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媒体视阈下民俗艺术的创新发展探究
——以杨家埠木版年画为例

2022-12-07刘秀珍武汉体育学院新闻传播学院2020级艺术硕士研究生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

中国民族美术 2022年2期
关键词:杨家埠木版年画

文:刘秀珍 武汉体育学院新闻传播学院2020 级艺术硕士研究生 图:杨家埠 民间艺术大观园

数字媒体是艺术与科技发展变革下的产物,在这样的艺术构成语境中,艺术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艺术,人也不是原先意义上的人,“虚拟现实”“人机共生”等专有词汇也随之产生。数字媒体与处于发展困境中的民俗艺术相融合,迎来的是一种全新的民俗文化景象。我们要深入到数字艺术的时代中,积极寻求数字媒体视阈下的民俗艺术的创新发展路径。

一、数字媒体视阈下民俗艺术的创新发展机遇

1.促进作品二次创新

数字媒体艺术是基于数字科技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生艺术形式,主要涉及视觉艺术、人机界面、信息传播、多媒体、数字网络、动画、广告、游戏、虚拟环境、虚拟产品设计等方面。[1]数字媒体新技术的运用给处在发展瓶颈中的民俗艺术带来新的转机,传统民俗艺术唯有与已处在发展潮流中的数字媒体艺术进行融合,才能更大程度地展现其艺术之美。就杨家埠木版年画而言,年画匠人在进行年画的创作时,往往要先在纸上画出图稿再加以刻印,每张年画都有其不同的故事内容,呈现出不同的故事性特征。这刚好与数字媒体艺术创作的叙事程式相吻合,动画可以将年画纸上的静态图像进行动态展现,三维环绕沉浸式的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在带给观众身临其境沉浸感受的同时将年画的故事内容进行充分表达,这实际上是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创新,提高年画内容的吸引力和表现力,给受众带来全新的审美感受。在数字化技术的影响下,年画艺人的创新潜力被激发,创作出贴合受众审美需求的作品,使更多富有时代价值与群众吸引力的“年画艺术数字作品”问世。

“小神荼郁垒”武门神 木版年画 杨志滨 摄

2.受众范围扩大

数字媒体作为当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信息获取的重要渠道,它以新兴科技、艺术为基础,以多元的数字化介质传播,构建出缤纷的数字媒体传播样态。据海外网报道,我国网民数量已于2021年6月超10 亿,民俗艺术有数字媒体的融入势必带来其传播范围的扩大化。另外,数字媒体通过短视频、动画、虚拟成像技术等多样的新兴智能媒介,在让受众了解民俗艺术作品的同时给予受众以全新的感官体验。就杨家埠木版年画而言,数字媒体的融入将直接影响其现有的传播格局,传统的媒介平台将被赋予更多新的数字化内容,更多新媒体传播渠道在此趋势下得到开发并应用,年画作品的艺术魅力在其中得到立体式呈现,扩大了年画艺术作品的传播范围,加强民俗艺术作品与受众之间的互动交流,从而实现现有年画粉丝基数的扩大化。

莲年有鱼 木版年画 杨志滨 摄

文财神 木版年画

武财神 木版年画

3.推动民俗产业数字化改革

当数字技术参与到民俗文化的开发进程中时,民俗文化的活态保护措施在实施过程中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数字技术一旦参与开发民俗文化资源,民俗文化的深度产业化就不可避免。[2]当数字技术介入到民俗艺术经济领域中,原有的传统民俗产业经营模式面临着激活重组,迎来的是系统数字化的智能经营体系。目前,由于民俗艺术的受众严重萎缩,为了谋求生存与持续化发展,旅游景区往往扩大对当地民俗艺术的宣传力度,体现在民俗旅游产品的开发与零售、景区广告牌的宣传等方面。数字媒体与民俗艺术相融合,将带来民俗艺术产业的数字化变革,体现在线上VR 虚拟景区、多媒体民俗艺术宣传栏以及民俗艺术交互产品的开发等多种形式。这将改变民俗艺术产业的发展态势,向着数字化、虚拟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在如今潍坊市杨家埠木版年画的产业态势中,以客户的大批量订货为主要销售模式,产品的数字化形式尚未获得深入开发,若数字媒体与年画艺术产业相结合,将借助多媒体传播、虚拟现实技术、人机交互技术等方式,带来更多年画艺术的数字化呈现方式,推动年画艺术周边产品的开发,推动年画产业数字化升级,开拓出更广泛的消费市场。

