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生态文明建设路径选择及优化

2022-12-12红河学院叶钦

区域治理 2022年39期
关键词:贫困地区少数民族文明

红河学院 叶钦

通过一系列研究发现,需要对建设路径进行调节、优化才可以实现目标,但是在模拟中也发现了该地区在近几年出现了资源供需的矛盾问题和生态环境质量降低的问题,对此人们需要制定耦合模型来检验新路径。但是该模型也没有解决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和自然系统平衡的问题,还需要人们根据该地区经济发展和资源供需之间的矛盾问题,设计以提高资源利用率、资源科学开发为主的优化路径,提高经济增长速度,加大资源开发力度的优化路径。

通过这两条路径帮助少数民族贫困地区解决经济发展下的内外资源开发和利用不平衡问题。另外,研究发现,该地区资源开发问题大,环境保护工作难度大。因此需要该地区在脱贫致富的同时也要适当地放缓经济增长速度,确保经济增长和资源环境之间和谐发展。将激发脱贫致富的动力、发展多元化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改善生态环境作为后期工作的主要方向。

一、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

党的十八大会议中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将其纳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位一体格局中,该要求的提出促使我国进入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期。少数民族聚集的贫困地区因为经济发展水平低下、产业结构单一、交通网络不完善、地质灾害多发,导致生态环境脆弱,促使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问题进一步加剧,对于此问题,在党的十八大会议中进一步提出少数民族贫困地区需要充分利用自身的自然资源优势,把握好绿色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切入点,提高资源利用率。充分利用政策和制度优势,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融入环境保护理念,构建新发展模式,以此走出一条符合自身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路径[1]。

二、国内外研究概述

当前,很多学者对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生态文明建设路径中的各种问题和效果进行了分析、研究、思考,丁刚对国内外具备代表性的生态文明建设典型案例进行了分析,从循环经济、法律制度、民众参与、科技创新等方面构建多元化生态文明建设路径。一些学者提出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有效解决技术水平低下带来的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以此提高资源利用率,控制环境污染力度。还有一些学者从海洋、城市等层面指出人民群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要求政府部门积极培育群众生态观念,保证居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地位,学者杜雯翠从当前污染物排放情况分析结果汇总提出要从内外两个方面来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成金华从生命共同体理论出发,指出需要从自然资源、环境监测来探索新路径,莫喻苟对当前我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进行了反思,指出要构建休闲文化、打造农村绿色经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从上述文献可以看出,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系统化、动态化的系统,在此系统中各个子系统也是交叉分布的,对此在选择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生态文明建设路径时,人们需要从人口、社会、经济、资源、环境来分析。学者Forrester提出了系统动力学,该学说是一门信息反馈控制理论,旨在处理复杂系统下的问题,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在管理学中的应用较为广泛。有些学者评价其可以连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当前已经有人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来分析城市系统模型,重点对自然生态环境的承载力进行研究,也对清洁能源开发和利用、生态系统资源利用进行了研究。将系统动力学模型和生态足迹、遗传神经网络等指标构建和预测方法相比较可以发现,前者可以有效发现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人口、社会、经济、资源、环境之间的非线性、动态性、不确定性特点[2]。

三、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生态文明建设路径选择及优化

(一)设计路径

对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中人口、社会、经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根据《生态文明建设规划》要求、区域特点,从子系统中选择出人口占比、医疗卫生技术投资率、医疗卫生技术人员数量、教育投资比例、生产技术、人均用水量、资源消耗量、人均生活能源消耗量、科学技术投资比例、环境保护投资比例等指标。将其作为控制变量,根据系统模拟结果,对该变量进行调节,以此设计多种情境下的5条路径,并对该路径下的历年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效果进行模拟、预测,具体路径如下所示。

第一,现状建设路径,根据该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现状,确保控制变量不变,将其作为初始参数进行模拟分析[3]。

第二,提高建设投资路径。研究发现,该民族地区贫困问题的解决是影响全面小康社会进度的关键因素,需要从医疗、教育、社会保障水平出发来提高民族贫困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动力水平。本文主要从教育和医疗出发,旨在增加建设投资比例,在此模型的基础上提高该地区的医疗和教育水平,提高医疗卫生投资比例和教育投资比例,增加医疗卫生技术人员数量,中小学在校学生人数,提高人口增长率,确保其他控制变量保持正常。

第三,提高经济发展速度路径。该路径旨在提高经济效益,需要在路径一的基础上提高国民经济增长比例,提高生产技术占比,但是人们也需要考虑经济增长下的资源消耗、环境污染问题,以此提高人均用水量,保证其他控制变量不受影响。

第四,提高节能环保效益路径。该路径融入了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理念,要求在路径一的基础上降低人均用水量、单位经济能耗和人均生活能源消耗量。并倡导少数民族贫困地区需要做好节能减排、清洁能源开发和利用、环境保护等新技术的投资和研发工作,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注重提高科学技术投资和环境保护投资比例,确保其他控制变量不受影响。

第五,协调发展路径。为了确保各个子系统之间同步发展,需要人们在以上四个路径的基础上,提高人口增长率,提高医疗卫生投资比例、教育投资比例、医疗卫生技术人员数量、中小学在校学生人员数量、经济增长率、生产技术比例、环境保护和技术投资比例。并降低人均用水量、经济用水量,单位能耗、人均能源消费总量[4]。

