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掘多维路径,加深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深度

2022-12-05四川省峨眉山市实验小学董丽萍

天津教育 2022年32期
关键词:整本书思路书籍

■四川省峨眉山市实验小学 董丽萍

课外阅读是小学语文课程学习的延伸,与课堂的内容形成系统性的整体,不同形式的阅读方法所展现的阅读成果有明显的差异,教师应拓宽阅读的道路、开掘阅读的方法、发现阅读的价值,将课外阅读作为学生学习的主题,让学生形成独有的学习理念、学习思维、学习方法,这是小学语文阅读的深度表现。“整本书”的阅读理念在小学教育中有较长的历史,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地将整本书阅读作为小学语文教育的课程标准内容。在义务教育多次进行改革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中,普遍缺乏对整本书阅读效果的发挥。造成这类现象的主要根源是整本书阅读在课本中的概念是模糊的,课本中仍以整本书的节选作为教材内容。实践中,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整本书的能力存在不足,在课文教学中或将教学内容与教学工具作为核心,或将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进行思辨,始终没有将整本书的阅读当作小学语文教学的理念。

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泛指语文教科书中推荐的阅读书籍,这些书籍和课程标准是相关的,主要有四类书籍:第一类是课本“快乐读书吧”中涉及的书籍;第二类是课本内容中节选的书籍;第三类是课后阅读链接、资料袋中的推荐书籍;第四类是课程标准附录中列选的书籍。小学语文推荐的阅读书籍中,必读书籍是“快乐读书吧”中涉及的书籍,其他三类是可选的书籍。从整体上看,书籍的书目是非常多的,造成阅读量与课程标准规定的阅读总量有较大的差异,在小学阶段,课程标准规定的课外阅读总量控制在145万字的范围内。现阶段,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强调“量”多,不利于小学生文学素养的养成,阅读不在“量”,而在“精”,整本书阅读要有质量,过多追求数量的优势,会造成阅读的深度不足,影响小学生的阅读质量,不符合阅读教学的目标。在整本书阅读中强调深度,强调精度、强调维度,这是阅读的根本。

一、从阅读思路角度加深阅读深度的方法

(一)单篇与整本的关联

语文课程标准中,不少单篇选文都来自整本书,在拓宽整本书阅读思路中,不妨将单篇课文与整本书进行融合,在阅读教学中由单篇选文引导整本书阅读,以单篇转向整本,以整本突出单篇,形成单篇和整本之间的互动,达到阅读的整体效果。学生在阅读整本书中,将单篇作为重点,联系单篇的上下部分,以这种串联的方式完成整本书的阅读,既能扩大阅读的范畴,也能加强阅读的深度。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关联整本书与单篇选文的关系,能够起到激发小学生对整本书阅读的兴趣,也能够提升单篇课文的阅读品质。小学语文课后的阅读链接中,就充分运用了这种阅读思路,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课《花的学校》课文后,链接了泰戈尔的《新月集》,同样《祖父的园子》与《呼兰河传》形成了前后呼应,学习《草船借箭》这篇课文,课后推荐《三国演义》的整本书阅读,也是这种阅读教学思路的表现。

(二)年级与书目的关联

小学不同阶段的阅读内容要体现层次性,一年级的学生适合陪伴形式的阅读,童谣、儿歌这类阅读内容适合一年级的学生与家长一起阅读。二年级学生的阅读内容以童话书籍为主,如《小鲤鱼跳龙门》《“歪脑袋”木头桩》和《神笔马良》这类书籍,非常适合二年级的学生阅读。三年级的学生不仅可以阅读童话故事,还可以阅读一些寓言书籍,如《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伊索寓言》。四年级的学生以神话故事、科普读物阅读为主,有关中西方的神话书籍,教师可以推荐合订本的书目,四年级的学生可以独立思考中西方神话故事的不同之处,一些科普读物的阅读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十万个为什么》和《人类起源的演化过程》,这类科普读物有益于培养学生的求知能力。五年级的学生阅读能力有了较大的提升,可以阅读一些中国名著类书籍,如中国四大名著中的《西游记》《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六年级的学生的阅读思维有多元化的特点,可以推荐外国的名著,如《爱的教育》《鲁滨孙漂流记》以及《爱丽丝漫游奇境》。教师可以根据各个年级学生的特点,推荐不同的阅读书目,形成渐进式的阅读思路,分阶段的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逐步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长篇与短篇的关联

