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期望绩效反馈与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如其所愿抑或事与愿违?

2022-12-07许元镫许超亚钟廷勇

学习与探索 2022年11期
关键词:顺差管理层投资者

许元镫,许超亚,钟廷勇

(1.上海商学院 财务金融学院,上海 200235;2.西南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重庆 400715;3.重庆工商大学 会计学院,重庆 400067)

一、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依法将各类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为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提高资本市场的抗冲击能力,各国政府均不断强化信息披露规则和内容要求。2019年12月,我国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专设“信息披露”章节;2020年7月,中国证监会起草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修订稿)》(征求意见稿),更加强调完善信息披露制度。然而,目前我国信息披露违规现象仍然屡禁不止,避重就轻、延迟披露、信息超载以及虚假陈述等现象十分普遍,这不仅造成我国上市公司与资本市场无法良性发展,还会影响中国的金融与经济安全。可见,探讨企业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因素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经营绩效作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石,是影响企业信息披露质量的重要因素,但目前尚无学者从期望绩效反馈角度考察经营绩效如何影响企业信息披露质量。企业行为理论认为,组织通常会基于本企业的历史绩效和同行业其他企业的绩效,对本企业的经营绩效设定一个期望水平[1],当组织绩效高于期望水平时,产生期望顺差;当组织绩效低于期望水平时,产生期望落差,由此形成不同的期望绩效反馈。已有研究显示,经营绩效是企业所处环境动态性的一种体现,会影响企业行为与代理人偏好[2]。从前景理论来看,有限理性经济人是趋于损失厌恶的,在期望顺差状态,管理层容易满足现状、出现组织惰性,一般会选择保持现状或减少冒险行为;在期望落差状态,为了规避损失,管理层更加具有冒险动机,可能会进行诸如创新、风险投资、履行社会责任等积极变革,也可能会引发寻租、财务舞弊、违规经营等消极行为。由于管理层是负责编制上市公司披露报告的人员,在面对不同的期望绩效反馈时,其自身判断与战略决策必然会影响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质量[1]。鉴于此,本文基于动态视角,考察了期望绩效反馈与企业信息披露质量之间的关系,旨在为投资者、监管机构等外部监督力量深入理解企业信息披露行为提供新见解,以期得到助力资本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的有益启示。

二、研究假设

(一)期望落差与信息披露质量

前景理论指出,相比于获得某特定份额的“获益”,决策者会更关心如何规避同等份额的“损失”。因此,在期望落差情境下,管理层为了规避确定的损失状态,更愿意承担额外的风险,进行一系列行为变革。Clatworthy和Jones(2003)指出,业绩下滑是企业进行印象管理的主要动机[3],当经营业绩不理想时,管理层会试图通过一系列表述性操纵方式来管理利益相关者对公司业绩的印象。一方面,期望落差会引发企业对财务信息进行印象管理。当业绩未到期望水平时,管理层会通过操纵年报可读性来模糊对业绩的解释,如引入会计术语,增加句子长度,利用年报中的图表、图片、语气等来影响外界对业绩的认知,或通过盈余管理手段进行财务包装。另一方面,期望落差会引发企业对非财务信息进行印象管理。根据信号传递理论,期望落差不仅会向市场传递出企业经营不善的不利信号,还会为管理层贴上能力不足和管理不善的标签,对其职位、声誉和薪酬产生威胁,因此,当其进行行为变革时,管理层会将此视为一个成长机会,但目前公司自身业务尚无足够的资金积累以支持其进行一系列行为变革,故资金需求会导致管理层尽可能象征性地向银行、金融机构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传达他们所希望看到的内容,通过与规范和期望的匹配,获得社会认可及融资便利性,如选择“报喜不报忧”的信息披露方式向利益相关者隐瞒、弱化自己不足,或者通过“夸张”的披露方式解释年报中反映的不良业绩是由于行为变革的高额成本造成的,等等。因此,在期望落差状态下,企业既可能会对财务信息进行印象管理,对较差的经营绩效进行“漂白”,也可能会对非财务信息进行印象管理,利用象征性举措而非实质性行动进行掩饰,进而降低公司信息披露质量。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假说1。

