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广西民俗文化节庆词汇的翻译方法研究

2022-12-06阮娇龙

文化学刊 2022年5期
关键词:意译音译壮族

阮娇龙

广西全称广西壮族自治区,简称“桂”。首府南宁是东盟各个国家和我国团结协作的永久聚居之地,有绿城之美称。广西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在古代,广西属于百越之地,也是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区,世居民族共有12个,壮族是广西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广西有着深厚、优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已经深入到广西民族的骨髓里。广西有着世外桃源般的美丽景色,美景里蕴藏着悠久的历史民族文化。广西各个民族都有自身的传统节日,如壮族的花婆节、三月三歌节,京族的唱哈节,仫佬族的依饭节,彝族跳公节,苗族苗年节等民俗节庆节日,广西各个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节日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值得我们去弘扬和发展。民俗传统节日能将人民团结起来,凝结民族精神,使各族能够团结一致,凝心聚力促发展,创造美丽和谐的传统民俗生活。所以,将广西的民俗文化相关的节庆词汇进行翻译,进而宣传当地的民俗文化和传统节日,吸引各地游客到此旅游,感受广西少数民族自治区的民俗风情文化传统节日的氛围。本研究通过对与广西民俗文化的传统节日相关的词汇进行英译,期望能够助力于广西民俗文化的对外传播和宣传,以及能够促进广西旅游经济的增长,发展好广西的旅游,传播好中国的文化[1]。

一、广西民俗文化节庆词汇的相关内容

广西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门户,享有丰富的少数民族资源,比如壮族在每年的农历三月三要举行隆重而盛大的歌圩节、花婆节,京族的唱哈节,仫佬族的依饭节,彝族跳公节,苗族苗年节,毛南族分龙节,瑶族盘王节,侗族花炮节等民俗传统节日。各民族传统节日中的仪式、活动均不一样,但每个民俗节日都会有丰富多彩的民俗节庆活动,以至于有着多姿多彩的民俗节日庆典。本文围绕广西少数民族中人数最多的壮族歌圩节,以及毛南族的分龙节,还有其他民族的民俗节日进行民俗文化节庆词汇的内涵剖析。

农历“三月三”是中国多个民族的传统节日,其中以广西少数民族人数最多的壮族为典范。以前,壮族的年轻女子和年轻男子聚集在一起,欢快地对饮唱山歌。据壮族的老人们说,三月三是壮族始祖布洛陀诞辰日,汉族为上巳节。三月初三对于处在西南地区的广西少数民族来说,是一个热闹非凡的重大传统民俗节日。壮族过三月三大多是赶歌圩,搭歌棚,举办歌会。青年男女们对歌、碰蛋、抛绣球等。三月三相传是为纪念壮族歌仙刘三姐而形成的节日,故又称歌圩节。三月三这一天,人们会亲自做五色糯米饭,家家户户吃着五色糯米饭也是一种有趣的民俗活动,据说在当天吃了五色糯米饭,一年都会平安吉祥,身体健康。

每年农历夏至后的第一个辰龙日前后,就是隆重而盛大的毛南族传统节日分龙节。分龙节活动共举行三天,是一种祈求五谷丰登、风调雨顺的祈雨活动。到了第二天和第三天,人们会将煮熟的糯米饭来喂耕牛,以表达对耕牛为百姓们辛勤耕作的酬谢。

二、广西民俗文化节庆词汇的翻译现状

目前,关于广西民俗文化节庆词汇的翻译文献并不多,已查阅到的关于民俗文化词的研究有:王月茹、吴晶晶(2020)对广西民俗文化词的翻译中讲述了如何基于尤金·奈达的等效翻译理论,对广西民俗文化词的外译策略进行研究;莫婉妮(2019)探讨了广西民俗节庆名称以及民俗文化词汇的翻译方法,并对民俗文化内容的翻译与传播提出相应的建议;钟紫葳、王丽平、麦红宇(2020)通过谷歌引擎,搜索和比较民俗文化词的不同英译版本的使用频率,并发现对外传播效果最好的是使用“意译法”或“混合法”翻译策略的英译词;陀巧鸿、秦琰婷、麦红宇(2020)以广西大学内来自东盟国家的留学生作为主要调查对象,针对国外学者对我国广西民俗文化的翻译情况的受众程度进行分析,进而对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效果和影响的因素进行归纳总结,从而探讨更好的对外传播策略。

