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苯二氮类镇静剂瑞马唑仑的临床研究进展*

2022-12-08官学海焦梓茵综述龚晓芳曹慧钰审校

现代医药卫生 2022年4期
关键词:咪达唑仑丙泊酚全身

官学海,焦梓茵 综述,龚晓芳,曹慧钰,许 冰 审校

(1.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广西 南宁 530021;2.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康复科,广西 南宁 530021)

镇静是全身麻醉技术的基本要素之一。目前,常用的镇静药物包括咪达唑仑、依托咪酯、丙泊酚和右美托咪定等药物,这些镇静药物自身均有缺点,如咪达唑仑长时间使用会有蓄积效果,出现呼吸抑制及苏醒延迟[1];依托咪酯容易出现肌肉震颤和注射痛,长期使用容易抑制皮质醇的分泌[2];丙泊酚有显著的心肺抑制[3];右美托咪定则具有低血压和心动过缓等不良反应[4]。这些药物均不是理想的镇静药物。理想的镇静药物应具有起效快,停药后能迅速恢复,顺行性遗忘,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剂量-效应可预测,无蓄积,无毒性,对呼吸、循环抑制小,代谢方式不依赖肝、肾功能,抗焦虑,有拮抗剂等特点。镇静药物一直是临床麻醉药物的研发重点、热点和难点。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舒适化医疗概念和精准医疗技术的提出,临床实践中对理想镇静药物的需求愈发强烈。

1 瑞马唑仑的作用机制

科学家在咪达唑仑的结构上引入一个可以代谢的侧链(丙酸甲酯),得到具有超短作用时间的瑞马唑仑。瑞马唑仑具有典型的苯二氮类特征,通过与GABAAR结合使神经元细胞膜的氯离子通道开放频率增加,增加其通透性,氯离子顺浓度梯度差进入细胞内,导致细胞内膜电位增加而出现超极化,兴奋性下降,从而抑制神经元电活动,产生镇静作用[5]。

2 瑞马唑仑的药物代谢特点

瑞马唑仑通过特异性激动GABAAR,发挥镇静催眠作用时间为1~3 min,起效快。同时,该药不依赖细胞色素氧化酶代谢,主要经非特异性酯酶降解为没有催眠活性的CNS7054代谢产物,失效也快。该药具有恒定的静脉输注即时半衰期(7~8 min),停药后意识恢复时间为10~16 min。此外,该药具有高清除率、低分布容积的特点,但其清除率与体重无明显相关性,意味着其长时间使用和大剂量使用不易发生药物蓄积[6-8]。但维生素D受体的基因多态性会影响瑞马唑仑的药代动力学[9]。

3 瑞马唑仑的临床药理学特点

4 瑞马唑仑在内镜检查和ICU中的应用

丙泊酚常被用于无痛内镜检查,其镇静作用起效快、消失也快,但对血流动力学和呼吸干扰过大。相反,瑞马唑仑在保留丙泊酚优点的同时,又克服了丙泊酚的缺点。目前,中国、日本与欧洲多个国家分别批准了瑞马唑仑在无痛内镜(包括结肠镜、胃镜和纤维支气管镜)中的使用。有学者使用瑞马唑仑镇静进行胃镜检查,结果显示,瑞马唑仑组低血压和呼吸抑制的发生率低于丙泊酚组[17-18]。静脉注射单剂量的瑞马唑仑可使91%以上的受试者维持适当的镇静深度[19],且较少出现低血压[20]。在高危患者中使用瑞马唑仑进行镇静,完成结肠镜检查的比例高达87.1%[21]。CHEN等[22]进行的Ⅲ期临床研究显示,使用瑞马唑仑镇静进行肠镜检查,成功率为96.91%,较少出现低血压和呼吸抑制。另外,随着支气管镜技术的进步,接受支气管针吸活检、有创操作、姑息治疗的患者日趋增多,而该类患者本身存在呼吸系统疾病,使用镇静剂会对呼吸造成不可避免的干扰。在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中,使用瑞马唑仑镇静进行支气管镜检查的成功率为80.6%,高于咪达唑仑组;瑞马唑仑组的苏醒时间和神经功能恢复时间较咪达唑仑组更短[23],提示瑞马唑仑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各种内镜镜检查,并具有心肺抑制轻的特点,有望取代丙泊酚等药物。

ICU患者都存在实质性器官(如肝脏、肾脏)功能衰竭,长期使用镇静剂容易引起药物蓄积,因此,ICU中理想的镇静药需具有短效、不依赖器官代谢的特点。瑞马唑仑经非特异性酯酶降解,不依赖细胞色素氧化酶,不经肝肾代谢,理论上是ICU患者理想的镇静剂[24]。

