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体育”研究的现实审视与发展趋向

2022-12-13阚聿坤

当代体育科技 2022年31期
关键词:体育产业融合体育

阚聿坤

(上海体育学院休闲学院 上海 200438)

1 问题的提出

21 世纪是网络信息化的时代,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型信息技术正渗透到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指出,要加快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体育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 年)》强调,要提供全民健身智慧化服务,推动线上和智能体育赛事活动的开展。

在一系列政策背景下,体育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互联网的融合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互联网+体育”也成为研究热点,且相关研究也已经初具规模。因此,该文通过梳理我国“互联网+体育”研究领域的成果,探究其研究现状,把握未来我国“互联网+体育”研究的发展趋势,以期促进我国“互联网+体育”研究深入发展。

2 “互联网+体育”研究的文献情况

2.1 数据来源

以中国知网为信息检索源进行检索,以“互联网+体育”为主题和关键词,以中文核心期刊作为数据的来源类别。因为在2001年我国出现了第一篇有关研究互联网和体育的核心期刊论文,将年限设定为2001—2021年,共检索出文献115篇,去除评论、广告、通知以及与研究主题无关的文章,最终获取符合该研究的核心期刊共61篇。通过梳理与归纳、类比与演绎等方法的综合运用,对文献资料的统计结果进行分析。

2.2 时间分布与发文量分析

文献发表数量是衡量我国“互联网+体育”研究现状的重要标准之一,通过构建数据图(如图1所示),可清晰呈现出我国“互联网+体育”研究的发展变化趋势。

从图1可以看出,我国“互联网+体育”相关研究呈波浪式上升趋势。

图1 2001—2021年“互联网+体育”领域文献数量趋势图

2001—2014年,与“互联网+体育”研究相关的核心期刊论文为9 篇,占核心期刊论文总量的13%,处于探索阶段。原因是我国刚进入互联网时代,对于互联网的研究处于萌芽时期,对互联网的认识也处于逐步提高的过程中,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体育受到的关注得到空前发展,研究者较为关注“互联网+”在体育领域的应用与发展,在研究萌芽时期出现了第一个小高峰。

2015—2018年,与“互联网+体育”研究相关的核心期刊论文为44 篇,占72%,且文献发表数量逐年提升,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原因是2015年“互联网+”被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学者对其关注力度明显加大。

2019—2021年,文献发表数量有所下降,原因是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我国各行各业均遭受一定的冲击,体育领域也不例外,体育产业、体育赛事等的停滞也给“互联网+体育”领域的研究造成一定的冲击,但笔者认为对于“互联网+体育”的研究并不应停止。

2.3 载文期刊分布分析

如表1所示,自2001年以来,体育核心期刊共发表44篇,约占收集文献总量的72%;非体育核心期刊共发表17 篇,约占收集文献总量的28%。载文期刊的分布情况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学界对“互联网+体育”领域研究的重视程度。其中,体育文化导刊(10篇)、广州体育学院学报(7篇)、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科版(6篇)是发表相关论文最多的3种期刊。

表1 2001—2021年体育类核心期刊研究成果发表源统计表

2.4 研究主题分布分析

就论文研究方法的统计结果来看,文献资料分析法是当前“互联网+体育”研究领域中最常用的方法。通过对关键词进行分析可知,围绕“互联网+体育”这一主题,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体育产业、体育传播、体育教育、群众体育4 个方面,其中互联网+体育产业是最受研究者关注的方向。因此,就研究主题分布来看,目前我国“互联网+体育”研究主题相对集中,但整体的成果还较为分散。

3 “互联网+体育”研究的主要观点

通过对61篇“互联网+体育”文献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发现研究主要集中于是什么,怎么样,如何做三方面,具体如下。

3.1 “互联网+体育”的概念研究

“互联网+”既是当前我国体育发展的时代背景,也是促进体育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关于“互联网+体育”的概念解读,现有学者研究基本达成一致,即“互联网+体育”是一种跨界融合。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互联网与体育各领域深度融合已成为当前我国体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此时学者对“互联网+体育”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作为一种新的媒介传播技术,互联网给传统媒体的体育传播带来一定的影响。有学者认为,“互联网+”时代为体育新闻和传播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因此,要结合互联网信息传播特点对体育新闻传播途径进行创新和改进。也有学者更加关注于“互联网+”时代体育赛事转播的特征和发展趋向,及其传统转播载体体育电视的变革与发展。

互联网和体育教育的融合,使得传统的体育教育模式发生改变,并为其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式的变革带来新思路。此外,互联网技术在高校体育和中小学体育教学中也有所发展和应用。

电子可穿戴设备的广泛使用,全民健身数据平台的建设和完善等,进一步推动着互联网与群众体育的融合与发展。“互联网+体育”所具备的数据化、社交化以及个性化的特征对居民体育生活方式产生了影响和改变。

