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文化自信增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自信

2022-12-05郝海洪

关键词:中华中华民族马克思主义

郝海洪

(1.华中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9;2.阜阳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安徽 阜阳 236037)

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繁荣兴盛的重要力量,“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意义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1]。这个复杂整体既蕴含着丰富的物质文化内容,也蕴含着丰富的精神文化内容。在中华民族5 0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底蕴深厚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夯实了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坚实基础。习近平总书记认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 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2]这是增强国民文化自信的底气所在。当前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激烈,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3],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要求“各级党委要切实加强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4],牢牢把握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主流意识形态是“各国文化软实力强弱的集中体现,时刻影响一个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发展趋势”[5]。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并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因而我们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6]。要高度重视和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夯实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根基,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建构和巩固提供有力保障。

1 文化自信与主流意识形态自信的相互关系

主流意识形态为一个国家的文化建设提供方向性指引,是增强和坚定人民群众文化自信的根本性思想力量;而文化自信能有效维护、巩固主流意识形态自信,二者最终都要统一于社会实践之中。

1.1 主流意识形态为文化自信提供方向性指引

主流意识形态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发生作用:“一是渗透其中的世界观、历史观,决定了文化的社会效果和历史作用。二是贯穿其中的人生观、价值观,决定了文化塑造人、引领人的导向和生命力。”[7]主流意识形态一方面通过各种形式传输其世界观、历史观,整合多元文化思想,凝聚社会共识,推动社会历史进步;另一方面,主流意识形态也发挥文化塑造社会成员思想品格、道德操守的作用,从整体上提升整个民族国家及其民众的文化自信。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代表了“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8]。加快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人民群众文化自信,需要以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为其提供根本的方向性指引。

1.2 坚定的文化自信是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前提

当今世界,文化“软实力”已“成了一个舞台,各种政治的、意识形态的力量都在这个舞台上较量”[9]。人民群众坚定的文化自信是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得以保障的前提。坚定人民群众文化自信的首要任务是要确保本民族文化安全。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强大的传播机构和传播工具,对他国实施文化侵略或文化渗透政策。为了增强民众文化自信,抵御外来文化侵蚀的风险,国家一方面要壮大经济基础力量,另一方面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为文化建设提供厚实的物质基础,主流意识的话语才有说服力,民众才会产生强烈的文化自信心,主流意识形态才有可靠的安全保证;同时只有文化发展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得到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心才能更加坚定,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才能更好地凝聚起来,经济社会的发展才能具有更持久的精神动力。

1.3 二者统一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动实践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全体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断奋斗。新时代我们踏上了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伟大实践为文化自信奠定社会现实根基,而文化自信则推动伟大实践的发展与前行”[10],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增强和主流意识形态自信的增强共同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践。因此,中国要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动实践中坚持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指导思想,丰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保持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观念和文化价值的高度自信,使其成为中国人民文化自信的共同思想基础和中华民族不断砥砺前行的精神力量。

2 大学生文化自信在主流意识形态自信中的价值

高校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大责任。当前,西方敌对势力正通过各种方式对高校大学生群体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妄图与党争夺青年大学生这一代,妄图通过青年大学生颠覆社会主义、颠覆党的执政地位。党中央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要求高校全体师生对此保持高度警觉,充分认识增强文化自信在巩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构建中的价值。

2.1 大学生文化自信能有效凝聚主流意识形态共识

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应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自觉加强对中华先进文化的学习认知,并转化为创新中华文化的实践行动。

2.1.1 对自身文化谱系的认知过程

任何一个社会个体在生命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通过学习来感知和把握世界。认知心理学认为,“认知是一种包括信息的获得、贮存、转化和应用的心理活动”。大学生作为具有知识学习能力的群体,仍然需要通过接受教育和自我学习的方式才能对本民族“哲学、艺术、道德、法律、风俗、文学”等文化意识形态知识谱系有个全面的认知和了解,在头脑中构建起中华先进文化知识谱系和清晰图景。

2.1.2 对自身文化知识的接受过程

任何一个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都蕴含着本民族的先进文化因子,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因子是吸引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关键因素。大学生对中华先进文化的认同事关中华民族文化的延续发展。因此,高校要充分发挥文化认同在凝聚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过程中的重要功能。

2.1.3 对自身文化知识的转化过程

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实践创造了丰富的文化知识。这些丰富的文化知识在后人继承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成为推动整个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精神动力。但是再先进的文化如果不结合时代发展的需要,不能随着时代的发展进行创造性转化,反而会成为桎梏人类进步的障碍。恩格斯说:“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11]中华民族的文化是发展着的文化,需要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为其注入新鲜的元素。