小学语文整本书的阅读中,有长篇著作,也有短篇小说,长篇与短篇的阅读思路是不同的,在加深阅读深度的方法中,教师需根据长篇小说的特点和短篇的小说的特点,进行差异化阅读教学。长篇小说的阅读要结合课本中的课文内容进行阅读思路的拓展,例如,阅读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的时候,可以从课文中的节选内容入手。在小学语文中,《火烧云》和《祖父的园子》都是《呼兰河传》中的节选内容,让学生阅读《呼兰河传》整本书的时候先熟练两篇课文的内容,再代入《呼兰河传》整本书的阅读中。这是以节选短篇,深度阅读整本书长篇的阅读思路。在阅读《骆驼祥子》《可爱的中国》这类长篇小说的时候都可以使用这种阅读思路。

(四)整体与结构的关联

散文集和短篇小说的阅读思路与长篇小说不同,长篇小说强调故事的完整性,散文集和短篇小说强调结构的整体性。阅读散文集和长篇小说的时候,要将结构与整体进行关联。例如,在阅读鲁迅的散文集《野草》的时候,阅读深度对于小学生来说是相对复杂的,这与《野草》这部散文集的浓厚哲学思想是有关联的。小学生在阅读《野草》的时候,要理解《野草》的结构性思路,小学语文中节选了《野草》中《好的故事》这一篇,在阅读《野草》前,先要把《好的故事》这篇课文读懂,再去阅读《野草》这部散文集,才能从阅读结构的角度去理解整本书,这是整体与结构关联的思路展现。同样的阅读思路可以应用到《俗世奇人》《夜路》《故乡》等书籍阅读中。

二、整本书阅读的启动

整本书的阅读是个长期的过程,深度的阅读要有科学的方法,在阅读整本书的时候,可以将阅读启动课作为阅读教学的重点。教师通过阅读教学的设计,在时间、语言、方式方面,提升整本书的阅读气氛,打造活跃的阅读环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以最热情的方式打开一本书,享受阅读带给他们的乐趣,沉浸在阅读的氛围里,这是阅读启动课的目标。实现阅读启动课的目标,要有个完善的设计环节,设计环节要分五个步骤:第一步,导语的创作,导语是阅读启动的前提,是提升小学生阅读兴趣的启动器;第二步,故事的讲述,故事可以节选整本书中的片段,也可以讲解自己的阅读心得;第三步,问题的构造,提炼整本书中的有趣部分,构造出一个问题,激发学生对整本书的好新奇;第四步,悬念的打造,问题提出了,悬念也产生了,学生阅读才会有冲动感;第五步,策略的讲解,小学生在阅读整本书的时候,会遇到较多的障碍,通过教授他们阅读的方法,这些阅读障碍就能巧妙化解,形成连续性的阅读思维,阅读策略主要有寻读、跳读、猜读。

三、整本书阅读的跟进

(一)跟进阅读的价值

整本书的阅读是个动态的过程,有些学生阅读了开头,没了兴趣就放弃了阅读;有些学生随便翻了翻,就将书籍放到了角落;有的学生选择去听书里的故事,只知道书里讲了哪些故事,谈起故事含义,就一头雾水。这些问题在阅读整本书的时候是常见的。整本书的阅读需要持久的阅读能力,启动阅读可以激发阅读的兴趣,跟进阅读则能够为阅读补充动力。

(二)跟进阅读的方法

跟进阅读中要运用不同的方法,根据不同学生遇到的阅读问题,针对性地找出阅读的跟进方法,通常跟进方法可以总结为“七法则”。

第一法则,阅读的标记。在阅读中边阅读边做标记,能够提升阅读的深度,加深阅读的理解,读后感的写作、情节的批注、梗概的描述是常见的阅读标记法。阅读的标记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细节的理解,形成现学现用、活学活用的学用思维。

第二法则,写作的方法。在阅读的过程中运用文学写作方法,往往能迅速地理解书中的内容。例如,写作时候常用的人物形象塑造方法、环境描写方法、气氛烘托方法、情节设置方法、结尾收笔方法、寓义表达方法等,这些都属于文学写作方法,将文学写作方法代入到阅读中,能够加深学生的写作理解,提升他们的写作能力。

第三法则,思维的拓展。整本书的阅读中,可以设置若干个问题,通过阅读的深入,逐步解答设置的问题,形成思维上和阅读上的共进。在这种方法的应用下,学生的思维能力会有明显的提升,多提出几个为什么,就有了解答为什么的兴趣,就能推进式的提升整本书的阅读深度。

第四法则,形式的对比。很多影视剧都是由名著改编而成的,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先观看由书籍改编的电视剧、电影、话剧,不同艺术形式的对比中,找出书籍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差异点。