综上可知,“互联网+”正在与体育有关的各行各业进行融合,大至体育教育、体育传播,小至居民体育锻炼和生活方式等。因此,结合目前研究现状和认知,可以将“互联网+体育”定义为:通过信息技术对体育进行优化和创新,达到与互联网深度融合的状态,以产生崭新社会形态的过程[1]。

3.2 “互联网+体育传播”研究

互联网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新方式,也是体育传播的重要媒介之一。互联网和体育信息传播的融合丰富了传播方式及其传播的内容和形式。互联网技术所具备的即时性、交互性、数字化、全息化等特点,为传统的体育传播方式带来了变革,促进了体育传播事业的发展。

当前对“互联网+体育传播”的研究思路主要有两条,一条是对“互联网+”在体育传播中的应用进行相关研究,如“互联网+”带来的先进技术应用于体育赛事的传播和报道,可以为媒介化体育生产带来新的传播优势;互联网具备的快速、方便、可移动性传播的优势,可以创新和改进体育新闻的传播途径[2]。一条是对“互联网+”体育传播领域的影响进行相关研究,“互联网+”背景下传播市场的资源日趋整合,传播受众的体验感也在不断提升。有学者认为,“互联网+”背景下体育电视的变革,使得受众从“后仰式观看”到“前驱式介入”,受众被赋予更多选择的权利。

但与此同时,互联网媒体对当前体育传播生态系统也造成一定冲击。部分学者认为,受互联网媒体冲击的影响,电视体育面临受众分流、专业人才流失、广告收入不断下滑等困境。一方面,冲击来自于互联网信息传播过程中的问题,如监管力度不够,缺少完善的制约机制;另一方面,受利益驱使,体育新闻报道过于娱乐化、低俗化和功利化等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体育传播的发展[3]。

针对当前发展困境,多数学者认为新旧媒介融合是破解当前困局的关键,重视自身存在方式的重构,以优质资源来融合和借鉴新媒体优势是体育电视未来发展的可持续之道。关于互联网体育信息的传播困境,学者多从思维创新和路径革新两方面出发来提出破解之道,从规范传播主体行为,加强传播内容审核,完善传播渠道管理,提高传播受众素质等方面入手,促进互联网体育信息传播的良性运行[4]。

3.3 “互联网+体育教育”研究

当前互联网思维在社会各领域的应用,打破了原有的传统行业结构,推动了新的行业发展格局产生,而体育教育也毫不例外。

“互联网+体育教育”现有研究涉及体育课程的开发,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等诸多领域。从宏观角度来看,主要表现在“互联网+”背景下体育教育模式变革,体育教育资源整合等。有学者认为,“互联网+”促进了体育教育进一步实现智能化,“互联网+体育教育”依托大数据技术,基于互联网平台,可以有效实现各层次、区域间教育资源的整合共享[5]。从微观层面角度来看,主要表现在体育课程教学和体育人才培养两方面。有学者认为,“互联网+”打破了传统的体育教育模式,使教育环境从封闭走向开放,使教学内容从同质走向多元。与此同时,也冲击和创新了体育学习和教学方式,如体育教学慕课(MOCC)等线上学习平台可以作为知识传播载体进行课程精准定位[6-7]。

但互联网在体育教育方面的应用也存在困境,综合学者对互联网在高校体育教育、少数民族体育教育以及中小学体育教育等方面的研究,其问题主要体现在师资总体素质有限,对信息化体育教学重视程度不够,互联网体育教学偏于形式化,信息化教学资源零散,教材建设滞后等问题。

结合我国互联网背景下体育教育发展现状,应妥善利用互联网,促使其在体育教育的过程中发挥建设性的作用。其应对举措包括建设体育教育信息资源平台,实现教育资源的整合完善;搭建互联网课程平台,构建体育教育专业互联网课程体系;创新变革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培养信息化体育教学意识,提高师资整体素质等。

3.4 “互联网+群众体育”研究

通过文献整理发现,“互联网+”助力群众体育发展已经成为学者的普遍共识,且研究重点为“互联网+”背景下体育公共服务的发展和供给。

研究多从“互联网+”具备的特征入手,分析“互联网+”背景下对群众体育参与主体、体育参与条件以及体育参与行为等的影响,并以此为依据针对农村、城市等不同体育开展场所提出相应的引导路径,其引导和发展路径也主要围绕着建立多元化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对公共体育服务进行供给侧改革等方面开展。随着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提高体育公共服务水平是发展群众体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学者对此领域的关注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互联网对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的重要意义和迫切需求,对社区、城市、休闲体育等不同维度的研究,反映了研究划分更为细致具体,策略措施也更加切实可行[8]。

