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川剧演员张燕的“一出好戏”

2022-12-13章梦晗

廉政瞭望 2022年21期
关键词:梅花奖张燕死水

│文 本刊全媒体见习记者 章梦晗

要将老一辈的宝贵经验传承下来,转化到文艺界的中流砥柱身上,再被现在的年轻文艺工作者吸收。

10月24日下午,川剧演员张燕随四川代表团回成都后第一时间返岗,回到四川省川剧院。当时,剧院正在排练《红漫巴山》,得知张燕回来,大家聚在一起,听张燕讲述自己此次在北京开会的感受。短暂交流后,大家又投入到剧目的排练中,11月,张燕就要带着这出剧目前往巴中演出。

从北京回来后,张燕每天的行程都满满当当。接受媒体采访,向基层党员、领导传达会议精神,分享自己参加二十大的心得体会,张燕有时忙得顾不上喝一口水。她坦言,这时的她比去年摘得第30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时受到的关注更多。

9岁入行,从小演员唱到了大花旦,45岁摘得中国戏剧梅花奖,在30多年的演艺生涯中,张燕经历过事业的跌宕起伏,也见证了川剧的曲折前行。在她看来,现代川剧这出“好戏”的大幕正在拉开。

“入戏”跌宕路

“大家好,我叫张燕,来自四川省川剧院。”10月22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闭幕会后,“党代表通道”再次开启。张燕在中外媒体的镜头前,以旦角特有的站姿和柔美清朗的声腔展现了川剧人的风采。她已经不记得这篇发言稿自己来回打磨了多少次,“准备时熬夜到凌晨,练习稿子比演出前排练一部戏的次数还多”。

在张燕的记忆中,川剧文化的种子在自己五六岁时就已经埋下。那时的她常被自己的外婆带去看戏。彼时,张燕还不理解戏文的百转千回,但台上演员柔美曼妙的身姿和光鲜靓丽的服装深深吸引了她。

1984年,新都芙蓉花川剧团艺训班在本地招生,8岁的张燕被同学拉着一起报了名。她准备了一首《我们的祖国是花园》,抱着好奇心和同学一起参与了选拔。在2000多人的海选中,有着好嗓子与好模样的张燕被当时的川剧团团长彭代秀一眼相中,第二年便进入艺训班开始训练,这一练一唱就是37年。

“文武双全,肯吃苦,不服输”,同届入团的余智会这样评价张燕。但张燕说,每个川剧演员都要吃苦。“新入团的兴奋劲儿一过,每天早上6点半开始跑步、练把子功、练毯子功、练腰、练腿、练嗓子,用‘老虎凳’拉抻,绑上砖头吊腰都是家常便饭,文化学习也不能落下。”张燕回忆自己第一次“破胆”时,两眼一闭,硬着头皮从几米高的台上跳下。看她吃得苦、有冲劲,老师们也愈发爱惜这个好苗子。

上世纪80年代,芙蓉花川剧团对《花剑仙》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编,推出了演出时间灵活、融合现代审美的神话剧目《芙蓉花仙》,在四川乃至全国打出了响亮的名号。第二代“芙蓉花仙”张宁佳还出演了1984年的同名戏曲影片。张燕第一次登台,就是在《芙蓉花仙》中出演一只“小兔子”。16岁时,已有多年舞台经验的张燕第一次担纲该剧主角,赢得满堂喝彩,第五代“芙蓉花仙”的名号也渐渐为大家所熟知。

1994年从川剧学校毕业后,张燕不断在传统剧目和新创作剧目中耕耘,成为川剧界冉冉升起的新星。2001年,张燕出任芙蓉花川剧团副团长。然而随着娱乐方式越来越多元,传统的川剧渐渐遇冷,张燕迎来的不是事业的上升,而是川剧团改制带来的职业危机。前半段人生“唱”出的高光逐渐被曲折的生活淹没。

剧团改制后,张燕没有接受被“买断”,还是留在剧团,但剧团发不出工资,张燕只好用之前的积蓄开了家服装店维持收入,几乎一只脚踏出了川剧行业。“每年的演出有时一两个月,有时三四个月,非常不稳定,剩下的时间总要找些事来做。那段时间,剧团同事有的另谋生路,有的结婚生子离开了川剧行业。我做生意还有些头脑,钱虽赚得越来越多,但老师和朋友都觉得我‘不务正业’。”

