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红色文化育人的“微”实践研究

2022-12-07管建莉

文教资料 2022年15期
关键词:红色育人精神

管建莉

(南京旅游职业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1100)

红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鲜明的时代特征。对于高校来说,利用好红色文化资源开展育人实践,既是新时代对高校育人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务,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使命。从历史的角度去审视,红色文化育人实践确已取得一定成效并积累了宝贵经验和可借鉴方法。但从唯物主义视角来看,主观见之于客观,理论见之于实践决定了红色文化育人的有效性,故红色文化育人实践形式的传承和创新显得极为重要。[1]高校红色文化育人的“微”实践就是将中国革命精神、主流意识形态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通过“微”形式,在高校中创新育人实践,全力打造生动的、贴合新时代特征的实践育人模式。

一、新时代高校红色文化的育人价值

新时代红色文化育人坚持将红色基因、红色精神以及红色传统同高校的“三全育人”机制有机结合,将代表中国革命精神与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红色文化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激发全员的政治认同意识、激活全程的铸魂育人力量、激励构建全方位的思政实践育人格局。[2]

(一)用红色基因激发全员的政治认同意识

高校育人活动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阵地,通过政治认知唤起情感上的认同,从而使学生形成理想的政治人格。属于政治认知的红色历史记忆可以通过红色基因内化于心,增强全员的政治认同意识。

红色基因是红色文化的传承密码,它激发全员的政治认同意识不仅是因其本身所蕴含的先进思想和革命品质,更重要的是红色基因作为根植于中国共产党中的更深层、更持久、最本质因素,它与中国革命精神以及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相融合,以某种强化的方式形成政治层面的教化。在民族危亡的时刻,红色基因中包含的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念,使得中国共产党人不畏牺牲、心怀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寻求国家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在此前提之下,中国共产党通过开展革命,将红色基因与社会各阶层的思想相融,与人民的政治认同意识同步。在革命期间,中国共产党始终带领人民群众追寻国家独立和自由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这阶段的红色基因回答了“为什么是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是干什么”的问题,使民众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并主动融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伟大斗争之中。可以看出,以红色基因呈现的红色文化,对人民的认同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和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用红色精神激活全过程的铸魂育人力量

红色精神是一种文化形态,属于意识的范畴。红色精神对于社会主流价值具有基础性导向作用,具有激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育人力量的效果。从人与社会的关系角度来看,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地发展离不开社会价值层面的引导,而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建设时期以及改革时期所涌现的榜样力量对于高校全过程育人具有示范作用。红色精神所蕴含的历史传统和精神力量,与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存在内在的一致性。思想政治教育在理想信念、道德追求层面的育人实践,是围绕着育人方式、育人目标以及育人内容等开展的文化实践,这与红色精神育人价值相互融通,在实践层面上彰显了铸魂育人价值上的合理性。

(三)用红色传统激励构建全方位的实践育人格局

党的优良传统是红色文化得以传承和长期发展的思想基础,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鲜明的时代特征以及广泛的社会基础。在新时代,红色传统在基本目标、核心价值和根本内容上赋予新的内涵,并融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中,构成全体人民群众同心同德、一起奋斗,推动新中国在新的起点上扬帆远航的鲜亮底色。红色传统具有感通力和传承性,对人的行为具有无形的影响和控制作用,它将价值、信念、理性整合为个体发展所具备的价值观和文化观等,推动人在精神文明领域的实践自觉,并延伸到社会大系统之中,从而形成一个全方位的育人格局。这与构建大思政教育格局在目标上具有完全的一致性。传承红色传统,挖掘红色传统中内在的民族精神,以红色为底色,并使之成为高校大思政全方位育人的实践方向,形成大思政全方位育人的社会生态系统。

二、新时代红色文化育人“微”困境

新时代红色文化与大思政育人价值上内在的契合性,意味着红色文化育人需要通过一定的形式与方法,使育人对象自觉接受红色文化所内含的中国革命精神、主流意识形态以及核心的精神传导和价值塑造。在其实践过程中,不可避免存在育人困境。

