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燕行录》中的辽宁历史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研究
——以辽阳地区为中心

2022-12-06金明实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20期
关键词:使臣辽阳白塔

金明实

(辽东学院,辽宁丹东 118001)

《燕行录》是明清时期朝鲜使臣往来中国的使行记录。它里面详细地记载了中国的山川、道路、建筑、服饰、饮食、民俗等内容,可以说是一部百科全书。辽宁处在朝鲜使臣往来中国的交通要道上, 是朝鲜使臣必须行经的所在,所以《燕行录》中有很多关于辽宁地区的记录, 为我们研究明清时期的辽宁地区状况提供了史料依据。

1 辽宁地区“燕行”路线

明朝时期朝鲜使臣使行中国主要取海路和陆路两条路线,清朝时期使行路线主要是陆路。在这条陆路上,全程共33 站,辽宁地区有25 站。 根据金昌业《燕行日记》的记载,辽宁境内主要经过的路线站点整理如下。

九连城-栅门-凤城-松店(薛礼)-通远堡-沓洞(草河口)-连山关-会宁岭-甜水站-青石岭-狼子山(浪子山)-冷井-新辽东(辽阳)-烂泥堡-十里堡-白塔堡-沈阳-孤家子-小黄旗堡-白旗堡-二道井-小黑山-中安堡-新广宁-闾阳驿-十三山-大凌河-小凌河站-松山堡-高桥铺-连山驿-宁远卫-沙河厅-东关驿-沙河站-两水河-中前厅

这条路线包括驿站、城池、村庄等,朝鲜使臣留下了许多关于寺庙、古城、古迹等历史文化资源。 明清时期辽宁地区处于军事要冲上, 建筑多具有军事文化特点,如烟台、城墙、长城、牌楼等。 同时辽宁地区建筑又具有宗教信仰特点,如土地庙、关帝庙、佛寺、佛塔等。 “自凤城以后,有村必有神庙或佛寺,其土地庙则虽数家,村皆有之,小或累石为室,大如斗。中供画像,前置瓦炉焚香,关帝则无家不供,或画或塑,朝夕焚香顶礼,其崇信神佛之风盖如此。 ”[1]这些历史建筑资源多集中在沈阳地区和辽阳地区。 该文主要对朝鲜使臣关注度较高、 旅游价值较高的辽阳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挖掘与考察。

2 《燕行录》中的辽阳地区历史文化资源

2.1 白塔

《燕行录》中有许多关于白搭的描写。 “白塔”位于辽东, 即现在的辽宁省辽阳市,1720年朝鲜使臣李宜显详细记载了“辽东白塔”的形制特点。

塔在野中,凡十三层而斲作八面。第一圆台周可四五十尺,高可二尺许,即所谓地台也。 面石随其方位,俱刻八卦。其上又筑第二台,周差减于地台,高可二丈许。其上又设第三台,周一百三把,高可十丈许。其上又设第四台,累甓作八角柱,高可五六丈。 每一面凹其中,列坐佛一躯,其傍又刻小佛一双。 过第四台,筑设十三檐。每各檐用细木为浮椽,极其工致。每椽又各悬风铃。风来众铃一时有声。自第一地台至最上檐头,其高约百余寻,皆以砖甓累累筑成,而以白灰涂之,白塔之称以此也[2]。

白塔特点为“八角十三层”,高71m。李宜显从基座、塔高、砖雕、塔檐等形制特点进行了细致描写。关于白塔始建年代目前主要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是始建于唐代贞观乙巳年,第二种是始建于辽代,第三种是始建于金代。朝鲜使臣们记录较多的是始于唐代。1619年出使中国的李弘胄写道:“坐殿前松荫下,仰见石牌五面,竖于殿门前,刻创寺重修岁月,乃贞观年间所建也。 ”[3]1712年金昌业在《燕行日记》中记载:“世传唐太宗征高丽, 命尉迟敬德建此, 未知然否。”不过对“始建唐代”说法大多朝鲜使臣也表示不确信。朝鲜使臣对白塔的工艺水平、砖雕技巧等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李弘胄评价到:“佛像状甚,非我国寺刹之比……殿内藏经万帧,以绣匣朱柜储之,真壮观也。”译官金尚密赞叹白塔“不但雄壮,其制作之奇巧亦无比矣”[4]。 赵泰采评价“天下之塔,必无如此塔者,诚是天下壮观也。 ”辽阳白塔目前位于辽宁省辽阳市中华大街北侧白塔公园内,1988年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现为辽阳市著名旅游景点。

