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策略探究

2022-12-06王雪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14期
关键词:工匠精神工匠艺术设计

王雪

(甘肃财贸职业学院,甘肃兰州 730207)

随着人们审美需求的增加,人们对艺术作品的设计要求也在提升。在高职院校中,艺术设计是其重要的组成,培养学生良好的艺术设计能力对学生就业有着重要帮助,而想要提升学生的艺术设计能力,则需要学生具备“工匠精神”,在设计的每个环节中都应追求极致,力求将作品最大的价值体现出来。因此,有必要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进行探究。

1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现状

1.1 教学模式与内容落后

在当前的高职艺术设计课程中,部分学校教学模式过于老套,教学内容与时代发展潮流不符合,教学与实际存在着较大差异。“模仿”及“照搬”的情况广泛存在于学生作品中,学生缺乏良好的“创新”与“创造”理念。在部分高职院校中,虽然对艺术设计课程进行了改革,提倡学生将创新、创造理念应用于作品设计中,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依然采用传统的模式进行教学。一边提倡学生创新、创造,一边沿用老套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能力无法得到实质的提升。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太过于注重课堂教学,忽略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教师认为学生只需将理论知识学好,未来学生在就业时能获得更多锻炼的机会。但在变化非常快的现代社会中,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人才具备良好的理论知识储备,同时还要求人才具备丰富的社会经验,如果学生在学习中不接受更多实践课程,那么学生的综合能力便不会得到较为良好的提升[1]。

1.2 教学课程安排不合理

有些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课程安排缺乏一定的合理性,尤其是在人才培养上,缺少明确的目标。部分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未能科学地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对“一个界面两个就业方向”理念的重视程度不高。虽然一些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课程基本实现了线上与线下资源共享的教学模式,但这些课程的开设在内容上并无太大差别,课程的开展还是以理论知识的教学为主,实践教学所占据的比例远远无法满足学生需求。此外,一些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缺乏特色性,培养出的人才缺乏个性,学生作品往往趋向于普通化,这使得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竞争力变得较低[2]。

1.3 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脱节

一些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未能处理好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间的关联性,因此教师在教学时无法将基础课与专业课二者间关联性的优势发挥出来。许多学生学习艺术设计的时候过于注重专业知识的应用,而忽略了基础知识在专业课程中的重要作用。此外,一些教师在进行设计课程讲授的时候教学目标不够明确,对理论知识的传授与专业技能的传授把控缺乏合理性,导致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践技能的学习较为混乱。专业课程虽然是学生学习中重点学习的内容,但基础课程对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作用十分重要,如果教师不能很好地处理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两者间的关系,那么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将会受到一定影响,而且学生的基础课程学习积极性也不能得到更好提升。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会将课程教学分为重点与次要点,而课程则围绕重点内容进行。实际上,学生在校接受的知识不应该进行这样的划分,而是应以学生应用为主[3]。

1.4 学生缺少实践的机会

艺术设计课程对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及审美能力要求较高,学生除需要掌握基本的设计理论知识外,同时还需要动手参与到设计过程中,在实践中对所学理论知识进行验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实践的机会非常有限,因而学生的动手能力很难得到提升。一些高职院校由于教学学时设计不合理,导致学生理论知识课课时远远超过实践教学课课时。而“双师型” 教学模式则需要专业师资力量作依托,学习缺乏足够的教师也制约了实践课程的开展。此外,一些高职院校缺乏足够的资金建设实践基地,学生也因此无法获得更多实践的机会,所以很多院校的艺术设计课程最终沦为“纸上谈兵”,学生的实践能力无法得到有效提升。一些院校通过校企合作的模式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但由于校外企业在空间分布上呈现散乱的特点,教师对学生约束性变弱,无法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跟踪指导,导致学生的实践效果达不到预期要求[4]。