“你就是这块料,别放弃,一定要唱下去……”张燕的天赋与刻苦被老师们看在眼里,他们不断劝张燕回到属于自己的地方。

离开舞台的张燕自己也感觉心里空落落的,生活的忙碌让她越来越怀念舞台。曾有一次,她被叫去一个包厢驻唱,“我在边上唱戏,没有人认真听,只当作一种助兴的表演。当时我受到极大的打击,觉得他们没有尊重我,也没尊重川剧。我说‘这样的钱,我不要挣’。”这些经历让她下定决心要回到舞台,振兴川剧事业。“我希望川剧艺术可以得到人们的欣赏,而不是一种茶余饭后的消遣,我们川剧演员要带给大家精神上的财富。”

张燕对川剧的热爱和“游离”被同行们看在眼里,也为她着急。2007年,张燕之前陆陆续续的演出基本结束,接下来去哪里?张燕开始认真思考起自己的未来。“当时团领导说,我应该去更高的平台,我也想要去更大的舞台。”

2007年,四川省川剧院向张燕抛来橄榄枝。当时,陈智林已任四川省川剧院院长,并且是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获得者,在中国当代戏曲舞台上名字十分响亮。陈智林与张燕相识多年,惜才的他多次向张燕发出邀请,并且请她在自己主演的精品剧目《巴山秀才》中扮演歌女霓裳这个重要角色。正是他的垂青,给了张燕的戏曲生涯第二次生命。

初到四川省川剧院,张燕就一鸣惊人。霓裳是她来到川剧院扮演的第一个角色,尽管角色难度大,但她还是将该角色的智慧与城府演绎得淋漓尽致。张燕越来越感受到,自己的前途命运已经和川剧事业的兴衰紧紧联系在了一起。她不断精进自己的戏剧技巧与表演张力,三度“冲梅”,成为第30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

“出戏”平常心

“演《死水微澜》里的邓幺姑,就是因为我被她身上那种对命运和生活的挣扎、在封建社会中的反抗所吸引,越挖掘这个角色,越慢慢体悟,我就越被震撼。”川剧《死水微澜》是徐棻根据李劼人上世纪30年代同名小说改编,戏剧结构精巧,佳句迭出,雅俗共赏。张燕说,自己第一次看《死水微澜》时是在成都的一个老茶馆,当时就被邓幺姑对“傻子”的情意,为了保全别人牺牲自己的情节深深打动。

对邓幺姑这个角色的深刻挖掘与精彩演绎,让张燕在自己达到梅花奖最后的年龄限制(45岁)之前终于圆梦。此前,她曾以《白蛇传》和折子戏两度挑战梅花奖。这两次的剧目和表演方式都偏传统,而《死水微澜》的邓幺姑是处于时代之变中的角色,演绎这样的剧目需要另一套表演方式,张燕决定放手一搏。

青年川剧演员张浩曾参与这次《死水微澜》的表演。他回忆,那时的张燕每天扑在剧目的排练上,与导演田蔓莎和其他演员反复打磨,对自己的表演更是高要求,一个动作反复排演。而张燕形容自己演邓幺姑的过程是,“仿佛经历了脱胎换骨”。

张燕记得,有一个招手的动作,自己怎么做,导演都不满意。“女性角色招手的幅度、兰花指的开度、动作的衔接、配合的神情都有严格的要求,这些适用于传统剧的要求要改,但在短时间内要改掉真的太难了。”但张燕认为,既然要做一件事,就要全力以赴。

不只是《死水微澜》这样高难度的大剧,在川剧院青年演员蒲丽玲看来,哪怕是一个小配角,张燕也会扎实出演,从不懈怠。

张燕告诉记者,无论有没有摘得梅花奖,自己都是剧院的一分子,要扎实做好整个团队的演出任务,对待荣誉要保持平常心。评上梅花奖后,她回到剧院出演的第一个角色就是《草鞋县令》中的一个“龙套”。

