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江宁波四明山区域毛竹产业发展建议

2022-12-07徐志豪毛恩友李佳丹

世界竹藤通讯 2022年3期
关键词:毛竹林毛竹竹林

徐志豪 王 凯* 毛恩友 李佳丹 詹 柴

(1 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浙江宁波 315040;2 宁波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浙江宁波 315040)

浙江宁波四明山区域覆盖海曙区、奉化区、余姚市的13 个乡镇(街道)、198 个行政村,拥有林地面积10.62 万hm2,约占宁波市林地总面积的23%,森林覆盖率高达77.5%,大型水库数量占全市的2/3,是宁波最重要的绿色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有“浙东绿肺”“宁波水缸”之称。四明山区域毛竹资源丰富,占区域林地总面积的27%以上。毛竹是中国分布最广的竹种[1]。近年来,因管理缺乏加之毛竹产业发展不完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四明山区域的毛竹林出现无序扩张、混乱生长、杂乱、退化等现象,由此带来毛竹生长环境与竹株质量变差,土壤肥力、竹材产量与群落种群多样性降低,抗御病虫害与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弱等问题[2],导致经济效益不佳、生态效益下滑、社会效益缺失。本文通过分析四明山区域毛竹产业存在的突出问题与制约因素,从毛竹一二三产业全面高质量发展的角度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以期破解毛竹林无序扩张、无人管理的难题,实现毛竹资源充分利用、综合效益提升以及产业可持续发展。

1 毛竹产业发展现状

四明山区域竹林面积约3.21 万hm2,占区域林地总面积的30.3%,其中超过90%均为毛竹林。根据《宁波市四明山区域森林资源与生态效益评估报告(2020)》数据,四明山区域竹林面积由2009 年的30 378 hm2增加到2017 年的32 135 hm2,年均净增率0.71%。该区域毛竹第一产业以春笋和冬笋鲜笋生产为主,有部分经营主体将毛竹转化为基料,种植生态竹荪、大球盖菇、黑皮鸡枞、鸡腿菇等林下菌菇,其他主要是林下中草药材(黄精、白芨、重楼等) 等;二产主要是利用竹材开展竹制品的系列精深加工,主要产品涉及竹家具、竹厨卫用具、竹家居用品、竹工艺品等,目前全市有各类竹材、竹笋加工企业100 家左右,年加工总产值10 多亿元;三产以“浙东大竹海”最具代表性,依托万亩竹林资源,开发了竹笋采收、竹农生活体验、林下产品采摘、农业劳动实践、乡村民俗手工等极具地方特色的旅游休闲项目,配套建设了旅游停车场、旅游厕所、休闲游步道、观景台等旅游基础设施,每日可同时接待游客6 000 人次。

2 毛竹产业存在的突出问题与制约因素

2.1 突出问题

1) 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作用弱。毛竹产业发展离不开市场及产品,企业作为产业发展的主体,在其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3]。四明山区域乃至宁波整体范围内,虽然培育、引入了一些龙头企业,但这些企业的引领作用没有发挥出来,导致整体上竹相关企业规模不大、创新意识不强、产品科技含量不高、生产管理模式不优等问题[4],部分竹材加工企业所需要的毛竹原材料反而是从外地购买,对本地毛竹需求带动不强。

2) 竹林管理较为粗放。受到毛竹价格逐年下降和人工成本持续攀升的双重影响,竹农管理毛竹林的积极性不高,许多毛竹林出现抛荒[5]。除了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的区域竹林有定期经营和管理外,其他多数地区的竹林处于“无人问津”的状态,造成竹子“野蛮”生长、无序生长,竹林退化快、衰退加速。

3) 产品开发不足。多数竹加工企业技术装备落后,资源利用率低,竹精深加工产品所占比重较小。毛竹笋以加工水煮笋为主,水煮笋加工人工参与环节较多,机械化操作较少,绝大多数笋加工品为初制品。适合北方人食用的水煮笋、油焖笋等产品开发不足,本地产品市场占有率较低。

4) 品牌建设不足。从宁波全市看,除宁波士林工艺品有限公司外,其他多数企业的产品没有知名度,产品附加值较低,产品科技含量不高。缺少具有明显优势的拳头产品和名牌产品,没有形成完善的区域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相互支撑的品牌体系。

5) 林下经济推广较慢。竹林地具有良好的环境,竹林下发展药材、食用菌都是较好的提升经济效益的模式。浙东大竹海通过竹林下套种鸡枞菌、竹荪等食用菌试点,取得了良好的收益。但从整个区域看,开展林下种植的面积较小、规模较小,发展速度较慢,尤其是小农户种植不多。

6) 农文旅融合发展不足。四明山区域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旅游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区域内以竹子为主题的景点以“浙东大竹海”著称,高峰时期年接待游客量可达20 万人次,但围绕“竹”所挖掘的文化产品、活动相对较少,竹子博览园、博物馆、农家乐欠缺。与生态旅游开发较好的安吉相比,四明山区域还有巨大差距。

