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维锁定髓内钉在肱骨颈骨折中的疗效及对关节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2022-12-11王家贤

中国医学创新 2022年33期
关键词:活动度肱骨髓内

王家贤

肱骨颈骨折是临床较为常见的骨折类型,且在各个年龄段均可见,其不仅可导致疼痛等不适感,对于肩关节功能造成的不良影响也极为突出,因此对肱骨颈骨折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关节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均是临床重点干预与评估的方面[1-2]。临床中采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本类骨折的研究多见,效果基本受到肯定,但是其疗效仍有待进一步提升。近年来临床中采用多维锁定髓内钉治疗肱骨颈骨折的研究不断增多[3-5],且效果多较好,但其相关的细致研究仍相对不足,包括对患者关节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等方面的效果研究不足。因此,本研究现探究多维锁定髓内钉在肱骨颈骨折中的疗效及对关节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 年1 月-2022 年1 月福州市长乐区医院收治的80 例肱骨颈骨折患者。纳入标准:年龄20~65 岁;确诊为肱骨颈骨折;Neer分型为二部分或三部分骨折。排除标准:陈旧性骨折;合并其他部位骨折;骨质疏松;既往患侧手术史;术前存在肩关节疾病及功能障碍;沟通和认知障碍;临床资料不完整。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 例。本次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学委员会批准,患者知情同意本研究。

1.2 方法 对照组进行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术前常规检查,麻醉后,于胸大肌三角肌间隙作为手术入路,逐层分离各层组织及筋膜,进行牵拉,暴露骨折断端,将其进行有效复位,于大结节下方5 mm 左右处置入肱骨近端锁定钢板,锁定螺钉进行固定。观察组则进行多维锁定髓内钉治疗。术前常规检查,麻醉后于仰卧位下进行手术治疗,将患肢进行充分延伸,于肩峰前角处做小切口,沿着三角肌间隙将其劈开,采用带螺钉的克氏针进行协助复位,将导针置入,以空心钻进行开槽处理,将Multiloc 髓内钉置入,并采用C 臂进行位置的确定,根据骨折情况选用多枚螺钉及钉中钉固定,以不可吸收缝线进行肩袖组织与Multiloc 髓内钉的缝合。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统计及比较两组的总有效率、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不同时间的关节功能(肩关节活动度及Constant 肩关节功能评分)及手术前后的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 指数)。(1)治疗效果:以患者骨折愈合,外形及功能基本达到正常为显效;以患者骨折愈合,外形及功能显著改善为有效;以患者骨折未愈合,外形及功能无明显改善为无效[6]。总有效=显效+有效。(2)并发症发生情况:统计两组感染、肱骨头坏死、延迟愈合情况。(3)肩关节活动度:于术前,术后6、12、24 周统计两组的肩关节活动度,包括外旋、外展及前屈上展,采用电子关节活动度测量仪由经验丰富者进行评估。(4)Constant 肩关节功能评分:本标准对疼痛、日常活动能力、关节活动度及力量等方面进行评分,上述方面的评分最高分分别为15、20、40 及25 分,分值越高表示功能状态越好[7]。(5)Barthel 指数:本标准用于评估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其包括10 个日常生活相关的评估项目,总分最高为100 分,其中得分≤40 分、41~60 分、61~99 分及100 分分别表示生活方面对他人重度依赖、中度依赖、轻度依赖及无依赖[8]。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检验软件为SPSS 23.0,将计数资料与计量资料分别以率(%)与()表示,并采用上述软件进行χ2检验与t检验,等级资料则为秩和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对照组男18 例,女22 例;年龄43~65 岁,平均(56.63±6.61)岁;骨折至手术时间为0.5~6.5 d,平均(2.13±0.39)d;病灶部位:左侧19 例,右侧21 例;Neer 分型为二部分骨折23 例,三部分骨折17 例;车祸致伤25 例,摔落致伤10 例,其他原因致伤5 例。观察组男17 例,女23 例;年龄41~65 岁,平均(56.56±6.70)岁;骨折至手术时间为0.5~7.0 d,平均为(2.16±0.38)d;病灶部位:左侧20 例,右侧20 例;Neer 分型为二部分骨折22 例,三部分骨折18 例;车祸致伤26 例,摔落致伤11 例,其他原因致伤3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2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 术后3 个月及6 个月观察组的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952、P=0.015,χ2=5.165、P=0.023),见表1。

