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探析
——以淮阴市复兴隆、荣昌两锅厂为例

2022-12-05李炬峰

西部学刊 2022年21期
关键词:合营公私合营兴隆

李炬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在“三大改造”中,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重点。目前,学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相关研究成果丰富,这些研究大多是从宏观视角进行分析研究,虽然不乏区域性的研究和典型个案的研究,但是具体到苏北淮阴市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研究尚未有人涉及。笔者以复兴隆、荣昌两锅厂为例,对苏北地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进行典型案例分析,以求对该研究领域进行补充。

一、1949年以前的复兴隆锅厂和荣昌锅厂

复兴隆锅厂最初叫振兴隆锅厂。1932年,马增辉和王蝶庵在清江陈义顺机器厂老板陈锦文的协助下,与马连华、王瑞伍、房寿鑫等一同在淮阴清江筹建锅厂[1]39。这次筹建总计10个股东参与,一共筹集到5500银元[2]879。他们在淮阴东长街租借300平方米的厂房,购置锅模、离心鼓风机等设备,招用生产员工十五人[3]206,取名为“清江浦振兴隆锅厂”。王蝶庵担任经理,马增辉负责生产指导。振兴隆锅厂年产铁锅在10万左右,畅销涟水、宿迁等地[3]206。但是好景不长,振兴隆锅厂开办后不久就面临着同行业亚兴锅厂的竞争,双方进行了激烈的价格战,导致振兴隆锅厂的经营受到影响。1939年3月,日军侵占淮阴,振兴隆锅厂被迫停产。1941年王瑞伍、房寿鑫等人撤出股金,振兴隆锅厂宣告关闭。王蝶庵、陈锦文、马连华等人重新结合,在原址上办厂,取名为复兴隆锅厂[1]42。在日伪的统治下,复兴隆锅厂的资金、原料、销路出现问题,生存日渐困难。日伪经常对厂方进行敲诈勒索,使锅厂的经营更是雪上加霜。抗战胜利后,在国民党的统治下,复兴隆锅厂的原料供应困难,只能生产白口锅。1948年法币贬值,原料和燃料价格疯涨,国民政府发行金圆券,强行对铁锅进行限价,复兴隆锅厂亏损严重,再加上国民党的苛捐杂税,锅厂再次陷入极端困难的境地。

荣昌锅厂前身是荣记亚兴锅厂。1936年,苏恩荣和井开祥在淮阴开起了“义记亚兴代销店”[4]。代销店开业后生意火爆,极大地影响了振兴隆锅厂的生意。于是,双方通过不断压低价格来进行竞争,振兴隆锅厂损失较大便主动求和。义记亚兴取得商战胜利后,一天可售铁锅2吨左右,苏恩荣和井开祥渐渐认识到办厂比代销更有利可图。他们这一想法得到了高邮亚兴锅厂和上海亚东锅厂的同意,高邮亚兴以生产设备代替股金投股,上海亚东派王惦杰以人股形式投股。苏恩荣和井开祥也分别以人股形式入股[5]117-118。1936年锅厂正式建成取名荣记亚兴锅厂,王惦杰担任总经理,苏恩荣任副经理,雇佣30多个工人[2]880。厂内生产设备十分齐全,日产锅4000丈[2]880。此时的荣记亚兴锅厂不仅在产量上超过振兴隆锅厂,而且在质量上更胜一筹。1939年,日军占领淮阴,荣记亚兴锅厂的原料供应被切断,生产的铁锅无法外销,加之工人外逃,锅厂一度停产。由于锅厂生意惨淡,工人不满,出现了一些矛盾。荣记亚兴锅厂外受日伪盘剥,内部充满矛盾,境况日下,亏损严重[5]118-119。之后高邮亚兴锅厂从荣记亚兴锅厂抽回股金,荣记亚兴锅厂也脱离了与高邮亚兴、上海亚东的关系,改名为荣昌锅厂,此时已入不敷出,陷入绝境。

二、1949—1953年政府对两家锅厂的扶持

淮阴解放初期,大量店铺关闭,工厂停工,经济一片萧条。有鉴于此,新成立的人民政府对淮阴地区的私营工商业采取扶持、调整、改造的政策[6]。

1949年上半年,复兴隆锅厂和荣昌锅厂仍处于半停产状态,因为当时上海还未解放,铁锅的生产原料生铁无法从上海得到供应。1949年7月,复兴隆锅厂派人持政府介绍信赴天津采购生铁,解决了原料短缺的问题,随即恢复了生产。复兴隆锅厂当年便生产铁锅5万口,创产值6万元,利润8000元[7]614。1950年起,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复兴隆锅厂解决了困扰自身已久的原料、资金、销路等问题。同时,厂里建起工会小组,劳动时间缩短为8小时,劳动福利得到了保障,工人的工作积极性因此大大提高[2]881。在政府扶持下,复兴隆锅厂生产得到极大的发展,1950年和1952年每年产量均在50万丈左右,产值11—12万元,年利润约1.5万元[2]881。

