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工智能时代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2022-12-12赵建华

系统仿真技术 2022年1期
关键词:信息管理信息系统人工智能

刘 宁,赵建华

(1.商洛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陕西 商洛 726000;2.商洛学院数学与计算机应用学院,陕西 商洛 726000)

2016—2017年,世界上一些主要国家相继将人工智能发展列为国家战略,预示着全球已开始正式迈入人工智能时代[1]。

今天,人工智能改变人类社会生活和工作。创新驱动发展成为时代发展的最强音,智能成为现在及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引擎[2-4]。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必然会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产生新的要求。在高等教育领域中,人工智能能够弥补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对实施高质量的教育具有重要意义[5]。

2017年7月20日,国务院印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通知,对于智能化的重视程度已经上升到国家层面[6]。2018年4月13日,教育部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提出“基于智能技术的‘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推行以智能化为中心的教育体系,提升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的新战略[7]。

本文在对当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智能时代人才培养模式,为人工智能时代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改革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1 存在的问题

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受教育者的三个能力:随时随地获取知识的能力、特定问题的决策能力、解决现实问题的创新能力[2]。同时,面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冲击,高校教师的教育方式和教学内容将面对新的冲击,人工智能带给高校和教师一个最主要的挑战就是不断改变,不断适应智能化社会的发展。

然而,目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人才评价等环节都不能有效地适应人工智能时代对人才的需求。普遍而言,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8]。

(1)教育观念滞后,不能很好地做到与时俱进,缺乏对教育本质的认识,缺乏对学生深厚的人文素质与创新意识的培养。

(2)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专业课程与市场需求脱节,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脱节。培养的学生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较弱,在新的岗位上后劲不足。

(3)教学模式陈旧,教师地位尴尬。大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仍旧以知识的教授为主,教学过程不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仍旧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实践教学环节不完整,实践平台不能与时俱进,学生的实践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进一步培养。

(5)传统的人才考核机制仍旧以知识的考核为主,缺乏全方位的综合能力考核。

(6)缺乏人工智能技术辅助教学的有效利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旧存在大量重复性的工作,精力不能集中在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和知识创造方面。

2 人工智能时代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学模式

2.1 转变教学理念,明确培养目标

在人工智能时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是一种兼具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复合型人才。人工智能时代,高校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主要任务,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接班人。高校要遵循“通识+专业”式的人才培养理念,以兼具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为起点,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和完善。

因此,高等教育的通识教育必须牢牢树立“立德树人”的使命,必须牢牢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识教育必须奠定深厚的数理化文史哲基础,为专业教育发展奠定基础。

在人工智能时代,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生的培养重点也应该放在文化的传递和构建上,通过内化文化和塑造人格实现现代化的创新教育。学校和教师应该在潜移默化中教书育人,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操,培养学生敢于吃苦,乐于奉献,不怕困难,刻苦专研的进取精神和人生信念。

同时,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应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要求设定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具备管理学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2.2 融合双创教育和专业教育,优化课程体系

高校应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教育体系,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学生未来就业或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的过程中,尤其要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结合,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建立合理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教育的整个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

对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而言,主要开设管理信息系统、经济学原理、运筹学、计算机网络、电子商务、算法与程序设计、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与处理等课程。从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等过程中逐步融入创新创业教育,达到专业技能和创新创业素质的培养。

比如,在《大数据分析与处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进来。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给学生介绍这门课程对学生以后从事工作的帮助,介绍大数据在生活各个方面的具体应用,比如在总统竞选、智慧城市、智能交通和智能推荐等方面的具体应用,让其了解大数据的重要性。同时,布置一些课外作业,鼓励学生结合生活中的应用去思考,挖掘大数据的应用领域,完成相应的调研报告和实施方案。并鼓励学生以大数据应用为选题,积极申报创新创业项目、互联网+项目、挑战杯项目,进行创新创业训练,在比赛中进行教学实践,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动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9]。

2.3 改进教学模式,完善“混合式教学”模式

人工智能可以解决教学中重复、冗杂和枯燥的工作,也可以帮助教师根据知识特点和学生特点设计很多教学方案。因此,人工智能将会在教学过程中帮助教师,将教师从大量重复性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但是,人工智能并不能完全替代教师,尤其在塑造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格方面,教师仍然需要承担主要责任,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所以,在人工智能时代,教师应该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开展人工智能时代的混合式教学。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着重育人,着重学生思维方式的训练。培养学生的重点也应该放在文化的传递、思维方式的形成上。教师通过自身的学术修养和文化修养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的思想去解决问题的意识,塑造学生的人格,实现现代化的创新教育。比如,《算法与程序设计》课程中一定要着重训练学生利用计算机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仅仅停留在简单的程序设计和实现上。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牢固树立以“学习者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人工智能时代,教学过程将会是“学生线上学习,教师线下管理、引导”的模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将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则是管理者、引导者。教师要转变传统传授知识的观念,将重点放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上。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教师可采用多种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比如采用翻转课堂的方式组织教学。让学生事先预习和学习,教师课堂上以答疑的方式开展教学。通过让学生自学、讲解和讨论,教师评判和考核等多种方式推动教学顺利进行,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素质。