2.2 制约因素

1) 老龄化严重,人工成本高。根据第3 次农业普查数据,宁波市农业从业人口中55 岁以上的占56.13%。四明山区域是宁波市相对欠发达地区,常住人口的老龄化程度更是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竹业从业人员年龄普遍大于60 岁。目前,人工平均工资一般为200 元/d,而毛竹的价格为0.3 元/500 g,意味着1 个工人每天要砍近350 kg的毛竹才能够覆盖工资成本。

2) 基础设施差,运输成本高。竹林地处山区,交通不便,多数毛竹林所处区域都是外围有一条主干道,竹林内部没有成熟的运输通道,导致挖笋、砍竹、搬运等作业难度较大,由此进一步加剧了毛竹一产的生产成本。

3) 环保标准高,建设用地稀缺。四明山区域是宁波市重要的生态涵养林、水源保护地,竹加工产业项目无法落地,毛竹初加工企业也非常少,使得本地竹加工龙头企业不得不从外地购买原材料。此外,建设用地指标缺乏,经营主体缺乏场地,使一些有意向的竹加工企业无法引入、落地,原有企业也有外迁的可能,影响竹产业整体发展。

4) 经济欠发达,政府扶持力度不足。四明山区域整体经济条件相对落后,农民缺少开发竹业的大量资金,而政府在竹林基础设施提升、融资支持、竹产业统筹规划等方面的扶持较少。

3 毛竹产业发展思路

破解毛竹产业发展的困境,需要做好一二三产的文章,推动毛竹全产业链发展[6]。

3.1 扎实推进一产提质增效

3.1.1 加快提升毛竹林培育水平

合理控制竹林规模,提升培育技术。精准识别低效、退化毛竹林,加大复壮改造和精准提升力度。根据市场需求和竹林立地条件,将毛竹林按照材用、笋用、材笋两用、生态涵养用、景观营造用等不同用途进行分类,推进毛竹林分类经营。在此基础上,推广毛竹林喷滴灌、竹笋高产早出、高效肥水等生产技术,提高笋竹林、用材林等不同用途竹林经营水平,推进笋材高产高质。

3.1.2 加速完善毛竹林生产设施

毛竹林生产基础设施不完善,会严重影响毛竹林经营管理,制约一产,进而影响到二产和三产,导致整体经济效益的下滑[7]。不断健全竹产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体系,重点支持竹林道路、作业及运输机械、喷滴灌设备等。应充分统筹农、林、水、路等各方面项目资金,整合安排专项经费用于提升竹林生产基础设施,尤其要注重提升覆盖面广、受益面广、承压大的竹林道路等级,提升冬、鞭笋的灌溉条件,保障基地竹笋品质和效益。推进“机器换人”,推广使用割灌机、采伐油锯、轨道式运输机器等,加大对毛竹林采割机械、运输机械、初加工机械等的补贴力度。

3.1.3 加强培育竹产业规模化经营主体

推进毛竹林经营适度规模化,通过竹林出租、竹林互换、竹林入股等方式,加快竹林流转,集中竹林资源,培育一批竹林经营大户、新型职业竹农、特色家庭林场、股份制经济合作组织等新型竹林经营主体。积极扶持专业采伐的社会化组织,提高作业人员专业化技能。

3.1.4 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

大力培植龙头企业,强化创新能力,打造主业突出、创新能力强、辐射作用大的优势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以中小型生产基地为支撑,加快联农带农,联合发力推进毛竹产业转型升级[8]。引导龙头骨干企业构建技术创新体系,支持企业建立企业研究院、研发中心、设计中心等,联合科研院校、行政主管单位,协同建设科技创新综合服务平台、合作投入平台,联合攻关解决一批毛竹生产共性难题,取得一批关键技术。提高竹产业组织化程度,组建宁波市竹产业联盟,推进优势资源互补,加快消化本地竹材。

3.1.5 大力发展林下经济

充分利用竹林下空间和竹笋生产季节差,因地制宜培育经济效益高、技术成熟的林下经济作物,推广“一亩山万元钱”经营模式,积极推广浙东大竹海的林下种养新模式,以竹为核心,带动林下中药材、菌菇、禽畜等特色产业,完善竹下生态种养标准,发展竹下生态种植、养殖、采集等复合经营[9],提高竹林复种指数。

3.2 加快推进毛竹二产转型升级

3.2.1 建设毛竹加工小微产业园

根据区域内毛竹资源分布实际,统筹规划,谋划新建具备竹材初步物理分割、成品精深加工、环保综合处理于一体的,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创新产业园[10]。从解决本地笋竹等原料销路的角度出发,兼顾实用性、便利性,优化初级加工场所设置,支持竹农就地、就近创业就业。明确厂房、堆场等用地办理手续,破解土地政策制约毛竹产业发展的壁垒。大力聚集上下游企业,对建设完成的竹产业小微园区,严格选择、把控入驻企业的性质,严格落实有关政策制度,入园企业要求务必是毛竹加工企业,其他企业禁止入内,逐步实现产业链充分融合。

