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献考证助力术语规范的成功佳作
——《中医名词考证与规范》评介

2022-12-07盛增秀

浙江中医杂志 2022年8期
关键词:名词术语建平研究员

盛增秀

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 浙江 杭州 310007

我是一位从事中医文献工作的研究员,近年喜读了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20年12月出版的《中医名词考证与规范》一书,获益匪浅。敬悉该书由中国中医科学院特聘首席研究员朱建平领衔中医药学名词术语规范化研究团队编写,为“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并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上海市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财政扶持资金的资助。全书共5卷,约495万字,对中医药理论和临床各科重点、疑难名词术语进行深入考证研究,从溯源考证、科学内涵诠释等方面提出规范的正名。该书出版后,获得上海图书奖一等奖等奖项。在与该书总主编朱建平研究员相处的日子里,我有幸聆听了他对该书的详细介绍,感触良多,现评介如下,以飨同道。

1 探源索隐 考证严谨

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在全民健康和防治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对许多中医药名词术语渊源,不少中医药从业者却不甚了解,甚至不以为然。譬如“剂型”一词,何时出现?一般认为“剂型”这个词始自药物组方后,但具体出现的时间及文献,从未有人深入研究。《中医名词考证与规范》作者通过披阅大量文献,以名词术语的概念为指归,发现“剂型”概念的历史非常悠久,而“剂型”一词则出现较晚。早在殷商甲骨文里就有“鬯其酒”的卜辞,《针灸甲乙经·序》有“汤液始于伊尹”之说,说明酒剂、汤剂在商代就已出现。虽然此时尚未有“剂型”一词,但具体剂型已经出现了。《周礼》载:“食医掌和王之六食、六饮、六膳、百羞、百酱、八珍之齐。”此处所载的“齐”即是后世之“剂”,意为调配、和合多种药物组成饮、酱等不同方式的方剂加以运用,已含有剂型之意。1954年何云鹤主编的《中医药的科学方向》较早地使用了“剂型”一词,说:“用什么方法来推进中药,使它向科学更近一步,即是在原有的习用经验基础上,改进中药剂型,由煎剂或原始的丸散制成水溶性的流浸膏,浸膏或膏粉。”《中医名词考证与规范》作者对“剂型”一词追根溯源,“齐”(通“剂”)是其根其源,而《肘后备急方》的“成剂药”、《伤寒明理论·麻黄汤方》的“制剂”等是“剂型”之枝之流,“汤剂”“丸剂”“散剂”“膏剂”“丹剂”“酒剂”“软膏剂”等是“剂型”概念外延之名词。通过严谨考证,明其渊源,知其支流。《中医名词考证与规范》一书以规范名词为标题,相关名词随文给出,依次为规范名、定名依据、同义词、源流考释、文献辑录、参考文献等,尽可能地囊括有关内容,使得本书终成当前中医药名词术语考证数量最多、规模最大、涉及学科最广的巨著。

中医药名词术语规范化需要扎实认真地对名词术语名实进行考证。规范的中医药名词术语是促进中医药学术交流和学术发展的需要,而中医药名词术语规范化是中医药标准化、现代化、产业化和国际化的基石。该书考证严谨,运用多重证据支撑中医药名词术语的规范。朱建平研究员曾讲述,2012年根据王永炎院士的建议,开始寻找与西医相对而言的“中医”一词的首见文献,2014年他发现最早见于1857年的《西医略论》,当时考虑到可能还会有新的发现,而不敢草率发表考证成果。又经3年考证,仍未发现更早的文献,直到201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前夕才在《中国中医药报》上正式发表了《“中医”一词的前世今生考:1800岁与160岁》,之后又在《中华中医药杂志》上发表更为详细的考证论文《“中医”名实源流考略》,并应用于《中医名词考证与规范》一书中。这足以反映出该团队精英开展中医药名词术语考证的严谨性和规范定名的严肃性。