第五法则,生活的关联。在整本书的阅读中,通过书中生活与现实生活的关联、书中故事与现实故事的关联、书中人物与现实人物的关联,实现情景的转换,达到从故事到生活,从生活到故事的双向阅读思维,加深对整本书情节的理解能力,实现与作者在情感上的互通。

第六法则,疑惑的解答。很多长篇小说采用倒叙的写作手法,由开篇的疑惑引出片段的情节,由分散的结构聚成整体的故事。在阅读中,同样可以采用这种阅读办法,先看疑惑的部分,再通过阅读解答所有的疑惑,以解决疑惑的方式形成考究式的阅读思路,达到推进阅读效果的作用。

第七法则,阅读的竞赛。在阅读科普读物的时候,故事的情节是没有关联的,小学生阅读兴趣会随着阅读的深入受到影响。采用知识竞赛的方式,选择科普读物中知识点,获奖者可以获取精神和物质的奖励。通过这种方式,小学生能持续的保持阅读这类书籍的兴趣。

四、整本书阅读的分享

(一)分享的价值

知识的分享是促进知识传播的动力,形成阅读的乐趣,需通过知识的分享实现。阅读不能光用眼睛看书中的内容,要用大脑思考书籍的内涵,以思考为核心的阅读方式是整本书阅读的关键方法。在阅读的过程中关联生活情景,形成独有的阅读经验,建构阅读的价值观。不同的人读一本名著,所理解的意义有很大的差异,将这种差异通过分享体现出来,形成人人爱阅读的阅读氛围,形成大众的文学素养,形成思考的文学环境,这是整本书阅读分享的主要意义。

(二)分享的方法

1.交流形式的分享。交流形式的分享是口头的分享,是通过沟通交流的方式展现的,在交流中可以交流故事的情节,某个故事的情节可以引发喜剧的效果,也可以引发情感的共鸣。分享的美德在阅读中能够表现出来,例如,给同学借一本自己喜欢的书,给同学讲一个自己喜欢的故事,给同学讲解一个独到的观念,这些都属于交流形式的分享。针对一本书展开观点的辩论,针对一本书展开亲子分享的活动,针对一本书展开故事的演讲,这都是运用交流形式进行分享的不同方法。口头交流的分享要形成影像记录,在学生升学的时候,可以将影像记录播放,也可以分享到家长微信群,提升学生阅读整本书的积极性。

2.书面形式的分享。书面形式的分享有多种方式,例如,展览活动,以专项展览和综合展览为主。专向展览中可以展示内容的批注、读后感的写作、梗概的描述、阅读内容的理解等。综合展览中可以运用手抄报、画报和海报的形式展现阅读成果。开展班级阅读活动的时候,书面形式的分享是一种很好的分享方式,将阅读成果以板报的形式进行展出,形成全班热爱阅读的氛围。每次板报的成果可以收集起来,以每次升学作为一个周期,装订成一部部文集,将这些文集收录在校园图书馆,增强学生阅读自豪感,打造校园阅读文化。

3.社区形式的分享。社区形式的分享是一种新的读书分享方式,社区形式的分享要以“校园活动进社区”的方式开展。教师在活动开展前,要联系小学生的家长,让家长在家庭活动中与学生交流整本书阅读心得,教师协助家长制订整本书阅读分享的方案,例如,举办社区阅读手抄报展览、社区演讲比赛、社区阅读分享会等。确认举办的活动形式后,语文教师可以联系媒体来宣传活动,同时有计划地组织班里的学生与他们的家长一起参加,在阅读分享活动举办过程中,教师要用摄像机拍摄和记录。社区形式的分享,不仅加强了校园、社区与学校之间的联系,也有益于打造全民阅读的环境。

五、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阅读中,要教会学生在阅读书籍时读顺、读懂、读全,发挥课外阅读的推动力,形成有效的阅读思维。重视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的引导,强化学生的阅读质量,帮助学生正确地掌握阅读技巧,提升阅读的兴趣,这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价值。开掘多维路径,加深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的深度,从阅读的启动、阅读的跟进、阅读的分享三个环节着手,展现阅读的方式,形成单篇与整本、年级与书目、长篇与短篇、整体与结构的关联性阅读思路。

猜你喜欢

整本书思路书籍
鲁迅与“书籍代购”
《论语》整本书阅读
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
低年级整本书阅读的推进与测评
不同思路解答
“粗放式”整本书阅读实施概要
AOS在书籍编写的应用
书籍
拓展思路 一词多造
换个思路巧填数