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弗洛姆《逃避自由》的角度分析当代大学生心理困境

2022-12-06肖大伟曹桂华

文化学刊 2022年5期
关键词:弗洛姆躺平大学生

肖大伟 曹桂华

一、弗洛姆《逃避自由》的背景与主要内容

(一)弗洛姆《逃避自由》的背景

埃利希·弗洛姆,美籍德国犹太人,是20世纪伟大的哲学家、精神分析专家、社会学家。《逃避自由》是其代表作之一,于1941年发表。20世纪初期,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迅猛发展,工业革命的光芒点亮了世界,人们感受到生活的巨大改变,后爆发经济危机,工厂倒闭,工人失业。与此同时,战争打响,法西斯专制与独裁让人们陷入巨大的迷茫与恐慌之中。此现象引起了弗洛姆的深刻思考,民主与自由成为全社会最深的渴望。在弗洛姆看来,科技的发展与残酷的战乱不断剥夺人的个性,与当时的极权主义心理一起,促使人们逃避自由。

(二)弗洛姆《逃避自由》的主要内容

1.自由的含义

人类几万年的发展史也是不断追求自由的发展史,古代的朝代更迭,现代的游行与谈判,都是为追求更广泛自由的体现。对于自由,弗洛姆这样定义:“自由是人存在的特征,其含义随着人把自身作为一个独立和分离的存在物加以认识和理解的程度不同而有所变化[1]。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一书中所指的自由是相较于资本主义宣传的自由而言的,并将自由分为“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两种存在方式。

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一书中以孩子由胚胎时期到长大成人为例来阐述“消极自由”。婴儿的形成是先从胚胎状态开始,经历九个多月从母亲身体中分离,脐带割断那一刻并不意味着婴儿是“自由体”,因为他不具备自我照顾的条件。在母亲的呵护下一步步成长,婴儿逐渐开始有自己的认知与意识,想要独立与自由的渴望也愈发强烈。当孩童肉体、精神、自我意识不断发展与完善,这就意味着他获得了自由,但获得自由的同时他也面临着压力及自我应对危险的能力,在个体以渺小的姿态面对整个社会时会产生孤独感与无助感,所以这是“消极自由”。弗洛姆对“积极自由”的定义是:实现自我,意味着充分肯定每个人的独一无二性。由于生存条件、受教育程度、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不同,每个人都具有独一无二性。“积极自由”不仅指每个人的独一无二性,也包含人们不可以有除人本身之外更高的权利,人才应该是生命与个性成长的中心和目的的含义。积极自由赋予人以自由的思想、自由的能力,可以通过爱和创造性劳动得到实现。

2.主要内容

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中指出,人们为了逃避那些孤独感以及面对世界的无能为力感产生了权威主义、破坏欲和机械趋同这三种逃避自由的机制。

首先,权威主义的自由机制是指在切断原始纽带后,个人的微不足道感产生了迷茫、恐慌等心理,迫使个人去寻找第二个束缚来替代被切断的原始纽带。通常表现为放弃自我的独立,即渴望统治他人,或被他人主宰,即“施虐与受虐”行为。施虐者一般表现较为自信,以玩弄他人,让他人臣服自己为乐,与我们现在所说“PUA”相似;受虐者表现为妄自菲薄,极度自卑,极度依赖他人,并幻想施虐人是自己的宿命。二者看似对立的状态,其实也是共存的状态,一方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

其次,破坏欲的自由机制不同于施虐行为的权威主义机制,其行为更为极端,总感觉这个世界让自身受到了痛苦与威胁,“假想敌”遍布,需要消灭自我认为的所有威胁。弗洛姆指出,“可以肯定,如果我成功地驱逐了它,我仍然孤独孤立,但我的孤立是光荣伟大的孤立,其中我自身之外的强大权力无法将我击碎。面对破坏欲,人们需要用爱心、感动、责任说服与化解。”

最后,机械趋同的自由机制是相对温和、相对普遍的一种形式,一般是指放弃自我个性与自我现实需要迎合别人的一种状态。与我们现在所说“无主见、人云亦云”的特征相似,表面上表现为克服了人与世界的矛盾,消灭了自卑与孤独,其实会更加深人的孤独和无能为力感。

