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产教深度融合的高职思政课精准育人路径

2022-12-07谢叶环

文教资料 2022年15期
关键词:思政课产教精准

谢叶环

(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河源 517000)

在党的十八大以后,精准思维进入大家的视野,成为解决现存一些关键问题的有效思维方法。高职思政课承担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任,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高职思政课育人工作,最为根本的是提高工作针对性,树立精准思维,增强实效性,推动思政课育人工作实现新的质的飞跃。在产教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要从思政课育人工作的具体实践出发,推动传统的“大水漫灌”式教育向“精准滴灌”式教育转变。[1]这不仅是理论层面的创新,还能推动实践教学的创新,进而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持续推动思政课育人创新团队建设发展,促进高职思政课育人新范式的构建。

一、产教深度融合背景下高职思政课精准育人面临的问题

在职业教育深化产教深度融合趋势下,高职思政课传统普适性的教学愈发难以满足学生需求和其他主体需要,很难实现应有的育人效果。加之受“信息茧房”效应、思政课教师队伍力量不足、社会实践不够深入、体制机制不够健全等方面的影响,导致高职思政课精准育人的实施存在一定的难度。

(一)教育内容与学生个性化需求匹配度不高,未能实现精准定位

与高职学生日益个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需求相比,当前高职思政课的教育内容供给相对不足,与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匹配度不高,很难实现精准定位。首先,思政课对高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识别不够精准。精准识别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是思政课精准育人的基础。[2]思政课精准育人,要在充分了解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基础上开展。从具体实践情况来看,传统的思政课只能满足高职学生的一般性需求,对于高职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回应不够及时,缺乏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指导,导致高职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兴趣不佳,直接影响思政课的育人效果。其次,思政课教育内容的供给形式较为单一,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思政课程还是采用传统的授课形式,教师按部就班地进行思政课内容的讲授,学生的课堂体验感不强,缺乏互动式的教学。最后,思政课缺乏对特殊学生群体个性化需求的关照。单亲家庭、贫困家庭、偏远地区的学生很容易产生心理波动,然而,当前高职院校尚未针对这些特殊的群体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政课程内容设计,思政课精准育人效果不佳。

(二)网络技术的发展放大了“信息茧房”效应,课堂育人效果不佳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获取渠道逐渐多样化,而且信息量比较大,高职学生具备了更加开阔的视野和更强的自我意识。但是他们甄别能力不足,对很多问题的判断还是需要正确的引导。高职青年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时期,容易受到外界不良信息的干扰。尤其在网络世界当中,学生的每一次选择都会留下痕迹,大数据会将这种信息总结成用户的喜好,向高职学生推送相关信息,从而使高职学生沉浸在这种特定方向推送信息形成的“信息茧房”当中。这种环境下,高职学生仍然认为自己在进行自主的信息选择,很难意识到自己已经陷入“信息茧房”。久而久之,高职学生会习惯于被推送的信息,失去自我判断信息的能力。网络技术的发展放大了“信息茧房”的效应,使得很多高职学生接触到的信息趋向于单一化,从而影响高职学生的判断力。这种相对封闭的信息接受渠道造成高职学生看待问题比较片面,而且容易受到不良价值观的影响,影响思政课程的育人效果。

(三)思政课教师实施精准思政的能力不强,精准育人效果不足

思政课教师是当前高职院校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主要力量。基于思政课的公共课定位,每一位思政课教师在开展思政教育过程中,要面对上百名学生,很难做到精准思政。并且,部分思政课教师由于年龄较大,很难掌握运用大数据手段开展精准思政的方法。还有部分思政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言行失范,将一些不良的思想观点传递给学生,造成很严重的影响。目前,高职思政课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难以满足精准思政的要求,很难针对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精准育人效果不佳。

(四)思政课教学的社会实践不够深入,学生很难做到“学以致用”