笔者通过对文献资料进行梳理,发现目前学者已经在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产品、政策和地区均衡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董新军等人[9]着眼于社区公共体育服务,对“互联网+”时代下体育资源的供给侧改革进行研究。郝兴华等人[10-11]则是着眼于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从体育设施服务、体育指导服务、体育活动服务、体育监测服务4个方面来阐述如何利用“互联网+”技术解决体育资源供需错配、同质化、低水平供给等问题。

3.5 “互联网+体育产业”研究

“互联网+体育产业”的研究大致有两条发展脉络,一是以“互联网+体育产业”内涵和相关内容体系的构建为研究重点,着眼于当前体育产业结构、消费和发展战略等。有学者认为,“互联网+”带来了体育产业主体、生产流程和商业模式的解构,以此对体育产业生态解析和建构进行研究[12]。二是以“互联网+体育产业”深度融合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为导向进行相关应用研究,研究重点体现在“互联网+”背景下体育旅游、体育场馆运营、体育服务业以及体育彩票和竞赛表演业的发展。如体育旅游业的商业模式创新和营销模式开发,体育智慧场馆的建设,体育服务行业的转型升级,体育消费模式的创新和嬗变以及体育制造业O2O商业模式的开发应用等[13]。

当前,学者对于“互联网+体育产业”的研究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第一,“互联网+体育产业”研究受政策的引导和影响显著。研究成果与“互联网+”发展战略和规划有明显互动,《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等文件明确指出,引导和支持“互联网+体育”发展。因此,政策成为“互联网+体育产业”研究的重要支撑和推动力。第二,依托“互联网+”进行体育产业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有学者认为,“互联网+”为体育产业提供潜在需求用户,对体育产业渠道模式进行创新,并促进体育产业多维整合发展。

对于“互联网+体育产业”的未来发展路径和发展策略,学者分别从创新思维、技术研发、政策法规等角度进行了阐述。有学者认为,应在“互联网+”的行动中树立互联网思维和跨界融合意识,促使体育产业间协同合作,打造产业链可持续发展。目前,国家虽然已经在政策层面对“互联网+体育产业”给予了重视和支持,但是在法律法规的建设方面仍然有待完善。应继续加强“互联网+体育产业”的顶层制度设计,其他学者则是分别从体育旅游、体育赛事营销和推广、体育用品制造等领域入手,针对不同行业的发展特点和各自困境来出谋划策。

4 “互联网+体育”研究的现实审视

上述研究对“互联网+体育”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指导,也为人们在学术上进一步拓展此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然而就更好地促进“互联网+体育”发展来讲,笔者对目前的相关研究还存在着以下几点思考。

4.1 内容上:“互联网+”与体育未实现深度融合

在当前的研究中,虽然研究的覆盖面较广,但缺乏一定的深入性,看似百家争鸣,各抒己见,实则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

首先,在从研究内容和对象的选择来看,目前大多数的研究侧重于互联网助力体育产业的发展现状,而对其他体育领域与互联网结合发展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研究对象和内容需要进一步完善。受经济因素、政策因素、现实发展情况等的影响,体育产业是目前体育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与“互联网+”的结合也最为紧密,能够带来最多的经济价值和利益,侧重于“互联网+体育产业”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建设和发展。但不能忽视体育其他领域和互联网的融合与发展,如果仅仅以经济价值为导向进行理论方面的研究,势必会出现“互联网+体育”研究不全面的现象,甚至是以偏概全的现象,因而人们就很难从根本上来把握“互联网+体育”的整体发展现状。

其次,研究呈现“外强内弱”之势,即过分突出“互联网+”的作用特点,而体育本体被弱化。如在“互联网+体育教育”的研究中,从传统体育教育模式到“互联网+”背景下的体育教育新模式,无论体育教育技术如何发展,体育教育的本质和宗旨——育人都不应改变。目前,很多研究过于重视将“互联网+”的工具价值而忽视体育教育的本质,过分强调技术的优势和应用,不利于“互联网+”与体育教育的深度融合[14]。

4.2 深度上:研究理论较薄弱,尚未形成实质突破

通过研究发现,“互联网+体育”的研究总体上有两种研究思路,一是以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或现象为导向进行研究,以小见大;二是从概念和内涵界定、发展现状和未来路径入手来进行理论层面的研究。两种研究思路都需要坚实的研究理论作为支撑,才能够将研究结果更好地应用于实践[15]。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更多研究重视对形式进行创新和突破,未在实质上进行深入探讨,导致其研究价值有所下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研究理论有待深化。通过梳理当前研究,发现“互联网+体育”的理论研究仍然较为浅显薄弱,尚未涉及根本,逻辑分析也不够全面和具体,理论和实践结合程度还有一定的发展空间。例如,部分学者认为“互联网+”会对央视体育频道地位造成冲击,但实际上央视体育频道作为电视体育公共利益和政治舆论工具的代表很难与其他媒体机构“三分天下”,共呈鼎足之势。因此,应借鉴体育学、经济学、管理学、传播学等学科理论,实现学科知识理论的交叉应用研究,丰富“互联网+体育”研究理论,促进“互联网+体育”的研究。