1.5 教师缺乏足够的实践经验

在当前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中,教师缺乏足够的实践经验是学生“工匠精神”培养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阻碍,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综合发展。虽然一些专业教师对艺术基本认识、色彩应用、设计创新等有很深的理论认识,不过实际操作与理论知识相差非常大,很多实践中的问题凭着理论知识无法得到合理解决。所以,很多教师无法正确认识艺术设计实践教学对学生综合发展的重要性,最终使得学生艺术创造能力的提升受到了较大制约。如果教师的综合能力达不到相关要求,那么将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无法得到合理解决。而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则需要教师自身具备足够专业经验,将这些专业经验作为教学的基础支撑,为学生带来更多专业化的实践教学,使得学生在实践中得到更多提升,最大限度上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2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培养学生 “工匠精神”策略

2.1 培养学生“工匠精神”意识

如果从课堂教学角度来看待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高职院校所选用的教材、教师教案、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等都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不可缺少的教学模块。但如果从计划教学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教师则需要在联系教材与教案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开展专业教学,使得专业教学与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相融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工匠精神”的影响。采用计划教学能合理有序培养学生“工匠意识”。所以,对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改革来说,有计划地开展专业教学,在教学中将“工匠精神”渗透极为重要。想要学生具备良好的“工匠精神”,那么首先应使得学生在实践中对艺术设计的整个工作流程进行详细掌握[5]。

在教学中可采用分组的形式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其中,学生通过团队协作的模式完成相关设计。如教师在教学时能给学生提供具体工作场景,那么学生可以更好地去感悟“工匠精神”与“工匠价值”,这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专业,从而调整自己的学习思想。例如,学生在进行广告设计时,仅通过单一的专业课程教学不能使学生详细了解广告设计的整个流程,如果将专业课程与实际操作课程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对产品、市场、创意、设计、品牌、文案等进行详细了解,则有助于学生将每个设计环节把握好,使得学生的设计作品更能满足大众需求。学生能在整个设计流程中将每个细节的设计合理把控,从而使得整个设计流程更加科学合理。如果学生能认真将每个设计环节把控到位,那么学生在未来也一定成为大国工匠。

2.2 发挥现代化教学的优势

在以往教学中,教师多采用“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教学,而现代化教学方式多采用信息设备辅助教学,教学理念更侧重于继承传统教学的优势,对现有的教学革故鼎新。在当代教学中,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同时还扮演者服务者的角色。所以,在现代化的艺术设计教学中,要求教师能将现代化设备的优势发挥出来,为学生带来更丰富多彩的艺术设计课程。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现代化教学能使得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将艺术设计的内容进行优化。现代化教学不仅借助网络工具进行辅助教学,同时还配有专业化的教师从旁辅助学生学习。通过现代化的人才培育体系,不仅能使学生从教师身上学习到更多专业知识,使得学生设计能力得到提升,同时还可将“手把手”教学中的弊端消除,使素质教育的理念与教学的融合更紧密,使学生具备更好的职业精神,这对培养学生“工匠精神”有着重要作用。例如,在学生进行环境艺术设计时,教师可采用多媒体将设计要素、理念等展示给学生,然后带领学生到实际环境中去采集具体数据,教师同时将设计的核心内容讲解给学生,让学生对设计内容进行全面了解。想要培养学生“工匠精神”需要让学生体验整个设计流程的趣味性,让学生能在设计的过程中正确认识设计工作,学生通过正确的认识及积极参与获得更多快感,这对培养学生良好的 “工匠精神”有重要意义。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在实际设计过程中不断进步,不断优化自己的设计作品,最终为学生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6]。

2.3 校企合作培养学生“工匠精神”