最后,教师要积极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与传统教学方式融会贯通。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有效减少以往的各种重复性劳动,提高工作效率和教学效率,把教师从繁琐重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精力放在知识的创新上,以及学生的个性发展上。比如,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实现自动出卷和自动阅卷等功能,将教师从繁重的批改作业和阅卷工作中解放出来。让教师将更多精力关注学生的成长,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同时,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教师可以借助教辅机器人快速完成学生身份识别和课堂考勤等课堂管理工作,同时根据大数据分析技术掌握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个性化指导、个性化教学,更好地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

2.4 依托多类型实践平台,完善实践课程体系

由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一个应用性比较强的专业,所以应适当调整该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增加教学实践时间,拓宽实践教学环节。

建立由章节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组成的课内实践内容,建立由企业实习、学科竞赛、创新创业比赛等组成的课外实践内容,两种实践内容共同形成完整的实训体系。

同时,加强学校与企业在人工智能及互联网领域的深度融合,共享企业设备,构建学校、在线平台、企业实习基地等多途径立体式实践训练平台,开展校内外联合实习、校企协同融合的实践教学。借用校企合作的方式联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一方面可以提前锻炼学生的企业适应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弥补学校实践环境和师资力量不足的缺陷。

充分利用MOOC等教学资源指导学生实践,锻炼学生动手实践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比如企业横向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等,通过项目的参与去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2.5 适应人工智能时代,优化师资队伍

人工智能时代对教师尤其是高等教育教师提出新的挑战和要求,教师知识性的教学角色在很大程度上被人工智能取代。对于高校教师来讲,最关键和最核心的是如何实现与人工智能的优质共存,以达到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

为了适应智能时代发展的需要,教师必须在思想观念上和知识储备能力上进行转变和提高。首先,教师的育人角色将会越来越重要,终身学习将成为教师的习惯和基本生活方式。其次,教师要熟练掌握人工智能教育产品或应用的使用技巧,充分保障自身的教学主体地位。最后,教师要保持终身学习的心态,不断加强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的提高。积极探索提高理论和技术水平的方式方法,积极通过多种途径参加培训。

2.6 加强能力提高,完善考核监督机制

原有的考核机制下,主要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学业成绩是考核学生是否优秀的最主要标准。人工智能时代,创新能力以及知识的获取能力成为衡量人才最主要的标准,即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要改变传统的考核机制,建立以能力为导向的综合评价机制,鼓励学生积极探索未知的领域,不怕困难,不求短期利益,在有难度有挑战的领域开启探索之旅。同时,高校要制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评价机制,以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为主要考核目标,以学生的作品为主要考核内容。比如,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应加大学生设计和开发管理系统的考核力度,以系统的完善性、先进性和实用性作为学生课程成绩考核的主要标准。

3 模式评价

3.1 符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急需原始创新,该模型着重学生通识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挖掘学生学习潜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有效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创新人才,助力创新型社会发展。

3.2 符合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

用人单位急需自学能力强和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该方案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计、实践环节和教学方法等各个角度入手,全方位联动,能有效为用人单位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

3.3 符合家庭和学生自身的需求

一名大学生是一个家庭的未来和希望,学生学有所成、高质量实现就业和创业,是家庭和学生的重视焦点。培养模式应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用人单位需求制定培养方案,以期能够有效培养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有效保障学生实现就业。

4 总 结

人工智能时代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向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传递着变革的动力,人才培养的模式必须与人工智能时代相适应。

本文针对当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弊端,以人工智能时代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深入研究人工智能时代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人工智能时代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践环节等提供了较为完善的改进方向。本文不仅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具有参考价值,对其他专业的建设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猜你喜欢

信息管理信息系统人工智能
高校就业工作信息管理平台设计
造价信息管理在海外投标中的应用探讨
2022年信息系统与运营管理专栏征稿
地球物理台网仪器维修信息管理的研究与实现
基于排队论的信息系统装备维修保障效能分析
基于并行构件技术的医疗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数读人工智能
下一幕,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