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尼拉·德·斯塔埃尔绘画艺术中的抽象风格

2022-12-08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福建福州350000

收藏与投资 2022年11期
关键词:埃尔斯塔线条

林 燕(福建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0)

一、关于绘画中的抽象风格

抽象绘画是20世纪出现的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它并非最普及的艺术形式,却在美术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有别于具象绘画,我们不能以“通俗易懂”“普遍性”这类词汇作为规范抽象艺术的价值标准。在大众的视野中,抽象是一种晦涩难懂的艺术形式,相较于具象艺术,它缺少戏剧性和叙述性的内容,更注重对于画面形式的探究,而内容的部分并没有在形式探索中销声匿迹,抽象艺术家减少或摒弃了对于内容的“直接说教”,把内容作象征和隐喻处理,他们认为直接的物象呈现在一定程度上会对作品内涵产生干扰,因此更偏重于去挖掘艺术自身的潜质,发现最本质的内在。由此可见,抽象绘画艺术最精要的本质便在于传达强烈的精神力量。其中斯塔埃尔便是抽象领域具有代表性的画家,他以现实中的自然形态为基础,抽取物象的最本质特征,并将其以抽象的形式表现出来。

二、斯塔埃尔绘画中的色彩情感

康定斯基曾在《论艺术的精神》中提出:“色彩是一种直接影响心灵的能量。色彩是琴键,眼睛是弦,心灵是有着许多弦的三角钢琴,艺术家则是那一双妙手,着意弹奏着琴键,引起人们心灵的共鸣。”①在他看来,色彩是画家手中最有力的表达媒介,能够给观者最及时的物理效应,以抽象之名浓缩世界,而后将个人情绪掺入画面。斯塔埃尔便是以自我情感变化来建构画面的色彩秩序,其创作中的色彩变化大致可以分为灰重色调和明快彩色调两个阶段。

(一)灰色阶段

灰色阶段涵盖了斯塔埃尔初步探索抽象的绝大部分时期,此时正值其第一任妻子离世,画面色彩多少受到了消沉情绪的影响。例如1945年的《弗吉拉车站》,画面大多以棕黄、黑灰色调为主,几乎没有出现高饱和度的色彩,长条的灰黄褐色形状弯曲重叠,给人以极度束缚的感觉。接着次年的《黑色构图》,大面积的黑笼罩了整幅作品,有种密不透风的压迫感。显然,这种灰暗、沉闷的色彩运用表达了作者当时沮丧的心境,仿佛是他童年生活的不幸及成年生活不如意的真实写照。包括接下来的《构图》系列也是以灰色调为主,灰色块的运用是这一系列作品中极为重要的构成要素,就像是一块块堆叠在画面中发霉、潮湿、灰暗的砖头,又像是马赛克,带有神秘感。这一阶段色彩特征是其画布的灰色地带,也是其现实生活的灰色时期。

(二)彩色阶段

《沟盖路》的完成标志着画家进入彩色阶段,以往画面中遍布的长尖线条以及棕黑色调逐渐退出了他的创作,明亮鲜艳的大色块是这一阶段具有代表性的产物之一,色彩语言逐步成熟起来。在《沟盖路》中,画面以深绿色和墨绿的色块为主,从画框周围向中心聚拢的色块由深绿到明度较高的浅绿构成,中心偏下的画眼处是一块深绿色的正方形,与周围明快的浅绿形成鲜明的对比,有些许装饰意味。正方形左右颜色是整张画面中明度最高的亮黄及草绿,色块与色块之间堆叠挤压透出纯度较高、变化丰富的色线,成为画面色彩构成的重要因素。这幅作品是斯塔埃尔风格演变的重要转折之一,在色彩的运用上从和谐明快转变为纯粹的鲜明亮丽。例如1953年完成的《阿格里坚特之景》(图1)画面是大面积纯度和明度极高的红黄,以平涂为主,看似简单,但色彩的空间表达同时也引领着观者一同感受画家当下的热烈情绪。

图1 《阿格里坚特之景》 1953年

斯塔埃尔极其重视对于色彩语言的运用。伴随着他个人抽象风格的形成,其画面色彩从最初的棕灰色调,演变为后来鲜亮饱和的彩色,并成为其个人抽象风格的形成要素之一。尼古拉的作品始终充斥着一种对于自由的向往和追求,他凭借高超的绘画技巧及抽象的绘画语言组织画面,力求达到精神空间的释放。

三、抽象形式下自由丰富的精神架构

任何形式的艺术创作如果不是从情感和精神出发,那便不能算是真正的艺术。王东升在《意象油画研究》中说:“艺术家食着人间的烟火,而思想却要寄托于天堂,这恐怕就是一般人与艺术家最本质的区别吧。”②由此可见,精神情感架构不仅在艺术家的生命中充当着支柱,更是艺术创作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斯塔埃尔被认为是最具人文性的抒情抽象画家,他的作品将抽象形式与精神世界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其画面中的笔触特别,包括各种交叉、并置的方形色块,以及空间、节奏和碰撞都仿佛向他人宣示着极具个人化的精神内涵。精神世界支配着艺术创作,而绘画中的艺术语言同时也反映了当下的精神世界,而精神自由则是他一生对于艺术的追求。

