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图案在民族地区高职美术教学中开发的意义探究
——以凉山彝族非遗图案为例

2022-12-06罗阿进

西部皮革 2022年2期
关键词:凉山彝族图案

罗阿进

(西昌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四川 西昌 65005)

在世界互联日益加强,文化的差异性在交流中日益减小的今天。开发非遗文化的意义和价值不可小觑。以地域文化为代表的多元文化为主流文化框架提供着新的养料。在物质文明高度繁荣的时代去呼唤非物质文化的开发,实际上是一种对发展不均衡的协调。物质文明的过度发达从某种程度上消解了精神文明的发展并将其边缘化,人为物役失去了其主体的价值和地位。而非物质文化的开发正是对人的价值和意义的一种肯定。

我国的非遗文化代表了诞生和延续于中华大地上的历史和文化遗存,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的思想和智慧的结晶,是富于变化和魅力的无形的财富。针对为什么要进行非遗图案开发并应用于美术教育中,以及通过非遗图案开发和教学在民族地区将带来的效应。结合凉山具体的情境通过实践研究理论分析,其开发意义主要集中于以下三点:

1 对民族非遗文化的保护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明确地界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1]我国少数民族文化有着大量的非遗项目,以凉山彝族为例,凉山彝族的非遗文化由于交通不便,相对封闭而将前人的完备的文化体系较为完善的保留至今日。彝族人民到今天还保留并活态传承着自己的独特语言、文字、历法、习俗等组成的文化体系,特别是凉山为代表的彝族自治州彝族文化保留更为完善,其对研究中华文化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和参考意义。但凉山也为封闭和对传统文化的固守,付出了巨大的历史代价,物质发展严重落后于内地发达地区。凉山为了追赶物质文明,经历了一步跨千年的巨变(由奴隶社会直接迈入社会主义社会),传统文化的传承也受到了影响。到了今天以非遗文化的为表的凉山彝族文化遗存由于其所诞生的生产关系与今天的经济社会的不适应性开始逐渐弱化。

根据四川非遗网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凉山彝族非遗立项情况:国家级14 项目、省级64 项目,涵盖了我国所有的非遗门类。从立项的情况来看,凉山非遗文化资源是比较充沛的,但仍还有大量未立项的非遗文化未被充分挖掘与保护。整个凉山早已在与外界的隔绝中形成了彝族非遗文化的群落。对于民族地区来说,非遗文化贯穿于少数民族衣住行、生老病死、婚丧嫁娶等中,且自成体系。特别是有独立语言、文字的民族。但由于整个凉山在全国来说发展滞后,所以对非遗文化挖掘和申报受到了一定影响。所以随着地方政府的重视和挖掘,更多的非遗项目还会涌现出来,在申请和立项中不断扩充,得到政策方面的保护。

面对凉山如此庞大的传统文化的体量,如此繁重的传承保护任务。如果不在这一代做好传承保护工作,最后可能面临的就是非遗传承后继无人的窘境。彝族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便会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逐渐碎片化,甚至彻底消失。如果只有政策方面的保护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形成多元化的保护机制才能真正对非遗文化产生有效的保护。

除了国家政策的保护和民间自发传承外,教育也是解决非遗保护问题的重要手段。在民族地区高职院校美术教学中进行非遗图案的开发是对非遗文化保护的有力举措。以凉山彝族非遗文化为例,其一、凉山立项的国家级和省级项目中,其中包含传统美术、传统技艺和民俗门类中国家级项目毕摩绘画、彝族银饰制作技艺、彝族漆器髹饰技艺、彝族服饰与美术教育联系最为紧密。图案教学正好能够囊括这几个代表彝族美术的非遗项目。图案教学的开发正是对彝族非遗文化中视觉要素、造型方式、审美倾向的一种探索和整合,也是对非遗文化的梳理和保护。例如火镰纹在彝族漆器、服饰和银饰上均有出现,只是其组合方式、材质与工艺有所不同。那么将彝族非遗图案作为传承彝族不同工艺学习的基础,便可从快速从核心上掌握彝族的视觉文化与装饰艺术,也可以更好地传承和保护彝族非遗文化。