表1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例(%)]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86、P=0.026),见表2。

表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例(%)]

2.4 两组不同时间的肩关节活动度比较 术后6、12 及24 周观察组的肩关节活动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不同时间的肩关节活动度比较[°,()]

表3 两组不同时间的肩关节活动度比较[°,()]

表3(续)

2.5 两组不同时间的Constant 肩关节功能评分比较 术后6、12 及24 周观察组的Constant 肩关节功能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不同时间的Constant肩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分,()]

表4 两组不同时间的Constant肩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分,()]

表4(续)

2.6 两组手术前后的Barthel 指数比较 术前两组的Barthel 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个月及6 个月观察组的Barthel 指数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手术前后的Barthel指数评估结果比较[例(%)]

表5(续)

3 讨论

肱骨颈骨折作为常见的骨折类型,对于符合手术指征者主张早期进行手术治疗。临床中与肱骨颈骨折相关的研究涉及面较广,其中手术方式方面的研究是重点,关于不同手术方式对患者治疗效果的研究占比相对较高。既往临床中采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本类骨折的研究多见,其在角度稳定性方面具有较好的作用,对于钢板下骨膜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9-10],但是本类治疗方式仍受一定因素限制,如骨质条件、骨折类型及年龄因素等多方面因素的存在对其应用及效果造成一定限制,且其在抗内收力方面存在不足,导致术后相关不良情况发生率较高,因此找到效果更好,生物力学稳定性更好的治疗方式,实现更好地抗扭转及弯曲的方式是临床研究的重点[11-12]。近年来临床中采用多维锁定髓内钉治疗肱骨颈骨折的研究多见,其适用于不同骨折类型,可满足不同骨折类型的生物力学要求,且可更为有效地减少肩袖损伤的风险[13-15],因此临床对其认可程度不断提升,但是相关的研究仍存在不足,全面细致的研究,如对患者关节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等方面的研究意义及需求仍较高。

本研究探究多维锁定髓内钉在肱骨颈骨折中的疗效及对关节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并与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的效果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多维锁定髓内钉的综合应用效果更为突出,其在治疗总有效率提升,并发症总发生率控制方面具有更为突出的优势,同时术后的肩关节活动度、Constant肩关节功能评分及Barthel 指数结果也相对优于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的效果(P<0.05),因此认为多维锁定髓内钉更为适用于肱骨颈骨折。分析原因,肱骨颈骨折可满足不同骨折的多维锁定要求[16-17],且入针点更为靠内,因此对肩袖损伤的控制更好,而这均为术后的尽快康复及功能的恢复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术中软组织剥离较少,不良撞击控制较好,且其生物相容性较好,对于血供的保护也相对较好,而这些均为其早期功能锻炼及功能恢复的重点基础条件[18-19],同时,多维锁定髓内钉的力臂更短,抗内翻应力的作用更好,对于本类骨折的稳定性维持更好,在扭转力承受方面的作用也更强,而这与陈维等[18]及金万通等[20]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同时既往的髓内钉存在对肩袖损伤明显的特点,而多维髓内钉开口更为偏向内侧,因此对于控制肩袖损伤也有更为积极的效果,故认为多维锁定髓内钉在本类患者中的应用可取性更高。

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多维锁定髓内钉在肱骨颈骨折中的疗效较好,且可显著改善患者的关节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在肱骨颈骨折患者中的应用价值较高。

猜你喜欢

活动度肱骨髓内
基于TCA循环关键酶测定研究督灸治疗早期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关节活动度的疗效及机制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并发症的影响
536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与疾病活动度的关联性分析
NLR、C3、C4、CRP评估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的比较分析
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肱骨近端复杂性骨折的效果
老年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选择:保守治疗,切开复位还是肱骨头置换?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
Multiloc髓内钉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青壮年患者肱骨近端严重骨折脱位的内固定治疗
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分析
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治疗转子间骨折的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