(二)模拟结果分析,路径选择

通过对以上五种路径进行模拟后,需要人们从人口总数、卫生技术人员数量、医疗卫生投资、教育投资、中小学在校学生数量、GDP、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附加值、用水需求量、水资源供需指数、能源消费总量、环境保护投资、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固体废弃物排放总量、二氧化碳排放量、废水量、生态破坏等变量来分析模拟最终结果,以此选择路径。需要遵循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生产、生态、生态协调发展理念,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公共服务水平、GDP、资源供需平衡指数、生态环境质量因数来绘制不同路径下的指标变化情况。分析发现,各个路径各有特点,在今年因为经济的发展,资源需求量也不断发展,导致绘制曲线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但是其中三条路径中的生态环境质量没有上升,不符合生态文明建设下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理念。此外,在节能环保路径中,生态建设效果非常显著,在该路径下有效控制了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废水、废气、废弃物排放量,提高了处理效率,在未来会高于其他路径。且在未来几年,生态环境质量也将会低于协调发展路径,对此需要人们重点加强在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方面的投入力度,其中公共服务质量速度和经济发展速度还无法满足该地区脱贫工作的需求,无法激发脱贫工作的内外动力,对此需要对该路径进行优化处理。

(三)协调发展路径优化

在我国“十三五”规划下的脱贫攻坚阶段,需要明确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难点工作,解决好经济水平提升和自然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问题,可以通过耦合模型来对经济增长下的协调发展路径设计效果进行测试。在具体设计时需要从资源节约层面出发改善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完善资源开发条件,具体优化路径如下所示:路径一,人们需要加快资源开发力度,顺应经济增长趋势,在协调路径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提高能源投资比例;路径二,人们需要延缓经济增长速度,加强资源开发力度,确保两者相互促进,根据具体情况调整路径,下调GDP增长率,确保其符合路径现状,提高水利工程投资比例,降低能源投资比例。通过对以上路径进行模拟,将其和原来路径下的生态文明建设效果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在公共服务水平上路径以往和优化后的路径是相同的,在GDP上,协调发展路径高于优化路径,它们的差距主要表现在资源供需平衡上。对此在优化路径后可以发现资源供需指数的平衡效果有了显著的提升,且数值也在一定范围内浮动,保持平稳状态,在2025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加快,优化路径一中资源开发速度低于经济发展速度,促使该时期内的协调发展路径水利投资比例和能源投资比例低于其他路径,对此该数值也比较低。在生态环境质量上优化路径质量最佳,对各个指标进行综合分析,三条路径公共服务水平和GDP水平是一致的,但是在优化路径二中资源供需平衡指数和生态环境质量之间的效果是非常显著的,对此可见优化路径后可以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效果。此外,对三条路径后的子系统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对路径在未来几年下的人类系统、自然系统的耦合度进行对比和分析,对其综合分值进行分析发现,优化路径人类系统数值高于其他路径。该路径下的人口系统发展速度变缓,在整个13年中,优化路径系统分值低于协调发展路径分值,对此该路径下系统未来发展趋势较为平缓。在优化路径二中,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此变化趋势和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具体情况是相符的,对此人们需要在此时间段内调整产业结构,扩大产业规模和范围,不断提高自身的经济水平。在后期发展中,该地区需要把握人口、社会、经济、资源、环境之间的平衡点,破除自身资源利用方面的局限性,确保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实现。总之,从以上优化路径和原因路径之间的耦合度和协调性来分析,优化路径二效果最佳,该耦合度比较高,其可以有效实现人类系统和自然系统的协调,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5]。

(四)加强反思

第一,加强对贫困户的关注和扶持力度,加强贫困户能力建设,实现多元经济发展。政府部门需要做好牵头作用,积极转变原有的粗放式、开放式扶贫模式,减少边际效益,加强对年轻农户的技术和技能的培训,鼓励其投资到新兴产业中,自主申报,激发扶贫工作的内在动力。此外,还需要充分利用少数民族地区的特色资源和民俗风情,加强对民众的资源开发和利用教育,加强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打造生态旅游产业链,在脱贫致富的同时也可以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第二,加强资源开发投资和科学技术投资力度,在少数民族地区有很多效能低但是利用潜力大的资源,比如森林资源、农作物秸秆、牲畜粪便等,这些资源利用的好坏直接关系着环境的好坏,对此需要当地政府部门加强重视。在此过程中,政府部门需要遵循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的原则,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完善饮用水卫生设施和设备,引进节水灌溉技术、太阳能低温换热技术,以此保证居民用水质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积极开发清洁能源,降低能源消耗量。第三,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考虑到少数民族地区自然环境恶劣的问题,需要政府部门联合其他部门加强对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问题的解决,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完善防灾减灾体系,动员群众积极参与,共建美丽、和谐的家园[6]。

四、结束语

总之,当前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存在的各种贫困和发展问题和经济建设是同步的,其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即刻解决的问题,对此人们可以通过系统动力学模型和耦合度、协调度来计算、分析、发展,以此设计和优化路径。其中优化路径二可以有效确保人类系统和自然系统的协调发展,对此人们需要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中将经济发展放在首位,在经济发展不断深入中需要处理好经济和资源、社会之前的关系,确保资源供给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总之,想要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就需要人们不断提高生态承载力,适当地延缓经济发展速度,确保该地区脱贫攻坚目标的实现。

猜你喜欢

贫困地区少数民族文明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请文明演绎
比亚迪集团扶贫
漫说文明
少数民族的服装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西南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在桂林举办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贫困地区干部要摆脱担当“贫困”——基于山阳县干部队伍担当作为状态的思考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