2.2 广佑寺

广佑寺,明清时期称“白塔寺”。 1619年李弘胄在《黎川相公使行日记》中记载:“转出北门行数里许有白塔寺,寺门内有土塑四大天王,分居左右。 长松数十条,列植中门之外。”从植被情况来看,此时期广佑寺有人管理与修葺。 1712年金昌业在《燕行日记》中记录:“塔后有大寺,旧名广祐,尽破落。 前有一重修碑,即正德年所立也。 ”1720年李宜显在记录白塔之后,也记录了广佑寺,“塔后一寺,独为完存,其中安佛像。 庭前有数株古木,门墻之外,又多杂树。 其前左右,立二碑,一则正德四年建,一则苔蚀不能辨。 ”1832年金景善在《燕辕直至》中记载:“白塔前不十步而有古寺,今尽颓败,只有大小佛像共五六座,趺在卓上,木骸土形,暴露风雪。”[5]从朝鲜使臣记载的广佑寺状态来看, 广佑寺整体建筑独立完整,1509年曾重修立碑,18—19 世纪无人守护与修缮, 寺前院庭荒凉颓败,寺前碑石字迹苔蚀不可辨,与白塔的壮观形成鲜明的对比。 金景善还转载了一段关于广佑寺的传说故事。

按《燕记》广祐寺在白塔南,或云汉时所创,而唐太宗伐辽时驻跸首山,使鄂公尉迟敬德重修。世传古有一村夫往广宁,路遇童子,曰“负我至广祐寺,寺右十步古树下有藏金十万可以报。”村夫负其童子数百里,不终朝而至。 既至视之,乃一座金佛也。 寺僧异之,掘寺右十步,果得十万金,村夫以其金重修此寺。及读寺碑,则乃康煕二十七年皇太后发帑所建也。康熙皇帝亦尝临幸,赐居僧织锦袈裟,今废无僧,似指此也。

在建筑结构之中包含了很多与水相关的结构,如卫生间、厨房等等。在这些结构设计上,防水工作的开展属于重中之重,应做好施工技术选择工作。在整个建筑工程施工之中,应采用恰当的施工技术,来维护建筑结构的防水性。因此,工作人员需要提前做好实际情况调查工作,将相关技术和防水建材工作结合到一起,避免在后续建筑使用时出现漏水问题。在防水建材选用上也要提高重视程度,可以通过取样分析来验证建材质量,最终避免整个建筑工程质量受到影响。

故事的真伪已无从考证, 不过这个传说为广佑寺增添了一份神秘感。 广佑寺现在位于辽宁省辽阳市白塔区中华大街,已成为以宗教文化、园林艺术、旅游经济为特色的旅游景区。

2.3 华表柱

华表柱,曾为辽阳的历史建筑,朝鲜使臣撰写的《燕行录》中记录关于华表柱形制及传说,由此可以窥探华表柱之状。 1614年朝鲜使臣金中清在《朝天录》中详细记载了华表柱。

华表柱在北仓里,设庙安位牌,金字题曰“丁仙之位”。石柱在庙前,八面削成,长丈余。立碑其前,碑首篆“华表柱”三字,下书“有鸟有鸟丁令威”一诗,仍叙令威始终于尾。 嘉靖甲寅年建。 傍有井,谚传丁令威以北仓官,愤世投井死,不得其尸云。