任何理论的学习都为了指导实践,思政课程也是如此。只有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当中,才能做到“学以致用”,才能真正掌握这些理论和方法。高职思政课通过对学生进行有目标、有规划的教育,使他们在教学范围内进行社会实践。但苦于思政课与专业、企业、院团、行业协会等没有直接合作的平台和机会,很多高职院校缺少进行德育实践的机会。即便有相关的德育实践活动,在落实的过程中也存在形式化、流程化的问题,并没有真正调动学生参与实践任务的积极性。比如,一些高职院校为了弘扬革命精神,会组织学生参观红色革命纪念馆,但是在整个过程当中并没有进行有针对性的活动设计,导致整个参观流于形式,学生在活动当中并未主动探索,也缺少深入思考,最后只是看了“一场热闹”,并没有得到教育。思政课教学注重理论、轻视实践已经成为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在产教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为了落实精准育人,思政课必须克服这个弊端,做到“学以致用”,才能真正提升精准育人的效果。

(五)实施精准育人的机制不健全,多元主体合作受限

精准育人工作离不开多元主体的相互配合。当前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还处于探索阶段,与精准育人相关的体制机制还不够健全。对于高职院校来说,产教融合的过程中,需要为学生争取更多的实践机会,也要为思政课的实践活动争取时间。而对于企业来讲,产教融合的过程是一个寻找优质劳动力的过程,希望能在高职院校获得更多的人才储备。因此,如何平衡校企双方的关系,如何完善相关的体制机制,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在整个产教融合过程中,校企双方都要明确自身的目标,将“德育为先”的思想贯彻到底,一切的教育行为都要优先考虑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将思政课的精准育人落到实处。然而,囿于产教融合精准育人机制不健全,高职思政课精准育人缺乏有效的产业载体支撑,多主体合作开展思政课精准育人工作受限。

二、基于产教深度融合的高职思政课精准育人的实施路径

产教深度融合背景下高职思政课精准育人将通过何种路径得以实现,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如何做到精准定位、精准供给,如何提升育人团队的能力,如何构建精准育人样式,如何完善相关体制机制,这些问题的解决对于实现精准育人尤为重要。

(一)基于社会需求和学生个性化需求制定教学内容,做到精准定位

为了更好地落实思政课精准育人,高职院校要对社会需求和学生学习需求进行精准分析,不断总结规律,做到精准定位。可以合理运用大数据手段捕捉学生成长的相关数字信息,准确把握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政课精准育人。首先,将大数据用于学生个性化需求分析,通过大数据手段收集相关数据,实现思政课内容的个性化定制,实现与学生的双向互动。将每一个学生个体都视为具有独特需求、个性化的个体,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思政教育和正确的引导,激发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兴趣。其次,将大数据手段运用到日常学生工作当中。大数据手段既能够从宏观层面了解高职学生的群体特征,又能从微观层面捕捉到学生个体的行为习惯、兴趣爱好。[3]将大数据手段运用于具体的学生工作当中,有助于建立覆盖全体思政课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系统,获得更加详细的数据资源。运用大数据来分析学生的行为轨迹,以此来发现那些较为特殊的需求,实现思政教育的个性化。例如,对贫困生的心理疏导、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舆情监测等方面,都可以运用大数据手段,实现思政课的精准育人。再次,根据当前高职学生的思想特点和行为模式开展精细化研究,形成更加贴近实际情况的思政理论和思政工作方法。思政课教师要不断研究学生的问题,进行精准分析,并将这些研究结果运用到日常授课过程中,提升思政教育工作的水平和工作成果。最后,推动思政课精准育人成果的共享和经验推广。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运用大数据手段的水平参差不齐,实施精准育人的经验也各不相同。我们要在保护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实现信息的沟通和共享,以此来进一步提升高职思政课精准育人的水平。

(二)优化资源供给形式,实现思政课教育资源的精准供给

高职院校要积极整合思政课教育资源,将学习资源有针对性地提供给学生,实现教育资源的精准供给。首先,把握好思政课资源供给的大方向。思政课教师必须要把握住正确的政治方向,对思政课教育内容有深入的理解,才能正确判断教育资源是否适合学生学习。教师要向学生提供更多优质教育资源,帮助学生开阔眼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主动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与使命。其次,优化思政课资源供给形式。在牢牢把握大方向的前提下,通过对高职学生的精准分析,采用更加容易被学生接受的形式输送教育资源。既要不断改进思政课教育的方法,又要不断拓展教育渠道,让学生走出“信息茧房”。再次,运用各种媒介提供思政课教育资源。网络空间已经成为高职学生的新的生活空间,各类新媒体层出不穷也为学生交流提供新载体。[4]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能够熟悉网络空间,善于运用新媒体技术引导学生的学习,将思政课知识通过网络载体向学生进行有效传递。最后,鼓励学生参与思政课教育资源的供给过程。网络媒体提升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互动性,高职学生既是教育资源的受益者,也是教育资源的再生产者。思政课教师要鼓励学生参与到教育资源的优化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提升思政课教师队伍的精准育人能力,优化精准育人效果

