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商环境下我国农村商品流通体系探究

2022-12-06李璐瑶

乡村科技 2022年20期
关键词:商品流通流通物流

李璐瑶 李 昕

(吉林外国语大学,吉林 长春 130022)

1 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建设

现代商品流通中的“三流”是指商流、物流、信息流,“三流”彼此独立又互相作用,密不可分,共同构成了商品流通体系的有机整体。

1.1 商流

商流是指商品价值的流动,是商品所有权的转移,其主要表现为商品形态和货币形态之间的不断转化。农村的商流主要由农产品的流通渠道和市场体系构成。受益于电商助农政策的落地实施,商流在企业配套资源下沉的优势条件下得到了发展先机。相较于零散的批发零售商,线上交易平台的应用可以从时间上高效完成商品交易,从空间上拓宽商品流通渠道。同时,对比环境杂乱的线下农产品交易场所,电商平台使市场交易体系得到了规范性修整,专业化和现代化程度进一步向城市发展水平靠拢。

1.2 物流

物流作为一种实体流通活动,常发生在商流之后。在农民与电商企业完成交易后,商品往往被交付到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运输,经过仓储、包装、搬运、分拣、配送等流程,最后才到达消费者手中。相比于线下批发商,物流企业更能发挥资源集成化的优点,利用信息化的物流管理系统和专业化的车辆设备,快速有保障地完成物流活动。除了聚焦农村物流本身发展之外,其产业带来的投资也推动了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以及上下游产业的蓬勃发展,如农产品加工业、农业机械行业等;同步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农村人口就业率得到有效提高。

1.3 信息流

信息流是互联网普及后出现的新概念,所有流动信息的集合构成了信息流。在农产品流通过程中,信息流往往不单独出现,而是贯穿了整个商品流通过程。生产环节中,信息流可以帮助农民及时掌握市场动态,指导农民按需调整生产计划。在销售过程中,根据长尾理论,只要存储和流通的渠道足够多,即使是需求量少或销量差的产品,也可以通过信息化包装并借助多平台终端共同销售来抢占市场份额。

2 我国农村电商及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发展现状

2.1 我国农村电商发展现状

随着农村信息服务范围的拓展,我国网民数量连年暴增。阿里巴巴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达55.9%,农村网民规模为3.09亿人,占中国网民整体的31.3%[1]。网络的健全和庞大的网民规模吸引诸多电商企业纷纷投身农村地区,争夺新开发出的蓝海资源,与此同时带动了上下游优质资源向农村地区下沉。据商务大数据可知,2016年我国农村电商整体零售额仅为8 900亿元,而在2019年稳步上升至1.7万亿元,是2016年的近2倍;2020年,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影响,全国各地经济发展速度减缓,农村电商发展速度虽然有所减缓,但整体仍呈现上升趋势,整体数额达1.79万亿元,占全国网络零售额的15.18%[2](见图1)。2021年5月,我国根据农村电商发展现状制定并发布了《关于开展2021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作的通知》,引导电商在农村地区纵向挖掘,拓展市场。

图1 2016—2022年中国农村电商零售额

2.2 我国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现存的农村商品流通体系是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商品流通体系经过市场化改革逐渐演变而来的。其流通对象以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产业中未经加工的初级农产品为主,流通模式分为传统的线下批发零售以及新兴的线上生鲜电商。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商品流通体系的建设,并多次作出重要部署,与此同时,我国农村商品流通体系不断完善,在促进农民增收、保障城市市场供应、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整体而言,我国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建设正处于变革更新的探索阶段。因此,现阶段的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建设仍较大程度地依赖于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脆弱性,有待逐渐完善。

3 当前我国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

根据我国农村大环境和商品流通发展现状,笔者以从宏观到微观的原则分析了现阶段我国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流通网络布局散乱

近年来,各地政府多次出台有关政策扶持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建设,鼓励当地企业投资建设流通网络。但几轮政策落实后却并未取得预期效果,正是因为部分规划缺少科学性和适用性。随着“互联网+农业”的深度发展,现代化正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大趋势。但是,农业现代化并不仅仅是机械化,更是数字化、信息化。由于我国农村地区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特殊性,不同地区间的规划管理往往自成体系,各地区在建设过程中不仅欠缺整体的大局观,而且计划性和协同性较差,在管理布局时不能有效利用手头的信息化资源统筹兼顾其他地区的发展。同时,由于地区资源和能力有限,缺乏长期发展的蓄能和长远眼光,造成当地流通网络建设先天畸形、后天不足,给我国农村流通网络的整体建设遗留了较大难题。

