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津市静海区冬小麦冬春季死苗原因及预防措施

2022-12-07郑淑清董家行胡华琼

天津农林科技 2022年3期
关键词:死苗海区抗寒

郑淑清,董家行,胡华琼,柳 溪,赵 燕,孙 荣

(1.天津市静海区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天津 301600;2.天津市静海区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所,天津301600;3.天津市静海区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天津 301600;4.天津市静海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静海区分校,天津 301600;5.天津众邦植保服务有限公司,天津 301600)

近年来,天津市静海区冬麦区冬春季死苗的现象经常发生,严重地块死苗率达到80%以上,成为冬小麦种植户普遍关注的问题。

1 冬小麦冬春季节死苗原因分析

1.1 气候因素不利

冬小麦因遭遇低温严寒天气导致植株受害甚至死亡称之为冻害,发生冻害的时间从入冬前期至返青期甚至拔节期后。由于地理位置及气候因素,北方地区冬小麦具有带青越冬的特点,入冬后日平均温度超过0 ℃时,小麦根系和心叶就会生长,当日平均气温达到3 ℃时生长发育速度明显加快,此时麦苗的抗寒能力快速减弱,当遇到低于-13 ℃较长时间的寒潮低温时,麦苗就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冻害,轻则影响穗分化,造成穗粒数减少;重则造成主茎、大蘖死亡,田间出现大面积死苗,特别是在无降雪的冬季,受严寒与多风干旱多重胁迫,冻害更为严重。冬小麦进入返青期后,随着生长发育的加快,麦苗抗寒能力会逐渐减弱,特别是遇较长时间异常回暖天气,麦苗生长发育速度过快,会使抗寒能力明显降低,这时如遭遇低温寒潮天气,发生冻害的概率就会明显提高,轻则叶尖和叶片发黄,严重时整个叶片失水呈水烫状,之后变白干枯,出现大面积死苗。

造成冬小麦冬春死苗最主要的因素是低温、湿冷气候。静海区地处天津市南部,属暖温带湿润大陆性气候。全区地势低洼、土壤粘重,是冬小麦冻害的高发地区,每隔1~2年就会发生1次。静海区干旱灾害突出,据气象部门对2 000 年以前500 年气象资料分析,干旱年份约占25.6%,尤其是17 世纪、20 世纪更为严重。进入20 世纪80 年代以后,更是进入少雨阶段,春旱、夏旱、秋旱各种类型干旱持续发生,有的年份甚至是春旱连夏旱,夏旱连秋旱。如1989 年干旱,从7 月下旬至9 月上旬全区平均降水不足60 mm,1997 年和1999 年发生严重的秋季干旱,土壤严重失墒,冬小麦种植户多抢墒播种,造成大部分种子因“芽干”而死亡,勉强出苗的植株,也因没有有效降雨和灌溉水补墒,幼苗根系生长发育不良,根系入土浅,加之冬春降水少、多寒风,加剧了土壤干旱,造成大面积小麦根系生理性脱水死亡。

1.2 应用弱冬性品种

冬小麦的弱冬性是决定抗寒能力强弱的主要因素之一,盲目使用弱冬性品种且播种过浅时遇严寒天气很容易发生分蘖节冻害,造成死苗现象。2019 年,静海区团泊镇吴家堡村和蔡公庄镇2 个乡镇种植户播种的冬小麦遭遇严冬天气,出现大面积死苗的案例均因从南方盲目引进使用“衡观35”、“龙大555”等弱冬性品种,导致田间死苗率高达75%。

1.3 播期过早或过晚

由于气候变暖的原因,本地区冬小麦播种时间逐年延迟。以前是秋分种麦正当时,但近年来在9 月25 日前播种的冬小麦,由于冬前生长积温过多容易造成麦苗过旺徒长,冬前穗分化到二棱期,麦苗抗寒能力明显降低;而一些年份因9 月下旬出现强降雨天气,造成前茬玉米无法收获,冬小麦播种时间不得不延后至霜降节甚至立冬节后播种,这些晚播麦因冬前生长积温不足,植株自身糖分积累较少,形成抗寒能力较差的弱苗,一旦遇严冬天气就会造成大面积死苗。2020 年和2021 年小麦返青期间,在对静海区蔡公庄镇四党口中村、独流镇七堡村11 月上旬播种的小麦进行冻害调查时发现,小麦死苗率高达41.2%。

1.4 耕层土壤过于粘重

静海区土壤多粘重,这些细颗粒土壤经大水漫灌或遇强降雨易造成土壤板结,整地时多出现“熟坷垃”,容易造成“坷垃咬苗”大量死苗。这种细颗粒粘重土壤,如果采用抢墒播种再浇蒙头水,很容易发生土壤板结和龟裂,导致小麦出苗困难和麦苗断根,造成冬春季节大量死苗。

