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丝路文遗”的传承保护与旅游开发
——以陕西彬州市大佛寺为例

2022-12-08闫岫育新疆艺术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49

收藏与投资 2022年11期
关键词:石窟寺大佛寺州市

闫岫育(新疆艺术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9)

我国有许多宝贵的石窟建筑遗址,分布在新疆、甘肃、河南、陕西等地区。陕西彬州市大佛寺是中原文化鼎盛时期长安地区佛教建筑和佛教艺术的代表,它也印证了丝绸之路文化传播的重要影响力。陕西彬州市大佛寺石窟开凿于唐贞观年间,是陕西地区内规模最大的石窟寺建筑。大佛寺石窟可分为四部分,寺内有丰富的雕塑、书法、碑刻、壁画遗存,于1988年被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对石窟寺进行一定程度的传承保护和旅游开发格外重要,因为这样可以使石窟寺带来的价值更加多元,意义更加深远。同时基于丝绸之路陕西路段,也可以对彬州市大佛寺所在地区周边的文化旅游产业进行激励与拓展。

一、我国石窟寺部分现状与保护情况

(一)对于石窟寺窟檐的保护

杨泓先生利用考古类型学将我国佛教石窟的窟前建筑类型主要分为了两类,分别是仿木构石质窟檐、殿堂或重阁式木构建筑窟檐。重阁式木构建筑窟檐始于北魏时期,曾出现在北方不易雕凿的石窟崖面上,直到唐宋之后才开始大量出现窟前木构殿堂式或重阁的建筑形制,具有中国特色[1]。大佛寺主窟外部存有明清所建的“明镜台”(图1),是保护主窟洞口的重台楼阁式木构建筑。

图1 明镜台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保护材料的创新,对于窟檐的修整和保护形式也逐渐多样化。以钢结构、砼结构为主体的窟檐,很好地突出了保护雨棚的作用[1],敦煌莫高窟崖面挡墙支护工程、1952—1953年对大足石刻北山摩崖造像保护长廊建设保护工作等,都对我国石窟寺建筑保护起到了促进作用。

石窟窟檐受时代、地域、历史、经济、文化和技术等因素影响,呈现出各不相同的窟檐建筑形制,衍生了饱含民族特色、风俗文化和审美情趣的石窟寺窟檐建筑风格、特征元素和装饰艺术形态。窟檐建筑自出现以来,因其保护效果显著、装饰艺术感强、民族特色鲜明、空间结构关系填补功能需求而被广泛传承、创新并沿用至今。整窟檐保存数量极少,但其窟檐萌生、创新、发展、鼎盛和延承的脉络仍然清晰可见,是研究石窟寺窟檐建筑的重要实物遗存。随着我国石窟寺保护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实践,窟檐成为石窟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护石窟寺塑像和壁画的有效措施和手段[1]。

(二)对于石窟寺内壁画及塑像的保护

大量石窟寺的塑像和壁画等文物本体保护修复工作刚刚起步,保护技术难度大,实施周期长,仍需长期持续推进。川渝、河西、陇东陇南、陕北等地区的中小石窟分布零散、数量庞大,长期以来因重视程度不够、资金缺乏、专业人员不足,大部分未开展保护工程,病害严重,保护工作量大,亟须进行抢救性保护[3]。石窟壁画常见的病害有地杖层破损缺失、起甲、空鼓、颜料氧化、人为破坏等。1991年3月,中德双方文物修复专家在西安开会,并就陕西彬州市大佛寺的保护修复治理进行商议。两国专家及技术人员对大佛寺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梳理,制定修复计划,采用三维模拟等方法,对洞窟及佛像进行评估与修复。

基于石窟寺这样多角度且跨时空的珍贵文化遗产,建立健全数字资源及开放共享机制是很有必要的。创新保护理念与保护技术,建立石窟寺安全长效机制[3],通过多部门合作,多学科参与,多种技术手段配合,共同完善和修复我们宝贵的石窟寺遗址,让文物“活”起来。

二、陕西彬州市大佛寺现状与保护情况

(一)彬州市大佛寺现状

1.自然环境与地理环境

清代刻本的《邠州志》中记录,庆寿寺,俗名大佛寺,其位置在州西二十里官路旁[4]。陕西彬州市大佛寺石窟开凿于唐贞观年间,位于陕西省彬州市城公路旁的清凉山脚下,且地处丝绸之路北道的主干线上,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大佛寺依山而建,可分为主窟大佛窟、丈八佛窟、千佛洞、罗汉洞四部分。除了著名的佛窟之外,还有僧房窟以及尖拱龛、圆拱龛的千佛洞,有的窟顶已残破。

石窟寺大多依托山崖开凿建立,而陕西彬州市大佛寺也是基于暗红色砂岩结构下开凿的,且地处于河流阶地沟谷地貌,属年降水量500~800毫米的半干旱地区[2]。大佛寺石窟群一带的砂岩系河湖相沉积,一些层位含有丰富的水鸟类爪印痕迹化石。大佛寺内主窟大佛窟所在的岩层中沉压着大量的泥岩透镜体,这些透镜体主要分布在窟底至其上8米范围内。砂岩具有较强的透水性,而泥岩具有不透水性,所以这些透镜体即成为地下的蓄水层底面[5]。地下水从透镜体底层最凹处形成渗水点,渗出泉水,形成“座后出泉”的景象。