在产教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开展思政课精准育人,需要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师队伍的精准育人能力。首先,要不断丰富思政课教师队伍,形成多元化主体共同参与的局面。思政课精准育人仅仅依靠思政教师是远远不够的,在校内要调动辅导员和其他任课教师的力量,在校外要寻求企业兼职教师的支持。只有多元化主体共同参与的教师团队,才能胜任思政课精准育人工作。[5]其次,要明确各位教师的职责。思政课教师主要负责向高职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建立起正确的三观,让学生认同思政课的内容。辅导员主要负责生活方面的引导,进行学生的日常管理,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思维观念。企业导师主要负责实践期间的技术提升和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要及时掌控学生思想变化的情况,采用有效的应对措施。最后,为了更好地提升精准育人的效果,思政课教师队伍要进行定期交流,了解学生每个阶段的思想情况,为学生的发展保驾护航。

(四)构建精准育人样式,促进学生思政课核心素养的实践内化、转化和提升

高职院校要积极进行“一心三地四融合”精准育人样式的构建。“一心”是指“思政+”育创中心,“三地”是指在“思政+”育创中心基础上打造的工匠文化研学基地、VR(虚拟现实)互动红色教育基地和“思政+”育创孵化基地;“四融合”是指产教深度融合之际,高职思政课利用“一心三地”积极与专业特色、企业行业特色、校本特色和地方特色融合,汇聚各类思政育人要素。“一心三地四融合”是高职思政课以“思政+”育创中心为平台拓展延伸课程育人,以基地为载体开展课程实践体验,以“四融合”特色的思政课精准育人项目为驱动推动学生创业实践和就业实战。“一心三地四融合”立体化打造高职思政课精准育人样式,是高职思政课从育人实际出发与专业、企业、院团和行业协会深度融合,实现思政课在知识传播中突出价值塑造,在思想引导中凸显思政课核心素养和职业素养实践内化、转化和提升的创新。通过“一心三地四融合”精准育人样式的创新实践,有助于打破高职思政课与专业、企业、院团及行业协会间连接壁垒,畅通高职思政课育人的校内校外循环,构建多元育人主体联通岗位、重构课堂、校企联动、多师共育的高职思政课精准育人新格局,形成高职思政课精准育人生态链,切实推动高职思政课育人工作改革创新。

(五)完善精准育人机制,促进校企协同育人长效合作机制的形成

为了更好地落实思政课精准育人工作,必须尽快完善精准育人机制。首先,高职院校要做好顶层设计工作,坚持将精准育人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引导教师和学生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次,为了促进产教深度融合,发挥校企合作的作用,要逐步完善精准育人的相关机制,使思政教育和企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以思政育人目标为准,深度对接工匠型人才培养的目标精准;以思政课程教材为准,深度对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育创工作的内容精准;以思政互动课堂为基础,深度对接专业实训、企业实践的方法精准;以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思政课程建设为基础,深度对接政校企行育创协同的实施精准;以思政课“二三五”考评体系为基础,深度对接专业课程标准。[6]再次,建立从中央到地方、从高职院校到企业的管理协调机构,明确各主体的职责,共同实施精准育人。最后,为了提升精准育人的效果,提高工作效率,要促进校企协同育人长效合作机制的形成,为长期实施精准育人提供制度保障。

三、结语

在产教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思政课传统的“大水漫灌”普适性教育已经很难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难以实现预定的育人效果。高职思政课必须加快改革步伐,加入产教深度融合的行列,开展具有针对性的育人工作。思政课的精准育人就是让学生自主成长,按照自己制定的成长目标,结合适合的教育内容和手段,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终提升育人的成效。思政课的精准育人工作说起来简单,但是落实起来还是会面临很多难题。只有不断地探索和努力地钻研,才能将高职思政课精准育人工作落到实处。

猜你喜欢

思政课产教精准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二首
青少年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