二、数字媒体视阈下民俗艺术的创新发展困境

1.内容缺乏创新性,与受众精神需求相脱离

随着后工业时代的来临,民间主体发生地域性迁移、认知同化、信仰淡化,原生使用主体逐渐消解。[3]在旧有模式下,我国大部分民俗艺术发展仍处于故步自封的状态,不论是内容创作还是发展仍然遵循着传统老一辈的运营模式,不可避免地存在作品题材与受众需求黏度低、与市场联系较少的问题。杨家埠木版年画自明代洪武年间产生,广袤的乡土文化是它繁盛的土壤。杨家埠木版年画在明清时期的主要题材为神话传说和各种神像,具体作品有《门神》《菩萨》《刘海戏金蟾》等,张贴者祈求来年顺利、祛病消灾。经过长期的历史变迁和多方文化的融合,当今杨家埠木版年画的题材和内容有了新变化,但灶神门神和年画娃娃等传统题材仍然是当今创作题材中的主流。在现代多方文化的冲击下,年画的题材内容存在与受众的实际精神需求相脱离的趋势,年画产生初期的使用主体瓦解,新时期的使用主体不能实现重塑,除春节有少量关注之外其他鲜有人问津。

2.传播方式单一,宣传力度不足

民俗艺术往往在其独特的乡土语境下呈现出一定的区域文化性。在新媒体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杨家埠木版年画的传播方式仍然局限在其区域文化生态系统内,以本区域内的线下传播和低效线上传播为主。经走访发现,杨家埠木版年画在线下分为年画作坊和年画博物馆两个艺术区,两个艺术区的运营与陈设构成了以杨家埠为核心向周围延伸的线下传播系统,即只能实现线下地方性的传播。线上传播渠道主要以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官网、移动端微信公众平台、移动端短视频平台和当地媒体的新闻报道为主,因信息流通的区域性和缺乏传播规划等因素,总体传播效果欠佳。在艺术与科技高度融合、新媒体技术日趋成熟的今天,声音、光影等传播介质以结合式的形态充斥着受众的感官,传递着一手的讯息,占据着各个平台的流量高峰,显然,这样的传播方式实现不了受众对作品的全方位体验,实现不了传播效果的更大化。

年画艺人在刻版

年画印制现场

年画制作体验

老艺人向外国友人展示年画制作工艺

3.经济效益低下,后继力量缺乏

年画作为一种与农村生活紧密相关的民俗产品,由于近些年来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市场份额逐渐萎缩。经笔者走访调查发现,前些年杨家埠木版年画的市场份额主要集中在国内春节期间,除此之外的市场极为缺乏。与前些年相比,近几年杨家埠木版年画的市场份额在春节期间也呈下降趋势。由于当地的年画产业大多由老一辈的年画艺人运营家庭式手工作坊而维持着,受到此形势影响,更多年轻人因其经济效益低而不愿从事此行业,年画的传承延续受到影响,呈现出后继力量不足的趋势。

三、数字媒体视阈下民俗艺术的创新发展策略

1.作品内容创新数字化,打造“国潮艺术”数字作品

民俗艺术数字化是一种全新的文化体验,以崭新的艺术形式接触更多传统文化的内容。[4]随着国家本土文化的兴盛,“国潮”一词在近年来进入大众视野,一时间带有民族文化元素的产品风靡至各行各业。民俗艺术是深耕于民俗生活和传统文化领域的艺术,以绚丽新潮的科技外衣助力民俗文化艺术内核,打造受国民关注和追捧的数字化“国潮艺术”已势在必行。2021年2月,“三只松鼠”品牌推出了以三只松鼠为主角的动画,动画中的三只松鼠带领观众游历了祖国的山河景色,同时也带领观众领略了中华民族的特色文化风情,一经面世便受到广泛好评。在民俗艺术数字化实施中,要充分挖掘民俗艺术中的传统文化精髓,利用数字化技术将民俗艺术的造型特点及文化内涵呈现出给受众,打造群众喜闻乐见的“国潮艺术”数字作品,增强民俗艺术与国民之间的文化认同感。

