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邦才辨治脾瘅验案二则赏析*

2022-12-07虞尧青王邦才

浙江中医杂志 2022年8期
关键词:王师服法竹茹

虞尧青 王邦才

1 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53

2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宁波市中医院 浙江 宁波 315010

王邦才主任中医师系浙江省名中医,宁波市首批名中医,宁波市领军人才,从事中医内科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四十余载,善汇众医之长,突破创新,对有关中医内科疾病的辨证论治见解独到。笔者得幸师从之,教学相长,略悟一二,现摘王师辨治脾瘅具有代表性的验案二则,以飨同道。

1 脾瘅溯源

脾瘅,多由于过食肥甘味美之品,以口中甘甜为主症,可进行性发展成为消渴病的一类疾病[1]。脾瘅一名首见于《素问·奇病论》,其书有云:“有病口甘者,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后有王冰注之瘅谓热也,脾热则四脏同禀乃五气上溢,生因脾热,故得名脾瘅。

2 辨证论治

脾瘅好发于贪食膏粱厚味之人,多因其饮食不节,是消渴病的前一阶段,其形成及病理特点与现代医学中的代谢综合征颇为相似,王师除秉持此观点之外,还认为先天禀赋不足、劳逸失度、五志过极亦是其病因所在。

王师在总结诸家经验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认为脾瘅辨治上当分虚实,湿、热、痰、瘀皆可为害。实者多为邪热壅积脾胃、痰浊内生、湿热中阻,好发于痰湿质、湿热质、气郁质人群,治疗上以清热化痰除湿为要,方用小陷胸汤合越鞠丸加减,常用瓜蒌皮、半夏、黄连、苍术、淡竹茹、栀子、六曲、生山楂、陈皮、炒麦芽等药;虚者多为脾气虚弱、血亏阴耗,后期可因虚致瘀,好发于气虚质、阴虚质、阳虚质、血瘀质人群,治疗上当以健脾益气、滋阴养血、化瘀补虚为主,方用补中益气汤、桃红四物汤加减,常用黄芪、白术、党参、升麻、柴胡、当归、木香、砂仁、生地黄、桃仁、红花、丹参等药;临床上亦可见虚实夹杂之证,其中脾虚为虚实机转关键,当细辨舌象,灵活组方,《温热经纬》中所提到的“浊泛口甜者,更当视其舌本,如红赤者为热,当辛通苦降以泄浊;如色淡不红,由脾虚不能摄涎而上泛,当健脾以降浊也”,也印证了此观点。

3 验案

3.1 “实”案:俞某,男,26岁。学生。2021年10月5日初诊。主诉:反复口中甜腻1月余。患者1月前连续2天夜间进食烧烤等辛辣油腻食物,后晨起出现口中甜腻,似含糖饴,自服促胃动力药物后未见明显好转,反复发作,故至王师处求医。刻下见:口中甜腻不爽,夜间尤甚,头部昏沉,肢体困重,神疲乏力,形体偏胖,自感汗出粘腻,不思进食,食则中满,喉间痰声作响,矢气频发,无恶心、呕吐,夜寐安,大便粘腻,小便尚调,舌质红、苔花剥,脉弦滑。西医诊断:代谢综合征。中医诊断:脾瘅。辨证:脾胃湿热,痰热互结。治法:清热化痰,祛湿醒脾。处方:苍术、栀子、制半夏、瓜蒌皮各15g,六曲、黄连、陈皮各10g,生山楂、生地黄各30g,竹茹20g。7剂。水煎早晚分服。并嘱患者清淡饮食,加强锻炼。10月12日二诊:患者口中甜腻大减,夜间偶作,神疲乏力较前好转,纳谷转香,大便质粘仍存,无明显其余不适,舌质红、苔薄黄,脉弦。原方既效,守方续进,前方去竹茹,加制大黄10g,荷叶20g。7剂。服法同上。10月19日三诊:患者口中甜腻不复,除偶有疲乏外无明显不适,舌质淡红,苔薄已净,脉弦。前方继服7剂。服法同上。1周后诸症平,病即告愈。