2.2 大学生文化自信能有效维护主流意识形态安全

2.2.1 大学生文化自信能抵御外部意识形态渗透

当前,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仍然激烈。其一,西方新闻舆论机构的诋毁造谣。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掌控的强大的新闻舆论机构,对发生在中国的局部性事件或正常社会问题进行夸大性负面报道或者歪曲报道,在国际社会公开制造虚假舆论,影响国内大学生的认知判断。例如,2019年,西方炮制的“上海监狱外国囚犯求助、‘中共间谍’潜逃澳大利亚、中国香港街头暴力行为是‘和平抗议’”等十大涉华舆论谎言就是典型例证。其二,外来影视文化的渗透和侵蚀。隐含着美国价值观的好莱坞影视文化已经广泛影响中国大学生群体。据有关调查:中国“七成以上的大学生认为西方影视作品中表现的积极乐观态度以及个人英雄主义色彩对其价值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三成左右的大学生认为西方影视作品中蕴含的科学民主观念给其生活、学习与工作带来了重要的影响,也有不少大学生认为西方影视作品中宣扬的霸权政治以及实用主义给其思想造成了巨大的冲击”[12]。在大学生价值观多元化的今天,不能忽视西方影视娱乐文化所隐含的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西方民主价值观对中国大学生的渗透和侵蚀。

2.2.2 大学生文化自信能有效消解内部负面影响

中国社会正经历重大转型,社会结构正发生着巨大变动,一些偶然性事件经过媒体炒作,容易迅速放大成全国舆情关注的焦点问题。其一,少数地方政府或部门对公共事件或涉及群众利益的问题处理不及时或应对不力;其二,国内一些网络知名人士、网络大“V”,在国外敌对势力支持下公开或半公开地通过各种形式妄图充当人民群众“意见领袖”,借助自媒体在网络大放厥词,制造歪理邪说,攻击马克思主义学说,大搞历史虚无主义,企图割裂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党和人民群众之间制造分裂,妄图达到搞乱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搞垮社会主义中国的目的。

3 大学生文化自信有利于拓宽主流意识形态自信视域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讲话时指出:“青年是国家的未来,也是世界的未来。”[13]青年大学生要保持对自身民族的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保持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基础上,发展对世界其他民族文化的批判吸收及创造转化能力,为世界注入新的文化元素。

3.1 在国际交流中吸收新的元素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拓展,世界范围内,尤其是中西之间各种交流日益频繁,国际间大学生的交流也更加活跃。据统计,“2016年出国留学人员54.5万人,来华留学人员44.3万人”[14]。国家要及时关注他们在国外学习交流过程中的思想意识动态。其一,一部分大学生赴国外进行短期夏令营、冬令营交流活动,交流过程中不可避免涉及中外文化的交流、碰撞。参与交流的大学生需要对其他国家的文化做深入的剖析,把握其本质,坚定中华先进文化自信,坚定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立场。其二,赴国外长时间留学的大学生要做文化交流大使,把握难得机会了解和观察留学所在国的文化,学会批判吸收国外思想文化,积极宣传中华先进文化,学会在中外文化比较中形成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3.2 向国外留学生传播中华文化

当今世界是一个更加开放的世界,是一个互联互通的世界,各种文化元素在不同民族国家之间实现再分配、再共享。随着中国的国际地位越来越高,国家形象越来越好,国际朋友圈越来越大,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许多国家开始派遣留学生到中国学习先进经验、先进技术、先进文化。高校要充分把握这一趋势,鼓励参与交流互动的大学生向各类留学人员广泛宣传、阐释中国特色、基本国情,讲清楚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特色,阐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大力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播出去,让不同国家人民了解中华先进文化。

4 以文化自信增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自信的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15]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最深沉、最根本、最持久的发展动力,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构建的基本价值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国人民胜利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高校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促进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构建。

4.1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领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藏着丰富的思想养料,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是中国人民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智慧源泉和精神动力,更是构建和巩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深厚根基。中国大学生有责任保存好、继承好这笔宝贵财富,且要结合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文化生活的需要,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及社会的全面发展需要进行创新性发展和转化。

4.1.1 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

大学生要强化自身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只有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建造起自身的精神家园,才能给自己的思想和灵魂找到栖息之地。其一,高校要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识课程。大学生虽然已经具备一定的学习知识的能力,但在知识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建构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需要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系统性学习,才能对5 000多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系统性和整体性认知。其二,在中西文化比较中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信息时代,大学生接收到的信息呈几何倍数增长,远远比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的知识要多得多。在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国外多样态的文化思潮也如潮水般涌入高校。高校教师要向学生讲清中西文化差异,透视西方文化的弊端,讲清中华优秀文化的优势,激励大学生从内心真正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4.1.2 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

大学校园文化丰富多彩、形态各异,是大学生展示文化艺术才华的重要载体。高校要鼓励大学生组织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其一,支持、鼓励大学生结合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开展诗词朗诵、中秋游园、谜语竞猜、祭扫烈士陵园等活动,激励大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二,学生会、学生社团、团支部、党支部等学生党团学组织可开展传统文化知识竞赛活动,发动全体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扩大学生参与面、受众面和影响面,强化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把握。其三,积极支持大学生在校园内开展传统文化艺术展演活动,以直观的形式再现或表现传统文化,达到滋润心灵、陶冶情操的作用。