万历乙巳知州万爱民又创杰宇于柱南,其大门题“华表观”,中堂揭“化鹤仙踪”四字,皆张中弘书[6]。

金中清对华表柱所处位置、碑石题字、篆字、庙堂、传说故事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记载。根据金中清的记载,明朝1554年设庙安碑石,1605年当地知州为丁令威设立了庙宇。 1619年李弘胄也进行了记录:“炼石为柱,约二丈许,柱前竖碑,碑刻丁仙诗及骚人题咏。 其后有堂,设位版,书‘丁仙之位’四字而金之。 ” 李弘胄虽然没有金中清记得那么详细,基本与金中清描写的华表柱特点无异, 应该都是他们亲自观察后的客观描写。 后期朝鲜使华使臣欲访华表柱而不知其旧址。1720年李宜显表示:“旧闻丁令威华表柱在白塔近处,而今无知者。 终不得寻见,尤可恨也。 ”1721年李正臣也表明“俗传辽阳华表柱于此处,今无存焉。 此塔所立之基即华表柱旧址,而亦无明证。 ”1832年金景善在《燕辕直至》记载:“世传唐尉迟敬德伐高句丽时所筑。或云仙人丁令威,化鹤而归,悲鸣作歌,此其所止华表柱。 非也,华表柱,盖在辽城西门外,不十里而近,亦不高大。 而马头辈惮于行寻,谬指白塔而当之。 听者亦糢糊,不复分别而然。”朝鲜使臣将华表柱旧址与白塔混淆的情况时有发生,金景善指出华表柱并非白塔所在之处,是马头辈乱指而误传。 《辽阳县志》记载:“相传谓丁令威修道处, 在城内南街旧旗仓故址, 即昔日石柱道观……今以无存。”[7]虽然华表柱现在已不存在,关于丁令威与华表柱的传说是辽阳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2.4 关帝庙

李宜显在《庚子燕行杂识》中记载:“家家奉关帝画像,朝夕焚香,店肆皆然。 关帝庙必供佛,佛寺必供关帝,为僧者一体尊奉,曾无分别。 有村必有寺有庙,如辽阳、沈阳、山海关等处最多。 ”根据记载,在清代中国关帝庙较多,与佛寺共同供奉的情况也很普遍,以致朝鲜使臣评价“崇信神佛之风盖如此”。 朝鲜使臣认为辽阳、沈阳、山海关处最多也最灵异。 金景善在综合前人记录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游历描写了辽阳关帝庙的情况。

出新辽城西门外百余步,有石桥,雕石爲栏,制极精巧,康煕五十七年所筑也。 桥北百余步有关庙,庙前有一座牌楼,扁曰:“武圣人”。傍刻“水仙云龙”。牌楼内又有一门,扁曰“万古臣极”。门上爲楼,扁曰:“摘锦楼”。 又有一扁,曰“函夏钦仰”。 内扁书“飞云谣”。乾隆十年,赵学淦书,门内爲广庭。右有鼓楼,曰“虎啸”。左有锺楼。曰“龙吟”。虎啸楼北有殿,曰“护世”,嘉庆八年御笔。 龙吟楼北有殿,曰“大丈夫”,道光九年御笔。 两殿并安关帝像。 庭之正北有层阶,阶有门。 左扁曰“正大光明”,右扁曰“义以爲上”。 又入一门,扁曰“元精当中”,道光九年王世芳书。 其柱联曰“莫恨呑吴,吴宫花草埋幽径,休劳帝魏,魏国山河半夕阳。 其内有正殿,扁曰“威灵远鎭”,晋谷信史嘉书。 右扁曰“精忠大义”,嘉庆十三年御笔。 左扁曰:“仁勇配天”,嘉庆丙子赵某书,其名忘之。 殿内安关帝像,像甚雄伟,位置一如我国关庙制。床卓器玩,种种侈丽。东庑张飞,西庑赵云。又设严颜不屈之像,庭中有四碑,忙不能记。 正殿后又有一小殿,安奉关帝位板。

2.5 鸡鸣寺

鸡鸣寺在辽宁辽阳县东南浪子山处, 明清时期朝鲜使臣称“浪子山”为“狼子山”,“狼子山”是朝鲜使行必经的驿站。 《燕行录》中有很多关于鸡鸣寺的记载。 其中1803年李海应记录得较为详细。

寺在狼子山西麓之上,由树间小迳至寺门。门前设石梯,上建堂宇,而前扁曰龙王庙。中安金像三座,而左右设神位。 其中有鸡口鸡足,而背有两翼,形状颇骇异,抑取寺名之义欤? 后堂设三座阿弥[8]。