其二、民族地区高职院校有着服务本地,为地方发展培养人才的重任。凉山彝族非遗文化的传承中,因为语言与文化的差异传承人多为本民族。彝族非遗文化是彝族文化的有机部分,对于彝族文化的理解与传承,懂得语言文字并生活在彝族聚居区从小耳濡目染的彝族同学有天然的优势。高职院校辐射的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同学在生源上占有相当的比例。这些同学在传承非遗文化方面发挥着带头和引领的作用(还有部分同学的亲属是非遗文化的直接参与者、传承人等),部分优秀的同学甚至可以参与教学的开发和实践中。教学开发水平的提高和学生参与度的提高,加强了非遗人才的数量和素质的培养。特别是学习教育学科的同学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将对非遗教学和传承保护起到辐射性的作用。

2 拓展美术教育资源,提高本土美育

非物质文化融入教学还可以将长期以来西方中心主义的僵化的教学内容和模式提供了反思和补充。美术教学的同化与僵化已经在美术教育领域被长期诟病,例如《西藏组画》作者陈丹青对应试美术教育深恶痛觉。以中央美术学院为例,我国美术教育早期受西方古典主义和苏联现实主义影响较大。两者均为再现性艺术,与我国意象造型的审美意趣相较甚远。全国高校教育中的美术基础教育长期为素描、色彩等再现性艺术霸占,导致全国高校学生千人一面。培养出的人才雷同且数量超出了社会需求,但又不具备解决当下发展我国文化艺术,建立民族文化自信的新课题的能力,更满足不了学校所在民族地区具体的社会需求。

民族地区非遗图案在高职美术教学中的开发,正为这一僵化的系统注入了新的活力。以凉山为例,凉山彝族的漆器、服饰、银饰、毕摩绘画等的大量的视觉和技艺为主的非遗门类是天然的美术教学资源。用非遗图案课程开发的形式将彝族非遗文化中的美术教学资源整合,对原有的美术教育资源来说是极大的拓展。从凉山彝族非遗文化中所蕴含的大量美育资源进行挖掘,形成一套独特的造型和审美体系。比在学习上比较枯燥的传统美术教学更具有吸引力,高度概括又带有强烈的东方意趣的艺术风格也更便于同学学习。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以图案为基础还将激活围绕图案和视觉的彝族非遗项目产生辐射效应。形成非遗教学课程系统,美术教学资源将实现更大的拓展。结合非遗项目打造彝族漆器、银饰、服饰工作室。图案教学所开展起来的课程将成为民族视觉审美与造型的基础课,指导其他非遗实操课程的开展。除此之外进一步研究传统非遗手工艺造型与图案的关系、材质特点与图案处理的关系,还会更挖掘出更多的美术教育资源,重建传统美学。

非遗图案除了是传统审美的对象,更是高度凝练的文化符号,也是美育的极佳教材。非遗图案不同于现代创作的图案,除了审美意义之外还有包含着大量的文化信息。以凉山彝族非遗图案为例,非遗图案的创造是彝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彝族文化体系的视觉体现,其包含着大量天文、历法、信仰、习俗等信息,是美育拓展的重要内容。在非遗图案的教学中对这些信息的提取和讲解,将文化与视觉的关系更进一步挖掘,美育的价值难道不比以视觉为主的平面构成图案练习更优?

3 促进本土文化创新,助力乡村振兴

在乡村振兴的后扶贫时代,凉山的发展动力会更多的来源于凉山的内部文化,实现人民生活物质水平的改善和精神的富足。文化资源和物质资源要向创新发展、特色发展的转化,不再追求以发达地区的发展方式和发展成果为唯一参照。首先挖掘以非遗文化为代表的本土文化,实现特色发展多元包容的格局;再利用非遗文化的创新,发展凉山非遗文化产业带动就业,提高人民收入为乡村振兴助力是实现整个凉山的发展、经济腾飞的重要路径。用图案整合非遗美术资源、打造凉山非遗教学体系,进行非遗文化的研究和开发创新和人才培养等。都将会成为这一路径的重要一环。