4.1.3 进行新时代文化创新与转化

中华民族之所以5000多年生生不息延传至今,根本原因在于中华民族文化不是故步自封、僵化自滞的文化,而是兼容并包、开放创新的文化。大学生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的主力,要承担起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光荣使命。其一,大学生要结合时代变迁的实际,紧紧把握住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际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目标,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紧扣这一主题。其二,大学生要拓宽视野,把握世界发展大势,积极领略世界其他民族优秀先进文化,批判吸收世界其他民族优秀文化元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新的元素,实现外来先进文化元素的创造性转化。

4.2 以革命传统文化引领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自信

“革命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的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人与中国人民艰苦奋斗、不怕牺牲、攻坚克难、敢于斗争、勇于胜利的伟大斗争精神的生动体现,比如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建党精神等,它们是引领新时代大学生构建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精神路标。

4.2.1 掌握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革命斗争史

马克思说: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群众。要使大学生坚定红色革命传统文化自信,首先要让大学生掌握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史,了解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的传播史,认识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根本理论,理解马克思主义只有同中国社会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发挥其理论武器的作用。高校要彻底发挥好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向大学生讲清讲深讲透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革命为什么能够成功的道理,让大学生真正理解为什么共产党是受人民群众爱戴、受人民群众拥护、受人民群众信任的执政党,以及为什么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是正确的光明大道的道理。

4.2.2 组织大学生参观红色革命根据地的实践活动

“知行合一”是当代大学生良好品德的重要体现。大学生要勤于参与实践活动并了解革命先辈的光荣革命史,理解革命先辈的奋斗史,了解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创业史,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为人生拼搏奋斗激发强大精神驱动力。高校要经常组织学生参观红色革命根据地、红色革命文化遗址遗迹、革命纪念展览馆等,让大学生亲身感受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祖国辽阔大地上所进行的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鼓励大学生积极投身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实践。

4.3 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自信

社会主义文化是先进的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不是中国人自封的先进性,而是得到历史和社会发展现实所证明,它既有5 000多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其厚实根基,又有红色革命文化为其强劲支撑。这为当代大学生坚定中华先进文化自信提供了厚实基础。

4.3.1 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引领工作,向大学生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高校要整合力量资源,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围绕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充分发挥思想引领、舆论推动、精神激励和文化支撑作用。其一,在大学生群体中继续深入开展中国梦的宣传教育活动,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在大学生思想观念中扎深扎牢根基。其二,在大学生群体中继续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工作,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丰富高校校园文化内涵,提升高校校园文化品位,为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力量、道德滋养。其三,做好网络和新媒体文化传播的管控工作。在西方敌对势力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大肆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推行文化霸权背景下,一些禁不住各种利益诱惑,判断和辨别能力较差的大学生很容易成为境内外敌对势力拉拢和利用的对象,站到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对立面,成为西方敌对势力进行反华、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工具。高校党政部门要及时对国际国内发生的大事、要事、焦点、热点话题及其在大学生群体中引发的舆情做好研判和管控,牢牢掌控网络和新媒体领域意识形态的主动权、领导权和话语权。

4.3.2 净化大学生成长文化环境,创新高校文化活动载体

高校既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也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阵地。高校要学会“两手抓”:一手抓好教育教学质量,一手抓好文化的传承创新[16]。抓好文化的传承创新,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其一,要净化大学生成长的校园环境。近些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个别教师不再潜心教学做学问,而是精心算计利益得失;部分学生不再勤奋求学向学,倾向于精致利己和投机钻营。高校党政部门要采取措施及时扭转这种倾向并进行正向引导。其二,要打造雅俗共赏的精品校园文化艺术活动。高校大学生文化艺术活动的创新一方面要通过引进一些反映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生动实践的“高雅文化艺术”精品来陶冶师生高尚情操;另一方面要强化高校自身文化建设的“造血”功能,充分利用高校文化艺术资源,创造“贴近师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具有地方特色、高校特色的品牌文化艺术活动,以此来提振师生共同奋斗的精气神。

5 结语

高校是培养德才兼备、高素质人才的“摇篮”,也是中华先进文化的传承地、发扬地和创新地。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宝贵的人才资源。高校要充分利用好、创新好各种文化资源,发挥好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功能,向大学生传承好中华先进文化知识,增进大学生对中华先进文化的认同,坚定大学生对中华先进文化的自信;鼓舞和激励大学生自觉用中华先进文化涵养自身核心价值观,自觉用中华先进文化审视其他民族文化,自觉用中华先进文化夯实自身主流意识形态基础,自觉做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中华中华民族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