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辅导员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的实践探索

2022-12-07李亚芳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10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中华辅导员

李亚芳

(太原科技大学,山西太原 030024)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现代价值

1.1 有利于增强中国文化自信

1.1.1 中国文化自信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中华民族发展的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儿女战胜一切困难奠定了顽强的精神根基和强大的精神动力。文化的交融和碰撞已经是这个时代的主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肯定是时代的需要和民族发展的必然。

1.1.2 中国文化自信的深厚基础得益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人中薪火相传,虽有曲折,但历久弥新。面对当前世界经济社会的深度变革和科技的快速发展,一些问题渐趋凸显,如霸权主义、文化冲突,这些问题是我们必须解决的,因此我们更要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战胜这些困难和挑战的重要力量,是增强中国文化自信的深厚基础。要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承,进而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力和魅力,不断挖掘和提升中国文化自信的深厚基础。

1.1.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自信的播种机

目前一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认识到文化发展对国家发展的影响,企图通过文化输入和同化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从而影响我国发展进程,这必然会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承是中国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承能够推动中国文化自信的建立和发展。

1.2 有利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1.2.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丰富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包含了具有中华儿女特性的逻辑方法、伦理观念和人格目标等各方面,更重要地是还体现在中华儿女的精神思想层面,如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奋斗精神,中华儿女自省爱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和中华儿女尊道向善的道德追求。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容对其进行弘扬和传承,能够促使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不断充实丰富。

1.2.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有利于爱国主义教育文化氛围的营造

“无数爱国者用行动践行和证明了蕴含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伟大精神”[1],爱国主义教育是大学生培养的重要目标,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无疑是对爱国主义教育的传承,将爱国主义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树立学生的爱国精神。从校园文化建设层面入手,营造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校园文化氛围,充分利用文化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1.2.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有助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和谐发展

“刚健”和“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代表,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集中体现了中国儿女积极进取的精神特征。中国古代思想家就强调了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从新的角度对个人和自我间的关系进行了思考。在校园建设中弘扬这种传统文化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各种关系,直面生活中的各种突发情况,有力地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和谐发展。

1.3 有利于大学生个人道德观建立

1.3.1 传统文化中的“诚”与“信”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义利观

在关于义与利问题的思考上,古代思想家早有论述,先人强调先义后利和义为上的思想,甚至主张舍生取义,反对轻视义气重视利益和趋利避义,主张要从一而终的坚持自己的气节与信念,不随风摇摆。古代思想家的这种“诚”与“信”的道德观念标准有利于大学生树立不为金钱所惑,不为利益驱使的正确的义利观。

1.3.2 传统文化中的“仁”与“爱”有利于大学生良好处世态度的培养

仁与爱是人们历来坚持的处世核心理念,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认为“爱人”是“仁”的最基本的含义,处世要坚持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原则,不可将自己的执念强塞他人。仁与爱相互相通,仁爱是一种博大的精神,贯穿于世间万物的全部发展过程。传统文化中的“仁爱”思想对当代大学生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处世态度。

1.3.3 胸怀天下的思想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每一个人都承担着挽救国家民族于危难之中的大任,尤其当国家陷入紧急时,这种责任愈发重要。古代爱国者顾炎武、 文天祥等提出的胸怀天下的爱国主张,无时无刻不在激励着当今大学生将自己的前途和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连,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为国家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的传承现状

2.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传承中的问题

2.1.1 错误的文化心理影响

随着西方文化的侵入,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网络文化的普及,影响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中的传承,影响着高校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2.1.2 对传统文化认识的不足

当前一些高校辅导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存在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高的情况,一方面表现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程度不够深;另一方面表现在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辨别度不够,出现了以偏概全或全盘否定的现象,这说明高校辅导员群体中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还不够全面,有待提高。