民俗文化是我国特有的历史文化遗产,笔者经多方查阅资料之后发现国外在广西民俗文化这方面的研究上暂时较少,但笔者查阅到国内学者关熔珍、麦红宇(2012)分析研究了关于广西民俗文化节庆词汇、民俗美食、民俗建筑等方面的英译,得出了关于民俗文化方面的几个翻译原则:首先是要保持原文意思不变的情况下能够进行准确地表达其中之意;其次要正确塑造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身份和形象;再次是遵循弃难从易,简单明了的翻译原则。杨琳、刘怀平(2014)讲述了广西边疆地区民俗文化具有强烈的地域与社会文化色彩,翻译活动有助于传播壮族及其他少数族裔古老历史及璀璨文化,也是增强边疆地区民族身份认同感的重要途径。广西大学张喆(2015)的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记录了马山县民俗文化展示馆解说词翻译项目的全过程。在完成项目的实践基础上提出民俗文化翻译的工作重点在于如何在译文中既能保留广西马山的独特民俗色彩和地域文化,同时又能使译文被英语读者广泛接受,从而有效地实现传播民族文化的目的。

综上所述,广西民俗文化词英译时,必然会遇到文化缺省的情况,不同的专家学者采取了不同的翻译方法和策略,以上文中对民俗文化节庆词汇的翻译与本项目的研究内容有类似之处,为本项目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设计思路。

三、民俗文化节庆词汇的翻译原则

民俗文化节庆词汇的翻译质量,决定着当地的地方民俗文化对外宣传和进行文化传播的成效[2]。通过分析,笔者认为,民俗文化节庆词汇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应遵循由近代极具影响力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著名的翻译家、教育家 、新法家代表人物——严复所提出的“信、达、雅”的翻译原则。

1.“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用另一种语言把原文翻译出来。

2.“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翻译后的语言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

3.“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呈现原文的写作风格。

严复对“信、达、雅”翻译原则的提出对后世的翻译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文化自信视域下广西民俗文化节庆词汇的翻译方法

(一)直译法在广西民俗文化节庆词汇翻译中的应用

1.“百家宴”是侗族热情好客、团结友爱、和谐大同的文化象征,在三江侗族地区已流传了数百年的历史。有关“百家宴”一词的翻译,主要存在“Hundreds of the Lantern Festival feast”“Lantern Festival feast one hundred”两种翻译模式,首先“Lantern Festival feast one hundred”的翻译,是按照字面的意思,直接翻译为“一百个家庭的宴会”。百家宴还有另一种翻译,其中“feast”翻译为“宴会、盛宴”,而“成百上千,很多”这个词则翻译为“hundreds”,这样的名词翻译可以形象具体地展现出“百家宴”的含义。

2.农历四月初八是布依族的传统节日“牛王节”,也有人称之为“牧童节”或“开秧节”。每逢这天,人和牛都要吃“牛王粑”或糯米饭并休息一日,以表示对耕牛的慰劳。“牛王节”其在翻译中被直译为 “bull soul festival”,其中里面的“bull”指未阉割过的公牛,它代表着勇敢的英雄人物,用“bull soul”或者“Cattle Soul”进行“牛王”一词的直译,可以正面表达出“牛王节”的文化价值与含义,也可以帮助读者简单直观地理解“牛王节”价值与内涵[3]。

3.壮族的“花婆节”又称为“花王圣母节”,流行于广西各地。据说,花王是壮族群众的生育女神和儿童守护神[4]。而壮族始祖母六甲在农历二月初二诞生,专门主管赐花送子之事。所以,“花婆节”被翻译为“Flower God”(花的上帝);因为侗族将其称为“花桥”,也可以直译为“Flower bridge”。这样就可以直接将节庆词汇简单明了地直译出来,有助于帮助读者理解字面上的意思。

