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德树人视域下高中语文教学融入美育的策略

2022-12-08郑坤

教育界·A 2022年29期
关键词:立德树人高中语文

【摘要】随着教育的发展,人们的教育观念不断革新,人们不再仅仅关注将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德、智、体、美、劳各项能力的发展已经被摆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高中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教授高中语文时,教师不仅要注重将理论知识教授给学生,还要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审美情趣,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在教学时,要对教学内容中的美育因素进行深入挖掘,在此基础上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积极为学生开展美育教育,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文章分析和研究了立德树人视域下高中语文美育教育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策略,以期对高中语文教学有所裨益。

【关键词】立德树人;高中语文;美育策略

作者简介:郑坤(1986—),男,安徽省亳州市涡阳第一中学。

随着教育的发展与进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1]。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美育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良好的美育教育会对学生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的形成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重视美育教育,挖掘语文教学的美育素材,在此基础上,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积极开展美育教育,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挖掘教材中的审美素材,带领学生认识真善美

(一)自然之美

自然之美是通过自然中的景色和事物来体现的,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外在美和形式美。人们看到自然景物之美,内心的情感会被唤醒,所以古往今来,无数文人骚客都从自然之美中汲取营养,进行创作。不管是日月星辰,还是草木虫鱼,都成为他们描绘的对象,一篇篇文章历尽千百年而传承至今。高中语文教材收录了丰富多彩的描写自然之美的文章,这些文章都有各自的特点,传递出来的思想感情也各不相同,对学生审美情趣以及正确价值观的形成,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对文章的自然之美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索,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价值观,达到通过美育教育立德树人的目的。

例如,教师在教授《沁园春·长沙》这一文章时,就可以先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将诗歌中描写景物的句子和词汇归纳整理出来,如寒秋、湘江、橘子洲、层林、百舸、鹰击、鱼翔,等等。学生找出这些描写景色的词句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究,体会这些词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即使在寒冷的秋天,大自然中的万物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依然在奋勇前行。作者毛泽东通过对这些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未来的希望,这体现了作者的豪情壮志,不赢得革命胜利誓不罢休的伟大精神。在欣赏自然美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仅要体会和感受自然美,更要通过自然美,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在自然美的引导下,领悟人生的真谛。

(二)社会之美

人是社会化的动物,时刻处在各种社会关系当中,只要留心观察,就能够随处发现社会之美,而且社会之美与人的道德情感有着紧密联系[2]。高中语文教材中为学生展现的社会之美以中华传统文化和伟大民族精神为主,这些文章向学生传递了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可借此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

例如,教师在教授《记念刘和珍君》这一课文时,首先要谈到当时正处于社会动荡、人民流离失所的时代,因而鲁迅描写了刘和珍君这样一名为中国革命奋斗的女学生,她虽然牺牲了,但是其挺身而出的精神仍散发着伟大的光辉。以刘和珍君为代表的一代代革命烈士,点燃了希望的火种,给黑暗的社会带来了一抹光亮。学生可以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在平淡的文字当中感受人性的力量,从而与文章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出强烈的爱国之情。可见,对社会之美进行挖掘,能够使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情趣。

(三)艺术之美

艺术之美是艺术作品所表现出来的美,其为审美的主要对象,体现了艺术家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感[3]。对文学作品而言,其艺术美来自作家对真实生活的再创作和升华。也就是说,人的审美情感能够通过作品真实地反映出来,并使读者与之产生共鸣,获得美的享受。教师在教学时,要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分析和鉴赏艺术之美,在此基础上,对文章所传达的思想内涵和社会价值进行理解和体会,由此获得精神上的升华。

以《短歌行》为例,本诗中“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一句,就是作者曹操用典将自己比作周公旦,表达了求贤若渴且想要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含蓄而不失張扬,体现了丰富的艺术之美。教师需解释典故,让学生在欣赏艺术美的同时,受到作者曹操强烈的情绪感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获得了全新的审美感受。再比如,《赤壁赋》这篇课文展现了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是审美的集大成者,文中不仅描绘了美丽的风景,而且表达出了作者苏轼对生活和哲学的思考。在教授该文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在自然之美中体会和感受艺术之美,提升学生的艺术和思想境界,也让学生在审美过程当中,体悟人格和品格境界的追求。可见,了解艺术之美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审美体验,同时也能使学生提升鉴赏能力和品味,感受中华优秀文化的魅力,自觉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利用教学美育因素,引导学生形成人格精神

(一)教师的教学语言应饱含深情

好的教师会通过自己的语言和行为感染学生,在教师高尚人格的引导下,学生会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发挥榜样的作用,通过自身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让学生将自己当作审美对象,再进一步对学生进行教导,帮助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形成审美追求。在这个过程中,语言是最有穿透力和感染力的,所以教师的语言要饱含深情,教师要用真挚的语言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这里所谈及的语言是多方面的,如朗读语言、授课语言、提问语言、评价语言等,在教学全过程运用富有情感的语言,能够将美带入教学中,使学生获得美的体验,在美的情境中学习和理解作品,提升审美情趣,培养正确观念。