(一)育人内容上,缺乏与新时代、新技术的融合

近些年来,科研界对红色文化育人的研究不断深入,成就不断呈现,但红色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创造并形成的文化成果,其宣示和转化须与时代以及现实实际相结合。首先,红色文化实践与新时代、新形态的结合度不高。红色文化以文化人,不仅体现在文化形态上的重要性,还要与时代精神以及其他文化形态产生结合,形成“红色文化+”的新时态。在后革命时代,人的个体因远离红色文化所形成的初始状态,无法对当时形成的红色精神产生共鸣,加之目前红色文化的传播实践多是停留在遵循原初状态的历史呈现,在信仰和价值方面无法将过去与新时代之间产生有效的连接,势必导致红色文化历史记忆与个人的认同之间的落差,难以受教育个体达成文化上的自信和自觉。其次,红色文化育人方式与新媒体、新技术的结合欠缺。高校在采用红色文化育人多以传统方式开展,而对于“微”技术、“微”形式等新技术、新方式的运用尚欠缺,体现在红色文化与实践育人的实际结合度不高。当代青年生长于网络信息爆炸时代,热衷于求新求异,追求多元文化思想,有强烈的个体存在感,对远离当今时代的英雄主义叙事,缺乏认同或者存在应付心理。因此,传统的红色文化育人实践忽视发挥新媒体优势而过于注重理论灌输,育人实践形式缺乏形象和感悟式的叙事表达,无法吸引并深入青年学生内心而形成对红色文化的认知,缺乏认知则青年学生不会对红色文化产生情感和评价,进而不会养成坚强自觉克服困难意志,在行为上也不会自觉践行红色文化所蕴含的价值,影响着红色文化在高校育人之效果。[3]

(二)育人方法上,缺乏实践体验、感悟式的教育

红色文化育人的过程是使青年学生在主体性上对红色文化概念的认知不断强化,并转化为生动形象的实践行动。这样的转化过程需要采用一定的育人方法,使学生产生真实的体现和感悟,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有效的育人目标的实现,需要针对育人对象——新时代的青年学生渴望独立、具有强烈的自我价值实现欲望的特点,传统的灌输式的红色文化传播形式,从理论到理论,缺乏有效的实践形式,且缺乏对学生个体心理的把握,加之互联网发达的信息时代,多元价值判断并行,网络空间存在不少与红色文化相对立的话语表达,使得青年学生缺乏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力和认同力。此外,红色文化中蕴含的爱国精神、集体思想等,在当前这个反传统、崇尚个性自由的社会主流意识并行的后现代社会中面临巨大生存压力。故红色文化应主动融入网络空间,提升红色文化的延展性,及时化解网络文化中的负能量,主动构建网络文化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之间的缓冲地带,推动社会主义是先进文化在网络空间的传播,以实现弘扬正气、彰显时代精神,实现新时代育人之目标。

(三)育人载体上,忽视网络空间的育人功能

红色文化实践育人目标在于消除青年学生思想或行为上产生的文化困惑。传统的红色文化育人主要以课堂或校园活动等现实维度为载体。当今互联网的发展,使得青年学生对网络的依赖度加强,传统教学中学生答疑解惑的主渠道是教师或课堂,网络空间的发达,使得学生更愿意通过网络寻求答案,网络对于红色文化育人实践的建构是较好的载体。现实中,有一些教育者忽视网络空间育人或对网络育人功能使用不熟,在育人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情把握不准,对学生的育人作用有所削弱,影响教育者育人的权威性。此外,青年学生缺乏价值判断,而网络中充斥的负能量对青年学生存在一定的诱惑力和迷惑性,导致青年学生对教育者所倡导的主流价值思想产生排斥心理,弱化红色文化的话语认同与践行。