(二)音译法在广西民俗文化节庆词汇的翻译中的应用

每年农历五月二十六到二十九日这几天,就是瑶族人民最盛大的民俗传统节日“达努节”,这几天家家户户都用四两新麻来祭祀祖先,以表示永远不会忘记祖先的生日,故也称为“祖娘节”。可以音译为“Danu Festival”或“Zhu zhu Day”;苗族的“苗年节”音译为“the Miao's New Year”,在这一天,盛装的青年男女会跳起踩堂舞;彝族的“跳公节”音译为“Tiaogong Festival”;广西罗城仫佬族的“依饭节”,音译为“Yi fan Festival”;

京族的民间传统节日“唱哈节”兴于广西防城港市东兴市,“唱哈节”音译为“Chang ha Festival”。

所以,对于一些传统民俗节日活动较多的民族,在翻译民俗文化词时,一般采取简单直观的音译方法来进行翻译,这样才能表达这些地区民俗的真正含义,准确地描绘出当地民俗节日的氛围,这对当地的民俗文化起到一定的传播作用。

(三)音译加意译混合译法在在广西民俗文化节庆词汇的翻译中的应用

1.壮族在每年三月三要举行盛大的“歌圩节”,歌圩就是唱歌、对歌的意思,采取音译和意译结合法来翻译为“The Sanyuesan folk song festival”,以青年人为主体来对唱山歌,以及进行社交活动。

2.分龙节是流传于南北各地的民间节日,此际多雨,传说是龙分开到各地去行雨的日子。除了汉族,它也是毛南族、畲族的传统节日。其中“分龙节”中的“分”是“分开”的意思,意译为“Separate ”,因此,“分龙节”采用音译、意译结合法翻译为“Separate Dragon Festival”。

3.瑶族的“盘王节”是祭祀祖先盘古的重大节日,每年的农历十月十六日,男女老少都要穿上自己民族的节日盛装,聚居在一起唱歌、跳舞,欢度盘王节[5]。英语中庆祝节日多用音译和意译结合的方法译为“Panwang Festival”或者“King of Pan Festival”。

4.侗族的花炮节是侗族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时间是农历三月初三。主要活动是抢花炮。采取音译和意译结合的方法译为“Fireworks Festival”,相比其他翻译,“Dong Nationality Fireworks Festival”则更具体地把这个节日的主要内容翻译了出来。

对于广西民俗文化节庆词汇的翻译方法采取音译法、直译法、音译和意译结合法共三种翻译方法进行翻译。其中音译法是指根据汉字的普通话读音为标准找最接近的音进行的翻译;而直译法则是指忠实于原文内容,保持语法结构上的一致;意译法指的是不用刻意于源语的字面意思和语言形态,而是根据翻译的人对所需翻译的民俗文化的理解,而寻找恰当的英文将其表达出来;为了能够更好地传达源语意思,而采用音译和意译混合译法[6]。

五、结语

在民俗文化词汇外译的过程中,广西民俗文化节庆词汇作为一种象征文化的负载词,对于推动广西12个世居少数民族民俗文化走出去起到了文化外宣的作用。在考虑不脱离原文意思的情况下,采取音译、直译、音译与意译结合的翻译方法和策略,在文化自信视域下将广西民俗文化节庆词汇翻译简单化,不仅延续并保留了中华民族上千年的文化,也容易使读者接受和明白其中的含义。在翻译广西民俗文化节庆词汇的时候,我们不仅需要熟知自身的背景文化,还要掌握读者的背景文化[7]。本文对民俗文化词汇的翻译方法进行归纳和总结,是为了扩宽广西传统民俗文化翻译和传播新思路,实现传统民俗文化走出去,助力民俗文化之间的对外交流与传播,助力广西旅游业以及经济的发展,并传播好中国文化。

猜你喜欢

意译音译壮族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音译研究(2007年~2021年)回顾与反思
清末民初音译元素名规范方案用字探析
《Cat’s book》
谈谈我国传统文化中一些词语的翻译(三)
壮族山歌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直译与意译
浅谈直译与意译的合理结合
大陆与港台译制片对英文电影片名的直译与意译取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