1.5 秸秆还田不规范

采用玉米机械化收获的地块,因机械运行速度过快,灭茬作业不规范,大量秸秆不能被捡拾、切碎,或秸秆切碎长度大于5 cm,切碎后的秸秆未均匀抛洒,而是过于集中并呈带状分布,往往造成部分土壤秸秆存留量过大,跑风漏气严重,土壤失墒过快,小麦种子与土壤无法密接而导致大量死苗。2018 年静海区双塘镇王家楼村一冬小麦种植户曾因机械化抢收玉米,秸秆还田作业不规范,秸秆呈带状集中分布,抢墒播种冬小麦后镇压强度不够,土壤失墒过快而造成大面积死苗。当年越冬期调查,秸秆过于集中的播种带,死苗率达到95%,而秸秆较少的播种带死苗率只有21%。

1.6 浇冻水过晚

麦田不平整,且采用传统的大水漫灌,加上浇冻水时间过晚,容易造成田间积水过深,不能在当天及时下渗,遇强降温天气时水分易结冰,往往会出现全田长时间扣凌,使冰层覆盖的幼苗无法正常呼吸,失去抗寒能力,从而造成大面积死苗。

1.7 渍涝灾害

收秋种麦期间出现连阴强降雨天气易造成土壤水分过度饱和。地势低洼、地下水位埋藏过浅、支斗毛渠淤堵排水不畅的地块,遇强降雨或不合理大水漫灌均可能造成大面积积水,使秋收秋种不同程度滞后。如2021 年静海区台头、良王庄、王口等乡镇因10 月上旬一场100 mm 以上的强降雨造成冬小麦播期推迟30 d 以上,小麦播种晚,冬前苗势弱或不出苗,可能会出现冬春季死苗。播种后种子萌动前,如遇强降雨并伴有明显的降温天气极易造成烂种。2021 年静海区唐官屯镇小郝庄村一种植户因小麦播种后遇雨和强降温天气造成大面积烂种。持续低温和土壤高湿也不利于晚播麦田培育壮苗和安全越冬。

1.8 倒春寒天气

早春小麦返青期后如遇阶段性高温天气,植株生长过快,抗寒能力下降,遇寒潮强降温,容易造成小麦不同程度的死苗。

1.9 地下虫害危害

造成冬小麦死苗的地下害虫主要有蛴螬、蝼蛄和金针虫,这些害虫的幼虫危害小麦种子、根以及幼苗,导致不同程度的死苗。

2 防止冬小麦冬春死苗的措施

2.1 加强土壤耕作

采用隔年深耕打破土壤犁底层,翻转犁翻耕35 cm 深埋前茬秸秆、增施有机肥、施用土壤改良剂等技术措施,不断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蓄水保水能力,为小麦根系向土壤纵深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有利于培育冬前壮苗,提高抗寒、耐旱能力,实现小麦安全越冬。

2.2 选用抗寒品种

选用抗寒性好的品种是防御冬小麦冻害死苗的有效措施。选用经抗寒性检测的、能够在本地区大多数年份安全越冬的小麦品种。静海区王口镇、台头镇、子牙镇、沿庄镇、梁头镇等运河以西的高水肥地区,可优先选用中国农科院作物所培育的冬性、抗寒性强、抗倒伏的“轮选266”、“中麦82”品种以及山东省农科院作物所选育的“济麦22”等高产品种;中等水肥的地块可选用中国农科院作物所培育的抗寒能力较强的优质强筋冬小麦“中麦629”品种。静海区中旺镇、蔡公庄镇、大邱庄镇、西翟庄镇等运河以东的盐碱干旱地块,可选择天津市作物所培育的抗寒能力强、抗旱耐盐碱性能优的“津农6 号”品种,也可选用河北乐土种业有限公司培育的“乐土808”或河北青县垦丰种业有限公司培育的“炫麦88”等品种;盐碱较重的地块选用沧州市农林科学院培育的“沧麦6002”品种。在保浇1 ~2 水的条件下,每667 m2底施磷酸二铵30 kg、尿素15 kg、过磷酸钙50 kg,有利于培育冬前壮苗,提高小麦植株抗寒能力。

2.3 规范秸秆还田

规范玉米秸秆还田,选用适宜本地区的配套秸秆还田机械,充分利用降雨和节水灌溉技术,力求做到足墒还田,秸秆粉碎长度不超过5 cm,并均匀抛撒在地表。为加速秸秆腐熟,防止苗期出现氮肥不足,应依据秸秆还田量,每667 m2增施尿素25 kg 并配合施用2 ~3 kg 秸秆腐熟剂,及时用翻转犁深耕翻埋秸秆,耕深以20 ~30 cm为宜。

