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带肌腱编织孔的微型锁定接骨板治疗膝关节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效果及安全性

2022-12-12王琪姚立帅程家祥王昱婓武文潇陈广栋

中国实用医药 2022年18期
关键词:骨板肌腱胫骨

王琪 姚立帅 程家祥 王昱婓 武文潇 陈广栋

膝关节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作为一类较为特殊的膝关节损伤类型,其中对于骨折损伤较大,且骨折块较大撕脱骨折,可就此实施后侧入路开放复位内固定治疗,不过此手术操作方法所造成的创伤风险较大[1];而对于一些体积相对较小的骨折块而言,曾有研究报道认为,采取非手术治疗可能会获得更好的治疗结局,但由于韧带张力所造成的牵拉,可能不利于治疗,整体预后也相对较差,其中也有部分患者在经过治疗后出现了膝后向不稳定或关节退变等情况[2]。而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开始有越来越多的治疗方法在临床工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带肌腱编织孔的微型锁定接骨板作为其中一种新型的治疗方法,在治疗时于直视的条件下对骨折断端给予固定,并结合高强度的编织紧缩以达到固定接骨板的目的,推测会获得更好的预后[3]。现本院联合多中心就带肌腱编织孔的微型锁定接骨板(专利号:ZL201620025670.3)治疗膝关节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效果及安全性进行相关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本院为中心选取2019 年4 月~2020 年10 月收治的48 例膝关节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6 例,女22 例;年龄24~52 岁,平均年龄(32.21±4.25)岁;左侧29 例,右侧19 例;受伤原因:交通事故伤23 例,运动伤20 例,其他伤5 例。纳入标准:均在本院行临床症状及体征、X 线症状及体征诊断后确诊;骨折至入院时间≤2 周;既往未接受过膝关节手术治疗;当前生命体征平稳且认知功能正常;均签署了关于本次试验的知情权同意书。排除标准:后交叉韧带多次损伤;合并其他部位的骨性疾病;合并前交叉韧带等多韧带损伤;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血液性疾病等严重内科疾病者;处于妊娠期及妇乳期;合并重度膝关节炎以及类风湿性关节严重疾病。

1.2 方法 全部患者均给予带肌腱编织孔的微型锁定接骨板治疗,患者均进行腰-硬联合阻滞麻醉或气管插管静脉全身麻醉处理,取俯卧位,常规铺巾,准备手术操作用品,取膝关节内侧后方倒L 型切口,按照顺序依次将皮肤、皮下组织切开后,充分显露出膝关节囊的后方,由此暴露出胫骨平台后方后交叉韧带附着点撕脱骨折部位,将骨折的软组织以及血肿清除之后,先使用高强度缝线对撕脱以及损伤较为严重的后交叉韧带进行编制重建,并预留尾线,随后对骨折块进行复位[4]。采用直径为1.5 mm 的克氏针对其固定,并在C 臂X 光机透视下对骨折复位情况进行观察。取T 型微型接骨板根据胫骨骨折部位进行固定,并沿着胫骨撕脱骨折块的上方进行塑形,随后使用锁定螺丝对钢板及骨折块给予固定[5]。之后再采用C 臂X 光机对骨折复位情况进行观察,判断固定是否牢固。最后采用编制韧带的高强度缝合线穿过微型锁定钢板加压固定,保证较好的张力后再进行锁紧固定,判断固定情况是否良好,再结束手术关闭切口[6]。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分析患者的治疗结果,并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的膝关节Lysholm、HSS 评分。膝关节Lysholm 评分包括跛行、支撑、绞索、疼痛、肿胀、不稳定、爬楼梯、下蹲等,总分100 分,<70 分说明膝关节功能出现障碍。膝关节HSS 评分包括疼痛、功能、活动范围、肌力、固定畸形、不稳定等,分数越高膝关节功能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治疗结果分析 48 例患者在治疗后均接受了(12.23±1.09)个月的随访,手术后(10.46±1.02)个月拆除内固定物,全部患者在围术期并未出现血管神经损伤以及切口感染等并发症,骨折部位得以愈合,愈合时间为(3.21±0.54)个月,且未出现高度丢失以及内固定失败情况。全部患者在经过治疗后接受CT 以及MRI 检查可见骨折愈合情况良好,日常生活基本恢复正常。