三、“微”实践模式的探索

面对新时代红色文化在高校育人实践中存在的困境,须正确认识并采取有效措施应对,在高校中创新育人实践,全力打造生动的、贴合新时代特征的育人实践模式。

(一) “微”目标

“微”时代将红色文化具有的内在精神实质转化为青年学生的实践行为,借助“微”媒体技术实现红色文化的立体表达,增强青年学生对红色文化的感知度,避免红色文化上的娱乐化及过度迎合。因此,构建红色文化在高校育人实践中的目标体系尤为重要。首先,从发展目标上,红色文化的微实践不是简单地“红色文化+”与“微”媒体的呈现,而是结合新时代特征,努力消除青年学生思想和行为中产生的文化困惑,借助“微”形式形象生动地解决“红色文化究竟是什么、红色文化究竟为什么”的问题。唯有使青年学生正视和理解这个问题,才能增强青年学生对红色文化的感知力、认同力和践行力,红色文化才能成为激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的精神食粮。其次,从结合目标上来看,红色文化“微”实践不是简单对历史状态红色精神的呈现,而是将过去与现在、将革命精神与新时代精神相结合,在后革命时代赓续红色基因、传承红色精神、弘扬红色传统,激发全员的政治认同意识、激活全程的铸魂育人力量、激励构建全方位的思政实践育人格局。红色文化在现在与过去的育人实践之间建立有效的认知、价值以及信仰的结合,使高校中青年学生达成红色文化自觉和自信。再次,从引领目标上,红色文化不是被动地与“微”媒体、“微”技术的结合,而是主动顺应时代发展,主动加入网络世界,成为网络空间价值主流的引领者和最强音。因为红色文化承载了引领主流意识形态的目标期待,红色文化只有主动融入网络空间,才能主动改变青年学生对红色文化的陈旧认知从而改变青年学生的思维认知和实践行为。

(二) “微”内容

红色文化高校中育人实践的内容,是教育者向被教育者主动、有效传达教育信息的过程,其育人实践中承载着教育者的政治立场及蕴含的价值观念。红色文化育人的“微”内容的质量决定了受教育者对红色文化育人实践的接受度和认可度。首先,红色文化的“微”内容要立足于现实。从在“微”内容的选择上紧密结合现实社会的热点事件或青年学生关心的微小事件等,回应关切,答疑解惑,引导学生坚定政治立场,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其次,红色文化的“微”内容要体现思想性。红色文化之所以具有强大的育人实践功能,就在于其有突出的思想性,在其蕴含的中国革命精神、主流意识形态以及核心的精神的引领下,实现青年学生在思想上的认同和行为上的实践。再次,红色文化的“微”内容要注重科学性。红色文化要在内容的选取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为基准,从丰富的红色素材中选取典型的内容,并将选取的具有科学性的典型内容升华提炼为简洁精练的“微”作品。

(三) “微”载体

在信息共享的新时代,网络空间的合理利用可实现线上与线下,虚拟与现实多维展现红色精神和育人实效。[4]首先,充分利用微信、微博以及各类网络教学平台如云课堂等创建网络实践育人平台。如在“职教云”App(小程序)中创建班级进行“微分享”,开展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在专有的微信的官方公众号中发起关于红色精神或红色传统的“微事件”,引导学生认知;鼓励学生参与新华网、人民网等官媒中关于红色文化事件或新闻的留言讨论;组织学生通过创作“微视频”“红色微课”等形式扩大红色文化的传播力。其次,利用课堂实践教学与课外实践教学,实现线上与线下的有机结合。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的融通,可结合青年学生的思想素质和文化基础等学情,组织和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红色基因、红色精神和红色传统,开展课前“微演讲”。最后,红色文化与红色旅游等形式相结合,打造“红色文化+”的实践传播平台。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发红色文化传播软件,从时空上打破红色文化传播的瓶颈,强化青年学生加深红色文化记忆与实践体验。

(四) “微”机制

红色文化的育人实践应超越其自身的文化模式,构建协同和保障机制,解决红色文化实践育人“怎么做”的问题。首先,推动红色文化与大思政格局的协同机制。协同机制就是要把红色文化蕴含的精神实质转化青年学生的实践动力和行为,红色文化为大思政育人格局的发展指明文化方向,大思政育人格局为红色文化的有效育人实践提供新的视角。两者的协同育人既是对新时代高校红色文化育人工作的实践表达,也是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强调。其次,构建红色文化育人“微”实践的保障机制。目前,一些高校的实践育人体系还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保障体系的缺乏。高校应对红色文化育人实践进行规划,并将红色文化“微”实践的理念融入人才培养方案、授课计划以及评奖评优等,鼓励教育者借助微媒体积极开展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最后,完善红色文化育人“微”实践的评价机制。红色文化的有效评价机制有利于激发青年学生对红色文化“微”实践的兴趣,并转化为青年学生具体的实践行为。一是可借助互联网中的数据分析平台,将实践活动的全过程进行有效记录并精准评价;二是要建立师生、生生互评模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并畅所欲言,完成对红色文化育人“微实践”活动的整体评估,从而构建红色文化立体化、全方位、多层次的“微”实践评价体系。

猜你喜欢

红色育人精神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虎虎生威见精神
红色是什么
红色在哪里?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追忆红色浪漫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