本土文化的创新,立足于非遗文化的挖掘。处理好传承创新的关系是本土文化创新的重点。过分强调创新只会失去民族的辨识性和民族文化的内核,失去市场竞争力。所以在创新之前还需要通过非遗图案传承学习进一步强化传统审美、平面图形与载体造型关系的处理。内化传统非遗图案审美和造型功力,结合凉山彝族文化内核,参透凉山彝族非遗图案装饰的内在规律。在充分理解文化和民族传统审美的基础上,将图案融入现代生活、满足多元化的市场需求。

在此过程中非遗图案转化性的应用和创新将有着大量的发掘空间。凉山彝族非遗图案有着其独特的审美价值,高度凝练与概括、符号化等倾向使其在视觉审美领域里有其一席之地。但如果仅仅是传承,只能满足传统生活的需求,受限于传统的形式和传统的载体。非遗图案给现代生活的美学带来了灵感,与现代造型也将产生新的碰撞。例如彝族的传统服饰上的纹样,既可以转接到现代剪裁的服饰上,也可以为转化到各种现代造型的产品上,甚至城市规划建设中来。

将彝族图案与文化结合进行研究,如何将图案转化到现代生活的场景中,将形成新的课题。应对凉山具体市场和发展需求,将其纳入非遗图案教学中的创新板块。以教师引领,学生构建的形式,在课程中设置具体的创新作业。学生在非遗图案课程中便可进行充分的实验、创新。积极鼓励学生利用课程产生的作品和创新方案参加各种层级的创新创业大赛,并指导学生进一步细化作品和方案。其成果便可以与文创和旅游等产业产生巨大的联系,也为校企合作、学生创业与就业创造了大量机会。使图案教学开发的价值不仅仅局限于象牙塔内,还能实现学术与经济价值的双赢。

除了文化创新,非遗产业发展之外,乡村振兴的需要解决的另一大问题便是人才向发达地区的流失。通过非遗图案教学以及建立起以图案教学为枢纽的非遗教学体系,为民族地区发展定制人才,而非培养泛滥而无竞争力的普适性美术人才。反向使民族地区高职学校教育定位更加准确,人才培养目标更明确。通过教学使学生在校期间便具备可以参与促进当地发展的社会实践,而非一般性的体验式社会实践。结合乡村振兴政策扶持,形成产学研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培育出更多非遗文化传承创新的人才。通过学校与社会对接,将图案衍生出来的文化创新的模式对本土文化进行视觉包装。更进一步推动凉山非遗文化的整体影响力,提高凉山招商引资的能力,促成非遗从业人员的收入随非遗产业的壮大而提高的局面,最终留住非遗人才。

通过非遗图案在民族地区高职美术教学中的带动,实现从学校到社会的全方位的美育,为非遗文化产业输送人才。既让凉山的文化创新和发展有着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又解决了凉山的文化开发和经济发展问题,打造非遗产业的市场蛋糕。实现因地制宜的乡村振兴,将前人的精神文化财富转化为促进物质文明发展的动力。也为凉山培养大批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住、有发展的非遗创新人才及从业者,而避免了人才向发达地区的流失。

4 结语

文化滋养教育,教育传承文化。凉山彝族非遗图案在高职美术教学中的开发,通过教育让凉山这片土地保存千年的文化养分不至快速流失;整合了非遗视觉文化资源,对现有美术教学模式与课程进行了拓展;促成本土文化创新,也成为了乡村振兴开发非遗产业的一个突破口。随着我国越来越重视民族文化,越来越着重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我国的民族非遗文化将在未来大放光彩。

猜你喜欢

凉山彝族图案
凉山“6·26”致洪暴雨天气的成因分析
彝族海菜腔
推进蚕桑基地建设 助力凉山脱贫攻坚
清明前大雨夜悼凉山消防烈士(外一首)
彝族荞粑粑
云南彝族传统武术溯源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画中谜
画中谜
画中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