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饮食文化与当代思政教育的创新研究

2022-12-12张慧平许丹江西科技学院

食品界 2022年11期
关键词:饮食思政政治

文 张慧平 许丹 江西科技学院

文化是推动国家繁荣和民族发展的重要源泉。饮食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传承,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饮食文化,同一民族不同地域生长下的人们也有饮食文化差异性。饮食文化具有丰富的特色,且韵味深厚。高校关于饮食文化的教育,可以结合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将饮食文化融入到高校教育中,既能向学生宣传优良的传统文化,又能增强学生的文化认知,提高学生的爱国意识,意义非凡。

近年来,人们在饮食文化上的探讨有了新的进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参与到饮食文化的研究中。其中,不乏高校教育研究者,他们注重饮食文化和高校思政课程相结合,创新了教育新思路。但根据笔者的了解,饮食文化与思政专业知识的差异导致两者很难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因此,需要做出创新研究,分析难以融入的问题原因,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对策。

1.高校饮食文化与思政教育创新的必要性分析

中国饮食文化有着深厚底蕴,饮食和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可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积极性。现代网络信息社会,学生每天都会使用手机上网,在不同价值倾向的冲击下,高校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尤为重要。将中国饮食文化教育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是对课程形式的大胆创新,也是对教学内容的拓展,是立足于时代发展需求和学生教育目标而进行的教学创新。通过推动中国饮食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创新,既能够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也能培育价值取向。高校作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基地,做好思政教育工作是教师的责任,应当贯穿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虽然饮食是人们每天的必备品,但是对于饮食文化,学生的了解并不多,即便是多年从事饮食行业的工作者也未必真的了解中国饮食文化。因此,拓展中国饮食文化传播渠道是必要的,笔者认为将饮食文化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能够取得良好效果。

2.高校饮食文化与思政教育创新的现实意义

高校饮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融合,有助于传承与发扬我国传统文化。饮食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展开教学,也有利于优化思政教学效果,能够深入探讨关于饮食文化在新时期社会发展环境下的新含义。具体来说,首先,将中国饮食文化的理论知识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的正确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得以建立,有利于加深对我国优秀传统饮食文化的认识,拓展知识面。其次,新时期教育背景下,高校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但是,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将其与学生日常联系紧密的饮食文化联系起来,学生的积极性也会得到提高。

此外,将饮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能够拓展教学资源。饮食文化的内容是新的教学资源,也可以是思政教育内容的延伸,饮食文化知识可作为思政教育的特色案例呈现。例如:饮食文化的发展史、饮食文化的发展典故等等。从饮食文化角度来看,其实也包含了思政内容,有重要的德育价值。例如:茶文化、饭桌文化、尊敬长辈、诚信待人等思想。另一方面,高校饮食文化和思政教育的创新融合,有利于推动饮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当代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希望,所以学生品德修养、观念建立,都并非个人的事情,而是影响中国繁荣昌盛的重要因素,是民族复兴的保障。思政教育注重学生健康和谐发展,饮食文化注重“以和为美”,从本质上讲,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更有利于高校教学模式创新。

中国饮食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例如:顺应和谐饮食的需求,人们应该在不同的季节食用不同的食物,如春天吃酸、夏天吃苦、秋天菜加点辛、冬天吃咸,这也是从古代传下来的饮食文化或饮食习惯。饮食习惯和节令气候有很大的关系,随着气候的变化,改变饮食结构有利于调养身体,使身心受益。饮食文化除了吃的方面的文化,还有许多其他文化,如在选择容器时,需要根据所盛的菜肴、饮品种类和特点作选择,要和容器相匹配。“贵妃鸡”是我国地方著名美食,装盛贵妃鸡的容器,应纹理十分漂亮,宛若仙女,这就需要结合杨贵妃醉酒百花亭的故事背景加以阐述。从饮食文化延伸到历史故事,再进行思政教育,是课程顺利进展的典范,可促进学生在传统文化认知的同时,也能受到教育和启发。

3.借助《中国饮食文化》创新教学

传统思政课堂教学内容较为枯燥和单一,主要是以文本的形式展开教学,教学内容也是将书本上的知识通过教师口述的方式读出来,过于照本宣科,会导致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近几年,《舌尖上的中国》这一美食纪录片非常火,许多教师纷纷借助这一纪录片为思政教育提供丰富教学内容,打开新的教育途径。《舌尖上的中国》能很好地诠释我国的饮食文化,将其引入思想政治课中,能够突破传统枯燥单一的教学形式,也有利于丰富教学内容,学生的注意力会被《舌尖上的中国》这一美食内容吸引,进而提高学习兴趣。除了引入纪录片,《中国饮食文化》也能够作为思政教育的素材。《中国饮食文化》主编是胡自山,里面覆盖了许多中国美食趣闻,包括对“八大菜系”的介绍,充满了趣味,符合当代学生的学习特点,既能够让大学生加强对饮食文化的了解,也能提高个人修养。该书针对传统饮食文化,做出了详细的介绍,包括发展源头、历史典故、故事传说以及最重要的美食制作方法。《中国饮食文化》全书有13个章节,对“中国八大菜系”做了详细介绍,分门别类地对中国饮食文化类型、传统饮食习俗、地域饮食习惯等进行了详细描述,如满汉全席、酒水文化、特色小吃等,将知识、趣味和实践融为一体,可作为当代大学生学习中国饮食文化教学的参考书籍。

