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肃彩陶与史前彩陶之路

2022-12-08臧凌梅平凉市博物馆甘肃平凉744000

收藏与投资 2022年11期
关键词:马家窑半坡史前

臧凌梅(平凉市博物馆,甘肃 平凉 744000)

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主要以彩陶文化的发展为特征和脉络,绚丽多彩的甘肃远古彩陶在黄河文明发展的过程中是最为辉煌灿烂的部分之一。为了能够进一步了解彩陶文化,发掘我国古代中西交往历史和文化,本研究对甘肃彩陶以及史前彩陶之路进行相应的分析与探索。

一、甘肃彩陶概述

(一)甘肃彩陶起源

根据当前世界发展史的具体情况,世界范围内大多数古代文明都发生在大河流域。换句话说,大多数的古代文明都是由大河滋养而不断繁衍发展的。黄河流域也是世界范围内重要的大河流域,孕育了伟大的华夏文明。甘肃彩陶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在我国黄土高原西南麓的陇山山前地带,受到渭河流域的影响,渭河河水持续暴涨泛滥,导致河流两岸冲积形成大量的肥沃土壤,便于人们居住和耕种。大量聚落形成并发展,使得甘肃成为我国农业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此处肥沃细腻的土壤也为陶器的制作提供了质量优良的原材料,这不但使我国陇原一带较早地出现陶器,而且成为我国彩陶文化的发源地。

(二)甘肃彩陶历史文化价值

首先,甘肃彩陶是我国传统龙文化的起源之一,中国的龙文化起源于甘肃彩陶,并且随着彩陶文化的发展以及我国社会的发展而流传至今。

其次,甘肃彩陶是我国传统绘画艺术产生和发展的源头之一。大地湾一期彩陶的出现对于我国文化发展和艺术发展来说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其不但是制陶工艺和原始装饰艺术发展的重要标志,而且是陶器具有审美意义的实证。这为我国原始艺术的流传和发展开辟了新的天地,同时也促进了我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发展。在进行陶器制作的过程中,我国古代人民虽然绘画技能还比较稚嫩,但是陶器作品中体现的对生命的赞美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却十分强烈。各种绘画花纹十分生动流畅,并且具有极其美观的装饰效果,这对我国后期的纺织刺绣图案内容以及瓷器玉器上的图案内容都产生了相应的影响。

最后,甘肃彩陶文化还是我国文字的起源之一,这一观点主要由我国著名学者郭沫若提出。无论是甘肃大地湾文化还是马家窑文化,彩陶的刻画符号都经历了一个由少到多、由简单到复杂的阶段,并且发展为上百种刻画符号,这些符号与甲骨文相同,都是我国文字的重要起源(图1)。

图1 马家窑文化陶器上的文字符号

二、甘肃彩陶文化发展阶段

(一)大地湾文化

大地湾遗址主要位于我国甘肃省秦安县邵店村,距今大概5000~7800年,这一时期属于我国母系氏族公社时期,这一遗址相比半坡遗址来说要早1000年左右。大地湾一期彩陶文化是我国当前考古发现最早的彩陶文化,这一彩陶文化的诞生时间能够追溯到至今8000年左右,这与国外最早的彩陶文化—两河流域的耶莫文化和哈孙纳文化发现的时间大致相同,这点充分证明了我国的彩陶文化自一开始就是我国人民自身的智慧,而不是由西方传播而来。大地湾遗址就像一座保存完好的原始村落形式的博物馆,也是东方文化的艺术殿堂。

(二)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是一个以农业活动为主要表现内容的文化,根据村落大小的不同,其文化艺术表现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比较大的村落房屋有一定的布局,周围有一条围沟,村落外有墓地和窑场。村落内的房屋主要有圆形或方形两种,早期的房屋以圆形单间为重点,后期以方形多间为主要建造形式。房屋的墙壁是泥做的,有用草混在里面的,也有用木头做骨架的。墙的外部多在裹草后烧过,这样可以加强坚固度和耐水性。村落选址一般在河流两岸经长期侵蚀而形成的阶地上,或在两河汇流处较高而平坦的地方。这里土壤肥沃,取水和交通十分便捷,非常有利于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

继大地湾文化之后,仰韶文化的半坡类型发展起来。半坡类型因首先发现于西安半坡村而命名。半坡类型的碳素测定年代为距今6000年左右。在甘肃东部也分布着许多半坡类型的遗址,其中以秦安县大地湾和王家阴洼的半坡类型遗址为代表。甘肃的半坡类型彩陶较为发达,制陶技术和绘画技艺有很大的发展(图2)。

图2 半坡时期的陶器

(三)马家窑文化

马家窑文化于1923年在我国甘肃省临洮县的马家窑村发现,故而得名马家窑文化。马家窑文化是仰韶彩陶文化向西传播发展所形成的一种地方彩陶类型,这一文化的产生距今已有5700多年,存在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并且历经了三千余年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马家窑文化、半山文化以及马厂文化这三个类型。这一文化体系主要分布于我国黄河上游地区以及我国甘肃地区的湟水流域。对现有的历史资料以及地层叠压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这三种类型的出现顺序大概是马家窑类型最早,半山类型紧随其后,马厂类型最后出现。半山类型以及马厂类型之间存在较多的类似因素,关系十分密切,而马家窑类型与半山类型的关系则由于可供研究的史料较少,所以学界认为此二者之间的联系较少,差异较大。