3.2 贸易现代化程度低,商品流通环节受阻

农村商流不仅包括农产品进城,还包括工业品下乡,但由于我国城乡间各方面发展存在较大差异,双向流通往往遭遇诸多阻碍。第一,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割裂会导致贸易壁垒,使得流通环节层层受阻。这不仅会耗费大量不必要的人力交通成本,还会因流通效率缓慢而延长流通周期,导致商流迟缓不畅。第二,流通渠道和业态不同。城市居民的商品交易较大程度上依赖于线上渠道,而农村要想发展电商,仍然受限于稀缺的专业人才和网络资源。同时,农村的商品流通业态仍以小型杂货店、流动商贩、定期集市为主,不仅规模小、环境差,而且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与城镇市场进行贸易交接易产生分歧,扰乱市场环境[3]。第三,农村市场活力不强。虽然我国农村网民数量庞大,但由于独特的生活环境和消费习惯,在生活用品的采买上,农村居民往往更青睐于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线下零售,对线上交易的质量、价格等心存疑虑,因此对于电商交易忠实度不高。

3.3 专用物流设施欠缺,流通布局有待完善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部分企业资源纷纷向农村下沉,农村物流基础设施正在逐步完善,但农村物流体系建设起步较晚,发展时间不长,因此短期内仍存在诸多问题。第一,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冷链运输的相关设施建设仍是短板,缺乏智能化的存储和运输设备,如常温仓库、冷链运输车等,导致农产品进城的运输条件欠佳,出现不必要的资源损耗。第二,物流网点尚未在农村地区实现全部覆盖,部分农村地区至今还没有设立物流服务点,导致工业品下乡受限,给生产者、消费者及物流企业带来诸多不便。第三,农村商品流通往往依托于自营物流,但自营物流的配套设施在农村建设初期投资不菲,伴随而来的高昂的仓储保管费用往往令农村居民望而却步,严重阻碍了农村电商发展和物流的现代化建设。

3.4 移动设备投入不足,应用信息资源短缺

在“三流”中,信息流是互联网环境下衍生的新概念,近几年才得到相关地区的重视,资源投入力度不足,其发展受到诸多限制。第一,信息流的发展受限于农村匮乏的智能化设备。部分手机、电脑等移动设备已不能满足信息流的发展需求,导致农村社会资源的利用率停滞在较低水平。第二,缺乏农业信息资源整合平台。现有的农业信息资源零散分布于不同网站,而部分网站未经权威认证,容易导致一些农业信息失真,严重阻碍了信息的采集分析,不利于农民掌握全面准确的市场行情。第三,缺乏数字化供产销价值链条。农产品投入市场前缺乏大数据的评估预测,销售时缺乏动态的市场监测,销售后缺乏智能的销量分析,导致供需失衡,物价动荡。

4 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建设思路

4.1 建立流通大格局

欲要打通商品流通脉络,各地政府部门应先理清现有网络布局,再结合实情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第一,最大限度发挥自上而下的宏观调控作用。这要求政府部门结合我国农村地区布局分散的特点,统筹兼顾各地区位特点,合理规划各地区农业发展的大方向。第二,利用互联网和现代化信息技术,突破自然地理和行政区域划分割裂的空间布局,聚合省、市、县、镇、村等节点,形成有条理的线性流程,并进一步组成体系化的流通网络,形成“互联网+物流”的流通模式。同时,更要利用互联网和现代化信息技术,整合同类资源并进行优化升级,根据新的规划布局将现有资源科学、合理、精准地进行分配。第三,在实际建设中,政府也应做好民意调查,结合当地发展需求和农民意见及时调整方案,做到“一村一策”,减少资源浪费,使各流通环节更畅通。