2.构建数字媒体传播系统,形成“产·传·受”立体传播链

《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20)》显示,中国新媒体正呈现出“新传播技术不断更迭”“直播和短视频处于黄金发展赛道”的发展趋势。[5]在数字媒体视阈下,要想实现民俗艺术的全方位传播,就必须使艺术与科技充分融合,搭建全方位的数字媒体系统,有力地借助系统化的数字媒体平台实现民俗艺术精神的广泛深入传播。

戚继光抗倭寇 木版年画

在民俗艺术传播链“产·传·受”三过程中,“信息产出”方可以动画、短视频制作、虚拟场景再现以及利用光影、声音效果打造受众与作品之间的数字影像交互体验等多种方式,扩大民俗艺术作品的表现张力,提升其本身的艺术价值。在“信息传输”时,利用数字媒体多元的传播形式,以线上短视频、网络直播、VR 博物馆线上展览、线下数字影像交互展览、智慧博物馆等方式,对作品进行多种形式的传播,受众可以通过数字媒体的高质量观赏到作品的全貌。在“信息接受”方,建立作品数据库、艺人数据库以及宣传资料数据库,使民俗艺术随时间流逝仍能够造福于后人,打造立体式系统化的数字传播平台,构建公众获取民俗艺术信息的新生态系统。

3.宣传民俗文化内涵,增强群众民俗文化信仰

在当今多元文化的融合下,民俗艺术的文化内涵逐渐被削弱甚至吞噬,群众民俗文化信仰不足,导致民俗艺术的传承缺乏后继力量。我们应注重民俗艺术文化内涵的宣传教育,让广大群众从心底对民俗艺术产生尊重与兴趣,加强民俗艺术文化内涵的外延与渗透,使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民俗艺术留存在当代社会的群众文化建设中,为民俗艺术发展培养坚实的群众基础,让这项真正属于人民的艺术随着群众民俗文化信仰的提高焕发出新的光彩。

4.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激发民俗艺术家从业热情

由于民俗艺术长期不受重视,一些民俗艺术家不愿将手艺传给子孙,而子孙也对此不太重视,导致很多艺术形式逐渐消失,无形中造成了民俗艺术文化的流失。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政府应给予更多的优惠政策,保护当今的民俗艺术产业,使本土的传统文化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并在生存的基础上继续传承下去。要以政策为依托,加大政策对民俗产业的扶持力度,使当今的民俗艺术家在实践民俗艺术精神内涵的同时,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他们不仅是艺术家,更是民俗艺术的传播者。给予民俗艺术家以更多的实际优惠,激发其保护与传承民俗艺术的动力,从而促使年轻人回归到本行业,为民俗艺术的迭代传承注入力量。

年画博物馆

四、结语

数字媒体以其独特的数字化、网络化、虚拟动态化等特征,能够给受众以交互感、沉浸感等全新的感官体验,给处在困境中的民俗艺术以发展的新视角。在当今媒介融合的时代中,媒介多元,技术通流,传播方式多种多样。民俗艺术的发展要深入到媒介融合的语境中,以数字媒介与其他媒介相融,共同助力于民俗艺术的传播,为民俗艺术筑造更多元的传播样态,为弘扬传统民俗文化贡献力量。作为世界上计算机技术领先的国度,将艺术理念与新兴科技融合应用于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中,唤起国人的文化认同,让优秀的文化成为每个国人心中的坚定精神力量,这将是我们每个人为之孜孜不倦的共同追求。

丹凤朝阳 木版年画

注释

[1]李娜.探析民间艺术的发展与传承——以杨家埠年画为例[J].美术大观,2010(12):80.

[2]杨东篱.沉浸媒介与民俗文化的新“活态”保护[J].文化产业,2020(32):1-7.

[3]荣树云.民间木版年画的文化属性解析[J].民艺,2020(06):103-107.

[4]靳晨曦.数字媒体视阈下镇江鼓乐文化的传播价值研究[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21.

[5]薛如冰,陆黛灵.数字媒体视域下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以寿县抬阁肘阁为例[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4(01):88-91.

猜你喜欢

杨家埠木版年画
2012-2022年杨家埠木版年画文献综述
2012-2022年杨家埠木版年画文献综述
牛年画牛
年画
浅析杨家埠年画的品牌设计及应用研究
缸鱼年画之旅
朱仙镇木版年画的视觉艺术符号分析与解读
平阳木版雕印戏曲拂尘纸一幅一戏四图年画考释
论中国木版年画数据库的建立与开发——兼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中国木版年画抢救工程的应用价值研究——冯骥才先生对中国木版年画的抢救及其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