二是研究对象有待聚焦,研究视角有待拓展。当前大多数研究虽然对“互联网+体育”各领域的现状、问题、策略进行了深入分析,但研究多着眼于宏观或中观角度,缺乏微观视角的分析,所以应细化研究对象,拓展研究视角。如对互联网媒体中体育信息传播的研究,可以以某一场赛事或某一场直播为研究对象,深入挖掘互联网在体育传播中所发挥的作用;对于互联网环境下体育产业的研究,可以具体到某一体育用品,从其品牌、服务、销售、宣传等方面入手来分析互联网对于体育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4.3 方法上:研究方法科学性不足,缺乏深入创新

研究方法的创新是深化研究内容的关键因素之一,也关系着所得出的理论是否能够更好地应用于实践当中,研究方法的创新可以有效助力“互联网+体育”的发展。

通过梳理以往的研究,发现大多数研究都是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实地调查法、案例研究法等定性研究方法,定量研究方法的使用相对缺失。在“互联网+体育产业”的研究中虽使用一定的定量研究法,但总体而言,多以简单的统计分析为主,对于一些经济现象的解释明显力度不够。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广泛应用,利用计算机对“互联网+体育”发展进行量化研究也是不错的选择,可以进一步增强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例如,在“互联网+体育产业”中,研究运动健身电子设备对健身活动的影响时,可以通过设备使用前后结果对照来增加说服力,进而推动体育消费,助力“互联网+体育”的发展。从本质上来讲,“互联网+体育”的研究范围和领域较广,应综合运用定性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才能更好解决当前研究中出现的问题。

5 “互联网+体育”研究发展前瞻

5.1 着眼体系研究,推动“互联网+体育”深度融合

首先,所谓体系,即“互联网+体育”在一定的范围内,按照特定的联系和秩序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以实现深度融合。从外部框架来看,想要实现深度融合,首先就要回答好“互联网+体育”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如何“+”,能够解决当前发展的哪些问题,二者结合的本质等一系列问题。诸如此类的问题,当前研究领域似乎尚未做出全面统一的回答,只有回答好这些问题,“互联网+体育”才能真正实现深度融合。

其次,从内部结构来看,实现深度融合的关键主要聚焦于“+”的基础性内容,“互联网+体育”未来的发展将体现在“互联网+”与体育各细分领域的结合上,未来应从“互联网+体育”发展的整体视角出发,加强互联网技术与各细化领域的研究,推动“互联网+体育”良性发展。

5.2 优化整体布局,规划“互联网+体育”的发展策略

所谓“整体布局”,即对互联网与体育的深度融合进行总体规划和部署。笔者认为,“互联网+体育”在未来研究中会面对“互联网+”所带来的新技术、新结构、新模式三方面的挑战。面对这些挑战,未来“互联网+体育”的研究需要在实践过程中重新规划布局,将科学技术、互联网思维以及专业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到当前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的发展过程中,着眼于未来体育发展需求的建设。关于如何优化“互联网+体育”的布局和战略,笔者认为应该紧跟当前时代发展趋势,基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互联网+”为载体,依托相关政策支持,关照融合变革过程中的结构变化,促进“互联网+体育”发展的转型升级。

5.3 着眼双向互动,实现“互联网+体育”理论与实践融合统一

所谓双向互动,即理论与实践存在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互动关系,“互联网+体育”的实践为理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反过来理论研究也为实践提供了坚实的发展基础,唯有着眼于二者的双向互动,才能促进“互联网+体育”的全面发展。“互联网+体育”的研究从本质上来讲带有较为鲜明的实践色彩,因此,笔者认为在未来的研究中应该着眼于“互联网+体育”发展中的实现问题,结合相关领域的理论知识进行综合分析,真正凸显其应用性。另外,也要加快思维模式的创新和转变,探索更多的理论研究方法,应用于实践操作中,为“互联网+体育”的实践发展提供更为丰富全面的理论支撑。

6 结语

当前“互联网+体育”的研究成果表明,“互联网+”技术与体育的各领域都进行了深度融合,促进了我国体育的发展。面对“互联网+体育”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困境,应做到正确认识,总揽全局并深度把握,以期进一步丰富和创新“互联网+体育”研究成果,促进“互联网+体育”的深度发展,为体育强国建设添砖加瓦。

猜你喜欢

体育产业融合体育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融合》
取经美国体育产业发展
2017年全球体育产业人物风向标
2016体育年
关于《国家体育产业统计分类》的几点思考
我们的“体育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