H1: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期望落差显著降低了企业的信息披露质量。

(二)期望顺差与信息披露质量

在期望顺差情境下,管理层认为当前组织处于一种经营良好、高效运转的状态,满意的业绩状态增强了管理层对前期战略规划的信心以及组织行为惯性,以致其搜寻新的行为变革的动机不强,故一般不会做出偏移当前运行轨迹的决策,但这并不代表企业不需要维系与各方利益相关者的关系。第一,从公司外部层面来看,根据信号理论,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业绩较好的上市公司将会提供较高质量的信息披露,利用信息传导效应,向外界传递公司经营状况良好、未来发展的潜力及竞争优势,不仅可以降低投资者对公司价值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增强公司股票的流动性,还可以畅通信息需求方和供给方之间的沟通渠道,降低资本误定价和企业风险的发生概率,有利于企业的存续和发展。第二,从公司内部层面来看,由于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中高管绩效的考核仍然以会计业绩为主[4],因此,管理层也希望能够通过高质量的信息披露,使股东更好地评价其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增强股东对其能力的信心,继而提升自身声誉和薪酬水平。因此,当企业处于期望顺差状态时,企业更倾向于进行高质量的信息披露。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假设2。

H2: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期望顺差显著提高了企业的信息披露质量。

(三)机构投资者对期望绩效反馈与信息披露质量的调节效应

近年来,机构投资者作为资本市场的专业投资力量,在维护资本市场的稳定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目前学术界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行为表现,但仍未形成统一定论。本文认为,随着企业经营绩效的动态变化,机构投资者所扮演的角色也会有所不同。第一,在期望落差状态下,机构投资者与上市公司更能表现出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这是因为,当企业因各种原因而导致绩效变差时,机构投资者要想在短时间内退出目标企业并不可能,尤其是当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比例较高时,短时间内全身而退更不可能,这便会激发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意愿和动机。从这个角度来看,期望落差会增强机构投资者对企业的监管意愿,促使其积极改善内部治理状况,提高信息披露质量。第二,在期望顺差状态下,机构投资者会放松对上市公司的监管。一方面,从有限注意理论来看,我国机构投资者大都采取投资组合的策略,其精力和资源有限[5],同等条件下,会选择将有限的精力和资源投入到绩效不佳的企业中,因此,在期望顺差状态下,机构投资者会放松对绩优企业的监督力度;另一方面,“策略合谋”假说认为,为实现投资价值最大化,机构投资者可能会选择与管理层形成“策略联盟”,由于机构投资者的薪酬主要依赖于季度业绩,故期望顺差可能催化机构投资者作为“逐利主体”的合谋动机。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假说3。

H3: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机构投资者对绩效反馈与企业信息披露质量间起负向调节作用。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以2003—2019年我国深市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并根据研究需要剔除以下样本:剔除金融、保险类上市公司;剔除ST、*ST企业;剔除相关数据缺失的样本,为了消除极端值的影响,对所有连续变量在1%和99%分位数进行Winsorize缩尾处理,最终获得8248个观测值。衡量信息披露质量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考评结果来源于深交所网站的“信息披露考评”栏目,其余数据均来自于CSMAR数据库,数据处理用Stata15完成。

(二)变量定义

1.被解释变量

本文的被解释变量为信息披露质量(IDQ)。采用深交所对上市公司的年度信息披露考评作为信息披露质量的代理指标。深圳证券交易所于2001年5月发布《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工作考核办法》,从2002年起基于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合法合规性和公平性六方面分等级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工作进行考评,最终考评结果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与不合格四个等级。相对于其他指标,该考评指标较为客观,且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因此本文采用该指标来衡量信息披露质量。为了进行量化分析,本文将四个等级依次赋值为4(优秀)、3(良好)、2(合格)、1(不合格),数值越大,说明信息披露质量越好。

