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體驗創作樂趣 延續展覽效應

2022-12-08悅鳴

澳门月刊 2022年12期
关键词:創作藝術活動

悅鳴

當你走進一場藝術展覽,你會獲得甚麼?有人享受了一場視覺盛宴,有人收穫了精湛技藝與意境,有人閱讀了創作者的故事。近年澳門基金會主辦的藝術展覽,跳出“觀賞與思考”的框框,加入工作坊或講座啟發人們感知美學與生活的聯繫,體驗自由創作的樂趣。自2018年11月起,澳基會於澳門藝術家推廣計劃/青年藝術家推廣計劃的展期舉辦配套活動,讓市民參與藝術創作,豐富大眾對不同藝術門類的知識,深化居民對本地藝術家的了解,截至2022年11月近900人次參與。

退休習藝樂趣多

“退休後我開始留意澳門的藝術展覽,澳基會的畫展一場接一場,種類豐富。”鍾先生這天與朋友結伴參與澳基會舉辦的“大寫吹雲──梁潔雯作品展”配套活動“論‘吹雲從非畫到畫”藝術講座,由梁潔雯介紹“吹雲”這種非傳統筆墨造型語言,如何從非主流變成主流,講者又梳理由唐代至今,中國繪畫審美流變的過程。席上鍾先生聚精會神地仔細聆聽,“我最深刻的內容是講者介紹國畫源流、媒材使用、技法等,深入而廣泛,即使是不懂作畫的市民,也能容易理解。”活動尾聲眾人在藝術家梁潔雯的講解下參觀展品。鍾先生稱,退休後在澳門理工大學長者書院學習國畫,以藝術自娛,既有滿足感又能交朋結友。他相信,隨著本澳進入老齡化社會,為退休人士提供藝術活動有助豐富晚年生活和保持心理健康,希望澳基會繼續推出多門派、多種類的藝術家活動讓市民參與。

親子啟蒙共成長

“我認為藝術的薰陶對青少年的全人發展很有幫助,我女兒學會觀察和分析,學習新事物的領悟力更高。”廖太女兒廖嘉兒(下稱嘉兒)自小學階段便開始參與不同機構舉辦的藝術活動,包括藝術博物館、科學館、文化中心和澳門基金會,有時遇到嘉兒十分喜歡的展覽,還會多次入場觀展。廖太稱,“我成長的年代父母不懂什麼是藝術啟蒙,自己對畫畫的興趣苗頭漸漸消失,現在我會留意女兒的喜好,助她規劃時間表,陪伴她上畫畫班,一起看展覽。”這天嘉兒參與澳基會舉辦的“園遊會——廖克敏作品展”配套活動“拼貼動物咭片工作坊”,由廖克敏帶領參加者用舊雜誌、各式印刷品及手工紙,配合馬克筆和水彩顏料,拼貼動物圖案,用複稿的方法製作彩色元件,創作出層次豐富的畫面。廖太稱,每次澳基會舉辦藝術配套活動都會把握機會報名,“澳門同類藝術工作坊之中,我認為澳基會主辦的藝術教學質量較高,由澳門藝術家把多年來深耕創作的精華,坦誠地分享心得和體會,讓有藝術基礎的學生獲益匪淺。”廖太建議,未來針對不同年齡特性設計工作坊,有利進一步培養本地藝術人才。

展覽化作藝術學堂

就讀初一的嘉兒在母親廖太陪伴下經常參與藝術活動,母親常教導她,“你很幸運,可以接觸到這些資深藝壇人物,要好好珍惜。”配套活動安排在展覽現場舉行,可近距離接觸藝術大師如陸曦、廖文暢、吳衛堅等,嘉兒十分好奇他們的創作靈感和技法經驗,她認為在展覽場內學習效果相得益彰,“被藝術家的作品包圍著,現場教學的技巧與展品相輔相成,令我更加感受到其創作風格,想像空間更加廣闊。”嘉兒接觸的藝術範疇十分廣泛,如國畫、書法、水彩、素描等,被問到澳基會藝術配套活動與一般培訓班有何區別?嘉兒笑稱,導師會指出自己技術上要留意的問題,但每次聽完還會重犯,然而藝術家指出同一個問題時,她卻能深刻地記在心上。藝術創作不只是學習技法,更有助跨學科的理解和實踐,作品的視覺構圖設計、不同媒材的混合效果、作品背後的理念延伸等,涉及歷史文化以至數學物理化學的眾多領域,嘉兒表示,現在還未決定好未來升學路向,但每次觀展時閱讀藝術家的背景簡介,都有助她思考生涯規劃。