三、史前彩陶之路概念

史前彩陶之路是由我国著名学者李济针对安特生提出的所谓的“仰韶文化西来”一说提出的新概念。在李济提出这一概念之后,相关学者先后对这一概念进行了丰富和完善。随着我国田野考古工作的不断发展,“史前彩陶之路”作为古代中西方之间交流的重要方式,越发受到我国相关学界的重点关注。时至今日,“史前彩陶之路”的定义仍然有很大争议,按照“史前彩陶之路”定义的范围来看,我们将其分为广义上的“史前彩陶之路”和狭义上的“史前彩陶之路”。广义的“史前彩陶之路”指的是以彩陶文化为媒介的交流路线,包括迄今为止的所有彩陶文化的传播路线和传播途径,而狭义的“史前彩陶之路”则指的是以彩陶文化为代表的我国早期的物质文化,以黄河中上游地区为发源地,呈东西方向不断拓展,形成彩陶文化的传播道路。狭义的“史前彩陶之路”在一定程度上包括沿着东西方向不断拓展的中亚文化和西亚文化。由此可以看出,史前彩陶之路已经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彩陶文化传播之路,而是形成了古代早期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之路。

四、史前彩陶之路的路线

(一)西线

西线指的是以我国彩陶文化为代表的早期文化,从甘肃地区逐渐向我国青海、新疆方向传播,并且向着中亚方向传播的路线,也是我国彩陶之路的主要路线,这一路线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分为四个时间阶段。

第一阶段作为彩陶之路形成的初期阶段,形成时间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我国对其进行考古挖掘和分析后,认为该时期归属于泉护类型晚期至马家窑文化石岭下类型时期。这一时期的彩陶以黑彩为主(图3),偶尔会出现红彩或者其他色彩,彩陶的图案纹饰大多为弧边三角、网格纹以及圆点勾叶纹等。

图3 黑彩彩陶

第二阶段大约是在马家窑文化类型形成之后,这一时期典型的彩陶文化遗址包括青海上孙家寨遗址、乐都柳湾墓地、武威塔儿湾遗址、酒泉照壁滩遗址、永昌鸳鸯池遗址等,并且向西进行拓展,直至青海东部地区的共和盆地之处,并在此处形成马家窑文化宗日类型。

第三阶段则处于马家窑文化的晚期,在这一阶段,彩陶文化继续沿着河西走廊方向不断向西进行拓展,半山类型与马厂类型分路而行,半山类型抵达酒泉地区,马厂类型继续前进直至我国敦煌地区。在此期间,来自西亚地区和中亚地区的大量文化内容也都流传至此,并且继续向东流传。

第四阶段指的是焉不拉克文化形成之后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我国甘肃地区的彩陶文化已经趋于衰落,然后由西向路线传播的彩陶文化仍然处于发展阶段。西北方向的焉不拉克文化普遍分布在新疆东部地区,以哈密盆地和巴里坤草原为最,并且以此为基础继续向西方传播与前进,并且与当地文化之间形成了有机结合,在这种情况下形成了苏贝西文化、察吾呼沟口文化以及伊犁河流域文化,最远到达了中亚费尔干纳盆地。

(二)东线

彩陶之路的东线指的是以我国甘肃地区的大地湾文化为代表的彩陶文化,按照由西向东的行进方向向我国关中平原以及中东部区域扩展的路线。东线彩陶之路不但充分地展现出我国甘肃地区高超的彩陶制作工艺,而且在一定层面上证明了我国甘肃彩陶文化对于中华文明中心区域形成的巨大价值。大地湾文化不但是我国甘肃地区发现最早的新时期时代文化,而且也是我国到目前为止发现最早的彩陶文化,相比于我国关中地区的同期文化,最早的彩陶文化传播路径就是从我国陇山区域向东拓展,并且拓展至我国中原地区的。

(三)南线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甘肃地区的史前彩陶文化也发生了变化,彩陶文化范围不断拓展,并且实现了迁移。甘肃地区的史前彩陶文化范围主要向西南方向发生迁移,并且拓展到白龙江流域以及岷江流域,从而形成了史前彩陶的南向发展之路。这条南线史前彩陶之路也为我国西南地区史前文化的不断向前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源泉。我国相关研究内容表明,在这一时期,甘肃地区马家窑的彩陶文化可能直接为我国川西地区进行了彩陶输送,从而在我国川西地区形成了相应的彩陶文化与发展体系。除此之外,黄河流域的史前彩陶文化也通过各种渠道逐渐延伸至我国的西藏东部地区,并且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形成了卡若文化(图4),并且在卡若文化中杂糅了大量的马家窑文化。

图4 卡若文化遗址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无论是甘肃彩陶还是史前彩陶之路,都是我国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能够进一步提升我国的文化自信,必须对中西方交往历史进行探究,对史前彩陶之路进行充分的研究与探索势在必行。

猜你喜欢

马家窑半坡史前
史前海王争霸战(上)
马家窑彩陶器型的发展与演变
神秘的马家窖彩陶
马家窑彩陶的装饰纹样美感
文明厚土 再添华彩
史前人,都画啥?
白鹿原民俗村
滇西半坡杂岩体斜长岩特征及其U-Pb年代学
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博物馆
最大的史前海蝎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