4.2 加强宏观调控力度,打通商品流通环节

增强城乡双向互动是加快二者市场一体化进程的重要举措,也是提高商流流通效率的必要手段。第一,在数字经济的大环境下,各地应整合城乡市场资源进行统筹规划,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对交易流程中的企业进行统一管理,保障商品能够进行跨区域的高效流通,同时去除了过程中不必要的环节和成本,从根本上为商流瘦身减负。第二,政府应加大投入力度,鼓励有实力的企业与农民和农村市场建立联系。二者还可以在线下确立合作信任的基础上发展线上交易,使农民能够利用下沉的企业资源,加强自身线上交易的操作水平,并逐步将零散的线下零售向线上的大规模交易转型,达成获益更高的电商交易。此外,交易流程的数字化能够使贸易变得更加规范公正,避免纠纷的同时降低交易风险。第三,政府相关部门应密切关注交易过程中出现的违法问题,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如在农村地区构建信用体系,并将其与国家征信系统挂钩。如此可有效提高农户的诚信交易意识和契约精神,为企业减少不必要的损耗。同时,企业信用情况的公开呈现可以很大程度上打消农民对于线上交易的顾虑,帮助农民识别信誉度良好的商家进行交易,实现线上交易的良性循环。

4.3 加强冷链设施建设,优化物流配送体系

农村物流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因此,及时有效地推进物流设施的现代化建设至关重要。第一,将发展农产品产地的冷链物流放在首位。相关部门要保证从田间地头到直销配送中心配备小型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同时要关注农产品的低温冷冻加工环节,确保农产品到达最终销售市场时能够保持新鲜度,最大限度降低物流过程中的损耗率[4]。第二,结合流通网络布局,持续完善物流设施,扩大农村末端配送服务范围[5]。各地政府有关部门可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建立持续的合作关系,构建多层次、规模化的农村物流配送体系,在县、村建设不同规模的仓储配送中心、快递自提点、智能快递存储柜等设施,形成村镇物流网络[6]。有关部门或企业还可联合当地有意愿的农民发展快递上门服务,不仅解决了“最后一公里”的配送问题,更带动了农民发展副业,间接创收。第三,宣传推广第三方物流,鼓励农民多方考虑。目前,相比于规范化的自营物流,我国第三方物流行业发展还不完善,专业的农产品第三方物流企业更是少之又少。合格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比自营物流具有更强的协调能力和谈判能力,不仅能够降低物流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而且能够有效促进农产品流通,减少浪费。因此,农民可结合所运输的农副产品种类、所处地理位置、当地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等综合衡量,选择合适的第三方物流。

4.4 构建农业信息网络平台,促进农村现代化信息建设

电商环境下,信息通畅是保障商品正常流通的必要保障。而提高农村信息化水平,完善通信网络设施是关键。因此,各地区有关部门应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大力促进相关设施的建设投用,改变农村信息化建设落后的局面。第一,政府应大力宣传工业品下乡的优惠政策,鼓励农民打破传统观念,紧跟国家政策动向,加大在智能设备上的投入力度,以便满足商品流通过程中信息化作业的需要。此举不仅有利于提高农村网络覆盖率,而且便于“互联网+农业”的深入实施。第二,健全农业信息管理系统,加强对农业信息网站的监察,必要时以综合性强的大平台替代信息冗杂的地区网站。同时,培养专业的信息化从业人员,校对清理未经核查评估的农业信息,保障农业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第三,积极构建现代化农业网络供应链,借助大数据,建立农产品从采摘到售卖全过程的数字档案,保留每个供应链节点的数据信息,方便追溯信息进行需求预测和市场评估。另外,利用收集的数据还可将不同层次的消费者需求进行分类,促进农产品供应与市场需求的紧密联系。

5 结语

未来几年,农村商品流通体系的建设仍是国家和相关地区发展商品经济的重点。因此,各地应围绕商品流通全过程,不断建立完善覆盖城乡两种市场、掌握城乡两种资源的流通网络,统一健全市场交易机制。同时,各地要积极拓宽体系内各环节的流通渠道,结合前沿数字化平台和智慧农业设备,为农民实现稳步增收提供方法论;丰富配套基础设施,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夯实基础;创建公正和谐的农村市场,助力农村经济绿色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商品流通流通物流
富“鳜”逼人!标鳜最高38元/斤,订单去到39元/斤,流通商疯狂抢订!这条鱼成“抢手货”
圣物的流通——蕃尼古道上的尼泊尔鎏金铜佛流通考察
本刊重点关注的物流展会
“智”造更长物流生态链
企业该怎么选择物流
“流通空间”的中西方比较
浅析商品流通企业并购的财务整合
基于低碳物流的公路运输优化
The Japanese keiretsu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