2.大佛寺的破损与修复情况

由于湿气导致石窟风化,在主窟内选址,开挖两处探沟,T1内分布有五层洪水淤积层和间歇层,间歇层内包含有倒塌堆积和人工活动痕迹[5]。实验发现,湿气主要从主窟主佛像背后的隧道口而来,以蒸汽的形式向上排出,湿气经过的壁画、塑像、石质结构等都会有不同程度的脱落和破损。

1956年,彬州市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在陕西省的支持下,主持修缮了大佛寺。同年8月,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大佛寺石窟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至1987年间,国家及陕西省文物局分别拨款维修彩大佛寺护楼绘及对九尊圣像与明代45幅细墨线佛教藏画进行了补修。1988年1月,国务院公布陕西彬州市大佛寺石窟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10月,陕西省文物局文物保护技术中心与德国巴伐利亚州文物局签订技术协定,开始了对大佛寺石窟危岩、裂隙、风化、剥落、渗水等病害的维修,此工程历时三年完成。1995年6月,陕西省文物局再次投资,以按入骑马巴丁的加固方式,对大佛窟窟顶、大势至菩萨顶部及大佛颈部进行加固。2006年彬州市大佛寺石窟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申遗工作正式启动。2008年彬州市委托陕西省文化遗产研究院及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联合对大佛寺明镜台进行加固工程的勘察设计,直至2009年9月,国家文物局批复大佛寺明镜台这项维修抢险方案,该工程于2012年4月顺利通过验收。2013年对千佛洞、大佛窟等洞窟修置了木栈道并安装冷色光源照明。2014年6月,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大佛寺石窟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一方面,严格把关学业指导专业老师,能够保证学业指导专业教师队伍质量,另一方面,加强评价体系和考核制度,也能够增强学业指导专业教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同时有利于及时发现学业指导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提出合理的对策和建议。从而有效促进提高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二)彬州市大佛寺的守护与展望

大佛窟位于石窟寺群的中心,窟内形状近似平面马蹄形,有大小造像1001尊。主尊大佛为阿弥陀佛,结跏趺坐姿坐于莲台上,佛像高20米,佛头高5.2米,佛手高4.5米,手指高2米。阿弥陀佛左手着膝,右手施无畏印,形态丰满,神态端详,佛头螺发为鲜艳明亮的酞青蓝色(图2、图3)。在阿弥陀佛的东西两侧分别为大势至菩萨形象和观世音菩萨形象。石窟寺内集塑像、壁画、书法、碑刻等珍贵资料于一体。千佛洞为大型中心柱窟,平面近似于正方形,长11.48米,宽9.45米,高3.21米,佛龛内有单尊、双尊佛像,一佛二菩萨像,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像,单尊菩萨像和佛装藏地菩萨像等各式造像696尊(图4、图5)。

图2 主尊阿弥陀佛

图3 主尊及细节

图4 主尊后侧开凿时间

图5 碑刻书法及小型造像

我国各地石窟寺现在面临着不同程度的人为破坏和自然病害,例如盗窃、过度旅游、早期宗教活动的破坏、水的侵蚀、风化导致的损坏等。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可以给出对策,就是将石窟寺保护概念和行动提上日程。我国自1950年前后开始开展石窟寺保护工作,在文物保护理念、加固保护技术、保护材料研发等方面进行不断尝试和努力。

石窟寺展示利用形式多样,多学科联合攻关支撑石窟寺保护,石窟寺保护安全防范体系初步建立[3]是我国石窟寺保护面临的现状。随着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著名石窟寺及相关文化遗产的传播与旅游计划体系的逐步完善,石窟寺不仅成为当地重要的文化旅游景区,也更大程度地宣扬了我国传统文化艺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石窟寺逐渐开展的这些数字化宣传方式,是以科技为载体,将历史与时间空间结合起来,打造出多维度立体的石窟寺观赏感受。数字化展览的实施,丰富了我国优秀文化的传播方式,扩大了传播范围,更增加了游客观看时的新鲜感,减少了大批量游客聚集现场洞窟时的游览压力,更减少了日常人们参观过程中呼吸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对石窟寺内壁画的影响,以及日照等自然因素对文物的损坏。

在对彬州市大佛寺进行实地考察时,发现除了主窟大佛窟和体积较大的大佛塑像有修建保护平台,其余窟龛和小型雕塑面前并未修建保护屏障,游客和观者可以近距离地了解这些千百年前的历史文物。陕西彬州市大佛寺作为陕西境内最大的石窟建筑群,更应该注重遗迹的保护与管理,例如可以在壁画及塑像周围建立玻璃保护板,进行人为干预保护;可以召集相关专业的志愿者,同工作人员一起,对大佛寺进行实地考察,考察内容包括测量数据、记录现状、起草考察报告等内容、为石窟寺制作档案等。