在复兴隆锅厂蓬勃发展的同时,荣昌锅厂却步履维艰。1951年荣昌锅厂由于资金缺乏,加之长期入不敷出,濒临倒闭。为了挽救荣昌锅厂,政府将其与国营利民铁厂进行公私合营。利民铁厂原是地方的一个修械所,所以合营后厂内有一些废铁可以利用,荣昌锅厂生产原料缺乏情况短时间内得到缓解,但未得到根本解决。由于工厂资金和原料依然存在问题,加之合并后人员增多,开支变大,经营管理不善等原因,工厂生产仍不见盈利。1952年公私被迫分开,荣昌锅厂仍作为私营工厂,政府将原公股部分约几千元作为股份投入荣昌。分开后的荣昌锅厂又一次处在倒闭的边缘,其创始人苏恩荣和井开祥都企望国家接收锅厂[5]120。

三、1953—1956年复兴隆锅厂和荣昌锅厂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2年底,新中国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遗留任务,面临着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任务。1953年中共中央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为“一化三改”①,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渐被提上日程。按照中央、省委的部署,中共淮阴地委动员个体手工业、私营工商业组织起来走合营和合作化道路。1953年10月,清江市工商联主委王君实参加过全国工商联代表大会回淮后,传达了大会精神,在市委的领导和组织下,全市掀起学习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热潮。复兴隆锅厂和荣昌锅厂积极加入学习队伍,两厂负责人表示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请求进行公私合营。

1954年1月,中共清江巿委派工作组进入复兴隆锅厂和荣昌锅厂,工作组的主要任务是对两厂进行调查研究,摸清其底细。首先,工作组进厂后开展思想政治宣传工作。工作组组织两厂全体员工学习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等有关文件,向他们宣传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方针政策。其次,工作组对两厂劳资双方的思想进行调查。关于两厂的资方,他们虽然都同意公私合营,但是动机却不尽相同。复兴隆锅厂经理王蝶庵是因为对共产党之前的帮助充满感激之情,加之对总路线的相关学习,加深了认识,所以积极表示愿意公私合营[7]615。荣昌锅厂经理苏恩荣则是因为该厂已濒临破产,希望国家接收以卸下这个沉重的包袱[5]120。同时,两厂资方也充满疑虑和担忧,怕合营后薪水降低、怕“四马分肥”②不能兑现、怕在新厂中无职无权[2]883。两厂工人对公私合营的看法也不尽相同。复兴隆锅厂在新中国成立后一直经营较好,工人工资较高,因此该厂工人担心合营后工资降低。荣昌锅厂则连年亏损,濒临倒闭,工人工资较低,该厂工人希望公私合营后能改变锅厂现状,工作得到保障。尽管复兴隆和荣昌两锅厂工人有上述思想上的不同,但他们对公私合营后缩短工作时间、增加劳动保障、提高政治地位等方面抱有相同的期待。

工作组对两厂的产销情况及发展前途进行了调查研究。复兴隆锅厂和荣昌锅厂生产的铁锅质量较好,拥有一定的口碑,不仅在淮阴本地销售,而且还销往扬州、徐州等地。复兴隆锅厂具有较好的翻砂设备,荣昌锅厂则有农具模子,淡季时可以生产农具。工作组认为两厂公私合营后,政府给予资金和设备方面的援助,即可制造抽水机、轧花机等小型农业机械。工作组还根据两厂现有的生产条件进行预估,认为合营后全年可得利润4.95万元[2]883。清产核资也是工作组实施的一项重要工作。工作组进厂不久就成立了清产核资小组,由市工业局代表、工作组人员、技术工人和资方代表组成。清产核资小组对两厂的厂房、机器设备、原材料等进行逐项登记,并确定价值。清产核资工作本着“公平合理、实事求是、从宽了结”的精神,经过公私双方坦诚协商,最终圆满完成。

工作组最后对复兴隆锅厂和荣昌锅厂合营的必要性进行研究,认为合并进行公私合营对两厂均是有利的,理由如下:“一则可以使荣昌厂不倒闭,工人不失业,1万元公股不散失;二则可以在生产上统一调配,一部分人制锅,一部分人生产农机具;三则复兴隆场地狭小,无发展前途,而荣昌场地比较大,两厂合并,可以统筹使用,充分发挥场地的潜力。”[2]884

在工作组开展上述一系列工作后,中共清江市委于1954年3月30日向省委提出报告,请求投资2.3万元,批准复兴隆、荣昌两锅厂合并,实行公私合营。1954年8月1日,公私合营复兴隆锅厂正式成立,成为淮阴地区第一家公私合营企业[8]。新成立的公私合营锅厂,政府派翟如壁任厂长,笪生任副厂长。按照党的“量才使用,适当照顾”的原则,安排资方代表王蝶庵、苏恩荣为副厂长,资方人员马增辉为铸锅车间主任。

