民间音乐为主线的音乐学精品课程、重点教材及创新团队建设》分别获得2012年丽水学院教学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地方高校艺术教育与当地民间艺术资源开发的互动与实践》和《畲族歌舞元素和声乐技巧融入地方高校合唱教学的探索与实践》获得丽水学院2016年教学成果一等奖,获奖等级和获奖数量在丽水学院所有专业中排在第一位。

五、音乐学师范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成效

音乐学师范专业把利益相关方参与课程体系评价工作常态化、制度化,持续进行毕业生跟踪调查,到用人单位开展广泛调研,收集数据并进行科学分析,确保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为课程体系的持续改进提供数据支撑。浙江省评估院2018届用人单位对学校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丽水学院音乐学师范专业毕业生实践动手能力、专业水平、创新能力、合作与协调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方面的平均满意度在浙江省所有本科高校中处于前列。麦克斯公司调查数据显示,丽水学院音乐学师范专业培养目标得到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普遍认可,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与人才培养目标匹配度较高。

音乐学师范专业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的施行,充分发挥了丽水学院区域和民族音乐特色优势,达到教学和科研的双丰收。专业建成民族特色省级精品视频开放课程和校级精品视频开放课程9门,出版民族特色教材5本,其中浙江省高校规划教材1本,获得省高校优秀本科教材奖。构建的区域民族特色的音乐学师范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几届毕业生的实践,获得广泛好评。

六、结语

丽水学院音乐学师范专业的“产出导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融入了“民族+”特色人才培养体系,在人才培养成效和社会认可度上,均获得了好评,《音乐学专业“民族+”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探索》获得2022年浙江省教学成果二等奖。丽水学院音乐学师范专业也获得浙江省“十三五”优势专业、浙江省“一流专业”及丽水学院特色专业建设项目立项支持,并于2021年顺利通过教育部师范二级认证,是浙江省首个通过认证的音乐学师范专业。该模式从系统化、专业性层面拓展了音乐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既突出音乐专业师范性特征,又紧密对接区域人才需求,突出了应用型,是值得推广的人才培养模式。

猜你喜欢

音乐学丽水师范
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哈尔滨新区师范附属小学校
音乐学人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作品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作品
丽水发现新物种
浙江丽水邮储扶贫助古村美丽蝶变
第三届音乐学学术前沿中青年学者论坛
标注及口述史视角下的《音乐学人冯文慈访谈录》
论中国音乐学百年来之三大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