三、对彬州市大佛寺的保护传承与旅游资源开发

(一)对大佛寺的保护及开发建议

以1949年为界,我国石窟寺保护工作总体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50~70年代,以环境清理及除险工作为特点;第二阶段是20世纪80~90年代,以多学科合作为特点的综合性保护工作;第三阶段是21世纪以来,以预防性保护与大规模本体修复为特点[2]。这三个阶段性的保护工作对我国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北山摩崖造像、龙门石窟、大足石刻等多个地区的石窟进行了因地制宜的保护措施。

彬州市大佛寺是陕西境内最丰富的一处石窟寺,窟内集塑像、壁画、书法、碑刻等珍贵资料于一体。又有北朝、唐朝的艺术风格存在,且处于丝绸之路陕西段,拥有得天独厚的历史背景与地理优势。应该进行全面多维发展,并借助现有优势,积极带动周边居民进行文化保护与传播,广泛接纳人才,吸纳意见,共同做好对彬州市大佛寺石窟的现状保护与资源开发。

石窟寺整体保护不易实施,跨学科保护是石窟寺保护的根本特点,需要多学科介入[3]。在2022年初对陕西彬州市大佛寺进行实地考察时,恰好遇见工作人员在清理和收纳建筑物掉落的瓦片等,同时发现不同洞窟里的泥塑像也都有不同程度的脱落和破损,例如丈八佛窟内主尊佛的面部下颌部分相较之前脱落程度更为严重,可以清楚地看到佛像背后的支钉孔和用来支撑佛像结构的支撑物(图6)。对这些现象要尽早修复和预防,可以在石窟寺建筑现有面貌的基础上,对其定时进行内外维护和修复,并且在修复过程中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最大限度保留石窟寺内塑像、壁画、碑刻等原有样貌。我国文物工作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基本方针。在文物古迹保护的具体原则上,坚持“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基本原则[6]。同时应该加强各学科之间的联动,例如美术学、考古学、建筑学、地质学等学科,在各学科和各专业之间进行联合实践,对石窟寺内的塑像、壁画、彩绘及碑刻进行保护,共同商榷,合理开发,让石窟寺融入生活层面,创造更多价值。

图6 丈八佛窟

(二)对周边范围内社区及旅游资源的开发

大佛寺石窟可以合理运用优质的地理环境,发展特色文化旅游产业,例如建立大佛寺博物馆、发展数字化宣传、发展文创产品等项目。同时也可以积极鼓励周边居民多角度发挥优势,开展农家乐或生产、售卖农副产品等项目,提升整体旅游特色和文化宣传。

近几年来,彬州市政府着重进行大佛寺周边地区的公共服务建设,改善周边环境和居民生活条件,吸引更多社区居民参与保护[7]。社区可以加强居民在文化遗产方面的保护意识,通过开展宣讲活动、加强社区教育等方式,逐步带领社区范围内的居民建立文化认同感,意识到保护文物和文物遗产的重要性。

将石窟寺作为旅游资源有以下价值特点:石窟寺分布广、数量多、雕刻精,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石窟寺文物珍贵而丰富,艺术价值、科研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极高;石窟寺一般开凿在临近河畔的山崖间,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8]。在参观石窟寺遗址时,能够使游客身临其境,感受到幽静的禅修环境,同时也能由周围自然环境带来放松与舒适感。

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全面考虑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旅游资源本身的情况。在确定旅游资源开发方向时,一方面要考虑游客的偏好和兴趣,另一方面还要考虑旅游资源本身的性质和自然及其人文条件[8]。石窟寺是我国大型文物遗址,具有不可移动性,保护难度较大。不可移动文物古迹主要指的是古建筑、古遗迹、古墓葬、古石刻、石窟寺和壁画等[6]。在拓展旅游资源的同时更要注意保护现有的资源状态,先尊重历史、保护历史、传承历史,在尊重客观环境的基础上,再对现状进行开发和创新。合理开发石窟寺的旅游价值,能够使游客在参观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文化的交流融合,也能提高国民文化底蕴与艺术素养,更能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结语

石窟寺的传承、保护与开发一直以来都是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石窟寺内丰富的壁画、雕塑、书法、碑刻内容值得我们不断保护和深入学习。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会有更先进的技术支撑我们不断探索,让文物和历史“活”起来,让更多珍贵的资源数字化,也需要更多专业人员和技术融合。不同岩质的石窟寺需要制定不同保护计划和修复措施,这就需要运用类型学、美术学、建筑学等多个学科联合的方法来支撑文物保护与研究。如何让石窟寺资源做到可持续发展,也是每一位考古工作者和各学科人才之间需要联动并持之以恒解决的问题。

猜你喜欢

石窟寺大佛寺州市
广州市培正中学作品集
石窟寺文化需要基于保护的“新开发”
魔方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启动 “数字重生——丝绸之路沿线石窟寺数字化保护项目”
大佛寺
张掖大佛寺藏《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一扉页版画探析
甘肃武威亥母洞石窟寺的几件西夏汉文文献考释
张掖大佛寺相关问题辨析
武威西夏亥母洞石窟寺与金刚亥母鎏金铜造像
御製四體合璧《重修正定隆興大佛寺記》碑——章嘉國師、文本及多語體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