2.解释变量

本文的解释变量为期望绩效反馈(GAP、EXC)。由于企业是基于历史维度和行业维度来设置绩效期望水平的,且这两种维度的绩效反馈涉及的信息来源也不同,因此,独立的历史和行业期望模型更符合期望绩效反馈理论的初始模型,故本文分别使用历史期望绩效反馈、行业期望绩效反馈来衡量期望绩效反馈。此外,由于本文研究的是期望绩效反馈对企业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滞后影响,为了避免可能出现的反向因果关系,所有自变量均滞后一期。借鉴王化成等(2019)[6]的做法,构建如下模型:

(1)历史期望绩效反馈

HisGAPi,t=I1(Pi,t-1-Ai,t-1)

(1)

HisEXCi,t=(1-I1)(Pi,t-1-Ai,t-1)

(2)

Pi,t-1表示i企业第t-1期的实际绩效,采用总资产报酬率ROA衡量。Ai,t-1表示i企业第t-1期的历史期望水平,取i企业第t-2期实际绩效(Pi,t-2)与第t-2期历史期望绩效(Ai,t-2)的加权,计算公式为:

Ai,t-1=(1-α)Pi,t-2+αAi,t-2

(3)

其中,参数α介于0至1之间,基于回归模型拟合最优原则,本文取α=0.4。设置虚拟变量I1,当Pi,t-1-Ai,t-1<0时,I1等于1,则HisGAPi,t=I1(Pi,t-1-Ai,t-1)<0表示企业i第t期的历史期望落差,该变量取值均为负,取值越小代表实际绩效低于期望水平的差距越大。同时,设置虚拟变量1-I1,HisEXCi,t=(1-I1)(Pi,t-1-Ai,t-1)≥0表示企业i第t期的历史期望顺差,该变量取值均为正,取值越大代表实际绩效高于期望水平的差距越大。

(2)行业期望绩效反馈

lndGAPi,t=I2(Pi,t-1-IAi,t-1)

(4)

lndEXCi,t=(1-I2)(Pi,t-1-IAi,t-1)

(5)

Pi,t-1表示i企业第t-1期的实际绩效;IAi,t-1为i企业第t-1期的行业期望水平,取i企业第t-2期行业内全部企业实际绩效的中位数(IPi,t-2)与第t-2期行业期望绩效(IAi,t-2)的加权,计算公式为:

IAi,t-1=(1-α)Pi,t-2+αIAi,t-2

(6)

与前文类似,仍然取参数α=0.4。按照上述方法,重新设置虚拟变量I2、1-I2,IndGAPi,t代表企业i第t期的行业期望落差,IndEXCi,t代表企业i第t期的行业期望顺差。

3.调节变量

本文的调节变量为机构投资者(INS)。参考袁知柱等(2014)[7]的研究方法,用机构投资者持股数量合计除以总股本表示,其中机构投资者由投资基金、证券公司、QFII、保险公司、社保基金、企业年金、信托公司、财务公司和银行9个明细类别组成。INS越大,表明该企业的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越高。

4.控制变量

参考以往文献,本文在模型中控制如下变量,并用Controls表示:公司规模(SIZE),年末资产总额的自然对数;公司成长能力(GROWTH),用营业收入增长率来表示;资产负债率(LEV),年末总负债除以总资产;经营现金流量(OCF),上市公司经营净现金流量/总资产;管理层权力(POWER),董事长、总经理由同一人担任,则赋值为1,否则为0;独立董事比例(INDPER),独立董事人数与董事会总人数的比值;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TOP1),年末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国内前十大会计师事务所审计(BIG10),属于国内前十大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赋值为1,否则为0;此外,本文还控制了行业(IND)、年份(YEAR)固定效应。

(三)回归模型

为验证期望顺差、期望落差分别与信息披露质量的关系,构建如下模型:

IDQi,t=β0+β1GAPi,t-1+β2EXCi,t-1+∑βkControlsi,t-1+∑YEAR+∑IND+ε

(7)

为验证机构投资者对两者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构建如下模型:

IDQi,t=β0+β1GAPi,t-1+β2EXCi,t-1+β3INSi,t-1+β4GAPi,t-1*INSi,t-1+β5EXCi,t-1*INSi,t-1+∑βkControlsi,t-1+∑YEAR+∑IND+ε

(8)