针对合营前两厂存在的一些问题和顽疾,公私合营后的锅厂遵循公私合营企业各项政策,本着依靠工人阶级、团结改造资方、改造企业、搞好生产的工作方针,开始进行一系列的整顿和改革。首先针对企业内部的行政管理和生产组织进行整顿。工厂被分为供销、行政、财务三个小组和铸造、铸锅两个车间,建立起职工请假等管理制度。工厂制订了生产计划,初步规定了原材料耗用定额和生产质量指标[7]617。为提高产品质量,工厂在与车间工人研究后,为每道工序制定质量标准,明确生产责任制。这一改革使工厂的废次品率由之前的40%-50%下降到27%[2]885。其次,针对铁锅销路不畅、产品积压的问题,工厂努力争取与市土产公司、市供销社签订销售合同,建立固定的销售关系。经过工厂的努力,铁锅销路问题得以解决。最后,针对合营前两厂财务管理混乱的问题,合营后工厂建立财务审批制度,取消了产品赊售制度[2]886。

关于工厂工人,合营后厂方一改以前漠视劳工安全的态度,积极改善劳工的工作环境。对于私方人员,工厂实行团结、教育、改造的方针,对他们一视同仁,量才录用。工厂积极组织私方与职工们一起政治学习,提高其政治觉悟与思想境界。与此同时,厂里的党、团、工会的组织发展起来,在1954年先后发展党员3人、团员8人、工会会员10余人,由厂长兼任党支部书记[2]884。

经过上述一系列的整顿和改造,工厂生产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1954年8—12月,工厂铁锅产量达286635丈,获得利润1.56万元,这5个月的产量占全年产量的57.7%,成本降低14.64%,利润上升200.98%[7]617,公私合营的成效显著。公私合营后这5个月的利润,严格按照“四马分肥”的原则进行分配,所得税占31.05%、公积金占33.95%、职工福利占10%、股息红利占25%,职工和私方对这一分配结果均表示满意。原荣昌锅厂职工表示合营后,生活得到了保障。私方代表如王蝶庵说:“公私合营后担任副厂长,有职有权,现在又分得红利,使我打消了当初的各种思想顾虑,进一步体会到公私合营的好处。”苏恩荣也说:“公私合营前,我的锅厂摇摇欲垮,担子全担在自己身上,如果不是公私合营,荣昌可能已经倒闭了,哪还有今天的红利可分。”[2]886-8871955年,工厂加强了管理,更新了设备,扩大了生产规模,使产值和利润大幅增加。1955年工厂总产值达23万元,总利润3.36万元,约超过公私合营前的1倍[7]617。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达到高潮,全行业的公私合营开始了。清江市的艺林机器厂、立成机器店等8家工厂纷纷要求参加公私合营。1956年3月,清江市将这8家工厂并入公私合营复兴隆锅厂,改名为公私合营清江铁工厂[2]887。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后,清江铁工厂共有工人300余人,资本总额为12.61万元,其中公股占26.8%,私股占73.2%,拥有固定资产9.01万元[7]618。清江铁工厂1956年总产值达39.98万元,取得利润1.21万元[2]887。全行业的公私合营大大促进了工厂生产力的发展,充分显示着社会主义改造的优势。

四、结语

复兴隆、荣昌两锅厂在新中国成立前就已存在,都经历了初建时小有起色到后来在旧社会的压迫下经营困难、陷入绝境的过程。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实行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对复兴隆、荣昌两锅厂进行扶持。1953年对复兴隆、荣昌两锅厂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不仅使复兴隆锅厂实力增强,而且彻底地挽救了荣昌锅厂。两厂进行公私合营,实现了优势互补。社会主义改造使复兴隆、荣昌两锅厂获得了新生。

社会主义改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党和当地政府对复兴隆、荣昌两锅厂的社会主义改造,首先是派工作组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工作组对两厂的人员思想、发展前途、资产情况、公私合营的必要性等方面进行深入调查,为两厂之后公私合营做了充足的准备工作。复兴隆、荣昌两锅厂公私合营后,对于之前两厂长期存在的问题和顽疾,进行有针对性的整顿和改革。两厂公私合营前后,党的政策宣传和思想教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合营前两厂无论是资方还是工人都存在一定的担忧和疑虑,经过工作组的宣传教育,最终两厂还是选择了公私合营。总之,对复兴隆、荣昌两锅厂的社会主义改造方针政策是正确的,实施过程是有效的,对国民经济发展和解放生产力是有利的,具有积极的历史意义。

注 释:

①“一化三改”:“一化”就是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主体;“三改”即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化”和“三改”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促进,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辨证统一。

②“四马分肥”:我国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利润分配形式的形象说法。1953年国家规定,私营企业每年结算盈余,其利润分配依照“四马分肥”的方式,即将利润分为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费、资方红利四个方面进行分配,资方红利大体占四分之一,企业利润的大部分归国家和工人,基本上是为国计民生服务的。1956年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后,资方的股息红利被定息,即年息五厘所代替。

猜你喜欢

合营公私合营兴隆
中医药堂传奇 第五十八回 同仁堂试点搞合营 天安门喜讯报领袖
公私合营PPP 模式及国防案例分析
特别的生日礼物
我要飞翔
企业合营的反垄断分析及其规制
企业合营的反垄断分析及其规制
英国医院的公私合营
医疗领域公私合营不该急
凤凰集团的公私合营
我国合营安排会计准则与IFRS11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