2.4 精细整地、适期播种

前茬秸秆切碎长度不超过5 cm,全田均匀抛洒后进行深耕翻埋。翻耕后用驱动耙或旋耕犁作业2 遍,达到土壤平整、无明暗坷垃,创造出上虚下实的播种层。

适期高质量播种是确保苗全、苗齐,培育冬前壮苗、增强抵御冻害能力、确保小麦安全越冬的关键,静海区冬小麦适播期一般掌握在10 月1 日至10 月10 日。

2.5 防渍涝适墒播种

坚持适墒(土壤相对含水量70%~80%)播种,为小麦齐苗、匀苗、壮苗以及安全越冬提供保障。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深挖、清淤支斗毛渠,为及时应对强降雨、防止田间大范围积水提供支撑。对土壤过湿地块,推迟机械化收秋和整地,防止烂耕烂种。

2.6 适时镇压

据调查,适时镇压可使耕层土壤温度提高1 ℃左右,对土壤板结、整地质量差、明暗坷垃多、采用旋耕播种一体化作业机械播种镇压强度不够、播种深度不足3 cm 的地块效果尤为显著。播后镇压可使更多的坷垃破碎,耕层缝隙减少,踏实耕层土壤,起到保墒增温作用,使种子与土壤得以紧密结合,有利于种子吸水、发芽、出苗,促进小麦根系下扎,提高抵御冻害能力,死苗率降低。对秋分前播种的小麦,如分蘖多、徒长明显、总茎数超过100 万株·667 m-2的麦田,要在冬前镇压控旺,可有效防止徒长,减少田间死苗。

2.7 强化田间管理

小麦越冬前,对底墒不足的麦田,要在分蘖期前后浇水底肥,晚播弱苗每667 m2追施7.5 ~10 kg 尿素,促弱转壮,提高小麦抗寒性。适时冬灌可使麦田地面温度增加1.7 ~2.3 ℃,5 cm耕层地温增高2.3 ~3.4 ℃,与未冬灌地块比较,田间死苗率降低25%左右。冬灌的关键是要适时,应密切关注气候变化,抓住小雪至大雪节期间,平均气温相对稳定在3 ~4 ℃、土壤“昼消夜冻”时浇冻水,为麦田提供充足的土壤墒情,有效增加土壤热容量,促进小麦生根、分蘖,培育壮苗,减轻冬季因寒、旱造成的死苗。严谨大水漫灌因扣凌引起大面积死苗。

早春时期,对底墒较好特别是晚播弱苗麦田推迟浇水,适时采用镇压、浅中耕锄划措施增温保墒,加快地温回升,促弱苗早发。对播种过早,生长旺盛甚至冬前拔节的田块,及时喷洒矮壮素,控制麦苗基部节间生长,增强抗寒能力,避免或减轻冻害。培育壮苗时,喷施化学调解剂和叶面肥也可有效提高小麦抵御冻害的能力,如冬前喷施“吨田宝”、返青期喷施“磷酸二氢钾”和“芸苔素内酯”等均可提高小麦苗期抗旱、抗寒能力,也可缓解冻害危害。

密切关注天气变化,采取有效的预防冻害措施。如在寒潮天气来临前1 周喷施“好麦郎”促进小麦根系生长发育,也可隔1 周喷施2 次“昆仑生物植物防冻剂”,增强小麦抗寒性。冻害发生后,应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小麦死苗,如用“恶霉灵”+“苯·丙”+“碧护”+“芸苔素”+“磷酸二氢钾”+助剂,或用“烯唑醇”+“吡唑醚菌酯”+“磷酸二氢钾”+助剂,或用“三唑酮”+“芸苔素”+“磷酸二氢钾”+助剂喷雾等。

2.8 严防地下害虫

对近年来蛴螬、蝼蛄、金针虫等地下害虫高发地区,用20%“丁硫克百威乳油”或50%“辛硫磷乳油”或“吡虫啉”+“氟虫腈”药剂拌种进行预防。小麦苗期可用5%“辛硫磷颗粒剂”拌毒土防治地下害虫,也可用75%辛硫磷乳油拌炒香后的麦麸或饼粉制成毒饵,撒在麦垄中间,防治蝼蛄的效果可达90%以上。

猜你喜欢

死苗海区抗寒
冬春小麦科学防治死苗
华中农业大学揭示SaCBL1-like基因调控马铃薯抗寒能力形成的机制
北方海区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基站自定位精度研究
抗寒桂花香飘果博会
五河县夏玉米死苗原因及应对措施
浅析水稻旱育秧死苗原因及对策
黄瑜航??《年年有余》
戈壁红柳
早稻旱育秧死苗原因及对策
简易抗寒气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