据《中国饮食文化》这本书中介绍,最早出现的菜系有4种:分别是川菜、鲁菜、淮扬菜和粤菜,之后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才出现了8种菜系,这8种菜系的形成和发展都起源于经济发展较好的地方。从这个角度来看,我国饮食文化的发展和经济发展有很大的关系,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也能间接反映当地的经济条件。《中国饮食文化》中的菜系不仅注重口感,还注重外观,书中“八大菜系”中的鲁菜可分为三个大派:分别是孔府菜系、胶东菜系和济南菜系,这对学生了解中国饮食文化有很大的帮助,也有利于和思政教育协同发展。思政教育不仅培养学生思想品德,更培养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通过学习不同地区中国饮食文化的习惯特点,有利于学生掌握饮食文化知识,也能够为思政教育做铺垫。

《中国饮食文化》这本书的内容十分充足,具有工匠精神,有利于学生学习和传承我国饮食文化。《中国饮食文化》的编排非常重视科学性,包括饮食结构的科学,通过科学编排有利于引导读者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将《中华饮食文化》这本书带入课堂,学生能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进而影响今后的饮食安排,这对大学生的身体健康是有利的。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饮食文化》的传播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不谋而合,都是为了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康的思想和生活习惯。尤其在当代,饮食行业的发展变幻莫测,随着网络技术的发达,更需要加强学生的健康管理。现在,外卖已经成为许多大学生的主要饮食渠道,通过点外卖大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吃到想吃的食物,非常方便,但实际上有的外卖是非常不卫生的,有商家在食品制作中并不能保证卫生,食品是否新鲜也无法得到保证。同时,足不出户就能吃到美食,使大学生缺乏适当的运动,不利于身体健康。根据专业人员的调查,我国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不够理想,且自控能力有待提升,大部分时间沉迷于网络,这和缺乏良好的饮食习惯有关,导致越来越多的肥胖者出现,对学生的健康产生危害。

4.高校饮食文化与当代思政教育的创新路径

4.1创新思政教育思想,做好顶层设计

创新思政教育思想和做好顶层设计是高校饮食文化与当代思政教育的首要创新路径。首先,高校教育者要从自身实际出发,积极充实思政教育相关知识,加强对思政教育渠道和意义的认识,促进我国经典传统文化中的饮食文化学习。其次,高校顶层需定期安排思想政治教师进行教学内容的课题研究,积极探讨中国饮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路径,发挥全体教师的学识和教学力量,开创新的教学思路,为饮食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创新课程做准备。最后,高校基层管理人员要加强思想政治教学体系创新,将中国饮食文化一并纳入思政教学过程,构建完善的评价考核制度,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和中国饮食文化的深度融合。

4.2丰富饮食文化教育素材,扩充思政教育内容

饮食文化教育的素材资源可以借助大数据功能,利用网络平台资源短视频、图文等方式进行。首先,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扩充,可以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任课教师队伍中培养,打造一支思政教研团队,针对饮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课程的实际方法做研究。思政教研团队可通过网络平台资源搜索、实地调研和图书馆信息查询的方式,收集有关饮食文化的素材,包括饮食文化中的历史典故和各地饮食文化特征特色等内容,并安排思政教研人员将收集到的饮食文化素材进行整理评价,留下有利于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内容,并将其编撰成中国饮食文化教辅资料,分发给任课教师,教师通过饮食文化教辅资料的帮助,能够更方便地传播饮食文化知识,实现我国饮食文化和思政教育的创新融合。

4.3创新思政教学模式,创建饮食文化融合环境

创新教学模式是培养综合素质人才必须采取的措施。时代在发展,教育随着时代的特点也在发生变革。教学模式直接影响着教学效率,影响着学生对课堂的积极性。传统的思政教学模式采用的是“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过于注重文本教学,整个课堂的知识都是以“干货”的方式呈现。文字的叙述、饮食文化知识的传播不够生动,也会加大学生理解传统饮食文化的难度,更无法理解饮食文化中的道德思想。因此,需要创新思政教学模式,为饮食文化的融合发展创造环境。创新教学模式的具体措施,可以从教学资源着手,利用网络平台视频资源、多媒体技术、图文并茂的方式,生动地呈现饮食文化内容,为思政教育中融合饮食文化做引导,增强学生的视觉感受,也可以在课堂上播放影视文化纪录片,用饮食动画的内容吸引学生眼球,增加课堂趣味性,以调动学生积极性。同时,为饮食文化的巧妙应用创建环境,例如:在思政知识讲解时,可以通过引用饮食文化例子来实现,包括美食历史典故、美食技巧、饮食文化特征等。

4.4开展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亲身感受饮食文化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时实践也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当代大学生有着活跃的思维,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思政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开展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体验饮食文化,饮食文化实践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推动高校思政立德树人教育,有利于加深学生的知识理解。例如:学校可以组织有关饮食文化的海报竞选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生在海报的制作中需要查寻相关的资料,在资料整合和海报制作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深刻感受饮食文化的特点,也可以到社会饮食文化馆中亲身体验,体验我国优秀文化中饮食文化的魅力。总之,加强学生实践活动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在实践活动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为专业学习做铺垫。

结语

新时代教育背景下,高校饮食文化和思政教育的创新,需要做好二者融合开展的研究。由于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人在文化方面有差异,会导致饮食习惯上的不同。任何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都离不开饮食文化一代代的传承和发展,一些饮食方面的习俗逐渐演变成当地文化。文化的差异会影响人们的观念,例如:广东人喜欢吃甜、江西人习惯吃辣,江西人看到炒菜里面放糖就会非常差异,这就是饮食习惯和文化差异导致的现象。饮食文化的发展和思政有很大的联系,高校将饮食文化和思政教育结合起来,对学校思政教育有很大的帮助。饮食文化可以作为思政教育的内容延伸,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思政中难以理解的文字;思政可作为饮食文化传播的渠道,有利于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猜你喜欢

饮食思政政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春节饮食有“三要”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饮食如何搭配才健康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