二、当代大学生“自由”下的心理困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青年学生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创新创业的有生力量。”大学生是青年的重要群体,进入高校的大学生们尚未完全成熟,同时也面临着学习与就业过程中的种种问题,从弗洛姆“逃避自由”的心理角度入手,分析当代大学生在学习与择业时期的心理困境,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内卷”与“躺平”

“内卷”与“躺平”是近年来网络上流行的新词。“内卷”的概念首次被应用于研究农业问题中,20世纪50年代,人类学家格尔茨发现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由于缺乏资本,土地资源有限,从事水稻种植的农民日复一日艰辛劳作,但水稻产量并没有大幅增加,由此提出“农业内卷化”一词。现在“内卷”一词被广泛运用于各行各业,延伸为非理性竞争。大学生“内卷”一般是指看到别的同学学习,内心就会很焦躁,“被逼”跟着学习,或者是看到别的同学晚上看资料到深夜,也要跟着学习到深夜的学习状态。而与“内卷”相反的另一个状态就是“躺平”,“躺平”源于2016年“躺平认嘲”一词,是娱乐圈粉丝的用语,现在延伸为一种不愿意奋斗,不在意他人看法,放弃与他人竞争的人生态度。大学生“躺平”的态度一般指不在乎别的同学学习“卷”得多严重,自己内心毫无波澜。“内卷”与“躺平”看似两个极端,其实质则是同源。大学生学习“内卷”体现了积极入世的动态追逐,而“躺平”则表达了主动避世的静观养性,二者并非是相互孤立的,而是相互渗透的关系,都体现了当代大学生面对学习或择业问题时“逃避自由”的状态。

(二)学习焦虑,内心空虚

法国思想家狄德罗曾说: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经历较为紧张的中学状态,大学时期的同学们更加“自由”,没有了过于繁重的课业压力,减少了中学时期的多种约束,增加了更多可以自我支配的时间,拥有了更多自由选择的权利。大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学习方式也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而是更注重学生多样化的综合培养。部分大学生因为没有父母与教师的督促,在大学期间把学习放到最无关紧要的位置,平时迟到早退,上课无精打采,期末“抱佛脚”,追求六十分“万岁”。期末复习,状态焦虑,内心空虚,逐渐丧失对学习的信心与兴趣。

其次,除了平时不努力,期末“抱佛脚”产生的学习焦虑,内心空虚以外,大学生对电子设备的沉溺也是学习焦虑内心空虚的重要原因。手机是最方便携带的电子设备,上课玩手机降低学习效率;熬夜玩手机,第二天学习状态较差。缺少督促,又自控力差,“手机依赖症”引发一系列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调查显示:“45.87%的学生出门忘带手机感到很不习惯”。更有同学表示,上课忘拿手机比上课忘记带课本内心更慌。手机的覆盖率高,具有匿名性、开放性、虚拟性等特点,大学生更愿意将使用手机作为情绪的发泄方式,由此会加剧大学生的负面情绪,不可避免地衍生出大学生“逃避自由”的真空地带。

再者,大学第四年,大学生面临升学考研或就业的分水岭。2021年有990万大学毕业生,约四分之一的大学生选择了考研,特别是对于准备跨专业考研的大学生来说,时间紧迫,备考时间与上课冲突,而产生内心焦虑。另外,2020年至今,新冠肺炎疫情反复出现,中国是世界上控制疫情最好的国家之一,因此中国大学生出国留学率比以往降低,国内考研升学与考编竞争更加激烈,在此背景下加剧了大学生的心理困境,这也是引发大学生心理焦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择业迷茫,盲目从众

大学生在进入大学阶段前择校选专业时,部分学生对所选专业了解不足进而导致在大学期间所学专业不是自己所喜欢的专业,择业时不想选择自己所学专业但同时不知道应该选择什么专业,造成择业迷茫的状态。

同时,关于工作问题,在我国大部分学生和家长心目中,编制是“铁饭碗”,特别是疫情原因,更多的人想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对于不选择升学选择工作的同学而言,编制就是“最佳选择”。部分大学生看到身边同学考编考公务员,盲目跟从,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去“碰”机会。由于各个地区情况不同,人才需要数量也不一样,对于中国沿海的发达地区,甚至出现了上千人竞选一个岗位名额的现象。