台上“入戏”,台下“出戏”,品尝过人生的酸甜苦辣后,张燕觉得自己的心态与之前不同了。“以前我的梦想很大,川剧演了,电视剧演了,我一直不断向前冲,想着如何大展拳脚。但过去我经历的那些事让我明白,要脚踏实地地走路。一个演员不会只演主角,‘小角色’也可以演得很精彩。”

张浩告诉记者,平常剧院每周的折子戏、每月的大幕戏只要需要张燕,她就会出现。“她既是大家的朋友,也是倾囊相授的老师,真正做出了实绩。”张浩说,张燕在剧院内不遗余力地帮助大家去理解剧目,提升技艺。而在剧院外,为了推广川剧,张燕还会下基层入社区演出,进校园推广川剧。

张燕觉得,“帮传带”是川剧行当的优良传统,现在要培养川剧新人才,也要承上启下。现在的她常常向老一辈川剧人请教经验技巧以保护传承川剧艺术菁华,想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保护、宣传川剧文化。

“有戏”求发展

自2007年到省川剧院工作以来,张燕对川剧的热爱和劲头一直感染着大家。“我们都为她感到高兴,张燕在事业上非常坚毅,不断追求,找准了自己的方向。”四川省文联主席、四川省川剧院院长陈智林认为,张燕够成为党的二十大代表,走上代表通道,是党对传统文化发展以及文艺工作的重视,也是对基层文艺工作者的支持。同时这也离不开张燕多年来的突出成绩与不懈努力。

“一开始我想都没有想自己会被选为代表,更不要说去代表通道发言。但我想,既然被选为代表,就不能辜负大家的信任,一定要顶住压力,鼓足信心做好这件事。要把基层的声音表达出来,把发展的情况传达上去。”回来后,张燕将自己的笔记整理成文档与大家分享。

这次参会,张燕与各行各业的基层工作者一起听取各位代表的发言,一边学习一边交流,纷纷诉说各自所在行业近年来的精彩发展。张燕从近年来全省文化传承与发展工作的突出成绩出发,重点围绕目前四川传统文化发展需要“精兵强将”与“守正创新”的核心思想进行阐述,获得了与会人员的认同。

张燕说,一段时期以来,传统戏曲都面临着如何发展振兴、重新赢得观众的难题。对这个问题,党和国家一直很重视。但基层该如何做还需要探索更多的方法和渠道。

“就在前段时间,我们还探索了线上直播演出的形式。我们剧院有400多个座位,四川最大的剧院也就容纳1000多人,正常情况下一场演出会有几百名观众,但那次直播,有70万人同时在线观看。”张燕和剧院对这样的数字感到欣喜。

其实,有这样的成效,张燕并不感到意外。“上世纪80年代川剧就有了创新意识,《芙蓉花仙》演员的服饰重新进行了设计,唱腔也进行了适度改良,在充分利用原剧红绸舞的基础上融入戏曲舞蹈表演。《死水微澜》也在核心思想上与时俱进。”张燕说,现在社会娱乐方式多元化,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传统川剧的时长、唱腔不太适应现代生活的节奏。要想发扬传承川剧,既要守正,也要创新。一方面要保护川剧的精华,提炼老一辈的经验,打磨演员自身的技艺;另一方面,还要挖掘创作更多剧目,将现代舞台技术融会贯通,加强宣传。

张燕回来后,在与许多人的交流汇报中都提到,文艺界的“川军”队伍需要壮大,未来的发展第一是人才。“要阶梯性地培养新鲜血液,人才强将的出现是发展好传统文化的前提。”张燕认为,守正创新是一个长期的转化过程,要将老一辈的宝贵经验传承下来,转化到文艺界的中流砥柱身上,再被现在的年轻文艺工作者吸收。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既要做好传承,也要在此基础上继续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如今,入行30余年的张燕仍在这条道路上前行。

猜你喜欢

梅花奖张燕死水
南极和北极
张燕副教授
科技前沿
第29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竞演戏剧剧评
死水
FuzzinessinEnglishAdvertisingTranslation
闻一多《死水》的艺术特色探究
第27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现场竞演日程表(绍兴)
第27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现场竞演日程表(广州)
海边的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