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大学生党建工作的实践研究

2022-12-07谢燕丽

文教资料 2022年15期
关键词:中华中华民族育人

谢燕丽 李 朋

(赣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中文系,江西 赣州 341000)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综合软实力,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接续培育了独具特色的中华文化,其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是国家软实力的强有力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当今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内涵丰富、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精神,帮助当今大学生坚定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是当下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高职院校优秀传统文化育人现状

(一)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度不高

高职院校学制短,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多以学科专业课为主,较少涉及传统文化课程内容,即使有,其覆盖面也较窄,主要集中在文科专业,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也鲜有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因课时少,学生尚不能搭建完整系统的知识框架,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知和传承只能做到浅尝辄止,学生主动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愿望不够强烈。在某校中文系的中国古典诗词考级中,通过率不到50%,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生的传统文化底蕴普遍比较薄弱。在高职院校大学生群体中,仍不乏个人主义思想倾向、团结合作意识不强、诚信观念淡薄、畏难情绪严重等现象,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今青年一代的积极影响未实现最大化效应。

(二)师资力量薄弱

高职院校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教育的相对薄弱,背后也映射出教学力量的单薄。作为沟通课程内容和课程教学对象的纽带,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的重要保障。但是高职院校在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几乎都未组建专职师资队伍,课程多委以思政教师和中文教师任教,因此课程建设势必有所不及,高职院校党建工作者也多不具备相关专业背景,因而成为育人工作中的一大短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涉及哲学、教育、文学、史学、艺术等方方面面,要将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加以凝练,并向学生呈现为生动有趣的传统文化现象,取得实实在在的育人实效,师资短缺的问题实属亟须解决的一大问题。

(三)文化实践活动有限

当前高职院校的传统文化教育多依托通识课程教材,少有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符合学生学情的校本教材,且以传统课堂教学为中心,教学内容稍显枯燥,教学形式略单一,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多以理论学习为主,文化实践活动有限。换个角度来说,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与高职院校教学工作及党建工作的合力还没有形成,上下联动培育体系还不够完善。[1]实际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载体多样,如经精心挖掘设计,可以通过形式丰富的传统文化实践活动加深学生的感知和理解,尤其是可以结合职业教育和学科特色实现深度融合,在教育工作实践中渗透传统文化育人要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在文化实践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持续提高。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育人资源

关于文化结构,张岱年、方克立在《中国文化概论》中提到“四层次说”,即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和心态文化层。[2]其中,心态文化层是文化的核心部分,主要涉及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奋斗和实践中孕育了独具特色的中华民族精神,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

(一)精忠爱国精神

爱国,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之谓,古已有之,如汉代荀悦《汉纪·惠帝纪》载:“封建诸侯各世其位,欲使亲民如子、爱国如家。”《晋书·刘聪传》曰:“臣闻古之圣王爱国如家,故皇天亦佑之如子。”“爱国”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深厚感情,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诗句反映了古人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我国历史上也曾出现无数感人至深的爱国主义英雄,如屈原投江、岳飞精忠报国、苏武不辱使节、林则徐虎门销烟、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等等,精忠爱国的浩然正气和民族气节流淌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始终是激励我国各族人民自强不息的强大力量”。尤其是当国家和民族处于危急存亡之际,爱国就意味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保家卫国的责任接力和使命的传承。现如今的中国处于和平发展年代,但仍面临着国内外形势错综复杂的综合局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深入挖掘和阐释,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新时代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二)勇毅力行精神

世界四大文明中,唯独中华文明历经沧桑绵延至今,离不开的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顽强精神。古人有“知、仁、勇”三达德之说,“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勇者无惧”都是古人崇尚的道德品格,“毅”说的就是坚毅、刚毅的品格,就是在艰难困苦中坚持不懈、力破难题的毅力。“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等诗句充分显现了中华民族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奋斗进取精神。“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力行”说的是身体力行地付诸实践,明代王阳明更是提出“知行合一”之说,强调“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古已有之的勇毅力行的民族精神,使中华民族无论经历何种艰难险阻,都能够顽强拼搏、奋勇向前。当今的和平年代给当代大学生提供了安定舒适的生活环境,学生群体中容易出现意志力薄弱、畏难情绪严重等现象,归根结底缺的就是勇毅力行的精神品格。学校教育工作者要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提炼教育资源,积极宣扬历史上各种自强不息、奋斗有为的人物形象和英雄事迹,以丰富的活动为载体,促使学生积极进取,奋勇拼搏。