2.1.3 多元文化思潮的冲击

在现代复杂多样的文化思潮中,历史虚无主义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和危害最为广泛和深刻。历史虚无主义通过扭曲、抹杀和否定中国历史,误导当代高校学生否定或误解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社会主义制度、英雄人物等。这种思潮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的传承带来了威胁与挑战,使高校学生丧失了对中国文化的信心。

2.2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

2.2.1 高校文化的主流意识形态承载力不足

随着当前科学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飞速发展,在实用主义和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下,高校更加注重专业教育,重视物质文化的传承,忽略了精神文化层面的传承,人文素质教育略显单薄无力,重视学业水平忽略学生道德教育培养水平的现象普遍存在,使大学履行文化传承创新的职能和使命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对高校的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产生了不良影响。

2.2.2 高校中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型的困境

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与时俱进地发扬传统文化,是高校文化传承最重要的历史课题。高校除了要培养优秀的专业人才满足大学生的各种文化需求外,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等方面也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

2.2.3 高校文化建设的教育内容形式单一

从我国高校文化建设的教育内容现状来看,高校过于注重理科的学科发展。从高校文化建设的教育形式来看,当前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囿于“满堂灌”“填鸭式”的枯燥的课堂中,缺乏实践,缺乏符合当代青年喜闻乐见的呈现方式,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学生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2.3 大学生个人道德观培育现状

2.3.1 大学生道德观的群体差异值得关注

当前高校中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在道德认知、意愿及行为方面大多优于非党员学生和普通学生;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在参加环境保护、义务支教、扶贫开发志愿服务等各项活动中的比例、 表现也各有差异。大学生在道德观方面所体现出来的群体差异,无形中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中的传承出现了不平衡的情况。

2.3.2 大学生继承、弘扬伟大精神存在不足

当前大学生群体多为21 世纪后出生的青年,良好的生活条件和时代跨越使得他们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缺乏深刻了解和感受。对伟大精神认识不足自然会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中的传承,大学生只有从革命前辈沥血而得的艰苦卓绝的伟大斗争精神中汲取前行力量,才能越走越远。

2.3.3 大学生道德意志锤炼不足

道德是知与行的高度统一,大学生所具备的道德意愿和自身的道德行为存在的不一致现象是目前大学生道德问题的重要体现,部分大学生良好的道德意愿没能够转化为与之相一致的道德行为,同时在艰苦环境中,部分大学生会望而却步。大学生难以做到知行合一与知难而进,使得高校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方面面临着挑战。

3 高校辅导员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的实践路径

3.1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增强中国文化自信

3.1.1 丰富人文素质教育形式

高校作为培育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的主阵地,承担着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树立大学生文化自信的使命和责任。高校辅导员应积极组织学生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活动, 重视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在大学生间组织开展以国学、工艺等为主题的传统文化活动,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中得到传承。

3.1.2 发挥自身教育和引领作用

“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觉的传承者和弘扬者。”[2]高校辅导员要在培育大学生传统文化自信中发挥教育工作者的引导作用。首先,高校辅导员对传统文化应真知、真信、真爱,肩负起传承传统文化的使命。其次,高校辅导员也要在日常生活中发挥引领作用,与学生相处的举手投足,一言一行应当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文化态度。

3.1.3 探索新型传统文化传播模式

要激发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兴趣,就要在传承中做到接地气,要求新求变,借助富有现代化的手段、方法和形式进行演绎,同时需要探索模式,搭建传播平台,让广大大学生可以参与进来,亲身感受自身文化的魅力。高校辅导员通过启发与鼓励积极引导学生探索传统文化的新型传播模式,通过借助校园有利资源,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传统文化的知识比拼、 举办校园有影响力人物对经典作品的分享活动等,以新颖的探索带动大学生重温传统文化的浪潮,让学生重新爱上创作,爱上表达,爱上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的传承在高校辅导员中落到实处。