按:本例患者与《素问》所言脾瘅之发病较一致,为典型的“肥美之所发也”。患者形体偏胖,平素喜食肥甘厚味,又缺乏锻炼,属痰湿质,正如《丹溪心法》有云“肥人多痰湿”。患者连续夜间进食辛辣油腻之品,破坏了脾胃运化之规律,又因素体痰湿内蕴,阳气内郁,进而化热,致使脾胃湿热,湿热狭痰之气上潮于口,因脾味主甘,乃发口中甜腻。湿邪为病,其性黏滞、重浊,痰邪为病,变化多端,两者常相兼致病;痰湿相抱,随气上逆,故见头蒙昏沉,痰声作响;流于肢体,故见肢体困重,神疲乏力;留滞中焦,故见痞满;行窜下焦,故见大便粘腻不爽,矢气频发。王师深谙其中之理,认为治疗上可不循内经之道,不取芳香化湿之剂,改用清热化痰祛湿之剂以达“除陈气”之效。方选小陷胸汤合越鞠丸加减,黄连、半夏辛开苦降,佐瓜蒌皮、竹茹二药既能助黄连清热,又能助半夏化痰,《神农本草经疏》明言:“栀子,清少阴之热,则五内邪气自去,胃中热气亦除[2]。”故方用栀子治火郁,使之润燥相得,分消走泄湿热,亦解痰热互结之证;苍术味辛苦,性温,燥湿运脾,与陈皮合用,更行化痰降逆之力;六曲、生山楂二药甘酸相得,行消食磨积、健胃消痞之功;方末为防清利湿热太过伤及阴津,故添生地黄滋阴生津。全方合用,共奏清热化痰、祛湿醒脾之效。王师三因制宜,用药精专,直切病所,药到病除。

3.2 “虚”案:蒋某,女,69岁。农民。2021年9月28日初诊。主诉:反复口甜1年余。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口甜,伴头晕,心悸,劳累后尤甚,反复发作,遂求医至王师处。刻下见:口中甘甜如蜜,头晕,心悸不宁,面色少华,素体消瘦,神疲乏力,纳不香,稍食即胃脘作胀,近来尿频尿急,时有漏尿,劳累后加重,夜寐不安,大便尚调,舌质淡红、边齿痕、苔白,脉细。西医诊断:疲劳综合征。中医诊断:脾瘅。辨证:气血亏虚,脾虚湿蕴。治法:补益气血,健脾化湿。处方:生黄芪60g,党参、炒白术、当归、补骨脂、炒鸡内金、益智仁各20g,升麻、柴胡、陈皮各10g,砂仁(后下)、炙甘草各6g。7剂。水煎早晚分服。并嘱患者注意休息,避免重体力劳动。10月5日二诊:口甜已减大半,头晕、心悸、神疲乏力均见好转,食后痞满、尿频尿急仍存,漏尿未作,夜寐欠安,舌质淡红、边齿痕、苔薄白,脉细。前方加淮小麦30g。7剂。服法同上。10月12日三诊:药后症减,口甜偶作,纳谷转香,尿频尿急时有,夜寐转安,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数。前方去炒鸡内金,加金樱子10g。7剂。服法同上。药后口甜已止,前方继服一周,诸症复平。

按:本例病患与寻常的脾瘅患者不同,并非由于过食肥美之品发病。患者年近古稀,素来形体消瘦,从事体力劳动五十余载,过劳耗气伤及肺脾,《素问·举痛论》有言:“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肺脾气虚则水失健运,湿气乃生,脾主甘,其为病故见口甜、头晕、神疲乏力等症,病程迁延日久,致中气不足,气虚下陷,发为尿频尿急,甚则漏尿。又因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血气相依,气不足则血不生,血不生则气无以附,故见面色少华、心悸不宁等症。王师选用李东垣之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投以辛甘温之剂,以达“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之理。方中重用黄芪为君,力补肺脾之气,合腠理,不令汗出损其元气;党参、炒白术、炙甘草伍君齐奏健脾益气之效,增强黄芪补中益气之功,共为臣药;《本草正》曰:“当归,其味甘而重,故专能补血,其气轻而辛,故又能行血,补中有动,行中有补,诚血中之气药,亦血中之圣药也[3]。”与陈皮、砂仁辛甘为用,理气化湿,和血养血,补而不滞;益智仁、补骨脂二药合用,补命门火而温脾,纳肾气而止遗,添炒鸡内金既健胃消食,又倍止遗之力,共为佐药;升麻、柴胡作为方中之要药,前者引胃气腾上,后者引清气荣升,升阳举陷,体现了风药升散之性,共为佐使。全方合用,共行补益气血、健脾化湿之效,使后天生化有源,病邪乃去。

猜你喜欢

王师服法竹茹
中秋前读余光中《乡愁》
经典名方橘皮竹茹汤历史文献考证与分析*
以《中国药典》为引考证竹茹止血功能
桂枝汤煎服法对临床中药学实践的启示
总裁出场自带水军
说说中药服法
他谱写了人生最壮美的华章
——琐忆王富仁先生
清热化痰的竹茹
中药汤剂煎服法与临床疗效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