2.2 治疗前后膝关节Lysholm 评分对比 治疗后,患者膝关节Lysholm 评分中跛行、支撑、绞索、疼痛、肿胀、不稳定、爬楼梯、下蹲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48 例患者治疗前后膝关节Lysholm 评分对比(,分)

注:与治疗前对比,aP<0.05

2.3 治疗前后膝关节HSS 评分对比 治疗后,患者膝关节HSS 评分中疼痛、功能、活动范围、肌力、固定畸形、不稳定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48 例患者治疗前后膝关节HSS 评分对比(,分)

注:与治疗前对比,aP<0.05

3 讨论

膝关节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作为一种比较特殊的骨折类型,在当前的临床工作中,对移位在5 mm 以上的骨折患者,多采取手术复位固定块治疗,以达到恢复其解剖结构的目的,由此对后交叉韧带的连续性进行恢复,达到重建膝关节稳定性的目的[7]。不过既往临床工作中所实施的治疗方法效果欠佳,部分患者在围术期出现了固定困难、固定强度不够、韧带恢复效果一般等情况,也有部分患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合并症,给患者的预后也带来了不良影响[8,9]。而带肌腱编织孔的微型锁定接骨板作为一种相对较为新颖的治疗手段,其优势在于一方面通过利用微型锁定钢板系统保证了整套固定系统角度的稳定性,在根本上提高了该治疗方法的抗拔出能力以及稳固程度,更好的完成塑形治疗;另一方面通过联合应用高强度缝合线编制进一步对后交叉韧带进行了固定,由此达到了紧缩缝合修复效果的目的,在根本上对骨折块复位固定起到了较强的修复效果[10]。

在本次研究中,本中心就带肌腱编织孔的微型锁定接骨板治疗膝关节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效果及安全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48 例患者在治疗后均接受了(12.23±1.09)个月的随访,手术后(10.46±1.02)个月拆除内固定物,全部患者在围术期并未出现血管神经损伤以及切口感染等并发症,骨折部位得以愈合,愈合时间为(3.21±0.54)个月,且未出现高度丢失以及内固定失败情况。全部患者在经过治疗后接受CT 以及MRI 检查可见骨折愈合情况良好,日常生活基本恢复正常。该组患者经过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膝关节Lysholm 及HSS 评分均较高,由此证实了该治疗方法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与既往研究报道基本一致[11]。不过在治疗时仍然需要对该治疗方法的禁忌证引起足够的重视,例如对手术切口局部存在感染性病灶者;无法遵循医嘱且不能耐受手术治疗者;合并严重凝血功能障碍者等,以此确保手术治疗的安全性[12]。

综上所述,带肌腱编织孔的微型锁定接骨板治疗膝关节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后的临床效果突出,治疗期间无明显并发症,且治疗前后患者的膝关节功能获得了有效的改善,整体预后较好,安全性较高。在接下来的研究中可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增加观察指标,延长随访时间,以此更好的探讨该治疗方法的临床优势及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骨板肌腱胫骨
胫骨内侧开放楔形高位截骨术中矢状位截骨倾斜角度对胫骨平台后倾角的影响
Wide-awake技术在示指固有伸肌腱转位修复拇长伸肌腱术中的应用
掌长肌腱移植与示指固有伸肌腱转位治疗拇长伸肌腱自发性断裂的疗效对比
掌长肌腱移植修复陈旧性拇长伸肌腱断裂30例
改良的骨腱道成形穿引肌腱段重建伸肌腱止点治疗锤状指
经皮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37例
3D技术打印在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应用及护理
青少年双侧胫骨近端对称性疲劳骨折1例
基于改进迭代最近点算法的接骨板贴合性快捷计算方法
面向3D打印的钛合金点阵接骨板设计及其仿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