(三)谦和好礼精神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礼”是中国人立身处世的重要传统美德。历史上有不少关于礼善的故事,如孔融让梨、程门立雪、蔡邕倒屣相迎等等,可以说“礼貌”“礼节”“礼仪”“礼让”历来是中华民族待人接物的统一遵循方式。中国人“好礼”的背后实则是“谦和”之德。“满招损,谦受益”的道理古已有之,道家更是用江海处下而为百谷王的事理告诉人们在人际交往中要放低姿态,谦让不争,实现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子说:“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直至今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好礼”“贵和尚中”的思想仍是全社会广泛认同的文化观念。今天,我们国家对内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外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都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继承和发扬。对于当代大学生党建工作来说,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和谐思想,培养学生谦和好礼的人际交往品质,引导学生树立和谐的价值取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大有资源可以挖掘。

(四)诚信友善精神

中国哲学思想中,有“性善”“性恶”之辩,无论是哪一派的观点,都试图以“善”作为人安身立命的基础。人性论中的“止恶扬善”思想,是人完善自我、实现自我的内在要求,也是伦理道德中他律和自律的统一。儒家思想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说的就是真诚待人,才能获得别人的善意。由于追求“性善”一直在中国人的思想中根深蒂固,中华传统文化中也特别强调“诚”“信”的道德品质。中国传统道德中的“五常”思想——仁、义、礼、智、信,诚信则居其一。历史上不乏“诚信”的名人故事,如“曾子杀猪”“季札赠剑”“太史慈如期而归”等等,“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一诺千金”“一言九鼎”等成语更是凝结了古人毕生修炼的诚信品格。“人无信不可,民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威。”个人、民众和国家都应该把诚信视作立人立国的最高准则。在大学生党建工作中,尤其要引导学生接续中国社会千百年传承下来的这一道德传统,培养当代大学生诚实守信、友善待人的优良品格。

三、高职院校党建工作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路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涵盖哲学、文学、史学、教育学等学科领域,也涉及德行、修身、处世、为学等诸多方面,能够丰富大学生党建工作内容,提供丰富鲜活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高职院校党建工作者要将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理论精华进行解读,加以凝练,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大学生将其思想内核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观,逐步提升个人综合素质。

(一)多元课堂协同育人

一方面,重视中华传统文化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坚持第一课堂教学主阵地作用,依托公共选修课、思政课,加强中华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建设,讲深讲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各领域的学科知识。学校可结合翻转课堂理念,开发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五分钟课堂”视频精品课,畅通线上学习渠道。高职院校还可以结合各自办学方向,将职业教育融入其中,增加相关课程的设置,如中国书法、中国古代名画赏析、剪纸艺术等,提升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还能促使学生保护继承中华文化精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

另一方面,利用传统文化中的优秀资源丰富大学生党课课程体系,在学习经典的基础上,分专题构建传统文化和大学生党员教育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有条件的高职院校还可针对与大学生党性教育相契合的传统文化部分,精心编写校本教材,变“满堂灌”课堂为体验式、互动式的教学模式,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自觉遵守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自身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度,并加以内化提升。[3]

(二)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要继续依托传统的线下宣传载体,结合学校特色和地方文化资源,利用校园内的展板、宣传栏等加强传统文化知识的普及和文化育人氛围的营造。除此之外,还要充分利用好网络媒体渠道,加大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名人故事、英雄事迹、传统美德等内容的宣传和推送。要继续加强传统文化育人师资队伍建设,集合辅导员、班主任、专业课老师、思政课教师等师资力量,要避免用艰涩难懂或说教式的语言进行教育,而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加以阐释,引起学生共鸣。高职院校可以搭建开放互动式的网络党建平台,整合传统文化经典资源库,开展线上经典诵读比赛、知识竞答等活动,创建学生大众叫得出、唱得响的传统文化党建特色品牌,发挥品牌效应,吸引大学生积极参与到党建活动中来。

(三)开展丰富的文化实践活动

高职院校党建工作者要结合学生特点,为他们量身设计契合人才培养方案的文化实践活动。具体而言,活动开展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依托社团、竞赛和传统文化节日等,开展诗词诵读大会、辩论比赛、汉服展示、民俗文化体验等活动,也可以打造特色鲜明的主题党日活动,组织学生党员参加志愿服务,如写春联、送春联下乡活动等,真正将文化育人和实践育人有机结合。总体而言,就是要让大学生在生动丰富的沉浸式体验式的文化实践活动中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知,体会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进而激发他们主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在动力。

(四)构建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

高职院校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感知程度如何,在学习生活中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发扬程度如何,践行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自觉程度如何,等等,靠教育工作者的主观鉴定远远不够,最终还是要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多维评价体系。[4]在具体评价工作中,要将大学生党员在课堂成绩和课外实践表现进行量化打分,摒弃终结性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最终引导大学生自觉成为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身体力行者和积极传播者。

猜你喜欢

中华中华民族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