另外,部分大学生不纠结于编制问题,却在工作地区选择上徘徊不定。既考虑去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大城市拼搏一把,又纠结大城市节奏快压力大没有小城市工作生活安逸。同时,在校期间对学校组织的实习实践活动不认真对待,实践经验不充足,陷入对于去大城市工作没有信心,留在小城市工作又不甘心的迷茫之中。

三、克服大学生“自由”心理困境的调试方法

学校是学习的圣土,相对于中学时代,大学校园时间安排更加自由;相比于踏入社会繁重的工作压力,精神方面更加自由。面对双重自由,没有紧张的功课与家人的督促,大学生兴奋之余会被更多新鲜的事物所吸引而不把学习置于重要的位置,这种状态是不合理也是错误的。

(一)积极学习,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首先,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把学习的本职工作做好。作为学生,学习是本职,把学习放到首要的位置不能改变,在大学时代也是如此。对于大学生之间出现的学习“内卷”或者是“躺平”现象,需要作出调整和改变,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教师可以通过思想政治课等形式与大学生探讨这种现象的原因,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学习观,面对因“内卷”状态而感到焦虑和迷茫的大学生,教育指导与思想疏导相同步,增强学生群体抗压应变能力;面对因“躺平”而持消极态度的同学,重点关注与全面引导相统筹,提升其人生观教育的针对性。

其次,积极学习,把学习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大学课程知识的学习更具有专业性与针对性,认真学好专业知识才能更好地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彻底弄清理论的出处。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专业知识功底扎实,在遇到实践问题时才能更好地学以致用,甚至会有新的发现。大学生学习生活丰富多彩,不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的学习,兴趣社团与学生会组织也是大学生学习的选择方式。挖掘并培养自己的兴趣点,找到自己的擅长之处,亮出自己的“闪光点”,增强自己对学习的信心与兴趣,同时也会锻炼大学生组织以及团队协作能力。一个好的主意如果不能落实到行动上就只能是一个主意,经过教师的指导,放手去做,将细心、耐心与专心相结合,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大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也增加了大学生处理问题的经验。

再次,增强自控能力,不做手机“奴隶”。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社会信息的快速更新,智能手机持续地更新换代和广泛地普及使用使得当代大学生成为了其学习和生活的最佳受益者,但也随之出现了一种令人欲罢不能的手机依赖现象。针对这种情况,大学生可以采取在上课前把手机放在宿舍里,在“根源”上杜绝上课玩手机的问题;在上课时间把手机关机放在包里或者由教师或班委统一收放也是促进学生上课聚精会神听讲不被手机“诱惑”的方法。认真学习的大学生会有一种成就感、收获感与获得知识的满足感,更能激发其求知欲。此外,山西大学王芳等人研究结果显示:“性格特点与手机依赖并不一定存在明确关系,而社会支持对大学生手机依赖构成较显著预测,即孤独感强、社会支持体系不健全的大学生更易产生手机依赖的倾向”。过度依赖手机的大学生会减少与人交流,与人协作的机会,性格更加敏感。在生活中,也可以通过设置每天使用手机时长、定时开关机等形式来控制自己,减少玩手机时间,增加与同学教师交流的时间,寻找共同的兴趣爱好,做感兴趣的课题研究,参加兴趣比赛等,不仅在专业课学习过程中获得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也能获得更多的乐趣。

最后,合理规划上课与升学学习时间。基于此种情况,笔者提出以下建议:第一,不论是否跨考升学,都不能占用正常上课时间,倘若大学生专业课考试不合格,出现挂科的现象,势必会影响升学备考的时间效率及学习的心情;第二,俗话说“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如果想把大学期间课程按时按质完成的同时给升学考试准备更多时间,就应该提高学习效率,适度增加学习时长,更加勤奋,缩短周末玩乐时间,合理做好规划,制订学习计划,按照计划付出行动,不断进行量的积累,才能兼得“鱼与熊掌”,给大学生活画一个圆满的句号,升学考试也能获得满意的成绩。