(一)空间自由呈现精神世界

无论生活及情感如何,斯塔埃尔对于自由的渴望都不曾改变,以画面空间的自由表达了他本人对精神自由的执着。“绘画的空间是一面墙,全世界的鸟在其上自由飞翔,进出各层深处。”③他的作品画面总给人无限空间的纵深感,像是画内还有另一个巨大的空间,丰富而自由。《困顿生活》(图2)这幅作品整体呈棕黑色调,画面出现了非常多的长直线条,由长直线条构成的框架在视觉上相对稳定,而左侧又分布着杂乱无章的短线条,视觉上破坏了画面原本的稳定性。他似乎又在稳定与不稳定之间找寻到一个合适的位置,让自由能够穿梭其间,这样的矛盾冲突始终贯穿于画面。左侧类似于长梯形的元素似乎象征着画家通往自由的阶梯,长梯同时将左侧的繁杂隔离开来,表达了画家此时的沉闷、压抑及渴望自由的精神世界。评论家彼尔·故尔提翁说:“这幅作品是此时斯塔埃尔最好的个人写照,堆聚的种种困难,一下子崩塌,栏杆迸裂,沿梯子的两边直落下,顿时落到空无,令人目眩。”①极其拥挤的构图形式以及沉郁、灰暗、厚重的色彩运用都能够令观者共情。然而画家并没有完全绝望,在层层叠叠的灰暗中,还透出了黄橙和灰白的曙光,可见作者对未来的美好向往和期待。画面的一切安排无不验证了画家当下最真实的情感和精神世界。

图2 《困顿生活》 1946年

(二)“绘画性”揭示精神内涵

抽象作品中的“绘画性”是分析画面精神内涵的一个重要依据。我所理解的抽象“绘画性”包含画家对于物质材料的特殊处理,落笔时的笔触走势及线条的风格变化等。

斯塔埃尔早年对于油画颜料的运用主要以干、稠为主。如图3《怨恨》所示,画面中大面积都是干枯、毛躁的笔触,以多层多次叠加的方式组合而成,但画面中也有小部分的湿润、平滑的笔触与之相呼应。颜料堆叠较厚的地方给观者结实、厚重之感。厚的东西往往更能够激发观者的审美情趣,但也并非越厚越好,过厚容易给人一种笨拙感。笔触的粗,呈现出急躁的视觉感受,画面中颜料的堆积就像作者情绪的积累。物质材料反复修改和叠加的行为痕迹,同时也成为欣赏者解读绘画精神性的证据。在这幅作品中,作者便是以厚颜料的堆叠来表达不满,画面周围的平坦突出了中心厚重的视觉效果,厚薄颜料的相互叠加与结合同样也体现了空间自由。质感是画面给予观者最直接的精神感受,同时质感与材料的运用又密不可分。斯塔埃尔在把握油画自身魅力的同时,创作出质感丰富的画面,讲究颜料厚薄与干湿浓淡结合,将湿润与干裂、细腻和粗糙物质材料对比和碰撞大胆地呈现在画中,在提升画面层次的同时,对于画面精神的表达更是游刃有余。

图3 《怨恨》 1947年

斯塔埃尔抽象作品中对于线条的处理极具个人特征,鲜明流畅的线条较多出现于他早中期的作品,抽象风格成熟后,其画面中的线条依然存在但基本都被隐藏于面与面之间。早期光滑流畅的线条是其对抽象绘画语言的初步探索,《构图》(图4)画面中的线条看似多而繁乱,而事实上这是由同一根不间断的线条构成的。作者以一根线条刻画出了方圆、粗细、深浅、曲直以及清晰与模糊等多种特征。在同一根线条上,我仿佛看到了画家的心路历程,时而与背景的黑融为一体,时而又极其突出,集各种矛盾感于同一根线条上。当斯塔埃尔抽象风格发展到了后期,其作品中的线条逐渐融于块面但并未消失,是由块面间的相互挤压而形成的,此时画面中的线条多了一些质朴与稚拙。虽然有学者认为斯塔埃尔的画面是由线性到完全块面的转变过程,但是在我看来,线的元素一直贯穿在他的艺术中,且极具精神内涵。

图4 《构图》 1942年

斯塔埃尔非常排斥自己被划为纯粹的抽象画家,到今天为止,亦有诸多人争论其艺术创作中的抽象与具象。关于他是否为真正的抽象艺术家并没有这么重要,重要的是从斯塔埃尔的画面中我们能够感知到他足够强大的心灵和带给人的精神力量。

四、结语

尼古拉·德·斯塔埃尔凭借着对艺术创作的坚持和敏锐,捕捉到了画面中最动人的情感,在解释自己的作品时曾说他所画的不是观者看到的或是想到的,而是真正震撼自己的事物。他一生都徘徊于抽象与具象之间,始终坚持主观情感输出,认为画面并不存在纯粹的抽象和具象之分。这在今天看来是值得借鉴的,抽象是一种情感表达的极致方式,具象亦没有办法完全还原事物最客观的存在,因此画家在创作中将二者巧妙贯通,留下了感人的画面。我们学习的主要任务并非探讨某个画家属于什么流派和风格,更重要的是如何吸收并延续画家所留下的思想、精华。当代艺术中出现了形式多样的绘画语言和风格,抽象也一直作为具象的对立面被人们不断地探讨。这就类似于人们对传统与现代的研究,而要在这些矛盾中作出选择十分困难。矛盾是对立的,但同时亦是统一的,希望我们都能够在对立和统一中找到自我表达的平衡点。

注释

①(俄)康定斯基:《论艺术的精神》,查立,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

②王东升:《意象油画研究》,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第364页。

③何政广:《德·斯塔埃尔》,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

猜你喜欢

埃尔斯塔线条
线条之美
把失败晾出来晒晒
埃尔泰克推出低温固化环氧树脂/碳纤维模具预浸料
板凳国的板凳事
大可:把线条玩到极致
烧脑的线条
丰田埃尔法车故障排除3例
舞出线条之美
童心是一座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