李海应对鸡鸣寺的位置、寺前小路、堂宇、匾额题字、金像和神位数量都有所描述。其中较为独特的是神位供奉“石鸡”,后堂“龛前设白鸡一首,显有生动底意。”根据当时僧人的描述“山上古有石鸡,为风雨所破,只有鸡首,故以石灰涂其形,补破碎处,此鸡果土身而石首云。 ”鸡鸣寺的寺名由来与“石鸡”有关,“石鸡”经修补移设到后堂之中。 寺前有隆庆、嘉靖、雍正和乾隆间所竖的碑石,关于“石鸡”的传说在雍正年间所竖的碑文中有所记载。

玆独以鸡鸣名者,何也? 昔唐天子御驾东征,曾驻跸于斯,周围尽无居人。 而夜半忽有一鸡啼鸣,其始闻而喜,即而疑,再而惊曰:“此鸡声也,何自而来欤?”至天明,乃令军士四面求之,得一石鸡。 因而建寺,遂名曰鸡鸣,此鸡鸣寺,唐贞观之所由立也。

根据碑文内容可知鸡鸣寺建于唐贞观年间,唐太宗东征高句丽曾驻扎在浪子山。 朝鲜使臣在这个传说的基础上还编造了更离奇的故事。

狼即娘字也,昔唐宗东征,兵败失道。 夜闻鸡鸣声,步寻林薮中,得一娘子会欢。天明睡起,乃身在一块石之间,就见其石,则石有冠距如鸡。唐宗心异之,建寺祠之。 山曰“娘子”,寺曰“鸡鸣”。

这个故事是李海应在前人所撰写的《燕行录》中所见,朝鲜使臣在原来故事基础上增加“唐宗遇神女之说”,“娘子山”名称由此而来,因“娘”与“狼”相通,“娘子山”也称为“狼子山”,而这种名称都是朝鲜使臣的叫法,“狼子山”实为“浪子山”。 李海应认为“唐宗遇神女之说”是怪诞之说,其所处位置“前朝乎南海,后封乎北京,左隣于巨流,右接夫长岭”,周围“草木丛蔚而争茂,禽兽繁殖而可悦”,此处古迹是浪子山之“胜境”。 鸡鸣寺现在位于辽阳东部山区河栏镇鸡鸣寺村,虽不在辽阳市内,也是辽阳地区古迹,是辽阳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

3 辽宁历史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策略

从《燕行录》中所记载来看,辽宁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这些历史文化资源中,中国的建筑文化令朝鲜使臣们赞叹不已。由于篇幅关系,该文仅选取了朝鲜使臣关注较高的辽阳地区历史建筑进行了考察。 《燕行录》里面还有很多关于辽宁的历史文化资源的记载,有待进一步挖掘与开发,与历史人物相关的古迹还有很多,如王祥岭、伯颜洞等。 其他城、镇、村古迹也不在少数,如高丽堡、安市城等。 另外历史文化资源在城市和乡村发展和改造过程中, 存在古地名消失,历史遗迹遭到破坏,重视程度不够,挖掘力度不够等问题。 所以就辽宁历史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加强古地名文化保护,对具有历史特征、文化特征、地域特征的古地名文化遗产进行调查、考证和研究,确立保护名录,增强社会规范使用地名和对古地名的保护意识。

第二,有效利用数字化技术建构“线上博物馆”。消失的历史建筑资源利用数字化建模技术手段构建已消失的建筑三维模拟图像。梳理历史文化资源,并利用数字化技术建立资源信息库。

第三, 推动历史文化资源与旅游深度融合,“处理好历史文化资源空间保护与传承利用的协同关系,重视文化线路、文化富集区的空间展示利用”[9]。结合辽宁驿站贡道沿线的历史城区和村镇等聚落类历史遗产,打造辽宁驿道文化展示廊道。

猜你喜欢

使臣辽阳白塔
灵渠胡人俑与贡道的外国使臣
白塔上的白鸽(外二章)
辽阳博物馆藏清王国卿卖地契约简析
梦里东方——CoCo都可白塔西路店
辽阳雷锋纪念馆
澳大利亚辽宁商会考察团走进辽阳
忠旺系
余生,请多多指教
浅论越南使臣与花山岩画
唯一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