当前时代,很多地区都在建设“大学生工业园区”及“创业孵化园”,高职院校也可仿照该模式与一些企业合作建设“校企合作基地”。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打破学校与企业间存在的壁垒,使“校企合作基地”成为企业与学校,学生与社会连接的重要纽带。该模式的校企合作实际上主要是以公司、 企业为主体,学校为企业提供企业发展所需的人才。企业为学生提供学习实践的场所,双方通过提供各自的资源实现良好合作,学生在这样的合作模式中能得到更好地提升,学生在实际项目的参与中可以学习到更多前沿的设计理念及设计技术,这种方式也是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对培养学生“工匠精神”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学生创新实践提供了更有效的保障。在对高职学生“工匠精神”进行培养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将该项工作结合现实情景开展,让学生在实战中将所学的设计技能应用,在实践中找出自身艺术创作中的不足,并在实践中改进。如果高职院校想要使得校企合作的形式得以持续不断地推行,需要对校企合作中涉及可能出现的潜在问题进行分析,制定预防措施,将校企合作过程中的不利影响降低,确保校企合作的质量可持续提升,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让学生“工匠精神”在实践中得到提升。

2.4 提升学生道德素质

在对艺术设计教学进行改革创新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可以以构建“道德素养”为主题,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职业素养的培养设计内容十分广泛,学校可通过组织社团活动或校园文化活动的形式实现这一目标。高职院校除了需要重点开展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工匠精神”,此外还可通过鼓励学生参与社团活动提升学生道德素养,因为良好的道德素养正是“工匠精神”培养的一个重要内容。例如,学校可举办“艺术设计创新创业”大赛,让学生通过合作设计出更多优质作品。通过这种方式既能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得到丰富,同时还能使得学生的设计技能得到提升,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还能将自己的职业适应能力提升。此外,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还可从日常生活作为出发点,以学生生活为引导让学生学习工匠的职业素养,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提升离不开教师在教学中思想道德素质的渗透。教师可在教学中邀请一些业内名人与学生进行交流,为学生讲解一些“先进人物”事迹,通过这些“先进人物”的事迹打动学生,让学生学习这些“先进人物”的事迹,在日后工作中以这些“先进人物”为榜样,不断规范自己的行为,带着良好的职业素养参与到工作中。高职院校要形成培养学生良好的“工匠精神”意识,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更多优质人才。

2.5 弘扬社会人物“工匠精神”

现阶段,“工匠精神” 是社会各界都在提倡的一种精神。高度负责的态度、良好的职业认同感、强烈的个人荣誉感这些都成了热门的追求。但网络技术的蓬勃发展及普及,使人们的价值观和社会观出现了扭曲。一些人在网络上发布一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悖的思想,这些思想对当代青年产生了巨大影响,很多青年群体,包括学生群体,为了标新立异将一些违背道德的行为看成主流,经常效仿这些不良的行为。而高职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需要杜绝这种现象在校园中渗透,要通过更多宣传手段让学生学习到更多良好的品德。因此,高职院校可将一些社会人物的先进事迹向学生宣传,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及敬业精神。如“铁人”王进喜的故事就足以打动学生,王进喜身上体现出的就是高度敬业的精神,良好的“工匠精神”,学校可将王进喜的事迹制作成宣传海报,张贴到校园中的每个角落,让学生能通过王进喜的事迹学习到更多优秀品质。或将有关王进喜的影片播放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影片受到更深感染。通过宣传社会人物的先进事迹,能让学生在实际实例中受到感染,如果教学中仅依靠教师的言传身教,那么学生的收获也多集中于理论知识的获取或实践技能的提升,但如果以社会先进人物的事迹作为辅助,还可以为学生呈现出更丰富的教学内容。因此,教师应挖掘更多“匠人”事迹,在教学中渗透,在校园中宣传,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在这种环境中潜移默化培养学生“工匠精神”。

3 结语

总而言之,高职院校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对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需要具备高度敬业的精神及不怕苦、不怕累,勇于探索的精神。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将“工匠精神”渗透,培养学生良好的“工匠精神”,使得学生能正确看待自己的职业,全心全意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工匠艺术设计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湖南师范大学作品
山东大学作品欣赏
工匠神形
工匠赞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
河北师范大学艺术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