四、实证结果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下页表1为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其中,IDQ的最大值为4,最小值为1,均值为3.115,标准差为0.603,说明我国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质量整体水平较高,但仍存在较大差异。从历史期望绩效反馈来看,HisGAP和HisEXC的平均值分别为-0.016和0.010,说明实际业绩低于历史业绩期望的平均差距为0.016,实际业绩高于历史业绩期望的平均差距为0.010。从行业期望绩效反馈来看,IndGAP和IndEXC的平均值分别为-0.015和0.026,说明实际业绩平均低于行业业绩期望0.015,实际业绩平均高于行业业绩期望0.026。INS的最大值为34.490,最小值为0,均值为7.750,标准差为7.538,说明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在样本公司之间的差异也较大。

(二)回归结果分析

1.期望落差与信息披露质量

根据Hausman检验,P值为0,表明拒绝原假设,因此,本文选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基于我国上市公司2003—2019年面板数据,分别从历史期望绩效水平和行业期望绩效水平两个维度出发,考察不同的期望绩效反馈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针对模型(1)进行回归,回归结果见隔页表2的第(1)、(2)两列。其中,第(1)列为基于历史期望绩效水平,第(2)列为基于行业期望绩效水平。结果显示,当企业处于期望落差状态时,无论是基于历史期望绩效反馈,还是基于行业期望绩效反馈,期望落差(GAP)的系数估计值均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期望落差显著降低了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质量,验证了本文的假设1。这是因为,当企业当期的组织绩效低于期望水平时,一方面,会使管理层面临声誉受损、离职、降薪的风险;另一方面,管理层试图通过一系列行为变革来改善企业的经营业绩,而这一系列行为变革又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比如创新活动具有投入大、风险高、滞后性的特点,这不仅会加剧企业的债务压力,一旦失败还会引发股价崩盘风险,因此,对本企业的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进行印象管理、采用“报喜不报忧”的信息披露方式或“言行不一致”的表述性操纵方式成为其应对各方利益相关者质疑的短期策略。

表1 描述性统计分析

2.期望顺差与信息披露质量

当企业处于期望顺差状态时,基于行业期望绩效反馈的回归结果显示,IndEXC的系数估计值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基于历史期望绩效反馈的回归结果显示,HisEXC的系数虽不显著,但也为正,说明期望顺差显著促进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的提升,验证了本文的假设2。这可能是因为,在企业当期组织绩效高于期望水平时,企业更希望通过披露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利用信息传导效应,向外界传递公司经营状况良好、未来发展的潜力及竞争优势,不断提升公司声誉;同时,管理层作为委托人,也希望通过披露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向董事会和外界证明自身能力,对其职位、声誉和薪酬产生正向影响。故无论是基于企业层面,还是基于管理层自身,当企业处于期望顺差状态时,均倾向于进行高质量的信息披露。

3.机构投资者对绩效反馈与信息披露质量的调节效应

下页表2第(3)至(6)列为模型(2)的回归结果,即分别基于历史和行业两个角度检验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对期望绩效反馈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的调节效应。其中,第(3)、(4)两列为基于历史期望绩效水平,第(5)、(6)两列为基于行业期望绩效水平。由(3)、(5)两列可知,加入全部控制变量之后,在历史期望绩效反馈下,交乘项HisGAP*INS的系数估计值为负;在行业期望绩效反馈下,交乘项IndGAP*INS的系数估计值为-0.0609,在10%水平上显著为负,说明当企业处于期望落差状态时,机构投资者持股能够改善期望落差对企业信息披露质量的抑制作用。第(4)、(6)两列显示,加入全部控制变量之后,在历史期望绩效反馈下,交乘项HisEXC*INS的系数估计值虽不显著但为负;在行业期望绩效反馈下,交乘项IndEXC*INS的系数估计值为-0.0471,在1%水平上显著为负,说明当企业处于期望顺差状态时,机构投资者持股弱化了期望顺差对企业信息披露质量的促进作用,验证了本文的假设3。