3.2.2 加强笋竹加工产业链建设

分层次统筹考虑,全面加强、全面提升笋竹加工产业链。对于毛竹初加工点,以考虑便利性、辐射面和加工需求为主,在重点乡镇多点布局,缓解毛竹运输难、销售难等问题;对于笋加工,注重开发一批适合保存保鲜、长途运输的冷链加工产品,同时鼓励企业开发利用竹叶、竹枝、竹梢、竹屑等副料,变废为宝,充分延长竹产业链,提高产品价值链,提升毛竹利用率[11]。拓宽竹精深加工产品门类,改造升级传统加工产品,支持竹饮品、竹药品、竹保健品等产品研发生产,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做优做强家具、家装、家纺、家饰等全系列竹制品,逐步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3.2.3 试点开展毛竹林碳汇交易

竹林具有很强的固碳能力,毛竹林每年固碳量平均为0.39 t/667 m2,对助推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意义重大。建议开展竹林碳汇交易,尝试碳汇质押贷款,促进环境改善,增加农户收入。

3.2.4 加快竹产业科技创新

注重体制机制创新,鼓励科研人员参与毛竹产业科技研发,充分利用科技平台,培育民营科研机构,整合各类科研单位、企业研究院、重点实验室等力量,重点突破毛竹加工废水、废气、废料等的资源化利用技术,加快笋竹加工企业智能化改造,建设一批“机器换人”数字工厂,开发一批前沿性、引领性的笋竹新材料、新产品,大力发展竹笋绿色食品加工。

3.3 着力推进毛竹产业融合发展

3.3.1 打造“文化竹”

我国竹文化历史悠久,竹子相关的诗词歌赋等文学艺术佳作至今广为流传[12]。面对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特色化、本土化、原创性的竹文化更有发展空间,这也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关键[13]。“守仁格竹”的故事家喻户晓,四明山区域应重点挖掘阳明心学文化,打造心学主题博物馆、公园、博览园等,同时加大竹文创产品设计和文创基地建设,示范传承一批竹编、竹雕、竹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竹美学功能,倡导在美丽城乡建设中融入竹元素。

3.3.2 发展“康养竹”

四明山区域作为“浙东绿肺”“宁波水缸”,生态环境非常优越,具备发展森林康养产业的良好基础。建议以竹元素为主题,统筹规划一批竹林康养基地,培育打造一批森林人家,升级建设一批森林氧吧;结合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融入阳明心学文化,打造生态竹林旅游精品线;举办一批竹林养生、竹林文化、竹林运动等活动,推进竹林生态与养生、养颜、养眼、养心、养神等相结合,把竹林康养发展成为富民产业。

3.3.3 培育“品牌竹”

不断完善以区域性公共品牌为引领,企业品牌为主体,产品品牌为支撑的品牌体系。以四明山区域为整体,高起点打造一个区域性公共品牌,建立公共品牌使用标准,严格管理制度;支持区域内龙头企业、合作社等各类新型经营主体打造自身品牌,树立品牌意识、强化品牌思维,把品牌做成企业名片;支持企业加强产品创新,对产品进行细分,逐步建立产品品牌体系。以标准化生产为抓手,开展笋产品生产溯源、安全检测、规范包装等工作,保证笋制品质量安全。支持引导企业间开展合作,互补发展、共同做强,打造产业联合体。

3.3.4 做优“电商竹”

通过行业会展等形式,协助企业开展产品展示、推介、营销等活动,支持企业发展网店、建设或入驻直播平台,加强与行业协会、委托运营商的合作。线上通过天猫、拼多多等电商平台以及短视频、网红直播、线上展销平台等形式带货销售,全力打造产品产销基地,加快发展毛竹产业电商。线下积极鼓励竹企业参与市内外展示展销活动,推进竹产品建立健全各类销售渠道。

3.3.5 做好“体验竹”

深化文、教、旅方面的合作,开展养生知识、科教文化、农林技术等内容培训。谋划建设竹科技馆、竹音乐馆、竹工业馆、竹家居馆、竹文化馆、竹文化风情街等,以沉浸式文旅体验为重点,面对中小学师生群体,打造研学基地,开展竹林劳作、林下拓展、科普教育等教学活动;同时,针对单位团建、家庭游玩等推出游客采笋挖笋、水煮笋制作、竹扇与笔筒等工艺品创作、竹炭生火技巧、竹林景观营造以及笋竹相关风味美食体验等。

猜你喜欢

毛竹林毛竹竹林
为什么大熊猫生活在竹林里
节骨草和毛竹苗
寒 秋
敲竹杠
不同施肥方法对毛竹出笋成竹及生长量的影响
解析毛竹刚竹毒蛾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毛竹林火灾预防与灾后复壮技术
竹林野炊
情寄苍茫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