3.2 在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实践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2.1 在高校物质文化建设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体现在物质文化上,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物质文化的传承是高校辅导员传承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高校辅导员在平时处理学生工作中要突出以校训、 校徽为重要载体的校园物质文化所涵盖的丰富内涵,积极利用可以利用的宣传方式,如校园的板报,教学楼的走廊等,使其成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让学生在丰富的校园物质文化的环境中感受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做到主动去传承,自觉去传承。在校园文化建设渠道的拓宽和空间的扩大上,可以指导学生充分展示自己在传统文化传承方面的特长,使学生独到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在活动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3.2.2 在高校精神文化建设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体现在精神文化上。作为校园文化的灵魂,精神文化集中反映着校园的办学理念和精神风貌。全面开展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班级特色参加班风、班训、班旗的设计”[3],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于校风和学风建设中,为高校的美好师德师风建设奠定良好基础。高校辅导员应严格自律、忠于职守,以树立其在学生心目中为人师表的形象;高校辅导员应从求真务实、积极向上的良好学风出发,对学生在优秀文化学习方面加强教育;高校辅导员应从团结友爱、健康向上的良好班风建设出发,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入手,加强对专业班级和班干部的文化建设。

3.2.3 在高校制度文化建设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系统传承性表现在学校制度文化建设上,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影响因素,高校的制度文化集中体现在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和管理机制等方面。高校辅导员在考虑规划专业学生硬性制度建设的基础上,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理念融入其中,重视学生各种行为规范等软性制度的建设。加强学生语言的礼仪和仪表仪态,引导学生做到朴素大方、文雅不俗。“不学礼,无以立。”[4]高校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言行举止都是校园文明标准的体现,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成效的重要体现,在师生之间的互动中,只有注重礼貌,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传承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3.3 高校辅导员在培育大学生个人道德观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路径

3.3.1 了解道德差异,拓展多元道德实践平台

高校辅导员应根据学生道德差异拓展多元道德实践平台,为大学生参与道德实践提供支持,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好铺垫。首先,高校辅导员可以在专业内设立道德实践负责人,比如,大型活动的志愿服务者、组织策划者等,创设并营造道德实践的氛围。其次,以实践为纽带,高校辅导员应注重根据不同学生道德方面的差异因材施教开展教育引导,突出大学生的个人道德属性,积极为大学生拓展让其成长的实践平台,引导大学生通过平台提高自身的毅力和优秀品格,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的传承创造条件。

3.3.2 赓续红色基因,继承发扬中国革命道德

中国革命道德是道德教育和大学生道德培养的重要内容。首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学生中开展集中的党史学习系统教育,引导大学生在学党史、讲党史、演党史的过程中能够切身地体会中国革命道德的内涵与时代价值,形成中国革命道德的系统认识和感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次,注重学生的沉浸式学习,充分利用现有的红色教育实践平台,组织学生从再现的历史场景中学党史、悟精神,在环境中近距离感受革命精神的洗礼,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5]。

3.3.3 磨炼坚定的道德意志,展现奋进向前的青春姿态

坚定的道德意志是大学生投身道德实践的精神动力。首先,要强化大学生奋斗精神的培育。大学生奋斗观及对伟大精神的了解程度对其汲取革命道德力量有促进作用,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积极作用。其次,要重视劳动所具备的教育功能。依据大学生普遍成长发展规律,结合学生专业特点,以学生创业就业为出发点,将劳动教育与专业学习、创新创业活动相结合,积极引导大学生参加“挑战杯”“互联网+”等各项比赛,在发现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升华道德品质,从大学生个人道德观方面更好地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的传承,“使得高校大学生在精神上、学习上、情怀上以及斗志上都能够得到完善与指引,不断为国家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优秀人才”[6]。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中华辅导员
以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实践探究
以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实践探究
和辅导员谈谈节日活动的策划与组织
我校再获陕西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
冰雪休闲体育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
带领中队辅导员做好少先队工作
竞选作文辅导员发言稿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