表2 期望绩效反馈与信息披露质量

这可能是因为,我国机构投资者大都采取投资组合的策略,其精力和资源有限,同等条件下,会选择将有限的精力和资源投入到绩效不佳的企业中,而放松对绩优企业的监督力度。当机构投资者参与绩效不佳的公司治理时,其具备的信息优势、资金优势、信息传递功能等不仅会对管理层形成有效监督,还会帮助其进行积极变革、改善绩效,继而促使其提高信息披露质量。当投资者在业绩不佳的企业中得不到预期的回报时,便会希望从业绩良好的企业中得到更多,因此,期望顺差可能会催化机构投资者作为“逐利主体”的合谋动机,进而造成信息披露质量的降低。

(三)异质性分析

1.市场竞争异质性检验

由于市场是企业生存的重要外部环境之一,因此,无论是期望落差与企业信息披露质量间的关系,还是期望顺差与企业信息披露质量间的关系,都会受到市场竞争程度的影响。据此,本文参考Beiner等(2011)[8]的做法,采用赫芬达尔指数度量市场竞争,并按行业计算市场竞争程度的均值,将样本分为高市场竞争组和低市场竞争组进行回归分析,回归结果见表3。

表3 基于市场竞争、内部控制质量的分组检验结果

由表3中的第(1)至(4)列可知,无论是基于历史期望绩效反馈,还是基于行业期望绩效反馈,期望落差GAP的回归系数在高市场竞争组显著为正,而在低市场竞争组并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同样,期望顺差EXC的回归系数在高市场竞争组显著为正,而在低市场竞争组也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这可能是因为,当企业处于期望落差状态时,其管理层会进行一系列行为变革,一方面,市场竞争越激烈,为“防止公司秘密泄露”,减少竞争劣势成本,管理层会倾向于披露更少的信息;另一方面,由于这一系列行为变革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一旦失败后,市场投资者预期被打破、大量利空消息的产生会进一步加剧企业的股价崩盘风险,因此,当企业经营绩效不好时,市场竞争越激烈,企业的信息披露动机就越弱,从而降低信息披露的质量。当企业处于期望顺差状态时,其管理层认为当前管理和实践都不存在问题,一般不会做出偏移当前运行轨迹的战略决策,但是,激烈的市场竞争压缩了公司的盈利空间,不利于企业维持好绩效,因此,面对市场竞争,为了保持竞争优势,增强股票的流动性,管理层会积极主动披露高质量的会计信息。

2.内部控制质量异质性检验

内部控制是指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员工在一定的控制环境下,通过履行牵制与约束、防护与引导、监督与影响、衡量与评价等职能,旨在实现企业报告的可靠性、法律的遵循性、资产的安全性等目标而发生的一系列企业管理活动[9],因此,内部质量不同,绩效反馈对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也会有所不同。鉴于此,本文参考多数文献的做法,选取迪博“内部控制指数”作为公司内部控制质量的代理变量,并按照其均值将样本分为高内部控制质量组和低内部控制质量组进行回归分析,回归结果见表3中的第(5)至(8)列。由表可知,基于行业期望绩效反馈显示,期望顺差仅显著促进了内部控制质量较高的企业的信息披露质量,符合我们的预期。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基于历史期望绩效反馈,还是基于行业期望绩效反馈,对于高内部控制质量组和低内部控制质量组,期望落差GAP的回归系数均显著为正,这说明对于经营业绩不佳的公司,其管理层出于各种目的,更可能会超越内部控制系统而对外披露对本企业有利的会计信息,从而使内部控制无法充分发挥其对信息披露质量的提升作用。