藝術氛圍漸見濃厚

澳基會的藝術展覽呈現當代澳門藝壇風貌,其配套活動鼓勵市民學習不同門類的藝術知識,與藝術家交流。獲選入澳門青年藝術家推廣計劃舉辦展覽的吳敏慧認為,“文化藝術發展不是靠單一部門或藝術家推動,需要市民的參與和社會的重視,工作坊、講座等活動是好的機會讓藝術家把自身技術經驗和感受作一次重要整合。”吳敏慧於2011年起旅居德國,及後往返歐亞如德國、日本和韓國等地參加藝術展覽或駐留活動,2017年回澳舉辦展覽,她指,再次回到澳門時,城市藝術氛圍變化大,“十年前我初投身藝術教育,學生甚少機會舉辦展覽,市民較少主動走進畫廊,只有藝術博物館等大型機構的展覽廣為人知,但2017年我在工業大廈的畫廊舉行展覽,竟有市民聽到電臺宣傳後特意來觀展。”吳敏慧稱,不但觀賞展覽的人數上升,日常生活中,人們也懂得尊重藝術創作,“以前學生稱藝術品為‘呢舊野,現在懂得叫做‘作品,這是城市藝術氛圍很大的改變。”

吳敏慧認為,除了藝文界活躍者、愛好者,沒有藝術基礎的市民也很主動接觸藝術家,並持續關注本地創作,“藝術家與市民之間其實不限於探討技法、策展構想,觀眾對作品內容的感知才是核心。我認為觀眾有足夠的智慧理解藝術作品,不只是技法上的刻板傾談。”澳基會的展覽配套活動為藝術家與市民搭建交流平台,透過分享創作點滴,啟發人們感知美學與生活的聯繫。藝術家方惠萍在其“青山常在──方惠萍水彩·插畫作品展”的體會最深,“我以水彩畫呈現本澳不同昆蟲的美態,吸引不同年齡的街坊觀展,大家聊起兒時以昆蟲作玩伴的回憶,老街坊在展覽中找到共鳴,串連起一個又一個小故事。”方惠萍稱,受疫情影響,人們多花時間留澳消遣,從而更多探索澳門文化之美,加上政府及民間提供的展覽場地有所增加,市民與藝術家的互動頻繁,為文創活動的拓展增添助力。

推進藝術人才發展

近年線上藝術活動漸見活躍,澳基會今年8月兩場展覽:“歷·程——蔣靜華版畫作品展”及“鏤塵——何頴姿當代篆刻展”在疫情下製作成360線上展覽,讓市民不受地域限制自由觀展。方惠萍稱,藝術創作因應社會模式而轉型,藝術品轉型為文創用品、動畫等貼近市民生活,適用的平台更加廣泛,“當藝術與人們生活習慣產生連繫,變得生活化,市民與藝術家的距離也會縮短。”她指,疫情下本地青年藝術家一方面進行創作,一方面持續學習網上展覽等電子化技術,正是推進藝術人才多面向發展。

澳基會主辦之澳門青年藝術家推廣計劃,致力推動澳門藝術走向多元化及專業化發展,培育優秀的新一代年輕藝術家,展現本地文化藝術的新面貌。方惠萍相信,該計劃配以工作坊或講座等活動是“讓藝術更加親民”的好開始,未來可發展藝術家網上頻道或直播分享,配合網上資源讓創作者與受眾加強互動交流,延續展覽帶來的正面效應。

猜你喜欢

創作藝術活動
活动设计
詞作章法的藝術辯證法講究
論張維屏的詩學觀與創作
努力創作鮮明的個性書法藝術作品
充满乐趣的秋天
河北省書畫藝術研究院
創作《萬物眾神》的感想與回顧
欢迎订阅2019年藝術品鑒证
关于创作
外交活動の二大ハイライ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