2 文献翔实 方法科学

《中医名词考证与规范》遵从所言必有依据,其依据必有文献出处,出处必须可靠的原则,以翔实的文献支撑考证,以严谨的考证提出充分的依据,从而为名词的规范奠定科学的基础。从该名词的概念内涵、最早的文献记载,引征古今代表性著作讨论该名词出现及其内涵演变的历史。该书每篇考证文章所及名词必有文献辑录,所有文献必详加著录。征引近千种古今相关文献,包括医经、基础理论、伤寒金匮、诊法、针灸按摩、本草(中药)、方书、临床各科、养生康复、医史、综合性医书等古医籍,又有古代经典、史书、类书、诗集、文字、训诂等非医药类著作,以及现代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药典、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的科技名词,《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主题词表》《中医大辞典》《中药大辞典》等工具书,高校规划教材,以及有说服力的论著等其他文献,反映现代学术界的认识以至共识,从而为今后研究中医及其中医名词工作提供翔实的文献依据,增强了该书的文献价值、实用价值及资料的可靠性。书末附中医名词汉语拼音索引,方便查寻。该书不仅是中医药名词术语规范化的主要文献依据,还为相关领域提供进一步深入研究可资参考的翔实资料,使基于传承的创新更为坚实稳固。

千百年来,中医药作为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与人民生命健康、幸福生活密切相关。我认为要想更好地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推动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就要做好基础性工作。中医药名词术语规范化工作就是基础的基础,而做好这项基础性工作,对于我国传统科学中唯一流传至今的中医药学来说,开展其名词术语考证研究是其重要的保证。该书编写团队在开展名词术语考证工作中,综合运用了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历史学、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辨伪学、辑佚学等多学科方法,科学得当,使得研究成果既有深度又有广度。不同领域的专家反复研讨,见仁见智,其中不少真知灼见,让人耳目一新。

3 多方合力 行稳致远

编纂《中医名词考证与规范》这样的宏篇巨制,无疑需要多方协作。多院校的加入,新技术的助力,使得编撰如虎添翼。据朱建平研究员介绍,该书有中国中医科学院多个院所以及河南中医药大学、安徽中医药大学、南阳理工学院、贵州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等21个单位100多人参加考证、撰写,他们查阅了大量的古今文献,多次讨论、审稿,历尽辛劳,认真细致深入探析,最终完成603篇共1200余条名词的考证文章。

朱建平研究员还说:该书是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指导下完成的,得到了行业内翘楚的指导,如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王永炎,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全国名中医、全国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顾问、中国中医科学院资深研究员余瀛鳌,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常委、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担任本书主审。除了本项目各学科专家交叉审稿、统稿之外,陕西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馆长、杂志社社长邢玉瑞等参加统稿。

朱建平研究员深有体会地说:在中医药名词考证中的一些问题看似简单,可涉及面广,需要有较强的协调能力,必须形成多方合力,才能打通名词考证中的难点、堵点,准确揭示名词术语的科学内涵。历经一轮轮论证,不断取得新进展,朝着中医药名词术语规范化,服务中医药标准化、现代化、产业化和国际化的方向稳步前行。

曾听朱建平研究员介绍过“国医大师”任继学在承担中医药名词审定工作时,查阅历代文献,认真考证,最终确定将“心衰”“肾衰”列为中医内科规范病名的生动事例。前辈运用考证助力名词规范的事迹在学界传为美谈,也给后生以榜样。正是在前辈严谨学风的影响下,中国中医科学院术语研究团队以实际行动传承了这一严谨求真的优良传统。我觉得这是该书编撰成功,成为世人瞩目巨著的关键所在。希望他们把这一传统发扬光大,走得更远。

猜你喜欢

名词术语建平研究员
《现代临床医学》名词术语书写要求
《现代临床医学》名词术语书写要求
《现代临床医学》名词术语书写要求
贾康研究员
蒋保江研究员简介
郭占恒研究员
夏启斌研究员
医学名词术语
影像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