5 瑞马唑仑在全身麻醉中的应用

长期以来,全身麻醉常使用地西泮、氟西泮和咪达唑仑等苯二氮类药物作为候选药提供催眠作用,但这些药物存在剂量的个体差异和残留效应等问题[18]。瑞马唑仑具有良好的药效动力学和药代动力学特征,镇静起效快、作用强、失效快、不过度抑制心肺,有望代替丙泊酚,运用于全身麻醉中。有研究将瑞马唑仑运用于全身麻醉,结果显示其起效时间和拔管时间长于丙泊酚,但不良反应发生率、降血压比例[25-26]、药物累积作用[27]明显小于丙泊酚组。日本已经批准瑞马唑仑用于全身麻醉[28],并成功运用于肌强直、术中唤醒、心脏手术和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RCP)等特殊患者全身麻醉的个案报道[29-34]。不过,瑞马唑仑也存在头痛、嗜睡、低氧、QT间期延长等并发症[6,35-36],其防治措施有待进一步研究。瑞马唑仑应用于全身麻醉的研究目前正处于起步阶段,其安全性、有效性和潜在的缺点有待进一步多中心、大样本量研究。

6 其他问题

6.1靶控输注(TCI)和闭环输注 TCI是以药代-药效动力学理论为依据,利用计算机对药物在体内过程、效应过程进行模拟,继而控制药物注射泵,实现血药浓度或效应部位浓度稳定于靶浓度值,从而控制麻醉深度,预测患者苏醒和恢复时间。瑞马唑仑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介于丙泊酚和瑞芬太尼之间,医生可以合理地使用瑞马唑仑进行TCI[10-11]。但目前市面上的TCI设备在设计时并没有涉及瑞马唑仑模型,未来需要加快该模型的建立。

闭环麻醉和镇静需要适当的催眠监测措施,用以向输注控制器提供反馈信息。虽然脑电双频指数(BIS)和其他脑电图衍生物已在临床麻醉深度监测中得到运用,但目前尚未没有闭环系统获得许可。BIS值与丙泊酚、挥发性麻醉剂的剂量呈线性关系,但对于苯二氮类药物的校准尚不明确。小部分使用苯二氮类镇静剂的患者被纳入最初的BIS算法中,然而其对瑞马唑仑催眠镇静作用的评估准确度低于丙泊酚。同样,在接受瑞马唑仑的健康志愿者试验中,Narcotrend指数与MOAA/S评分相关性不强,且不一致[10]。苯二氮类药物的脑电图与挥发性药物有所不同,瑞马唑仑给药后出现额β波活跃,随后出现δ波[37]。当前麻醉深度监测设备并不适用于监测瑞马唑仑的镇静深度,闭环输注的可行性有待于麻醉深度监测的新方法建立。

6.2用药途径 瑞马唑仑主要经过静脉使用。需要注意的是,高浓度的瑞马唑仑(5 mg/mL)与低流速的醋酸林格液(<150 mL/h)混合使用容易出现结晶[38]。瑞马唑仑经鼻腔黏膜给药也被证明安全有效,但存在鼻腔疼痛的不良反应[39]。口服瑞马唑仑首关效应明显,生物利用度极低,不提倡口服[40]。已有学者采用动物研究瑞马唑仑吸入镇静效果[41],但未来仍需要加强探索不同用药途径的可行性与实用性。

6.3瑞马唑仑的耐受、滥用与协同作用 长期使用某种麻醉药物容易诱发药物耐受、滥用和协同作用。动物耐受实验中,要达到相同镇静程度,第28天瑞马唑仑的使用量是第1天的2倍之多[42]。瑞马唑仑持续使用大于24 h后,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耐受现象[43],但也有相反的临床研究结果[25,27]。瑞马唑仑滥用的可能性低于咪达唑仑[44]。另外,瑞芬太尼与瑞马唑仑可产生协同作用,达到相同镇静水平下,可减少瑞马唑仑94%的使用量[45]。在全身麻醉中,瑞芬太尼联合使用瑞马唑仑也能协同降低BIS值[43]。

7 小结与展望

猜你喜欢

咪达唑仑丙泊酚全身
丙泊酚减低EZH2对miR-34a抑制效应与肠癌细胞增殖侵袭能力变化的研究
布托啡诺与咪达唑仑抑制气管插管反应的效果比较
LC-MS/MS法同时测定人血浆中咪达唑仑和1-羟基咪达唑仑的浓度*
石榴全身都是宝
丙泊酚复合右美托咪定或咪达唑仑在老年人无痛胃肠镜检中的应用
丙泊酚复合不同药物用于无痛人流的临床现状
氢吗啡酮联合咪达唑仑在剖宫产术麻醉中预防寒战和牵拉痛的临床效果及可行性分析
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对老年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
全身总动员——写话其实很简单
小恐龙全身都是伤,发生了什么可怕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