(二)避免盲从,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大学生如何就业及就业质量等问题一直以来备受重视。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择业心理困境和现实需求,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择业观的根本所在。从弗洛姆《逃避自由》的角度分析当代大学生择业困境对帮助大学生克服盲从就业,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积极“自由”择业,避免盲从。大学生的专业选择大多是与家长、老师或者是朋友交流后作出的,产生对自己所选专业了解较少,毕业工作选择出现“不对口”现象,继而择业焦虑。基于此类情况,大学生可以发现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考取资格证。毕业后寻找自己感兴趣的工作,成功率就会增加很多。由于疫情的原因,很多人改变了自己对于工作的观念,认为编制是最佳选择,这在一定意义上也影响了大学生的择业观。不可否认编制是工作的“好归宿”,但绝不是唯一“归宿”,更不是适合所有人的“归宿”。社会在不断发展,机遇也在不断增加,拒绝盲从,寻找适合自己的岗位,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职业才是真的最佳选择。

其次,工作选择要综合考虑,全面了解。对于纠结地点的大学生,要认识到北、上、广、深有更大更多的机遇与更高的收入,同时也伴随着高消费、压力大与较快的生活节奏;小城市相对来说没有更丰富的资源,更便利的交通,更宽阔的眼界,但生活压力小、距离亲朋好友近、消费水平不高,生活也能过得相对滋润。大城市与小城市各有利弊,大学生在区域工作选择前,先弄清楚自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适合什么样的城市,以及什么样的生活。拒绝盲目从众,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才是最佳的选择。

最后,积极参加学校实习与社会实践,增加工作经验。大学生结束校园学习生涯以后最终会落脚于社会,参加工作。高校在为大学生提供课程学习的同时,也会提供一些实习与社会实践的机会。一方面,可以将所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发现不足,将所学理论价值尽力“最大化”,同时认识到大学生理论学习的不足,加深大学生对理论的理解与思考;另一方面,给大学生提供更多岗位的实习机会,弥补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不足,积累经验,帮助其克服羞涩与胆怯的心理特质,对于大学生在择业时选择更合适的岗位,最大化地实现人生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加强引导,提高大学生自信心

弗洛姆的“逃避自由”基于经济危机、战争与灾难之后产生的“消极自由”,且一直陷于孤独、焦虑、自卑和依赖的负面情绪之中。大学生面对学习与择业要从“消极自由”中获得解救,必须对其进行正确引导,提高其自信心,正确对待自己的价值,不妄自尊大,也不顾影自怜,积极主动,正确定位。

一方面,高校应该多方位辅导,培养积极人格特质。“学到老,活到老”“生命不息,学习不止”,学习贯串大学生生涯的始终,甚至是人类社会的始终。对于大学生而言,学习可能不是主动积极接受的过程,因此,对于学习也会产生焦虑的情绪,加强引导,提高大学生自信心是至关重要的钥匙。高校可以通过设立心理咨询室对学生进行疏导[2],也可以成立大学生情绪发泄工作室。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寻求教师帮助也是一个重要的方式,帮助大学生解决学习焦虑问题,与此同时培养大学生自主思考、克服挫折的能力,提高大学生自信心,使其更积极从容地面对未来。

另一方面,高校应该完善就业指导体系,提升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就业指导与学习不能仅局限于最后一年,而是应该贯串大学生整个学习生涯中。第一,就大学就业指导教师而言,教师对学生就业指导更不能仅局限于课本理论,而应真正了解社会实际就业状况,对课程进行不断调整,将理论与实践的“误差”尽量缩小,对学生的实际就业需求进行了解,提升大学生效能感和自信心。第二,就大学生自身而言,应积极主动参加学校社会实践及实习活动,增加机会拓宽视野,积累经验,才能在适合自己的岗位中脱颖而出,体现价值。大学生是国家的建设者,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社会的稳定与国家发展,帮助大学生选择合适岗位,端正心态,练就本领,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弗洛姆躺平大学生
走过独木桥
让“躺平式”干部站起来
躺平 花香自来
弗洛姆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的启蒙价值*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躺平,都能更好的起飞
那些躺平的人,究竟经历了什么
论爱之人:弗洛姆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不乐多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