以《琵琶行》这篇课文为例,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委婉的、哀怨的,所以教师在为学生朗读时,要调整好自己的情感和语调,伴随着柔和的背景音乐,用标准的普通话和哀怨柔软的嗓音进行朗读,这样学生就会在教师的朗读声中,沉浸到作品的意境里,与教师和诗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对诗歌所传递的真善美有更深入的感受和体会,这样比单纯灌输知识更加有效果,也更能触动学生内心柔软的情感。另外,口语和肢体语言是相辅相成的,二者缺一不可,特别是对语文教学而言,充满深情的肢体动作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真诚和善意。当学生在课堂上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时,教师不应严厉地批评学生,而是要通过丰富而带有感情的肢体语言提示和引导学生,如一个期望的眼神,一次激励的鼓掌,等等,如此一来学生就会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在潜移默化中被教师的美好行为所感动,从而集中注意力听讲,跟随教师的步伐,塑造自己的人格。

(二)丰富文艺教学形式

教师在教学时,应当充分运用各种艺术手段,打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增强学习的情感体验[4]。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如果依旧采用僵化落后的方法,就算再带着感情进行教学,学生的内心也会感到厌倦,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更新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方式,将学生的热情调动起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沉浸式的体验中,提升鉴赏美的能力,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

比如,因为《雷雨》这一课文本身是一部话剧,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就不能只是向学生灌输知识,可以采用表演的方式,让学生分角色将课文表演出来。学生在亲自表演的过程中,会获得沉浸式的体验,体会到文章中隐含的美,以及传递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文章中的人物进行讨论和反思,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再比如,教师在教授《望海潮》这篇课文前,可以上网搜集当时杭州的图片,以及钱塘江大潮的视频,上课时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在视觉的刺激下,学生会沉浸到教学情境当中,展开自己的想象,将文字与画面结合。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能够获得良好的审美体验,形成属于自己的审美感受。

三、开发教学活动中的美育资源,提升学生责任与使命感

(一)文本的阅读

在语文教学中,文本阅读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文本阅读能够使学生的阅读视野和思路得到有效拓宽,学生在阅读中,也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道德品质。当前的语文教材收录的都是具有美学价值和德育价值的经典文章,这对于教师的美育教育十分有利[5]。教师在教学时要吃透教材内容,对教材中的美育内容与德育内容进行开发,并将其归纳整理,渗透在日常教学中。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进行单篇文章的阅读教学,同时还要重视对学生整本书阅读能力的培养。这需要教师寻找具有美育价值的书籍,并对其中的美育资源进行深入开发,耐心指导学生进行整本书的阅读,让学生带着美的眼睛进行阅读,发现其中的语言美、人物美、艺术美。

例如,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东汉末年到西晋建立这段时间中的英雄辈出的故事,叙事场景宏大,人物刻画细腻,向人们传递出了丰富的思想感情和价值取向。教师在教学时要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进行全书阅读,并且带着感情深入《三国演义》,体会刘备的坚持不懈、关羽的义薄云天、赵云的浑身是胆、张飞的一身正气以及曹操的阴险狡诈等。在魏、蜀、吴几十年的较量当中,出现了形形色色的人物,既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在审美与审丑的过程中,学生的内心会受到感染,从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自觉向正面人物学习,同时抵制反面人物的行为,由此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自觉承担起历史赋予的责任和使命。

(二)写作的表达

在语文教学中,作文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是,因为面临着较大的升学压力,一些教师为了教而教,学生为了学而学,没有发挥出作文教学的审美功能和道德培养功能,削弱了作文教学的价值和作用。此外,这样的教学方式也导致学生的文章变得空洞,缺乏美的内容,没有思想价值[6]。为避免这样的情况,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重视美育和德育,并在此基础上,优化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留心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发现美,感受美,记录美,鉴赏美,将对美的体会渗透进作文当中,实现审美情趣和能力的提升。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将写作与做人结合起来,将内心最真挚的情感用作文表达出来。

以“讴歌亲情,学习写得充实”这节作文课为例,该节作文课主要目的是教导学生在点滴小事中发现亲情的美,在审美体验之上,讴歌亲情的美好,培养学生真、善、美的情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在家中认真观察父母的行为,并尝试记录下来,体会父母的不容易,然后将其写成一篇作文。由此,学生能够逐渐在点滴小事中发现亲情的美,体会亲情的美好,在真情实感的引导下,写出富有美感的文章,提升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教师得以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教育的发展与进步,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审美情趣、贯彻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因为这些措施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重视美育教育,通过良好的美育教育,引導学生发现美、感受美、体验美,在美的引导下,形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和道德情操,由此实现语文教学立德树人的目的,促进语文教学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范利华.高中语文教学中“以美育德”的策略研究[J].中学语文,2016(06):13-14.

[2]苏琴.漫谈高中语文美育教学的开展策略[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8(S2):224-225.

[3]郭语.基于高中语文教学中美育教学的渗透策略分析[J].问答与导学,2019(33):23.

[4]刘彦刚.高中语文散文教学中美育困境的突破策略研究[J].高考,2021(36):37-39.

[5]宋艳荣.高中语文教学中美育教学的渗透策略探究[J].新课程,2020(42):120.

[6]苏灿.优美与崇高的美学理论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临汾:山西师范大学,2018.

猜你喜欢

立德树人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立德树人视阈下的服务型基层党支部构建方式探究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关于高中语文鉴赏阅读教学的思考
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高中语文整合式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