五、稳健性检验

为保证研究结论的稳健性,本文进行了如下的稳健性测试。第一,更换期望绩效度量方式。为了避免绩效度量方式的不同而导致检验结果存在差异的情况,本文选取净资产收益率ROE代替ROA作为绩效反馈的衡量指标,重新进行检验。回归结果显示,加入全部控制变量后,HisGAP的回归系数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而IndGAP的回归系数虽不显著但也为正,表明期望落差确实会显著降低企业的信息披露质量;IndEXC的回归系数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而HisEXC的系数虽不显著但也为正,表明期望顺差会促进企业信息披露质量的提升,研究的结果具有稳健性,限于篇幅,本文将省略稳健性检验的回归结果,下同。第二,更改期望水平的业绩权重。为了避免计算期望绩效反馈的过程中,由于业绩权重不同而导致潜在的结果差异,我们参考贺小刚等(2020)[10]的方法,根据企业t-2期实际绩效Pi,t-2(权重为0.3)与第t-2期历史期望绩效Ai,t-2(权重为0.7)的加权平均数,重新计算行业期望水平和历史期望水平,检验结果无显著差异。第三,重新定义研究区间。考虑到2007年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企业财务指标带来的影响,以及2008年金融危机可能会对绩效反馈造成影响,为确保本文的研究结果不是由于会计准则的变化或金融危机造成的,参考吴建祖和袁海春(2020)[11]的方法,本文重新选择2012—2019年作为样本区间,对模型(7)重新进行回归,结果显示,本文结论依然没有发生变化,说明控制了样本区间的影响后,不同的期望绩效反馈与企业信息披露质量的关系依然稳定。(1)限于篇幅,本文省略了稳健性检验回归结果的汇报,留存备索。

六、研究结论与启示

高质量的信息披露对助力资本市场健康有序发展意义重大,然而,当前我国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仍存在较大问题。为厘清问题原因并探寻潜在解决办法,本文以我国深市A股上市公司2003—2019年的数据为样本,基于企业不同的期望绩效反馈视角,探讨了企业信息披露的动机与倾向,并在此基础上从公司外部治理视角探讨了机构投资者对两者关系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期望落差显著降低了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质量;而期望顺差显著提高了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质量;此外,机构投资者会对期望绩效反馈与信息披露质量之间的关系起负向调节作用,即在期望落差状态下,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越高,越能够有效发挥监督作用,改善企业的信息披露质量;而在期望顺差状态下,更可能催化机构投资者的合谋动机,导致企业信息披露质量的下降。进一步研究发现,相比市场竞争程度低、内部控制质量差的企业,期望顺差更能促进市场竞争程度高、内部控制质量好的企业的信息披露质量;期望落差更会显著降低市场竞争程度高的企业的信息披露质量,而对内部控制质量并未表现出异质性。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应改变评判管理层能力的标准。如果过于关注公司是否实现期望绩效,并以此作为评判管理层能力的标准,必然会导致管理层在进行信息披露时更加注重如何去迎合各方利益相关者,进而降低信息披露质量。因此,外界应减少或不以公司短期绩效好坏作为考核管理层能力的标准,将管理层从不断追逐是否实现短期期望绩效目标的过程中解放出来,这样才能减少管理层为了迎合利益相关者而发生的短视行为,从而提高整个资本市场的信息披露质量。

第二,应加强对机构投资者的培养。我国机构投资者规模不断壮大,投资决策逐步趋于理性,多采用能够分散风险的投资组合策略,基于自身利益积极发挥对上市公司的监督作用,然而这种作用仅在期望落差企业中凸显,在期望顺差状态下更可能催化机构投资者的合谋动机。本文的研究结论提示,为充分发挥机构投资者的公司治理监督作用,监管层应加强对机构投资者的培养,建立规范有效的业绩考核制度,如延长业绩考核区间、构建长期业绩激励制度、提高机构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持股上限等,从而降低机构投资者的短期投机行为,增强其提高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的能力,培育更多着眼于公司长期发展的合格投资者,继而改善资本市场的信息环境。

第三,应完善市场竞争机制和内部控制治理机制。一方面,各监管部门应加强对市场竞争程度较高的行业的监管,特别是对绩效不佳的企业的监管,不断提高监管的“威慑力”和“精准性”;另一方面,上市公司应继续完善自身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充分发挥内部控制在优化治理结构、缓解代理冲突中的积极作用,从而促使上市公司对外披露高质量的信息。

猜你喜欢

顺差管理层投资者
机构投资者与管理层共同持股存在联合效应吗?——基于企业创新的视角
前三季度银行结售汇和涉外收支双双保持顺差
聊聊“普通投资者”与“专业投资者”
纠纷调解知多少
核安全文化对管理层的要求
新兴市场对投资者的吸引力不断增强
形成我国经常账户顺差的原因分析
卫生领域需要有情怀的投资者
论管理层收购的立法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